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直走下去,總會有結果......

你會反覆翻看一本漫畫麼?

關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

當然!!

只要一直走下去,总会有结果......

究其原因,首先是同樣的作品看的人和時間不同,就會產生各異的想法,或是與自身的生活有類似之處,或是因一些句子引發了深思,瞭解他人觀點後再看漫畫,經常會有新的收穫。再者,漫畫很多時候是講述故事,對於提到的背景、人和事物無法盡說,觀者可以從一個作品回溯挖掘到許多沒有明說的訊息。

做到一前一後,不知道要將一本書翻多少遍。

出於週六日不能出門實在太閒對後者的興趣,我走上了重讀的漫長道路。

只要一直走下去,总会有结果......

△ 宅在家不舒服,看《悠悠哉哉》尋找快樂吧

再次翻開谷口治郎這本《悠悠哉哉》,按照頁碼的順序解析每一個引發奇趣與疑問的地點、物品和話語,像拿著放大鏡一樣,細品江戶江戶風情。不知不覺中,就如同主人公般,融入另一種視角了,一步一步,緩慢又堅定地行走,從春日的櫻景到冬日的“梅花”,沉溺於悠悠哉哉小世界。

只要一直走下去,总会有结果......

本篇文章主要介紹主人公的原型、什麼是俳句及書中提到的兩位江戶時代的著名俳師。

本篇並不能說做到詳盡,因為選擇的人事物僅憑個人興趣,一些資料和理解也難免片面和誤差。希望同樣喜歡《悠悠哉哉》和谷口治郎,或者對日本文化感興趣的你,在評論區指正或補充。

“由真實故事改編”?

或許你已經從各方的書評中瞭解到,漫畫中那位整日“遛彎”的日本大叔,來源於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伊能忠敬(1745-1818)。

只要一直走下去,总会有结果......

△ 伊能忠敬畫像

▽ 伊能雕像&書中主人公

只要一直走下去,总会有结果......

這位日本江戶時期著名的地圖測繪家,其在取得國測繪數據的基礎上製作了日本第一張全國地圖——《大日本沿海輿地全圖》。

只要一直走下去,总会有结果......

△《大日本沿海輿地全圖》(1878)

與書中情節相同,伊能忠敬在 51 歲時(1795 年)前往江戶,拜江戶幕府天文方的高橋至時為師,學習測量和天文觀測。也就是說,書中熟悉各類測量工具、發明量程車的他,其實只是一個大齡初學者。

只要一直走下去,总会有结果......

△《悠悠哉哉》P92

向著計算地球周長這一目的行進,伊能在徒步測量了江戶深川到野地町的距離,得到本初子午線長度 1 度約為 28 裡 2 分,推算出地球的周長為 4 萬公里。這個數字與現在測量的結果只有 0.1% 的誤差。

只要一直走下去,总会有结果......

△「伊能中圖」富士山部分

只要一直走下去,总会有结果......

△《悠悠哉哉》P122

但與書中情節不同的是,去蝦夷測量是其本人的申請。基於早期成功經商所獲的豐厚財力,56 歲的伊能自費開始了第一次正式測量,除了現在的北海道,他還前往了關東北部和日本的東北地區,前後可統的一共有 10 次測量。

只要一直走下去,总会有结果......

△《悠悠哉哉》P185

伊能這一“看不到盡頭”的愛好,1818 年 4 月 13 日因其去世而歇息了下來。但直到《大日本沿海輿地全圖》完成後三個月,他的離世消息才公佈出來,在中間這段隱匿的時間,高橋至時的兒子高橋景保繼續測量工作,於 1821 年完成了地圖。

只要一直走下去,总会有结果......

△「伊能大圖」江戶地區(局部)

如今,伊能的各項測量工具,包括方位盤、象限儀、由鐵鏈、輪子和齒輪等組成的箱狀測量儀等,都保留在千葉縣香取市的伊能忠敬紀念館裡。

只要一直走下去,总会有结果......

