“硬核”醫生張文宏:歲月靜好,因為有人負重前行

“硬核”醫生張文宏:歲月靜好,因為有人負重前行

“硬核”醫生張文宏:歲月靜好,因為有人負重前行


“人不能欺負聽話的人。”


前陣子廣為流傳的幾段視頻,讓感染科醫生張文宏一夜爆紅。視頻中,他頂著濃郁的黑眼圈,聲音鏗鏘有力,宣佈了兩個決定:


第一件事,我自己每個星期要去查房至少一到兩次,消除醫生的恐懼;

其次,我決定把所有從年底到現在為止的醫生全部換崗。換成誰?全體共產黨員上。


翻開他的過往履歷,你會發現:作為醫生,張文宏在專業上是業界翹楚,患者甘願千里求診;作為領導,他明辨是非,懂得體諒下屬。


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肆虐期間,他沒有誇大疫情嚴重性,也沒有盲目樂觀,而是選擇說出真相,同時打上一管“定心針”:疫情很嚴重,但你可以採取措施將風險降到最低。


相處多年的老同事曾說過,張文宏像是科室裡的“定海神針”,只要有他在,病人、同事都能安心。


“硬核”醫生張文宏:歲月靜好,因為有人負重前行

“張文宏主任絕對不能捐”


突然成為網紅醫生,無數媒體的採訪邀約紛至沓來,張文宏非常意外,在他看來,自己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


疫情爆發以來,武漢當地的醫護人員連續工作了一個多月,張文宏所在的上海,情況雖然不算非常緊急,但他發現很多醫護人員的工作量早已超過負荷。


這些天裡,張文宏每天奔波於上海市公共衛生中心和華山醫院,親眼看到前線醫生連續作戰下的疲憊,同為醫生,張文宏感同身受。


只有醫護人員得到基本保障,才能更好地應對接下來繁重的任務。


前線人員必須得換下來,換成誰上又成了難題,按年齡分配?按職級分配?如果只讓年輕醫生去冒險,未免有失公平。


“硬核”醫生張文宏:歲月靜好,因為有人負重前行

圖源:央視新聞


想了很久,他才想到科室中的黨員,臨時開了個黨組織會議,“共產黨員的口號平時喊喊可以,但這個時候,我不管你有什麼想法,對不起,現在你馬上給我上去。”


一次普通的排班工作在網上掀起爭議聲無數,是張文宏自己都沒想到的事情。


在他看來,選擇黨員換崗僅僅出於契約精神,每位黨員在入黨宣誓時都說過,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迎著困難上。


講好的事情,就應該照著做。


張文宏還給前去採訪的記者分享了一個小故事:


某位從武漢來上海進修的醫生想要回去援助武漢,卻沒有通過隨行名單,他想方設法地飛到距離武漢最近的城市,越過重重障礙,才回到武漢與同事並肩作戰。


雖然張文宏選擇讓黨員換崗,然而在抗擊疫情的實際過程中,所有醫生都在積極參與,與是否黨員身份的關聯不大。


除去換崗風波外,張文宏也說過很多思路清晰、簡短有力的“金句”:


勸誡悶在家裡的人民群眾,悶兩個禮拜,你覺得很悶,病毒也被你悶死了;


呼籲爭相捐贈物資的企業家,你不用給我們捐這個捐那個,只要員工在家工作,你算他是上班,這也是對社會做了重大貢獻。


這些言論和視頻被各大網站廣為流傳,數千萬人在討論著他的名字,不過張文宏始終沒在微博等社交網站開通個人賬號,原因無它,他實在太忙了。


《文匯報》曾記錄過他一天的行程:


白天探望重症病人,與同事探討新增患者的情況,還得負責組織醫院黨支部會議。哪怕他離開醫院,也需要馬不停蹄地奔赴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


往往回到家中已是深夜,張文宏依然無法休息,簡單洗漱後,擠出時間寫一篇疫情分析的長文解讀。凌晨三點剛剛入睡,不到七點又得起床。


“硬核”醫生張文宏:歲月靜好,因為有人負重前行

張文宏醫生的狀態很疲憊


在網絡上受到極大關注後,張文宏反倒有些奇怪:“你選擇了這個行業,就是選擇了負重前行”。比起那些在武漢一線作戰的醫護人員,他反問記者,你覺得如果要關注,誰更值得被關注?


