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雍正在奪嫡的過程中為什麼沒能像老八一樣,得到那麼多宗室兄弟的支持?

關東書場


原因就是雍正是匹勝出的黑馬,老八奪嫡犯了康熙大禁,搞黨爭。歷代帝王不喜黨爭。臣子搞黨爭,黨同伐異,是朝局腐敗的開始。實際是康熙借立儲,整肅黨爭。可憐的老八僅僅是做了康熙皇帝釣黨爭的魚餌。老四正是摸透康熙的心思。最終勝出。


東方絲綢1812


康熙皇帝執政晚期,隨著太子胤礽被廢,有些實力,背景的皇子們,紛紛參與到奪嫡之爭中,也就是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當時主要參與奪嫡的是大阿哥胤禔,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其他阿哥分別依附於這五人,雖然十四阿哥在後期是最有希望和胤禛爭奪皇位的,但是他主要還是藉助胤禩一黨的力量,並不能單獨算一黨。

九子奪嫡示意圖

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四阿哥胤禵是胤禩一黨的,十三阿哥胤祥是胤禛一黨的,我們就這樣看,八阿哥胤禩的確得到了更多宗室兄弟們的支持,胤禛的力量顯得就有些單薄了,為什麼胤禛沒能得到更多兄弟的支持呢?

胤禛參與奪嫡,在態度上的轉變

胤禛在史書中記載,最開始他根本就沒有奪嫡的心思,在康熙四十七年,胤礽被廢時,他是太子黨的人,對於這個時期的胤禛來說,輔佐好太子,以後老老實實當個親王,幫太子分憂就行。後來太子被廢了,眾皇子開始參與奪嫡,胤禛在這個時期勢單力薄,歲數沒胤祉年長,人緣比不上胤禩,康熙四十八年,胤礽被複立為太子,這個時候胤禛對儲君之位並沒有任何的非分之想。

廢太子胤礽

康熙五十一年,胤礽再次被廢,這個時候胤禛知道胤礽已經沒有再次復立的機會了,奪嫡之爭愈演愈烈,不由得讓胤禛也開始惦記上了皇位,但是他起步已經比胤禩等人晚了不少,所以對於胤禛而言就只能在最關鍵的地方下手了,就比如他拉攏的胤祥,年羹堯,隆科多,戴鐸均是官居要職,黨羽雖然不多,但是個個十分關健。

而對於大多數大臣,皇子們來說,他們追隨的主要對象,還是聲望最高的,因此八阿哥胤禩是最好的人選,幾乎沒有幾個人會選擇冷門的胤禛,今天我們受一些清宮劇影響,以為胤禛在兄弟中,得力幫手就胤祥一個,這其實也不正確,至少還有十七阿哥胤禮,而十六阿哥胤祿和雍正皇帝走得也很近。

雍正皇帝(胤禛)

胤禛並非孤家寡人,一樣有兄弟們的支持

雍正登基之後,鐵帽子王莊親王博果鐸病逝,他沒有子嗣,按照正常的規矩,就應該在和博果鐸血緣關係比較近的子侄一輩,選一個過繼來繼承鐵帽子王,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整個清朝也就出了12個,雍正沒有選擇博果鐸的子侄一輩過繼,而是讓自己的弟弟胤祿過繼過去當了鐵帽子王,胤祿也很受雍正皇帝器重,歷任正藍旗、鑲白旗、正黃旗都統。

而胤禮應該在胤禛奪嫡的過程中,就已經站在了胤禛一邊,胤禛繼位後,將其直接加封為郡王,管理理藩院,胤禮在雍正一朝,主要負責幫雍正皇帝管理軍務,雍正皇帝對胤禮時有封賞,在雍正六年,胤禮又被加封為和碩果親王,曾一個人負責四旗都統事務,可見雍正皇帝對胤禮非常信任。

十七阿哥胤禮

所以雍正皇帝和胤禩一樣,也是有宗室兄弟們支持的,只是在康熙皇帝執政晚期,除了胤禮管著內務府,胤祥,胤祿都無實權,不像胤禩一黨影響力那麼大罷了。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玄坤文史


康熙晚年九子奪嫡事件在歷史上是非常有名的,最終的結果也是出人意料,不被看好的老四一舉奪位,登上皇帝寶座,可是為什麼那麼多兄弟,幫助胤禛的卻不多呢?小便從以下幾點分析:

一、老四初期沒有奪嫡之心

由於康熙對赫舍裡皇后的愧疚,胤礽剛出生就被立為太子,但是這個太子實在不爭氣,由於康熙老而彌堅、再加上兄弟們的推波助瀾,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胤礽第一次被廢。

