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治忠於清朝,被吳三桂殺死,康熙帝為何不給予褒獎?

聿楓


朱國治在三藩之亂髮生時,正擔任雲南巡撫;並且朱國治貪汙受賄,甚至威逼索賄,名聲極壞。因此,吳三桂起兵反清時,朱國治首當其衝,被吳三桂手下的官兵亂刃分屍。



吳三桂本來沒打算殺死朱國治,只是想扣押他,作為以後同清廷談判的籌碼。沒想到朱國治名聲太壞,一上來就被吳三桂的手下官兵殺死了。



於是,吳三桂順勢而為,利用朱國治的貪婪汙穢,大作文章,在輿論上有力地攻擊了滿清朝廷。

“有牌引大書,凌遲處死天下第一貪官朱國治以快人心”、“兵民銜於心者,競取其肉而食之”;由於朱國治在雲南巡撫任上,確實是貪婪無恥,對官紳百姓索賄無度,因此,吳三桂的與論宣傳倒也屬實,朱國治被處死,雲南百姓真是群情激憤,大為高興。

朱國治是漢軍正黃旗人,屬於滿清朝廷的自己人。他仕途順利,一路高升。但是,朱國治這個人貪汙受賄,對地方上索取無度,壞事做盡,官聲最壞。

1661年,朱國治在江寧巡撫任上,因為追收欠稅,鞭笞百姓等惡行,激起蘇州士人的憤怒,發生了一百多士子到孔廟去哭廟的重大事件。朱國治殘暴無情,向朝廷誣陷蘇州士子倡亂抗稅,妄圖謀反。

隨後,朱國治逮捕了其中部分蘇州士子,把一代奇才金聖嘆等人以叛逆罪名處死,製造了名噪一時的“哭廟案”。

1671年,朱國治出任雲南巡撫。一時之間,滇中大恐。因為朱國治惡名遠揚,已是“威震天下”了。史書上記載,朱國治“一旦蒞滇,人盡惴懼,誠恐禍之及身也”。

果不其然,朱國治一到雲南,仍然是貪得無厭,貪贓索賄。

剛剛到雲南,就向大理知府馮甦索賄白銀三千兩。馮甦拿不出這麼多銀子,只好以吳三桂藩下私人身份向吳三桂借錢,才滿足了朱國治的要求。

由於朱國治在雲南的貪瀆惡行,使得吳三桂對其很是厭惡,就對他很不抬舉。因此,朱國治懷恨在心,經常向朝廷密報吳三桂有不軌之心。

正是朱國治的所作所為,讓雲南的官紳百姓都很氣憤,所以,吳三桂一起兵反清,還沒有下命令呢,士兵們就自行把朱國治拎出來,亂刃分屍了。





結語:正是因為朱國治的官聲太壞,所以,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後,表彰了許多死難大臣,卻沒有表彰朱國治,怕的是再引發民間的憤怒。


品茗讀史


朱國治官拜雲南巡撫,吳三桂在起兵時曾逼他投降,但他拒死不從,並且嚴詞訓斥吳三桂,最終惹惱了吳三桂,被其所殺。據說,他的屍身都被吳三桂和手下的將士分食真可謂是骸骨無存。從這一方面看,這朱國治真算得上為國捐軀的大忠臣了。但是,在他死後,康熙皇帝並未對他進行追封或者嘉獎,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吳三桂這一戰結束以後,康熙皇帝對功臣都一一進行了嘉獎追封,唯獨沒有朱國治。據記載,康熙帝對朱國治有這樣的評價:“贈官予諡原以旌人品行,必名實相符,方可給予。朱國治死難情雖可憐,但居官穢跡昭著。”意思也就是說,因為朱國治在為官期間為禍鄉里,雖然有幾分骨氣,他的死值得憐惜但是仍然不能給予嘉獎。 朱國治到底做了什麼事,讓康熙皇帝如此介懷呢?

據史料記載,朱國治出自寒門,本是一介貢生,在清朝剛入關的時候,政局不穩,各地缺乏官員,他便得了固安知縣的職務,後來憑著他圓滑的性子,做到了大理寺卿,在順治十六年的時候升遷至江寧巡撫。

朱國治為官數年,斂財無數,為禍鄉里,無惡不作,在江南一帶稱得上是最大的貪官。朱國治親手製造了奏銷案、哭廟案、通海案三莊震驚江南的慘案。在奏銷案中,受到牽連的官紳達到13000之多;在哭廟案中,朱國治害死當時江南著名才子金聖嘆。在通海案中;因他而死的人更是千者之眾。

後來罪行傳到京城,被貶官回鄉。待康熙帝親政時又重新任用了朱國治。康熙十一年,朱國治官拜雲南巡撫。在職期間,仍舊肆意斂財,向大理知府公然索賄;因剋扣軍餉,導致軍隊內亂。再者,康熙帝本意是讓朱國治監視吳三桂的言行,但是吳三桂準備起兵的各種消息,朱國治卻並沒有上報給康熙。

