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為什麼聽了那麼多書和講座,比如得到、樊登讀書等,卻感覺沒學到什麼?怎麼辦?

不重則不威


實際上,書不是用來讀的,多讀也是沒有用的。

不願讀的人,還不如去散步。

而講座也一樣,分享的只是自己的感悟。

有人說,你這樣說不是說讀書無用論嗎?

不是,恰恰我認為書要用自己的感悟去讀,

而不是隻是讀書的表面文字。

書有三層東西。

一、大部分人讀到這一層。


第一層,就是最淺顯的一層。

裡面表現出的故事也是大家所比較容易讀懂的。

就拿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來說。

第一層,就是我們所看到的,

一家人什麼事情都關心叔叔于勒。

而看起來叔叔于勒也是全家最有希望的,

而希望的破滅是因為叔叔自己的不小心。

我們很多人看到的就是這一層。

即使很多分分析了很多東西,但是切記,分析

永遠只是屬於分析的人的,

並不是說聽了分析之後,

你也有和分析人一樣的高度。

這個故事的難度就和小蝌蚪找媽媽,

龜兔賽跑一樣,一看就能明白。

二、這一層讀的人少。


第二層說的就不普通了。

就像爬一座山,普通的人只能怕修好的路。

而第二層的人,已經可以走普通人不走的那些路。

這個是一個能力問題,還有一個思維問題。

普通人想的是自己能征服這座山,無論用什麼方式。

而第二層的人則是要全面瞭解這座山。

還有就是表達的問題,層次不在同一平面,或者觀點不在一起的人,

他就沒有辦法溝通。

所以最近很火的電視劇《慶餘年》故事的起因,是因為文學史專業的學生張慶用自己的方式熟讀古典名著,但是他用現代觀念剖析古代文學史的論文命題不被葉教授所認可。

我們要知道,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最終被大家所認可的是深入人心的道理。

張慶為了讓葉教授理解自己,讓他成為自己的研究生導師,張慶決定通過寫小說的方式,進一步闡述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

故事就順理成章的展開了。

而我們看這部《慶餘年》的時候,看了半天,也不明白為什麼會是這樣,

即使電視劇情節看了很爽,但是爽過之後呢?

什麼都沒有留下。

這是因為不瞭解發生的原因,而沒有到達第二層。

三、自己在那個時代會怎麼樣。


這就是最難的第三個境界。

第三個境界就是要理解為什麼自己要去爬山。

是為了賺錢,為了養生,為了孩子的夢想?

總之目標千千萬,只有為了爬山而爬山的人,

才能真正明白第三層的意思。

王陽明為了瞭解朱熹的格物致知,

而去格竹子。

起先的時候,他和他的同學都是滿懷熱情,

認為聖人說的,肯定是沒有問題的,

能出問題的肯定是自己。

這個是我們很多人學習時候遇到的問題,

在沒有了解事情的經過的情況下,卻先有了一個

預定的答案。

這個答案到底是幫助人呢,還是害人呢?

所以王陽明看竹子就看了幾天幾夜,直看到暈倒了,

也沒有明白他這個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其實朱熹說的很清楚了,只是說每個物體都有它自己存在的意義。

我們可以學習竹子的虛心,挺拔。

我們可以學習水流的滋潤萬物。

可是王陽明希望是竹子自己出來說話,那怎麼可能。

就好像我們現在的線上讀書,線下讀書?

有幾個人是認為讀書真的有用的,

在還沒有讀的時候就已經設定好了自己要乾的事情,

我可以用什麼樣子的東西發朋友圈,

我可以認識這一群假裝讀書的人,

可以讓圖書館中的我腹有詩書氣自華?


四、莫辜負自己。


這就到達了最後一層了。

所有的難度裡面,最高的這一層。

這一層沒有多少人達到。

但是這個不是重點。

王陽明在小的時候,雖然大聲說自己要成為聖人。

他那個狀元老爹卻是很看不起

覺得他不識時務。

但是王陽明作為一個普通的孩子,

能有這麼大的志向,難道不應該值得讚賞嗎?

孫悟空沒有志氣,能在凌霄寶殿上面呼風喚雨嗎?

釋迦摩尼沒有參透人生能在菩提樹下說出名言嗎?

耶穌沒有看透人性,能去揭露人性嗎?

這一切的本質在於看透。

立志是很重要的,

在一切的事情上就是非常重要。

周恩來的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是因為他本來是偉人嗎?

假如剛開始他只說不做,肯定也是沒有用的。

而是在一步一步的過程中,不斷實現自己的諾言。

人生只有一次,

讀書不是目的,整日捧著書也成為不了聖人,

只有用心感悟,而馬上去做的人,才能收穫幸福。

傅雷給他兒子傅聰說:人生最美滿的幸福是:眼看自己一天天的長大進步,瞭解的東西一天天的加多,精神領域一天天的加闊,胸襟一天天的寬大,感情一天天的豐滿深刻。

同樣做所有的事情,只是為了這一個目的。

(謝謝閱讀,歡迎關注大叔,您的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