之前老四是一直支持太子的,群臣擁戴太子的也不少,犯不著再去扶持老四,而且老四一直以孤臣自居,所以與大臣結交併不多,但是太子被廢時,而胤禛當時已經30歲了,政治手段也非常老道,才有了奪位之心,可惜時間上有點晚。

二、老八很有城府

暫時不論老八胤祀這個人是不是像史書上說的大逆不道;老八這個人脾氣確實很好,而且人特別聰明,和兄弟、大臣之間結交甚深,被人稱作“賢王”,這或許真的是性格使然;咱們也都知道,差學生都喜歡和學習好的人玩,覺的了不起,老九老十老十四心裡正是這種感覺,覺的老八挺牛!

太子第一次被廢,推舉太子時,竟然十之七八都是舉薦老八的,這個就犯了康熙的忌了:這不是串通好的嗎?這人啊,越老越看重權利,當時康熙已經56歲,在他心裡反而覺的老八太虛偽,各方面都是裝的!所以對老八和同党進行了敲打、甚至打壓!

三、其他皇子的能力

老大打仗可以,但是在政治上就是白痴;

老三醉心著書;

老九老十能力不足;

老十三是老四的忠實簇擁;

老十四也是個打仗能手,長期帶軍西北,治國方面也不咋地;

所以太子被廢后,有能力競爭皇位的只有老四和老八,好了,兄弟、群臣選吧!從平時辦差風格、為人處事也不難理解,老八沾光。但是老四在謀士戴鐸的幫助下,拉攏了能力最強的幾個幫手:老十三、年羹堯、隆科多!再加上內閣大臣張廷玉,老八手下再多的蝦兵蟹將也不足為慮了。


80後老申


最近幾年的古裝戲基本都是清朝的宮廷戲,而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在歷史上也較為精彩,拍成電視劇概率也是最高的,“九子奪嫡”到底指的是那幾位王子呢?

康熙不僅在使中國出現了大統一,經濟上得到有一次的繁榮富強,在生育方面也表現的非常突出,據有記載序齒的兒子就有24個,什麼叫序齒?說白一點就是妃子裡面跟康熙比較早的或康熙比較寵愛的妃子,這些女人和康熙生的孩子,才會有分封,排序。其中有9個王子參與了皇位的爭奪,歷史上稱為“九子奪嫡”,分別為大阿哥胤褆、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最後是四阿哥胤禛勝出,在康熙去世後繼承了皇位,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雍正皇帝。

大家可能會覺得有疑問,為什麼只有九位皇子參與皇位爭奪戰?其他的皇子都不想當皇帝嗎?事實上,有能力爭奪皇位的連九位皇子都沒有,他們之間只是結成了聯盟而已,而其餘沒有參與的皇子當然也想當皇帝,也就是晚上睡覺的時候想想,估計連夢都不敢做,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實力去爭奪皇位或有實力去與其他王子結成聯盟,甚至有些皇子都還未成年,因為康熙活的時間長,妻妾成群,生育能力又好,所以就一直有生到兒子。

“九子奪嫡”,其中二阿哥胤礽是太子,如果他能老老實實地做好自己太子的本分工作,按理說繼任皇位那是比較順利成章的,但運氣不好,碰到了一位長命的老爹,自己也當了幾十年的太子,最終耐不住性子,開始搞一些小動作。皇帝的衰老,也就意味著著皇權的衰弱,這本身就給在位的老皇帝孤獨、寂寞、害怕,極度地感受到了以太子為中心的朝臣集團的壓力,更是因為康熙認為胤礽缺乏愛心,害怕繼位後對其他兄弟不好,也不能做到愛民如子無法承擔大統,從此就對太子胤礽產生了極度不滿,最終發現胤礽經常“窺視”皇帝巡遊時的帳篷,便促成了第一次廢除太子胤礽,從此開始了“九子奪嫡”的大戲。

可能很多人都以為他們一開始就上演了“奪嫡”戲碼,其實不是的,封建王朝還是有很嚴格的皇位繼承製度,即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沒有死亡或被廢除時,其它皇子是根本不可能有機會去爭奪皇位的,也幾乎不可能會成功的,之所以說“九子奪嫡”,也就是太子即使被廢了,在爭奪皇位也還是最有優勢的一位,子憑母貴也就是這個道理,太子背後有很強的朝臣集團和外戚力量。在“九子奪嫡”中,三阿哥、四阿哥、十三阿哥基本屬於一個圈子的,後來在胤礽二次被廢后失去爭奪機會,以四阿哥胤禛為首成為了爭奪戰中的另外一個團隊。三阿哥以著書為名,幾乎從此就退出了皇位爭奪戰,他既感到無奈,又感到爭奪的危險性,就變成守株待兔的方式奪嫡了,活著就好,能撿到便宜更好,這在胤禛接受康熙遺詔時最能體現出來,唸完康熙遺詔,其餘皇子都不服氣,無法接受奪嫡的失敗,唯有三阿哥第一時間下跪承認胤禛是新皇帝,這一跪也換來了他一身的福貴。