在江南地區,百姓們稱朱國治是“朱白地”即天下第一貪官。總而言之,不論是前半生的為官之路還是後來的二次任命,對百姓來說都是災難,沒有做出任何政績更是聲名狼藉。 或許對於朱國治來講,沒有向吳三桂投降是他這一輩子做的最正確的一件事,也是唯一值得後世稱道的事了。也正是因為他不肯投降吳三桂,才成了三藩之亂中吳三桂殺的第一個高級官員。

事後,康熙帝雖然沒有給予他任何的追封嘉獎,也給了一條褒獎的評價:“仗節不屈,罵賊身死,殊可嘉悅”。因此,朱國治雖然誓死忠於大清,但因為他的種種劣行,沒有像其他在三藩之亂中身死的大臣一樣得到相應的諡號。儘管如此,因為朱國治死的太過慘烈,清朝廷還是將朱國治的名字列入“忠義”死難臣子之列,並在《清史稿》中被寫入了“忠義傳”中。


舊時樓臺月


簡單說,就是朱國治也不是什麼好鳥,本來在做江寧巡期間就因為做了太多壞事被革職的,康熙有重新啟用他,搞到雲南當巡撫,監視吳三桂,就有讓他當炮灰的感覺。

朱國治在雲南做巡撫期間,吳三桂起兵造反,他寧死不屈被殺,我認為他只是沒有膽量造反而已,所以落了一個寧死不屈的名聲。


康熙帝是何等聰明,當然知曉朱國治的人品,所以三藩之亂結束後,康熙帝對有功人員進行了嘉獎時談到朱國治時說:“贈官予諡原以旌人品行,必名實相符,方可給予。朱國治死難情雖可憐,但居官穢跡昭著。”意思就是說他死了雖可憐,但是當官做了很多壞事,臭名昭著,不能獎賞。

朱國治江寧巡撫期間製造或參與江南三大案,即奏銷案、哭廟案、通海案。在奏銷案中,一萬三千多名官紳被革去功名;在哭廟案中,朱國治夥同地方貪官,羅織罪名,害死著名才子金聖嘆等人。所以在他被吳三桂殺了之後,屍體都被士兵們分而食之,骸骨無存,消息傳到江南,世人無不拍手稱快。

後來任雲南巡撫期間對於百姓也是心狠手辣,對吳三桂極盡阿諛奉承,反正沒有做什麼實在的好事情。

清廷將朱國治列入「忠義」死難臣子之列,加以褒揚優恤,已經是對得起他了。


楊過展昭


朱國治談不上忠於清朝,他只忠於自己和忠於銀子。



在《康熙王朝》劇中,朱國治被塑造得十分完美,那是一心為國、罵賊而死。其實,朱國治在正史中、反倒被吳三桂呵𠮟得無言以對,摘錄如下: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朱國治、折爾肯、傅達禮三人攜手去三桂府中催促行期。

朱國治:“王若無意搬遷,吾等自回京覆命!”

三桂勃然變色,手指朱國治,大罵:“咄咄朱國治,此雲南是我用血汗掙來的,如今你這貪汙小吏不容我安身嗎?!”

國治爭辯道:“我貪在何處?”

三桂厲聲呵斥:“你還強嘴!你前索大理知府馮蘇三千兩白銀,是從我這裡借的。至於你歷年貪贓,多出我家,現有日曆記載為據!”

一句“日曆記載”,朱國治立馬啞火。

簡單介紹一下朱國治的履歷。

朱國治是遼東撫順人,後金攻陷撫順,他積極向新政權靠攏,成為旗人中的一員,隸屬於漢軍正黃旗。

順治十六年(1659年),任江寧巡撫。在任期間搜刮無度,人稱“朱白地”。

順治十八年,他上疏言稱:蘇、松、常、鎮四府欠賦抗糧,造冊紳士一萬三千五百餘人,衙役二百四十人。

後來,部議現任官降二級調用,士紳革除功名,衙役照貪贓治罪。


此案是為“奏銷案”。三藩變亂時,為了爭取江南地主的支持,清廷放鬆禁令,允許在奏銷案中被黜降的官紳士子分別納銀開復。以後清廷諱言此事,官書絕不記載。

因為奏銷案,吳縣的秀才們舉行了哭文廟的抗議行動,表面聲討吳縣縣令任維初的貪酷,實則劍指江寧巡撫朱國治。

正值順治駕崩,朱國治羅列罪名,說秀才們觸犯順治靈位,犯有“大不敬”之罪。於是,金聖嘆和哭廟的諸生被捕,被擬不分首從斬決。

同時,朱國治主裁了“通海案”,他以殺示威。《明季南略》載:“金壇因海寇一案,屠戮滅門,流徙遣戍,不止千餘人。”

朱國治惜命瀆職

在江寧大開殺戒後,朱國治害怕了,他怕打擊面太廣、當地人報復搞死他。恰逢他丁憂(父喪或母喪),作為旗人、照例丁憂二十七日即行開復,完全不影響仕途。然而,朱同志實在太做賊心虛,他沒等繼任者韓世琦到任,自然也沒完成交接的手續,就坐船逃離了江寧。

