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週報記者 盛瀟嵐 發自上海
一則“假高管”電話會議“翻車”事件,將華創證券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事件過程並不複雜:2月19日晚8點,在由華創證券傳媒研究團隊組織的一場電話路演中,號稱遙望網絡的陳姓高管向投資者介紹了公司各板塊利潤及2020年預期業績等“乾貨”。怎知,遭到了遙望網絡董秘馬超的“現場打假”。遙望網絡是近期二級市場當紅的“網紅概念股”星期六(002291)的子公司。
事件發生後,華創證券方面已聲明致歉。2月21日晚,證監會也就此事回應表示,已啟動調查核實,將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不過,事件背後,這場“李逵”打假“李鬼”鬧劇所折射出的行業問題依然值得反思,券商研究“合規文化”有望再升級。
“假高管”兩次反路演
“我是遙望的馬超,我想請問一下華創的潘總,這是遙望的哪個陳總?到底是哪裡出來的陳總?遙望中層以上就沒有姓陳的。”2月19日,華創證券傳媒團隊的電話會議進行到投資人交流環節,接入的第一個電話讓現場氣氛陷入尷尬。
電話來自遙望網絡董秘馬超,根據這場會議的主持人、華創證券傳媒首席分析師潘文韜在電話中的介紹,“陳總”是由第三方機構推薦的。
後據華創證券的聲明解釋,該“陳總“是經第三方專家公司推薦,曾擔任遙望網絡“微小盟”平臺的前產品經理顧晨某。
值得一提的是,更令市場譁然的是,這並非華創證券第一次發生類似“事故”。
馬超在電話中直言:“上次是不是有一次這樣的事情了?如果有一次我們能理解,但我非常不能理解為什麼能有第二次。” 馬超說,“大家交流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不應該以這種方式對不對,不要欺騙投資者。”
那麼,馬超口中的“上一次”是什麼情況?
2月22日,一位接近華創證券的人士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之前華創證券傳媒團隊曾安排過一次關於遙望網絡的反路演,出場的‘專家’就是這次被打假的人,是同一人。後來遙望網絡方面應該跟華創這邊交涉過,但沒想到華創還是組織了第二次。”
還有一個備受關注的爭議焦點是,在這次的電話會議中,“假高管”透露了遙望網絡2019年利潤構成及2020年的業績目標,且數據非常豐富,這些“乾貨滿滿”的數據哪裡來的,真實性有多大?
上述人士向時代週報記者透露:“我聽說的情況是,該‘專家’為華創方面首席研究員的同學,確實在遙望網絡一線工作過,但並不是高管。不確定該研究員是否知道這個‘專家’已經離職。不過,如果說華創證券在主觀上專門找一個假專家編造假數據唱雙簧欺騙投資人,這種概率不高。”
近日,時代週報記者多次就上述內容致電華創證券求證,但工作人員均表示“不接受採訪”。
“這樣詳細的數據很難造假,如果是編的,那這個‘專家’編的水平要很高。聽會的都是機構投資人,對行業和公司均有一定了解,造假數據有問題很容易被現場質疑。奇怪的是,如果數據是真實的,而顧某又不是遙望網絡的高管,他是如何獲取這些數據的?”該人士疑惑表示。
據公開信息,華創證券傳媒組分析師潘文韜擁有同濟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曾任職於國金證券,2017年加入華創證券研究所。
2月21日,北京一位傳媒行業研究員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華創的傳媒團隊目前在業內處於中上游水平,做研究還算踏實認真。但發生這樣的事情,確實合規需要加強,也與存在僥倖心理有關。”
多位受訪的業內人士認為,無論“專家”披露的數據是真是假,其中一些數據還是非常敏感的內容。星期六目前尚未發佈2019年財報,當前時點披露公司經營核心數據,是違反上市公司信披規定的,甚至可能涉及內幕信息。
暴利的“專家”潛規則
券商研究行業為何會屢次發生“假專家”事件?上海一家大型私募投資經理向時代週報記者解釋說,這暴露了券商行業研究的一些亂象。
“機構投資者電話會議召開流程簡單,雖然現在很多研究所合規很嚴,但也有很多研究所管理較松,在行業內並不少見。春節前行業內已發生過這類事件,也被人舉報過。華創這次是因為董秘親自‘上門打臉’才被推上風口浪尖。”他說。
據瞭解,此前,上海某大型券商的電話會議還曾邀請過滴滴的冒牌高管解讀與UBER的合併事件。
時代週報記者經過“深挖”還獲悉,從“專家公司”中尋找專家在賣方研究行業中普遍存在。目前市場上存在諸多專門提供專家諮詢的公司,各類“專家”被明碼標價,一般按小時計費,少則幾千元,多則上萬元。
上海一家中型券商研究員周成(化名)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業內很多人通過第三方渠道來接觸相關專家。比如你想研究這個行業,必然要去找這個產業鏈的人,但賣方研究員不一定有這些渠道,那就可以通過這樣的‘專家’公司,他們有龐大的專家庫對接對口的‘專家’,然後收取中介費。”
“價格一般都不便宜。”周成表示,“我剛入行的時候用過一次,當時請的那位專家半天價格是13000元,後來我才知道他自己到手是6000元,‘專家’公司的利潤是很高的,所以也很有市場。”
“但我後來也發現他們的所謂專家很多也並不靠譜,就沒再用了。”周成說。
據時代週報記者探訪瞭解,其實,專家庫的“專家”不一定是行業內公認的大牛級人物或是上市公司高層,只要是掌握某一業務信息,對某個行業或具體業務頗為了解的業內人士,包括政府公務員都可以稱為“專家”。
從此類公司凱盛融英的官方網站上可以發現,其專門開發了凱盛專家APP,用戶註冊後即可在APP內提交申請成為“專家”。
最近幾年,字節跳動、快手、騰訊等知名互聯網公司都曾傳出過內部員工洩密被開除甚至被起訴的事件。
賣方研究合規再強化
作為賣方研究員,為買方“貢獻”觀點,又是如何判斷所謂“專家”的專業度呢?
對此,周成表示:“如果你有一定的行業經驗,跟他聊一聊就知道是不是靠譜的了。我之前拒絕過好多個專家公司推薦過來的人,他們水平是參差不齊的,一般情況下,在請專家之前會有一個驗證的過程,比如15分鐘的交流。”
而前述北京的傳媒研究員還透露,行業研究員跟蹤研究相關的上市公司,一般都會有上市公司的“內線”,但比較嚴謹的研究員通常比較謹慎,不會讓這些人出來做反路演。為什麼會出現“專家”路演,其實是一些機構投資者常常希望瞭解獨家資料、內部消息。
“近年來,這種交流一般都會選擇線下,因為線上的風險太大了,華創證券這次可能是疫情期間的緣故,只能做線上交流。”他說。
無疑,華創證券此次電話會“翻車”事件揭露了行業中現存的一個潛規則,負面影響也是很大的。
就此事,星期六方面的回應是,事先完全不知道有這麼一個電話會議,接下來,公司將視事件情況並根據相關規定確定處理方式。
在該電話會議事件發酵的第二天,證監會也表態指出,已啟動對華創證券事件的調查核實,觸及法規的,將嚴肅查處。
此前的2019年11月,證監會主席易會滿曾在出席證券基金行業文化建設動員大會上表示,全行業要加快建設“合規、誠信、專業、穩健”的行業文化,合規被放在首位。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目前行業內的各家研究所都在進一步加強合規管理。
閱讀更多 中國經濟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