△ 伊能忠敬紀念館

除了主人公的身份,另一個在開篇就引人注目的點便是那些嘆詠美景、表達志趣的詩文了。

意蘊之詩:俳句

在《悠悠哉哉》這本以江戶時期作為背景的漫畫中,引用了不少俳句名言,甚至著名的俳句師小林一茶都與主人公有一番“偶遇”。將俳句作為一般美句賞析或許無妨,但淺探俳句的定義和規則,便能從句中感出更豐富的情致。

只要一直走下去,总会有结果......

△《悠悠哉哉》P60

什麼是俳句?

俳句是日本一種古典短詩,自「俳諧の連歌」既連歌拆分出,由中國古代漢詩的絕句經過日本化發展而來。其有一套固定格式,首先需要滿足的是由五七五三行十七個字母組成,這裡的“字母”可以理解為日文的音節。

以松尾芭蕉關於蛙的那句舉例:

古池や,蛙飛こむ,水のおと。(青蛙躍古池 水聲撲通響。)

其音節上是ふるいけや、かえるとびこむ、みずのおと。日文中同一個漢字的讀法有多種,俳句中對於漢字的運用又很頻繁,如果要詳細探究著實是有些複雜,簡單瞭解這個規則指的是什麼就好。

其次,為了表明主題,俳句中必定要有一個「季語」。所謂「季語」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節用語。例如上文舉例的芭蕉名句中的“蛙”,代表夏季。此外如「桜」代表春季、「雪」代表冬季等等不一而足,為此還有專門的詞典供俳人翻閱。

只要一直走下去,总会有结果......

△《悠悠哉哉》P66

然後是有無「切れ字」,這個要求主要是為了明確斷句,從而達到五七五的效果。“や”、“かな”、“けり”等切字在俳句中十分重要,這些斷句用的詞在更重趣味性的川柳中則不那麼必要。

有以上那麼多規則,更進一步的要求就是語言的選擇上,俳句一般用書面語的文言體,日文寫作「文語體」,具體如「広野かな」。再有不那麼明確的要求,比方說不能將情感盡達,講究韻味等等。

連歌、川柳與短歌

經常一同提起的短歌、川柳與俳句又有什麼關係呢?

從創作的方式上來看,連歌是先由一人作出五七五三句(十七音)的句子,之後的人以七七二句(十四音)接上,再由他人付上另外的五七五句,自此承接下去,最後連下去的句子至百都是有可能的。

短歌則可以理解為連歌的一段,五七五句加七七句(共三十一音)。以石川啄木的一首連歌舉例:

友がみな 我より偉く 見ゆる日よ

眼前的朋友們似乎各個比我有成就

花を買ひ來て 妻としたしむ

我去買了花 送我太太

只要一直走下去,总会有结果......

△《悠悠哉哉》P109

最開始的五七五句,可稱為「発句」,對其進行獨立創作,就有了俳句。而同樣是五七五的定型詩,川柳則是「付け句」的產物。付句的玩法可以說是連歌一段的倒置,先將七七句吟出,根據表露的主題發散填上五七五句,但後來人們發現,單吟五七五句,也能表達出足夠的趣味,便開始專注於此,產生了川柳。

雖有川柳比之俳句更有趣味且情緒表達更為直白的說法,但二者之間其實很難劃出一條明確界限。

只要一直走下去,总会有结果......

△《悠悠哉哉》P80

但無論在結構上有多少規則,俳句所表露的細膩情感和生活志趣才是其最閃耀的部分。如正岡子規所言:“俳句的妙處,是在攫住大自然的微光綺景,與詩人的玄思夢幻對應起來,造成一種幽情單緒,一種獨在的禪味,從剎那間而定格永久。”

如果對具體的作品有興趣,可以去看看雅眾文化此前出的一套書,包括《但願呼我的名為旅人:松尾芭蕉俳句300首》在內,集合短歌、俳句的多為名家。

志趣之人:俳諧師

《悠悠哉哉》中提到了兩位著名的俳師:芭蕉、一茶。書中的引用不僅與主人公的心境貼合,更是和整本作品所流露的人生韻味互相作用,讓人在合上書頁後,對周邊的平凡日常多了志趣。能帶來這樣奇妙的體驗,我不經對這兩位俳師起了探究的心思。

松尾芭蕉

從書中註釋可知,“芭蕉”指松尾芭蕉(1644-1694),作為江戶時代前期的著名俳師,正是他將俳句的形式推向頂峰,被日本譽為“俳聖”。

只要一直走下去,总会有结果......