清廷聞報大怒,以“大臣擅離汛地”的罪名先降五級,再一擼到底,革職為民。

康熙啟復朱國治



康熙對當時的三藩報有很大的戒心,將“三藩”二字鍩刻於乾清宮的砥柱之上。其中,雲南的三桂更是玄燁的患中之患。

朱國治很善於投機,他瞅準清廷清算鰲拜餘黨的政治關口,上疏稱“自己是受到鰲拜一黨的排擠”。於是,在康熙十年,他被受命為雲南巡撫。

玄燁用國治,看重他秉性中的殘酷和刻薄,大有以毒攻毒的用意。另外,玄燁用國治當探雷的尖兵,也有把他活人當死人用的意思。

總之,英明的康熙大帝把一個官場的貪汙慣犯和逃兵用在暴風口的風眼上,那絕對是成全國治用生命去完成歷煉。

本性難改呀……



去雲南到當撫巡這活,攤在韋小寶身上,他是會罵孃的。

朱國治欣然前往,甫一到任,他小初牛刀,剋扣了一把軍糧,以致官兵情緒激昂,揚言要讓他吃“板刀面”。

眼見硬性擼銀子有風險,國治改變戰略,他折節施重禮以討好三桂。三桂多年征戰,戰爭財沒少發,國治希望能夠從三桂那裡得到重賄。

國治江寧任內臭名遠揚,連三桂都十分厭惡他,就不肯賄賂他。於是,國治非常生氣,他監視三桂的行為,並密報給清廷。

三桂知道後,宴請國治說:“本王兢兢守藩,不敢開罪於人,不意有人中傷,向朝廷誹謗我!”說完,他拿出國治的疏本、隱去姓名,朱國治無言以對。

銀子不好撈!朱國治從軍糧、三桂處搞銀子先後碰壁,但他並不氣餒,他開動腦筋,向自己的下屬官員潛規則一種新名目——見面銀。

國治死前,搶句臺詞的機會都沒有



還原一下國治死前的情形。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清晨,三桂召集四鎮十營總兵開會,朱國治也率領他的下屬官員奉命而來。三桂威坐殿上、宣佈起兵,國治剛說完一個“不”字,就被胡國柱帶兵押了下去,隨後,被亂刀砍死,屍身被分食。

所以說,歷史上的朱國治根本沒有開腔“罵賊”的機會,連句對白都沒有搶到。至於他殺妻殺子的情節,全部是劇中瞎編的。

依照國治官場逃兵的慣性思維,他逃了,遭康熙殺;他不逃,遭三桂殺。何況,三桂起兵前的二個月,已經嚴防關隘、只進不出。

國治為國身死,康熙為何不予褒獎?

三藩動亂平定後,清廷將朱國治列入“忠義”死難臣子之列,加以褒揚優恤。

有人提出給國治贈官予諡,遭到康熙的駁斥,他說:“贈官予諡原以旌人品行,必名實相符,方可給與。朱國治死難情雖可憐,但居官穢跡昭著。”

聯繫康熙的這番話,清廷對國治的態度就十分清晰了:

在國治搞出清初“三大案”以後,淪為了清廷的棄子,他覺得不安全,在江寧巡撫任上當了逃兵。康熙大權獨攬後,因為政治形勢的需要,讓他當了雲南巡撫,送羊入虎口。他死後,康熙出於愛惜自己的政治羽毛,沒有給他贈官追諡的排面。



拍歷史劇要嚴謹吶!

象朱國治這種酷吏貪官,其行為待上不齒於康熙、待下遺恨於黎民,居然被塑造成罵賊而死的完人,可嘆!可恨!


鏈天絕


朱國治,遼東撫順人,清朝漢軍正黃旗人。順治四年貢生,授固安知縣,擢至大理寺卿。順治十六年,任江蘇巡撫,上疏獻策抵禦明鄭成功。國治疏言:“欲破狡謀,先度形勢。賊眾負險,我師遠涉風濤,其勞逸不同。賊眾熟識海道,我師弓馬便捷,其素習不同;水師舟楫,較之賊船大小懸殊,其攻取不同。臣謂宜以守寓戰,凡海邊江口,多設墩臺,待賊勢困援絕,乘間攻之,自能擒渠獻馘。”朝廷採用其策略,成功抵禦鄭成功對明朝內陸的反擊。


朱國治在任江蘇巡撫期間,搜刮無度,人送外號“豬白地”。喻其所到之處,搜刮過後只剩白地。除此之外,朱國治還剋扣江蘇糧庫的糧食,倒賣私商。朱國治將從百姓中搜刮的錢財更多應用在打理朝廷高級官員,故此朝中對其一片讚譽之聲。