四阿哥在奪嫡過程中,他身邊到底有多少宗室兄弟支撐他?真的不如胤禩?我們來看一看,胤禛在奪嫡過程中,忠實粉絲宗親裡面就只有十三阿哥胤祥,但胤祥是一個極其有能力的人,不但在處理政務上能力突出,而且在軍事上也有一定的能力,這從雍正初年執政,胤祥迅速成為朝廷頂樑柱就足以說明胤祥的能力。據歷史記載,十六阿哥胤祿、十七阿哥胤禮都是屬於四爺黨,這些人都在雍正執政期間表現出來很好的能力。

而八阿哥胤禩,周圍的宗親主要是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和十四阿哥胤禵,後八阿哥失敗後,八爺黨順理成章都成為了十四爺黨,繼續支持胤禵爭奪皇位,比較戲劇性的是,四阿哥和十四阿哥是同胞兄弟,他沒有去支持自己的親哥哥,而去支持了同父異母的八阿哥,也足以證明八阿哥籠絡人脈的能力。這麼多八爺黨的阿哥中,也就十四阿哥有一定的軍事能力,但除了康熙初年有大型戰爭外,十四阿哥基本沒有大戰作戰的經驗,後被康熙提攜,封為撫遠大將軍,也是為了他能夠在朝廷出現動亂時,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能夠保證清朝傳承下去,並非康熙有意讓他成為繼承人。至於九阿哥和十阿哥,也都是很有才華的人,主要體現在自身興趣愛好上,比如接觸外學,傳教士,製作戰車之類,在治國理政上並沒有突出的表現。

“九子奪嫡”事件,從歷史層面來說,並非是誰支持的宗親多,誰就能獲取勝利,四爺黨和八爺黨各有優勢,但他們的優勢只是建立在他們黨派之間,其實還有一隻無形的手“皇權”在平衡他們黨派之間的實力。從當時社會形勢來說,康熙選擇四阿哥當繼位是對的,因為康熙實施的是“仁政”,讓地主階級盡情地剝削了老百姓的利益,使得老百姓利益貧窮,地主階級則越來越貪懶。如果讓八阿哥繼位,他依然會選擇收買人心的策略,因為他飽讀詩書,知道得罪士族大夫是不會有好下場的,他繼承了皇位後,基本還是沿著康熙的路走下去,這樣只會加速國家的滅亡,這點康熙絕對是有考慮的。四阿哥胤禛恰恰相反,性格剛正不阿,體惜老百姓,從執政後採取的措施“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攤丁入廟”來看,雍正是實實在在地替老百姓從官僚士夫手裡奪回利益,這樣就有利於鞏固清王朝的天下。無論是雍正的冷酷還是奢殺,都是瞄準官僚士。對老百姓還是很愛護,在雍正執政的短短十四年時間,可以說是給清朝續命了。也就是說,即使八阿哥宗親實力強,支持的朝中大臣集團強,在康熙沒死之前,這些都不是事,康熙是高度站在整個愛新覺羅王朝的角度選擇了四阿哥。





梁一雜說


康熙帝非常討厭結黨營私,因此四阿哥就沒有去刻意的結黨。反觀八阿哥胤禩結黨眾多實力強大,正所謂賢王之名讓他得到了朝中大臣和皇子們的支持,只可惜康熙帝討厭結黨也就導致了他爭奪儲君的失敗。

太子失位是因為不得民心而八阿哥卻喜歡收買人心

康熙帝平生最討厭結黨,但是他執政的一生卻黨爭不斷。先是幼年時代鰲拜等四輔政大臣的黨派之爭讓他深惡痛絕,後有成年時期明珠索額圖的明爭暗鬥,甚至大阿哥和太子等皇子們也參與其中,這些都讓康熙帝心痛不已。

太子胤礽被廢黜是因為失德很失民心,但是八阿哥胤禩卻趁機收買人心,這讓他在朝中和兄弟們中間樹立了賢王不倒的口碑。胤禩拉攏了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成立規模強大的爭儲集團,看似平常但被康熙帝十分的厭惡,正所謂槍打出頭鳥,胤禩受到了圈禁的處罰。