△ 葛飾北齋繪松尾芭蕉像

《悠悠哉哉》在開篇引用其句“櫻如雲霞晚鐘元,上野淺草孰打點。”來感嘆橋上遠眺的風景之美。在主人公遇見還在尋覓俳風的一茶時,後者以松尾芭蕉《都曲》中一句“聲音清澈直北斗,回聲然有砧板聲。”道當下情境。

只要一直走下去,总会有结果......

△《悠悠哉哉》P14

松尾芭蕉年輕時就開始寫詩,1664 年在京都出版了第一部俳諧詩集,之後不斷出版幾部詩選。1672 年他遷往江戶,依舊醉心於俳句創作,到 1676 年被公認為俳句大師。這之後他有了一批弟子,正是他們為師傅在 1680 年建了第一間芭蕉庵。

只要一直走下去,总会有结果......

△《悠悠哉哉》P60

但芭蕉並未滿足於這樣的成功,對於這位大師來說,旅行也許一種追求靈感的好辦法。由此,在 1684 年的秋天,他捨棄都會生活開始遊歷日本各方,這個後被本人稱為「野ざらし紀行」(曠野紀行)的旅程於 1685 年結束。《散文之旅》就是這次旅行的成果之一。

只要一直走下去,总会有结果......

△ 松尾芭蕉雕像

這次旅行讓芭蕉的作品中多了不少對自然關注,更是讓他為下一次的遠行早早做好了打算。1687 年,芭蕉開始了另一段長途旅行,不僅去到了名古屋,更是深入了日本中部山區。這段旅程被詳細記錄在《笄之小札》和《更科紀行》中。

到了這個時候,旅行對於芭蕉的價值彷彿已經遠超“獲取靈感”這點了。1689 年春末,他又開始另一段本州島北部之旅。芭蕉行走的腳步直到 1691 年才停了下來,但其依舊堅持過著沒有物慾的隱居生活。

1694 年,松尾芭蕉完成了《奧州小道》(也有稱《奧之細道》),書中記述了他和弟子 1689 年那次旅行的沿途見聞。該部紀行書被世人認為是其代表作,《悠悠哉哉》中作者借一茶之口也有引用。

奧州小道,是凡人並經的迷途之路。

只要一直走下去,总会有结果......

△《悠悠哉哉》P64

同年夏季,松尾芭蕉因腹疾逝於大阪,享年51歲。臨終留有俳句:

旅に病で、夢は枯野をかけ回る。(旅途罹病,荒原馳騁夢魂縈。)

松尾芭蕉作為江戶前期獨具風格的俳諧師,其作對後來的幾位俳諧師有著深遠的影響,這當中頗有知名度的一位便是在漫畫的“星”及“月”兩章中均有出現的小林一茶。

小林一茶

作為在《悠悠哉哉》裡真正出現過的俳人,他在初遇主人公時並未表明身份,而是先將自己對俳句的追求做了一番表述,在篇章末尾處以“人稱一茶”這樣清淡的語氣,向主人公和觀者們道出了自己的身份。

只要一直走下去,总会有结果......

△ 《悠悠哉哉》P66

小林一茶(1763-1827),本名彌太郎,別號圯橋、菊明、新羅坊等,是江戶時期著名的俳句詩人。

只要一直走下去,总会有结果......

△ 小林一茶畫像

生於農民家庭的他,15 歲開始學習俳諧。幼年喪母,其父再婚,因與繼母的關係惡劣,一茶的童年生活並不愉快。在疼愛他的祖母去世後,一茶與繼母的關係進一步惡化,其父為了讓二者分開,將一茶送到了江戶。童年生活,特別是這位繼母,對一茶的個性及之後的作品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到江戶後的十年間,一茶的消息幾乎無處尋覓。直到 25 歲時,有記錄其拜謁葛飾派俳諧詩人二六庵竹阿為師,後承師門號二六庵菊明。29 歲時,改號俳諧寺一茶。次年開始了流浪生活。

只要一直走下去,总会有结果......