當時,清政府為了裁抑縉紳特權和壓服江南地主,製造了奏銷案 。 根據巡撫朱國治的造冊上報,清廷將欠糧者,不問是否大僚,亦不分欠數多寡,在籍紳衿按名黜革,秀才、舉人、進士,凡錢糧未完者,皆被革去功名出身;現任官概行降兩級調用,計共黜降 1.3 萬餘人。在此次奏銷案中,朱國治對士紳的追查十分嚴酷,有的人只因為欠了一釐而被降級,有的人只欠了七絲就遭到罷免。任翰林院編修的葉方藹,因欠了一釐被降調二級,於是這位清初的探花郎便被民間戲稱為“探花不值一文錢”。還有其他9名欠糧士紳被冤枉,他們根本沒有欠糧,而是被人冒名頂罪了,但是他們都受到降級調用的處分。吳偉業、徐乾學、徐元文、韓炎、汪琬等江南縉紳著名人物幾乎全部羅織在內。此案使江南縉紳豪強受到沉重打擊。直至三藩叛亂時,清廷才放鬆對江南士紳的高壓政策。


順治皇帝駕崩後,全國各地府衙皆依照禮制設立靈堂進行哀悼。吳縣縣令任維初貪汙營私,且不顧百姓死活強徵賦稅,金聖嘆等借哀悼活動,起草了《哭廟文》,與百餘名文人前往蘇州靈堂,向巡撫朱國治控告任維初不法行為。朱國治卻當即下令逮捕了倪用賓等五人,後又將金聖嘆作為首犯逮捕,加之以驚擾靈堂,意圖謀叛的罪名。最終,金聖嘆、倪用賓、沈琅、顧偉業、張韓等十八人被判處死刑。此即為清初著名的哭廟案。著名才子金聖嘆就此殉命。

因為朱國治的上下打點,讓康熙皇帝也覺得朱國治是一位能臣幹吏。康熙十年,朱國治補雲南巡撫,加太子太保兼少保,讓他監視吳三桂。可朱國治在任期間依舊四處搜刮。

朱國治到雲南上任後,按手下各級官吏職位高低,明碼實價的收銀子。見面禮,一等州府的知府每人都得三千兩銀子,其他州府每人兩千,縣令一級,一等縣每人一千,二等縣八百,三等縣六百,許多不許少。當時的大理知府比較清廉,因為拿不出這筆見面銀子,被“朱白地”逼得都哭了,最後還是吳三桂替他墊了三千兩銀子,這才勉強對付過關。

康熙十二年,吳三桂起兵造反,殺朱國治祭旗。身體內臟為吳三桂將士分而食之,骸骨無一存。三藩平定後,清廷將朱國治列入“忠義”死難臣子之列,加以褒揚優恤,並且鑄造廟宇,可是沒有百姓前來拜祭,如此不得人心的人物康熙帝自然不會對其贈官予諡。


漢時明月


電視劇《康熙王朝》裡,作為前明皇室後裔的朱國治,卻鐵骨錚錚為清王朝殉國,給人印象深刻。劇中的朱國治是雲南巡撫,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三藩起事之時,吳三桂想要脅迫雲南巡撫朱國治一同起事,結果被朱嚴詞拒絕。

此舉徹底激怒吳三桂,朱國治被吳三桂重兵包圍。緊要關頭,朱國治沒有退縮,讓欽差大臣速赴京城向康熙報告吳三桂起兵一事,自己卻拒絕出逃,誓要慷慨赴死。為不受吳三桂的挾制,朱國治痛下決心,將一家老小殺盡,然後直闖吳三桂大營,怒斥吳三桂,最後被血刃祭旗。視劇中的這個情節,觀後令人唏噓不已,不禁佩服朱國治的錚錚鐵骨。可歷史上真實的朱國治,卻與影視劇中的形象有較大差別。

在歷史上,真實的朱國治是清朝漢軍正黃旗人,順治十六年曾任江蘇巡撫。朱國治在任期間搜刮無度,經常剋扣軍餉,被人稱為"朱白地"。

鑑於鄭成功統領的反清力量時常在江南沿海一帶活動,朱國治向朝廷提出了以守為攻,以逸待勞的方針,並且收效甚大,逐漸受到清政府的重視,被委以重任。

清朝初年,江南士紳經常拖欠朝廷稅銀錢糧。朱國治在任期間,一意要改革弊政,充實政績。此舉引起江南士紳的強烈不滿,朱國治卻痛下殺手,逮捕蘇州府、松江府等地進士、舉人、貢監生員一萬三千五百餘人,以“抗糧”的罪名加以懲罰。

明末清初著名書評家金聖嘆也捲入“抗糧”案之中,被當做首犯拘捕,冠以"搖動人心倡亂,殊於國法"之罪,判處死罪,在南京三山街被殺。這件事充分展示了朱國治刻薄刁鑽的“酷吏”形象。

在康熙十年,康熙皇帝看重朱國治無所畏懼,心狠手辣的個性,調任朱國治為雲南巡撫,節制吳三桂。康熙十二年,吳三桂起事,拉攏朱國治。朱國治“罵賊尤烈”,拒不服從,當即被殺。