寧做孤臣才是帝王之道,雍親王一心為國受到康熙帝的肯定

四阿哥雍親王胤禛本來和老十三關係緊密,胤禛也多次在康熙帝面前舉薦十三弟和自己一起辦差,但是康熙帝卻因為太子一案將老十三圈禁。圈禁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保護胤禛讓他成為孤臣以繼承皇位,假如他結黨高調很容易被其他皇子扳倒。

成為孤臣的雍親王胤禛屢立奇功,先是黃河水災國庫空虛無力賑濟,康熙帝命人追繳國庫欠款,由於這是個得罪人的差事,沒人願意接手。胤禛主動請纓不畏艱難將這個差事辦的很好,雖然把皇帝的老臣近臣和皇子們都得罪了,但是康熙帝對他很滿意,胤禛的付出得到了康熙帝的肯定。

後來西北出現邊患為鎮壓叛軍康熙帝命舉薦大將軍王,胤禛舉賢不避親舉薦了十四弟。雍親王從全局考慮從國家出發,不計較私利的做法讓康熙帝意識到了胤禛的胸量和氣宇。胤禛每次辦差都能從大局出發很受康熙帝肯定的,這為他的登基創造了條件。

人多不能代表必勝,大臣們舉薦也不能讓自己成為太子,八阿哥胤禩並沒有理解康熙帝的用意。胤禛雖然沒有太多的人支持,但他韜光養晦保護了自己,在機會面前也把握了自己,這樣低調的人才能成功,八阿哥胤禩雖然高調但最終只落得悲慘的下場。


秋雨魯北說歷史


這部電視劇堪稱清朝劇的經典之一,在那個九子奪嫡時期朝局也是非常混亂,康熙帝運籌帷幄,需要一位皇子做先鋒來替他完成一些他想要達到的目的,徵集災民修補河堤、追繳官員欠款等得罪了滿朝文武,影響到了皇子們自身利益,從而導致雍正變成了真正的孤臣,但也得到了康熙的信任

大家都稱老八為八賢王,也正因為這個賢王的稱號得到了朝中大臣和皇子們的支持





獨孤劍001


我是津城,我來回答。

為什麼雍正在奪嫡中沒有像老八那樣,得到眾多宗室兄弟的支持?

其實,這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其一,性格原因

老八為人活泛,滑頭,老好人,“八賢王”的名號可不是白起的。

老八聰明,處處鋒芒畢露,展露才華,拉幫結派,得到眾多宗室和大臣的支持。

說白了,就是老八情商高,人緣好。

而雍正就不同了,相比於老八,雍正更是屬於踏實幹實事的人,不會像老八那樣為敬人,除了老十三,在宗室中相對沒有多少支持者。



其二,出手晚

老八自以為自己很聰明,比老二更加適合當儲君,所以,還沒有廢太子時,老八就暗地裡拉幫結派打擊太子,為了贏得支持,結交大臣和宗室。

雍正原本是屬於支持太子的一派,屬於太子黨,並沒有像老八那樣早早的就露出奪嫡的野心,宗室和大臣自然不會追隨雍正。

其三,做事上

老八的工作,上通下達,有利於得到宗室和大臣的支持。

但是雍正就不同了,康熙讓雍正乾的是一些追繳虧空、整治貪官汙吏的事,這些事可都是得罪人的。



雍正想把工作幹好,就會得罪絕大多數人;幹不好,就會失去康熙的信任,雍正選擇的是前者。

所以,從工作內容上看,雍正的工作大多是得罪人的,老八的卻是討好人,支持老八的人自然要比支持雍正的多。

其四,策略不同

老八的策略就是鋒芒畢露,到處顯擺,宗室和大臣們一看,八王爺真聰明真厲害,以後很可能當皇帝,於是得到很多人支持。

而老四雍正則是低調做人,高調做事,踏踏實實,不顯山不露水,很多人會忽視他,看不到他的能耐,支持的人就少了。

但這種策略卻能引起康熙的注意,最後康熙把皇位傳給他。



雍正的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風格,才是人生的大智慧,雖得不到宗室的大多數人支持,但卻得到了關鍵人物康熙的支持。

可見,抓住關鍵,才是成功的大道理。


津城沐雨


這個問題應該從幾個方面考慮

一。當時康熙還在,所以權利都在康熙手裡,千古一帝不可能不考慮國家未來幾代發展問題,傳位給誰都需在其中衡量。再加上康熙一直想要推行新政,中間就會涉及到權利,利益分配,這就是康熙為什麼要雍正做一名孤臣。