倘若前去採訪的記者想要探尋他的個人生活,張文宏總會立即叫停:我們醫務人員只想救好病人,不需要講自己。


元宵節那天,上海派出迄今最大規模的援鄂醫療隊,350名醫護人員中僅華山醫院就有214名。


張文宏率先報名,他說過,領導在關鍵時刻,不能只在後面指手畫腳。最終沒能成行的原因是組織沒批,考慮到上海本地也同樣需要他,方才作罷。


關於張文宏報名援鄂醫療隊的新聞下,有上海人留言,錢可以捐,物資可以捐,市長可以捐,但張文宏主任絕對不能捐。


“硬核”醫生張文宏:歲月靜好,因為有人負重前行

歲月靜好,有人在負重前行


“一旦關注,長期感染,無法治癒。”當你關注張文宏所在的華山醫院感染科公眾號“華山感染”後,第一時間就會收到這句話。


自從1月22號,武漢疫情的消息在全網爆發後,無論當天再忙碌,張文宏也會抽出時間寫一篇武漢肺炎實時追蹤的文章。


這意味著他需要犧牲僅有的睡眠時間,也解釋了張文宏眼周日漸濃郁的青黑。


這些文章裡,有他作為專家角度所撰寫的權威的疫情分析,也不乏像家中循循善誘的長輩般,告訴你口罩到底能不能重複使用,特殊時期又如何維持正常生活?


漸漸地,原本閱讀量只有幾百上千的文章,隨著張文宏走紅後,點擊量最高的一篇已經超過千萬。


“硬核”醫生張文宏:歲月靜好,因為有人負重前行


自媒體信息繁雜,缺乏專業領域的聲音,傳統網站的信息又偏少,張文宏堅持做這件事也是想讓群眾得到最新的疫情消息。


如果將這次疫情形容成打仗,戰爭自然不能缺少戰情分析。


他與同事則是最佳人選,專業、資深、擁有豐富經驗。


“我們是富有多年經驗的感染科醫生。”遇到困難時,沒有什麼比該領域的專業人士做出這種保障更讓人安心。


張文宏的神態自然,態度不卑不亢,來自他自身以及所帶領的華山醫院感染科的實力。


華山感染已經連續九年蟬聯醫院專科第一,張文宏亦有多年學術深造和臨床經驗。


1993年,張文宏從上海醫學院畢業後,始終在華山醫院感染科從事臨床工作,已經有20多年,期間還去過哈佛醫學院與香港大學瑪麗學院進修。


無論是非典還是H7N9禽流感,近些年較大規模的傳染病一線都曾見過他的身影。


非典時的手足無措,張文宏好似歷歷在目,那時他跟著老師翁心華後面,共事的醫生們上午還一起聊天探討,到了第二天就有人突然離世。


最終只能依靠原始的方法——隔離。一些人死去,一些人活了下來。他就是在這場瘟疫裡活過來的人。


距離非典17年來,誠然,我國醫療水平出現了很大進步,設備也不停更新換代。無法忽視的是,跟2003年相比,如今春節期間的人流量與傳染效率不可同日而語。


“硬核”醫生張文宏:歲月靜好,因為有人負重前行

央視新聞面對面


速度成了最重要的事情。他曾告訴前去採訪的記者:


“你真的是在跟時間賽跑,而且你面對的敵人——病毒,它們還很聰明,你必須跑得比它快,不然付出的代價就是很多很多的生命。”


有人翻出了張文宏2018年的演講,僅僅一年多的時間,肉眼可見,他臉上的疲憊已然倍增。


那時,張文宏穿淺藍色襯衫與休閒褲,態度專業,語速較快,邏輯清晰,時不時還帶著些冷幽默。


解釋鼠疫的嚴重性時,他說“你想想看,這個疾病差一點,整個歐洲就沒有了”;


提到天花的危害時,他用常見症狀解釋,“接觸到這個細菌以後,所有的人都會生病,一直腹瀉,腹瀉到死亡為止。”


如果說這些聳人聽聞的傳染病早已被人類克服,張文宏又會樂呵呵地順帶提個醒:


生活中,傳染病的風險一直都在。哪怕你在蒸魚時不小心手被割裂,都有可能因為感染病菌而被截肢。


“硬核”醫生張文宏:歲月靜好,因為有人負重前行

圖源:張文宏2018年的演講


整個演講過程深入淺出,他將流感比作大老虎,感冒比作小爬蟲,哪怕此前對傳染病學完全沒有概念的普通人也能聽懂。


回顧完傳染病史,他感慨:“歲月這麼靜好,就一定有人在負重前行。”