據記載,朱國治的屍體被吳三桂將士分而食之,骸骨無存。三藩之亂平定後,清廷將朱國治列入“忠義”死難臣子之列,加以褒揚優恤,並被列入《清史稿》的“忠義傳”中。

雖然真實歷史中的朱國治也是死於三藩之亂,電視劇並沒有過渡演義,但兩者的形象卻大相徑庭。電視劇中朱國治的形象被過度美化,成為忠臣烈士之典範,讓人大跌眼鏡。

著名書評家金聖嘆之死,是朱國治除了貪汙腐敗之外最大的汙點,也給中國文化史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金聖嘆是中國白話文研究的開拓者,卓有遠見,被視為中國白話文運動的先驅。前人稱讚白話文大多泛泛而論,他卻以細緻深入的評點,證明這些作品如何優秀,使白話文自此在士人間更為流行。

他最大的貢獻,在於提高了小說與戲曲的地位,是最早和最有影響力的通俗文學提倡者,並開創了細讀文本的文學批評方法,成為中國史上最有創意的文學批評家之一,在小說批評的領域更是首屈一指。

他受到徐增、廖燕等同時代士人的極大讚美,順治帝也稱讚他是古文高手,叫大臣不要用八股文的眼光衡量他。亦有士人批評他提倡《水滸傳》和《西廂記》,惑亂人心。

20世紀新文學運動中,文學史家都讚揚金聖嘆,胡適認為他是"大怪傑",有眼光有膽色, 林語堂稱他是"十七世紀偉大的


合併且居中


正史中的朱國治與《康熙王朝》中的朱國治相比,可謂是大相徑庭。

不少朋友對於朱國治的印象起始於電視劇《康熙王朝》,而這部影視作品中的朱國治的形象絕對算得上是“高大光輝”。

在雲南任職期間,朱國治因不滿平西王吳三桂橫行一方、橫徵暴斂、擴充軍備,進而不畏強權,甚至不顧性命之憂,向康熙皇帝上疏參奏吳三桂。儘管上至朝堂,下至地方,甚至吳三桂本人都希望康熙皇帝以“誣陷”的罪名,將朱國治處死,可是朱國治仍然表現的大義凌然,誓死不想吳三桂屈服。

對於朱國治的這份剛正與泰然,康熙皇帝也是深受感動,不僅沒有對其進行處罰,而是將其任命為雲南巡撫。此時的康熙皇帝,對吳三桂已經有著諸多不滿,並且對吳三桂也起了疑心,於是他將朱國治放在雲南便是為了監視吳三桂的動向,畢竟,康熙堅信朱國治能夠忠於自己,不為吳三桂權勢所震懾,更不會為其所收買。康熙這是在牽制吳三桂的同時,也為了給吳三桂提醒,讓其盡到人臣的本分。

不過最終,吳三桂還是反了。在得知吳三桂造反的消息後,朱國治殺掉了全部家人,來到吳三桂面前,大罵吳三桂,被吳三桂斬首祭旗,悲壯收場。

之後康熙皇帝更是將其同自己的老師魏承謨並列,稱其為忠於大清王朝的漢人。

當然,這僅僅是影視作品的演繹罷了,歷史上真實的朱國治,完全就是一介徹頭徹尾的貪官和酷吏。

順治十六年(1659年),朱國治出任江寧巡撫。從到任開始,朱國治就對江南地區的士紳和百姓進行了殘酷盤剝與橫徵暴斂,同時他貪婪無度,腐敗至極,從民間掠奪了大量的財富,江南百姓更是稱其為“朱白地”,意為朱國治所到之處,幾乎所有東西都會遭到他的掠奪,朱國治也就此開始“臭名昭著”。

實際上,由於江南地區在清朝統一全國的戰爭中,抵抗異常激烈,在這之後,抗清起義更是此起彼伏,這使得清朝的朝廷對於江南地區的士大夫以及百姓有著巨大的偏見,並且經常性的採取苛政和重典來對其進行壓迫。朱國治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朝廷的想法,因而儘管民間怨聲載道,但是朱國治並未受到太多的影響。

與此同時,伴隨著“江南三大案”,即“奏銷案”、“通海案”和“哭廟案”的爆發,朱國治的酷吏形象盡顯無疑。

順治十六年(1659年),剛剛上任江寧巡撫的朱國治接到了朝廷的政策,要他藉由江南士紳、百姓“抗糧少錢”,對江南地區的地主士大夫階層進行鎮壓和打擊,這便是“奏銷案”。面對朝廷的高壓態勢,朱國治表現的尤為積極,將蘇州 、松江、常州、鎮江四府並溧陽一縣的官紳士子全部黜革,現行官吏全部降兩級處理,前後牽連士紳和官員人數達到了一萬三千人,使得江南地區的士大夫精英階層遭受到了毀滅性打擊,並且在此後的十年進行了持續性的壓迫,直到“三藩之亂”時,這一狀態才得到改善。而朱國治盲目的上綱上限,擴大打擊對象,無疑要為這場“災難”承擔主要責任。