二。從生活上看,雍正在皇子群臣當中,還算是個清廉的皇子,反觀八爺黨派,驕奢淫逸,翫忽職守,貪得無厭。

三。從職場上最好看懂。倆人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職場人。雍正就是認真聽話忠誠,但是臉黑,嘴黑,不招員工待見,更關注工作成果。八王爺,情商極高,會籠絡人心,把人心,人性挖掘到了極致。但是不代表雍正不知道籠絡人心,張廷玉,隆科多(後來繼承皇位關鍵人物)就是個例子。

綜上所述,雍正為什麼沒有像八爺有那麼多皇子群臣相助:

1.康熙不讓雍正成為那種天天只知道維護關係,不看朝廷未來發展的人;

2.雍正不是不懂籠絡人心,但他非常明白一點,大清王朝不是單靠幾個皇子支持就能治理更好的,公司要走大做強必須要有能對未來有所展望考慮及規劃;

3.利益面前,雍正考慮國家利益就會觸碰到皇子利益,這時候老八維護皇子利益,所以眾皇子肯定願意。

所以說雍正在奪嫡的時候才沒有那麼多皇子支持。


小小劇情解析


康熙生了50多個子女,活下來,爭奪皇位比較厲害的有9個。所謂九子奪嫡。

老八號稱賢王,代表了眾多宗室的利益。雍正呢代表的是改革派的利益,會觸犯許多人的既得利益。

關於雍正的故事,有部電視劇拍攝的很好。唐國強主演。歡迎大家關注小謎影評。就可以查看這部經典影視劇的解讀。一集的精華幾分鐘時間就可看完。已經幫大家進行了梳理和分析,也對劇集的智慧啟迪進行了說明。


小謎影評


不請自來

因為八阿哥胤禩是眾望所歸呀。

首先說,八阿哥胤禩在少年時期是深得康熙皇帝喜歡的。在康熙三十七年,康熙曾經冊封了一批皇子,而胤禩則是最小受封為貝勒的皇子。需要知道,在這次冊封中,比胤禩年長的皇四子、皇五子和皇七子都沒有得到冊封,可見康熙是特別喜歡自己的這個兒子。

再者說,胤禩在成年之後,辦事非常妥帖精幹,這讓朝廷上下都對其產生了非常大的敬意。在兄弟當中,滿洲貴族之間甚至於漢族官僚中,對於八阿哥胤禩的溢美之詞都非常之多。被人們稱之為“八賢王”。

康熙四十二年,裕親王福全(康熙的哥哥)臨死之前,建議康熙廢太子胤礽,將大位傳於胤禩。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皇帝宣佈群臣推選太子,以揆敘為首的眾人皆推舉八阿哥為太子。

這讓康熙深感焦慮,他的兒子居然有如此強大的聲望,居然朝廷中的大部分人都在替他說話。因此,宣佈此次公推無效,趁機還羞辱了胤禩一番。可即便這樣,胤禩的弟弟們還是以身家性命力保自己的八哥,包括皇九子胤禟,皇十四子胤禵等人。

按理說,胤禩已經被排除出皇位繼承人的名單當中了,為何還有很多兄弟們力保他呢?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胤禩此人的聲望與人格魅力。

相比於胤禩的賢達之名,四阿哥胤禛就差的很遠了。上文提到康熙沒有冊封四阿哥胤禛,原因康熙也說過,說他為人輕率。後來又給了胤禛一個評價,叫喜怒不定。

所以在這一點上來看,至少在康熙四十七年(一廢太子)以前,四阿哥是不入康熙的法眼的。

而且來說,正是由於康熙皇帝對其的冷落,使得大臣們也對於胤禛沒有太多的交集,畢竟說皇帝沒有重點培養的人,大臣們才不會去伸著脖子結交。

當然,四阿哥胤禛也是一個非常工於心計的人,他以“富貴閒人”的面貌示人,表面上從不和朝中大臣有太多過密的交往。

不過,這也使他幸運的躲過因為奪嫡而被康熙猜忌。需要強調的是,皇十三子胤祥是胤禛的死黨,在康熙廢太子以後,胤祥也被圈禁了起來。有史家猜測,胤祥和胤禛同時參與了廢太子一事,但是胤祥替胤禛把所有的罪名都扛了下來。

這也就說明了一點,胤禛團隊沒有太多的人,但個個都是他的左膀右臂。比如胤祥、年羹堯,還有戴鐸。

夫唯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胤禛,深諳此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