△ 《悠悠哉哉》P63

與芭蕉類似,行走各地的經歷讓其作品中包含了豐富的人道主義思想,以“生活”為主題,同時在具體的詞句使用中巧妙運用了各地俗語,妙趣和情致兼而有之。代表作品有《病日記》(1802)《我春集》(1812)等。

與漫畫中相同,對俳風的追求是一茶很重視的一點,其後確立了獨特的「一茶調」,隨著作者的名聲廣為人知。

只要一直走下去,总会有结果......

△ 《悠悠哉哉》P62

後浪漫之前蒐集了小林一茶的部分名句,配合《悠悠哉哉》的詩意圖景,寫了篇推送《瘦青蛙,別輸掉,一茶在這裡》。

只要一直走下去,总会有结果......

回到其生平,穿插於俳諧創作中的是其坎坷的生活。一茶 39 歲時父親去世,他與繼母和弟弟就遺產問題爭執不斷。在其 51 歲時遺產問題才得以解決,一茶回到故鄉定居,但之後的生活仍以不幸為主。

52 歲時,他的第一任妻子及四個孩子全去世了,再婚後與第二任妻子感情很快破裂,加之中風發作讓其苦不堪言。64 歲時一茶娶了第三任妻子,但在其 65 歲去世前的幾個月,自家房屋又意外著火損失重大。

一茶本人的生活和其作品中描繪的生活結合來看,讓人止不住嘆惋。

回到漫畫中,在一茶首次出現的章節中,作者以“星”這一廣袤遙遠又恆久不變的指向,反映主人公只見微光的目標和當下的迷茫心境。

我活到這個年紀,已從世事中退身了。雖說是自由之身,但內心卻時常感到迷惘。真羨慕您的生活方式,就好比這片星空,不管做什麼都順遂己意。
只要一直走下去,总会有结果......

△《悠悠哉哉》P65

後經與一茶交談,借他人之口表達出已重拾信心,決心踏上順遂己意的悠哉之路。

這個片段可能是全書主人公情緒最為低落的時候,也可以說是最不符合書名的情節,但正是從這裡開始,讓人感覺整部作品不只是在看平凡的日常,而是通過領悟生活片段,對自身及與他人、世界的關係有了別樣體會。而這也正是芭蕉、一茶兩位俳諧師畢生所尋。

只要一直走下去,总会有结果......

△《悠悠哉哉》P162

普通人與俳諧大師在平淡日常中相遇,本以為會是個傳統意義上的“粉絲見面會”,但看過漫畫後,又感覺作者的處理才是最合適的。

簡要了解這位兩位大師的生涯,可以發現“旅行”或者說“不斷地行走”是二人很重要的部分,谷口治郎的《悠悠哉哉》詩意地映照了這點。

“總之,一步步向前。只要一隻走下去,總會有結果......”

只要一直走下去,总会有结果......

△《悠悠哉哉》P208

有觀點認為谷口治郎選擇的主人公及其故事都是較為平凡的部分,在我看來,所有著名的人物及其事件落在每日,或者說每步,都是極其平凡的。這種當下的“乏味”很多時候困擾著我們,動搖我們對未來的信心。谷口治郎的作品之所以如此吸引人,就在於他細品生活,生動表現出日常中的滋味,看似只盯著每一步,卻能在不知不覺中帶人走到更遠的地方。

這一篇的內容就在這結束了,各位想繼續看的話,下一篇計劃著重介紹江戶風光,依照主人公“遛彎”的路線,看看有哪些地方我們可以去巡禮一番?

只要一直走下去,总会有结果......

△ 主人公常去參拜的地方:日本八幡宮

只要一直走下去,总会有结果......

《悠悠哉哉》中出現了不少描繪生活的俳句,但離開漫畫,生活中詩歌比之小說、散文實在是不怎麼受關注的領域。在 B 站紀錄片《人生第一次》的第三集中,詩歌與偏遠山區學校的孩子們發生了奇妙的反應。他們為老牛、溪水寫詩,為微風、日落寫詩,更為自己寫詩。

老枯樹,在夜裡,長出一根新枝丫;

而我,在爸爸媽媽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長大。

你最喜歡/有共鳴的詩歌是哪一首?

或者是總想到的一句詩?

在評論區留言說說看吧

我們也圍坐起來辦一場詩的分享會!

只要一直走下去,总会有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