而這一時期,由於“禁海令”打擊面開始持續擴大化,不少人開始利用此進行徇私報復,產生了一大批冤家錯案,這其中就包括順治十八年(1661年)的“通海案”。當時金壇縣令任體坤等人為了開拓責任,誣陷蔡默、於厚、周生等眾多儒生,其中還有一些他的仇人,將其打入大獄。負責審理此案的朱國治,簡單粗暴的要“欲行殺戮以示威”,引得了江南百姓額巨大不滿,並且引發了一系列的抗議。

於是“哭廟案”也就此爆發,由於此前清朝的一系列高壓政策的實施,加上朱國治等一眾貪官酷吏的迫害,致使江南地區的百姓對於朱國治以及清朝的統治是怨聲載道,於是藉著順治皇帝去世,依照當地習俗,行“哭廟”之事。鑑於朱國治實在是不得人心,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金聖嘆為首的一眾知識分子,對朱國治進行了批評和控訴,隨即遭到了朱國治的鎮壓,包括金聖嘆在內的眾多參與者,甚至包括一些與此事並不相關的人士,遭到了朱國治的迫害,最後全部被處死。根據《辛丑紀聞》的記載:

“至辰刻,獄卒於獄中取出罪人,反接,背插招旌,口塞慄木,挾走如飛。親人觀者稍近,則披甲者槍柄刀背亂打。俄爾炮聲一震,一百二十一人皆斃死。披甲者亂馳,群官皆散。法場之上,惟血腥觸鼻,身首異處而已。”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被《康熙王朝》中那個剛正不阿,有著一身膽氣和傲骨的朱國治所迷惑,這才是歷史上的朱國治,在當時也是出了名的貪官加酷吏般的存在。


吳三桂叛亂,朱國治慷慨赴死,保全了最後的名節。

就在“江南三大案”發生之後,朱國治也被徹底推上了風口浪尖,其暴戾的做法引得天怒人怨。此時已經進入了康熙初年,正處於“四大臣輔政”時期,朝廷對於朱國治的做法也頗有微詞,於是準備對朱國治進行懲治,誰知朱國治卻先下手為強,殺死兩百餘口,以掩蓋自己的罪責,甚至出現了擅離職守的嚴重事件。在這之後,終於朱國治被削職為民。

然而,伴隨著康熙皇帝在康熙八年(1669年)智擒鰲拜,正式掌握大權,康熙皇帝將重點放在了處理“三藩問題”上,而朱國治也進入了康熙皇帝的視線。

就這樣,康熙十年(1772年),朱國治被康熙皇帝任命為雲南巡撫,加太子太保兼少保銜。康熙皇帝希望朱國治能夠監視吳三桂的舉動,同時利用他的嚴苛對吳三桂進行牽制。

只不過,到了雲南的朱國治“貪腐”的老毛病又犯了,不僅向當地官員和士紳索賄,甚至還可口軍餉,致使軍中譁變,就連康熙交給他的監視吳三桂的任務也沒有很好的完成,使得康熙皇帝安排他前往雲南的意義全無,反而弄得民間又一次的怨聲載道。

康熙十一年(1773年),吳三桂在雲南昆明正式起兵,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發動了叛亂,“三藩之亂”就此打響。

此時的吳三桂對朱國治展開了勸降的工作,儘管朱國治又貪又腐,並且殘酷暴虐,但是出身於漢軍正黃旗的他,對於大清王朝是忠心耿耿,任憑吳三桂如何規勸,朱國治寧死不從。

最終,如同《康熙王朝》中所演繹的那樣,朱國治為吳三桂斬首祭旗了。


朱國治被殺,康熙皇帝並沒有進行追贈,直到多年後才被重新提及。

朱國治被殺的消息傳到北京,也有部分官員為朱國治上疏,請求康熙對其進行褒獎並贈予諡號。但是這樣的提議遭到了康熙皇帝的嚴詞拒絕:

“贈官予諡原以旌人品行,必名實相符,方可給與。朱國治死難情雖可憐,但居官穢跡昭著。”

在康熙皇帝看來,朱國治的品行廣為詬病,弄得天怒人怨,民間記恨,對於這樣的人,康熙皇帝自然不會追贈諡號,儘管他死的方式還算英勇,也算是為國捐軀,但這依然無法彌補其此前犯下的一系列的罪行。

所以,這個時候的朱國治,並沒有為康熙皇帝所褒獎。

與之相對應的是,還有一位地方督撫,也是在“三藩之亂”被殺,但是他享受的待遇則是完全不同的,他便是範承謨。

範承謨,就是《康熙王朝》中魏承謨的歷史原型。

歷史上的範承謨出身名門,是“清初第一漢臣”范文程的兒子。

康熙十三年(1674年),範承謨正在擔任福建總督,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起兵叛亂,並且將範承謨予以逮捕,並對其進行規勸。然而範承謨不為所動,不肯投降,甚至用絕食表達了自己寧死不屈的決心。

終於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親王傑書即將攻破仙霞關,攻入福建境內,耿精忠準備投降。而他擔心範承謨不僅會揭發其罪行,更擔心與其為敵日後遭到打擊報復,於是將範承謨處死。