他接著解釋,並非自己品性多麼高尚,而是天命。什麼是天命呢?張文宏停頓了會兒,“不做這個事,我晚上就睡不著。”


張文宏很容易感到焦慮,而這種焦慮恰好適合成為醫生。


演講結束前,他告訴臺下的觀眾,亦像是透過屏幕告訴所有人:


你有夢想有理想為人類的未來,我們(指醫生)來保護現在歲月的靜好。


“硬核”醫生張文宏:歲月靜好,因為有人負重前行

冬將盡,春可期;山河無恙,人間皆安


“我將牢記儘管醫學是一門(嚴謹的)科學,但是

醫生本人對病人的愛心、同情心、及理解有時比外科的手術刀和藥物還重要。”


這是希波克拉底誓言中的一句話,每個醫學生都有所耳聞。對張文宏而言,這句誓言貫穿在他每一次的問診與生活中。


科室裡,人送張文宏外號“張爸”。同事邵凌雲說過:“張爸30來歲就是張爸,他樣樣都要關照好,連一起坐車誰先下誰後下,都要管到位。”


他對學生的要求也十分嚴格,如果想要探討課題,只能在早晨六點半的時候找他,這是一天中唯一不被打擾的時間。張文宏曾調侃,報考自己手下的研究生需要勇氣。


“硬核”醫生張文宏:歲月靜好,因為有人負重前行

張文宏與同事


即使如此,報考他手下的研究生依然數不勝數,除去專業領域的精進外,張文宏身上更可貴的是醫生白袍下,人性的溫度。


網上流傳的“硬核”言論讓張文宏看上去或許有些粗暴直白,實則,他的內心極為細膩。


成名後,張醫生曾經的患者在網上記錄著往日的點點滴滴,從側面拼湊出一個更完整的張文宏。


有位網友的母親去看病,老人聽力不好,腿腳也不便,張文宏在處方紙清晰地記錄著所有看病的步驟,字跡潦草卻心細如髮:去哪裡繳費、哪裡抽血都寫得清清楚楚,最後強調,不要重複掛號。避免老人過多繳費,帶來經濟負擔。


另一位患者是位14歲的小男孩,在治療中,張文宏發現家屬為了給孩子治病,挪用了孩子姐姐上大學的費用,瞭解情況後,張文宏當場給了家長5000元,讓孩子繼續讀書。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倘若患者遇到困難,哪怕素不相識,張文宏也總會盡心盡力地幫忙解決。


很多患者從外地遠道而來,只為他的親診,如果沒掛上號,張文宏會特意挪出時間為他們加號。


有些病人感動於他的仁心醫德,想送些禮物以示感激,所有患者贈送的禮物中,張文宏只接受過一副錦聯,被他掛在科室用來激勵自己,錦聯上是每個患者的心聲:


“我只是你們工作中的匆匆過客,而你們是我的人生轉折。”


如今,張文宏依然每天忙忙碌碌地致力於新冠病毒的研究治療中,出鏡的次數越來越少,他想將更多的時間留給有需要的患者。


面對突如其來地被關注,他說過多次自己不想被神化,只想做該做的事。


“硬核”醫生張文宏:歲月靜好,因為有人負重前行


是的,我們不必神化他,也不必神化任何人。


這次疫情中,83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第一時間趕到武漢,72歲的李蘭娟院士每天只睡三小時,女少將陳薇僅用四天研發出檢測試劑盒,還有始終講真話堅持為全國人民做科普的張文宏醫生。


而他們之外,那些仍然守在一線的平凡醫生,有人已經犧牲,有人還在連續作戰,實踐著醫學生誓言裡的那句“健康所繫,性命相托。”


前陣子,上海圖書館發起一項活動,號召上百位各界名家手書寄語,張文宏正是受邀者之一,他用記號筆寫下:冬將盡,春可期;山河無恙,人間皆安。


疫情總會過去,可是,也正如張文宏所言,未來,人類可能還會遇到新的挑戰。


別再讓災難教人成長,付出生命作為代價。


1.新華社《“我們只想救好病人”——走近上海市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

2.文匯報《張文宏:我們一定要跑在病毒前頭!》

3.新週刊《張文宏這樣的醫生,中國需要一萬打》

4.上觀新聞《硬核教授張文宏刷屏背後:學生眼中的黑眼圈暖男,曾開車送患者趕火車》

5.張文宏演講《人類如何抵抗傳染病》


“硬核”醫生張文宏:歲月靜好,因為有人負重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