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裝江北新區”橫空出世,即將迎來劇烈分化...

剛剛統一的江北新區,即將迎來散裝的局面!

“散裝江北新區”橫空出世,即將迎來劇烈分化...

NO.1|壹

本次疫情,讓我們重新認識了一個強大、統一的江北新區。

“散裝江北新區”橫空出世,即將迎來劇烈分化...

比如,由健康南京發佈的南京確診病例分佈圖中,江北新區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政區,與鼓樓、玄武、浦口完全齊平,這標誌著江北新區在南京地圖上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存在。現在南京江北有三個區:江北新區、浦口區、六合區。

這三個區,江北新區是老大,浦口區已經被推到了一個非常邊緣的位置,而六合區退守雄州,大廠被江北新區兼併。

從某種意義上說,雖然沒有國務院的正式發文,但江北新區早已獨立運轉。而浦口區和六合區,已經被排除出江北新區的概念。以後再有樓盤推出的話,就不要提國家級新區了,跟六合浦口關係不大了。

這樣一個獨立的江北新區,在2019年取得了1800億的GDP,僅次於江寧,列全南京第二。從大廠一直延綿到五橋、三橋,面積與江南6區幾乎相當,並駕齊驅,氣象萬千。

“散裝江北新區”橫空出世,即將迎來劇烈分化...

攜大廠的GDP,橋北的人口,頂山的規劃,隧道口的空地,三橋五橋的潛力…這樣的江北新區,已經具備了爆發的所有條件。

不過,一條地鐵線的延遲,讓這個長條形的國家新區失去了骨幹聯通的可能,江北新區將處於且長期處於江南巨大影響的階段。

NO.2|貳

目前,江蘇省、南京市範圍內的2020年重大工程都在近期陸續揭曉,11號線仍然毫無蹤跡,引發大家的持續關注熱議。

近日,江北新區管委會已正式回覆南京12345熱線的熱心市民:南京地鐵11號線一期工程2020年內無開工計劃!

此前,根據地鐵11號線規劃的原計劃,該項目一期工程應該在2018年12月開工,2023年12月建成,總工期約5年時間。

“散裝江北新區”橫空出世,即將迎來劇烈分化...

從側面消息得知,今年11號線無望開建,明年、後年可能還是存在難度。地鐵11號線難產的主要原因有兩個:

1.重新審批,層層設卡,加上長江經濟帶、基本農田指標等關鍵因素,這個流程一兩年內能走完已經算快的了。

2.這條線路通車後的人流強度,預期不高,未必能達到修建地鐵的要求。

南京11號線延綿近30公里,從江北新區的最北側,延伸到江北新區的南部,如果對應到江南,相當於一條從燕子磯到雨花板橋的主幹線,跨度極大。

11號線的延遲,對於江北新區的建設有沒有太大影響?當然有影響,但相比於4號線二期,11號線的急迫性確實不算太高。

這條線跨越的區域,主要用於周邊居民轉乘所用。江北新區內部需求,暫時不高。

橋北人口密度極高,有3號線聯通江南;

核心區規劃逆天,但並沒有乘車人口;

隧道口逐步成熟,但10號線聯通河西已經足夠;

橋林方興未艾,而寧和城際直通河西南;

到底誰急迫的需要11號線?除了剛建的幾個樓盤,居民乘車急迫性並不是很高。

NO.3|叄

雖然已無重磅規劃,南京的江南,依然強大!江北新區對外已經統一,但內部板塊細分來看,存在巨大的散裝風險。江北散裝的問題,主要來自江南。

曾經有專家指出,什麼時候江北產業獨立了,不用往江南跑了,江北就起來了。在我看來,這種論斷經不起推敲。江北新區永遠與江南保持緊密的聯繫,隧道、大橋永遠會堵車,江北新區作為市區的一部分,它不會相對獨立,而是江南的自然延伸。

“散裝江北新區”橫空出世,即將迎來劇烈分化...

江北新區的長條形結構,註定它很難形成一個真正的中心。一個圓盤有中心,一根棍子沒有中心,何況江北新區的每個板塊,都會受到 江南的極大影響。

橋北—通過大橋+三號線與鼓樓、玄武密切互動,橋北去南京江南的興趣,遠遠高於去隧道口或者橋林需求;

商務區—通過揚子江隧道+4號線,與鼓樓區緊密綁定,未來江南空間通過龍江區域和商務區對接,而商務區要想成氣候,首先就要過江,整合江南的金融資源和醫療資源。僅靠江北不到200萬人的規模,怎麼可能建成金融中心?

隧道口—通過10號線和應天大街隧道,與河西中部深入互動,當下隧道口的房子,不少是賣給了河西的產業群體;

五橋板塊對接河西南,三橋、橋林板塊,去魚嘴、南站更為方便。

所以江北新區的各個板塊,深刻的受到了江南對應板塊的影響,而江北新區內部板塊之間,難以互相整合資源,商務區的首位度,何時能提升還有待觀察。

所以在幾年前,就有緯七路和緯三路之爭,到底誰的房價更高?現在緯七路南側板塊又起來了,乾脆統一化為核心區。

從去年開始,江北新區的建設思路變為多點開花,核心區拍地,隧道口拍地,三橋、五橋也拍地,浦口區跟著湊熱鬧,雨山路拍地、橋林也拍地,所有的板塊都有房子出來,他們互相競爭,形成內鬥的局面。

NO.4|肆

幾乎所有強勢力量的周圍,都是散裝的。

散裝江蘇之所以散裝,關鍵就在於上海的存在,嚴重影響江蘇省的力量佈局,導致大量資源圍繞著上海做文章,南京作為一極,只能獲得部分省內資源的支持。

而南京的存在,又讓安徽省擰巴起來,半個省聚焦合肥,另外半個省圍繞南京發展。

對於江北新區也是如此,各個板塊都有對應的江南板塊的影響,快速路+地鐵讓這種人員流動,遠遠大於江北新區內部各個板塊的聯動。

11號線這條線路,從本質上說,是整合江北新區各個板塊的一個重要力量,能夠極大程度的拉通江北各個板塊的整合,最後確定商務區的絕對中心地位。但這條線路的延遲,讓江北各個板塊之間的互動減弱很多,江北每個區域還是要聚焦和江南對應板塊的交流。

這意味著每個板塊都要獨立發展,相互借鑑,又相互競爭。未來板塊之間的房價,會越來越大,迎來大分化。

看下蘇州,太倉忙著跟嘉定搶汽車大單;崑山承接上海外溢產業;園區更成為上海外資的背後車間,散裝蘇州一直都圍著上海轉,並在這個過程不斷吸附上海的能量,成就全國第6的GDP總量。

對應的江北新區各個板塊,不斷從江南導入產業、人口和購買力,實現資本從江南到江北的外溢,逐步拉平與江南差距。至於江北內部板塊內鬥不內鬥,誰在乎呢?

畢竟,蘇州園區的房價,已經趕超上海虹橋了!有人笑言,上海在不努力,就變成園區東了…

到底做江北的園區,還是江北的太倉,這是一個問題。

推文摘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