對於範承謨的死康熙皇帝表達的極大嘆惋,並且給予了極高的禮儀。

康熙十六年(1677年),範承謨的遺骸送往北京, 康熙帝命內大臣侍衛出迎,追贈他為兵部尚書、太子少保,賜諡忠貞,並親自書寫碑文賞賜給他的家眷。

康熙皇帝之所以如此對待範承謨,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寧死不屈的人臣氣節,更是與範承謨此前的官德官品密切相關。

範承謨很好的繼承了他父親范文程的能力,並且品行出眾,可以說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得地方百姓的愛戴。他在被耿精忠囚禁期間,由於其名望和聲望頗高,就連耿精忠都擔心將其處死會引發民變,故一直不敢對其動手。而在“三藩之亂”平定後,耿精忠遭到了清算,而福建百姓也重新對範承謨進行祭奠活動,並請求為範承謨建造祠堂,康熙皇帝更是親自書寫“忠貞炳日”的匾額。

由此可見,品行以及對待百姓態度上的差距,最終導致了朱國治和範承謨截然不同的結局。

儘管沒有對其進行褒獎和贈諡,但是康熙皇帝還是對於朱國治寧死不屈的氣節和身死殉國的行為予以了肯定,在“三藩之亂”結束後,將其列入了“忠義臣子”的序列中。

之後朱國治又被編入了《清史稿》的“忠義傳”中,對他來說也算是莫大的幸運了。


雍親王府


那一年,面對反賊的威脅,朱國治破口大罵,結果慘遭殺害,死無殘骸。然而,他看似正義的舉動卻沒有得到皇帝的褒獎,這是為何?


評價一個人的好壞,不能單憑一件事而論,有時候還得衡量功與過。朱國治就是一個過大於功的人,而他唯一能夠拿得出手的就是對大清的忠心了~我們且看看老朱究竟做過哪些“好事”。


獲得稱號“朱白地”


由於當時剛入關,清朝有太多的事務需要處理,很多地方都缺乏官員。當時,原本只是一位貢生的朱國治,想要進入朝廷為官其實還有一段相當的距離。但是,他卻憑著這次的機會成為一方的知縣。隨後,朱國治成功升任為江寧巡撫。

當上大官以後,朱國治仗著手上的權勢,四處搜刮金銀土地,為自己累積財富。只要是他出現過的地方,就連地皮都不會給你剩下。於是,大家都叫他“朱白地”。


不僅如此,不少有名的案件,都和朱國治有關,下面列舉一些:


奏銷案:這起案件主要是清初朝廷為了抑制江南的縉紳和地主等人的特權,以他們抗糧為理由,將眾人一一查辦。而朱國治似乎熱心過頭,為了提高自己的政績,不管是誰,什麼官階,欠糧欠賦理由是什麼,欠了多少錢,都給予黜降。最後,受到牽連的大約有一萬三千多人。而有一個人是我很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探花葉方靄。他僅僅欠了一錢,也被罷黜了。呵...( ̄▽ ̄)


哭廟案:這起案件涉及到為中國文學貢獻良多的金聖嘆,他因為和倪用賓等幾位秀才聯合聲討貪官任維初,而開罪了朱國治。之後,朱國治將這些人都斬首。朱國治這個舉動,不知道對中國文學造成了多大的影響。


除了上述兩起,還有通海案等都或多或少和朱國治有關係,每一宗都體現出朱國治是貪官的本性。總之,朱國治的名聲在江南實在是慘不忍睹。最後,他被革職。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並沒有~


死性不改


康熙親政後,由於人手不足,加上要對付吳三桂,於是再次啟用朱國治。你們說,當時的人才到底是缺乏到什麼程度,居然還得任用這樣的人??(╯_╰)

朱國治被指派為雲南巡撫,而他非常專一,依然熱衷於搜刮錢財。這一次甚至大膽到剋扣軍餉,而貽誤戰機。


之後,吳三桂正式造反,命令朱國治投降。沒想到一向貪財的朱國治,居然不惜命,堅決不肯投降。結果,他被吳三桂殺死。


躋身忠義傳


不過,對於朱國治這樣壯烈的舉動,康熙並沒有給予過多的褒獎。但是,在三藩之亂結束以後,朱國治因為據降,而被編入《清史稿》的忠義傳。


按《清史稿·巻四百八十八·忠義二》:

國治罵賊尤烈,即時遇害。先後殉難者,雲貴總督甘文焜,廣西巡撫馬雄鎮、傅弘烈及李興元,均自有傳。


個人覺得,衡量朱國治的功與過以後,不難理解為什麼康熙沒有著重褒獎他。畢竟朱國治在任職的時候,實在是沒有什麼貢獻,反而給社會帶來不好的影響。而能夠最後躋身忠義傳,作為一個貪官酷吏來說,實在是很好的結局了。


漁經獵史小仙女


三藩之亂結束後,康熙帝對有功人員進行了嘉獎,對那些死難的官員也贈官予諡,但談到朱國治時,康熙帝卻說了這麼一番話,“贈官予諡原以旌人品行,必名實相符,方可給予。朱國治死難情雖可憐,但居官穢跡昭著。”也就是說朱國治在任期間,做了不少壞事,雖然他被殺很可憐,但仍然不給予褒獎。

那麼朱國治到底都做過什麼壞事呢?事情還得從朱國治的發跡說起。話說朱國治是漢軍正黃旗人,原本只是一介貢生,由於清朝入關之初,地方缺乏官員,他才得以出任固安知縣,後來不斷升遷,做到了大理寺卿。順治十六年,朱國治出任江寧巡撫,成為地方大員。

朱國治在任期間,非但沒有造福百姓,反而無惡不作,堪稱是清朝當時最大的貪官、酷吏。朱國治親手製造、參與了江南三大案,即奏銷案、哭廟案、通海案。在奏銷案中,一萬三千多名官紳被革去功名;在哭廟案中,朱國治夥同地方貪官,羅織罪名,害死著名才子金聖嘆等人。

通海案的影響力也不小,“金壇因海寇一案,屠戮滅門,流徙遣戍,不止千餘人”。消息傳到北京,朝廷派郎佐接替朱國治的職務,繼續查案。朱國治聞訊,為掩蓋罪行,急忙將240多人處死,殺人滅口。總而言之,朱國治在江南當官期間,臭名昭著,結果被清廷“嚴旨切責”,革職為民。

康熙帝親政後,為對付吳三桂,於是重新啟用朱國治。康熙十一年,朱國治出任雲南巡撫。他到任後,依然惡習不改,公然向大理知府索取三千兩白銀。此外他還剋扣軍餉,導致軍隊激變。康熙帝原本讓朱國治監督吳三桂,可是當吳三桂準備起兵時,朱國治卻貽誤戰機,沒有第一時間向皇帝稟明此事。

在雲南當地,百姓們甚至稱朱國治是“天下第一貪官”。總體而言,朱國治在擔任雲南巡撫期間,沒有任何政績,也沒有好的名聲,更沒有完成康熙帝交給他的任務。康熙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吳三桂命令官兵“蓄髮”、改旗,正式舉兵造反。同時,他還將朱國治等人逮捕,之後殺死。

朱國治唯一值得稱道的地方,就是他不肯投降吳三桂,成為三藩之亂中第一位被殺的高級官員。事後,康熙帝也給予了相應的評價,說朱國治“仗節不屈,罵賊身死,殊可嘉悅”。但當時康熙帝徹底瞭解朱國治的為人後,他沒有做出褒獎的舉動,朱國治雖然是忠臣,但也是個貪官、酷吏。


歷史名將錄


朱國治其實不是一個好官。

在電視劇中,朱國治絕對是一個對清朝非常忠誠的英雄,最後怒罵吳三桂,被吳三桂殺了,還被分來吃了,屍骨無存,但是康熙為何卻不給予褒獎了,他是這樣說的。

贈官予諡原以旌人品行,必名實相符,方可給予。朱國治死難情雖可憐,但居官穢跡昭著。

康熙皇帝是說,朱國治死得很慘,但是卻是居官穢跡昭著,不能給予褒獎。康熙這話倒是真的,朱國治在順治帝時期就任職江蘇巡撫,是清朝的二品大員,可是卻是搜刮無度,被人送外號"朱白地",還製造了清初幾大案:“奏銷案”“哭廟案”,殺了很多人,著名文學家金聖嘆就是他殺的。朱國治早就激起了很大民怨,還褒獎啥了?最後能被寫入了“忠義傳”中就已經是很大的恩賜了。

朱國治人稱“朱白地”。

朱國治為何被稱為朱白地,因為他是一個搜刮無度的官員。順治十六年,他就是江蘇巡撫了,可是位居高職的他卻沒有為民做事,而是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貪得無厭,名聲很不好。

朱國治製造了江南奏銷案,又在哭廟案中,以"搖動人心倡亂,殊於國法"處死了大文人金聖嘆。朱國治的名聲實在是不怎麼好了,傳到皇帝那裡後,就把朱國治貶官回鄉了。

朱國治被吳三桂殺。

但是康熙後來又啟用了朱國治,把他派到雲南做巡撫,實際上是讓他去監視吳三桂的。朱國治去了之後還是索賄和大肆斂財,引起很多人的不滿,但是他卻也做對了唯一一件事情,那就是不向吳三桂投降,還怒罵吳三桂。朱國治本來就不得人心,還沒等吳三桂發話,他手下的人就處死了朱國治,還把他屍身都分來吃了,朱國治屍骨無存,死得也是慘烈了。

朱國治被寫入“忠義傳”。

三藩之亂被平定後,康熙要論功行賞了,但是對於朱國治卻是很為難,因為這個人的確是劣跡斑斑,可是他好歹也沒有投降吳三桂,康熙帝雖然沒有給予他褒獎,但是還是說他:“仗節不屈,罵賊身死,殊可嘉悅”,最後還下令將朱國治列入“忠義”死難臣子之列,並且在《清史稿》中被寫入了“忠義傳”中,這樣的結局其實對於他這樣的人來說,還是不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