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一發魚雷可將驅逐艦攔腰折斷,而導彈卻做不到,為何魚雷威力這麼大?

育兒閒談


在海上的的時候驅逐艦最怕的就是魚雷,這個猶如魔鬼一樣的東西,只要從底部打下的話,真的差不多算完了,在馬島戰爭的時候,如果阿根廷的技術沒有那麼差,6顆魚雷都打偏了,也不會輸得那麼慘烈的。



魚雷和導彈所攜帶的藥量不同,一般的魚雷可以攜帶600多千克藥量,而威武一點的可以裝下800多千克,而導彈的藥量最多也就500千克,單單從裝藥量上就已經輸了,魚雷在水裡遊著,因為海水的一個浮力,那麼自然它就可以裝更多的藥量,而且損失的動能會比導彈少,導彈在空氣中,收到萬有引力和空氣阻力,裝藥量大大降低。


魚雷在爆炸的時候,是在水中的,而導彈是在空氣中,這個就涉及到水和空氣中的密度,而水的密度是空氣密度的700多倍,密度那麼大,那麼水流很難壓縮了,當爆炸的時候,而這個過程中,因為它的吸收能力比空氣差,那麼當魚雷產生的爆炸的衝擊波就可以很好的傳導,而能量之所以可以傳導出去,就是因為他的密度比較大,如果像豆腐渣一樣,能量是無法傳導出去的。


魚雷爆炸的時候,是從在水下撕開艦船裝甲,然後形成一個洞,導致海水衝進艦船,這樣就可以直接破壞設備,而下面部位是船最薄弱的地方,導彈是直接炸到上面的甲板,兩個的硬度都不一樣,而且能量的傳遞介質的不同,效果也會有很大的差別。

在魚雷爆炸的時候,產生的高溫高壓氣體,把周圍的能量集結,然後瞬間的爆炸,給船瞬間的衝擊力,氣體的衝擊把船衝擊到腰折,船就一分為二。


風暴吳逖


二戰時期,日本的航母翔鶴號被4枚魚雷擊沉,大鳳號被一枚擊中就掛了,雲龍號被2枚魚雷擊沉,瑞鳳、瑞鶴……基本上都被魚雷給送到太平洋海底去了。

相對一般的航空炸彈,這魚雷戰鬥部裝彈量可達600多公斤,如果是重型魚雷可以妥妥地接近一頓,這是極其恐怖的彈藥量,再加上攻擊是從水下進行的,爆炸加上海水的作用,那比一般往航母上扔炸彈的作用強大的多。

當魚雷抵達目標處,由於水的密度是空氣的上千倍,海水衝擊波的傳導能力是空氣的上千倍,首先船底直接被魚雷撕開一個大口子,隨後海水灌入。在爆炸的作用下,衝擊波劇烈衝擊軍艦底部,將軍艦頂起,但是因為爆炸產生的巨大能量將周圍海水短暫驅離,軍艦下方又馬上出現巨大的幾乎真空區域,然後被頂起的軍艦又重重地摔下來,幾下折騰,即使航母也可能被自己的重量所斷裂。

相對魚雷,反艦導彈或者炸彈只能毀傷艦體水面以上部位,最多對軍艦表層、內層造成損傷,引發大火或者爆炸,但難以對船底造成致命性傷害。


雲中史記


魚雷發射圖。


“該死的魚雷……全速前進!”這是南北戰爭時期,美國海軍上將法拉格特在莫比爾海戰中留下的,他一生最為人們熟知的名言。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魚雷的力量無不讓海戰中的交戰雙方膽寒。一艘驅逐艦中了3發炮彈,驅逐艦很有可能無大礙,甚至中了2枚導彈,驅逐艦也有可能不會失去行動力。

但只要被一發魚雷擊中,這艘軍艦多半玩完。

對於很多非軍迷的網友來說,魚雷的威力之大,一直是他們搞不明白的問題。今天,咱們就來說說。

傳導能力

在牛頓擺球中,最左邊的小球總是能把其大部分能量傳遞給最右邊的小球,反之亦然。

設想一下,如果上面的牛頓擺球中,把中間的那3個小球換成是3塊軟軟的豆腐,牛頓擺還會有這麼好的效果嗎?

同理,爆炸時會產生壓力波,而壓力波能否得到有效傳遞非常重要。同等裝藥的情況下,在空氣中爆炸的效果就沒有在水下好,這裡面的原因之一是,水的傳導能力比空氣強。

海水密度大約是空氣的835倍,另外,空氣是可壓縮的,而海水的可壓縮性通常只有空氣的三萬分之一到兩萬分之一之間,通常認為水不可壓縮。

因此,魚雷在水下爆炸時,海水就成為了壓力波良好的傳導體。即使魚雷與艦艇不是接觸式爆炸,而是距離幾米遠處爆炸,魚雷也能給艦艇帶來重創。

大氣泡有大殺傷力

空氣中的爆炸,其能量是迅速向四周擴散開去,然而水下的爆炸,其情形很不一樣。

上圖是一個水下爆炸的高速攝影,可以看到,爆炸時產生大量高溫高壓氣體,這些氣體迅速膨脹,當膨脹到,球內氣壓等於周圍的水壓(靜壓)時,氣體球並不會停止膨脹,因為它有慣性,直到過度膨脹,導致周圍水壓大於球內氣壓,水壓才會再次將氣體球壓回“原形”,當氣體球被壓縮到最小時,球內氣壓再次達到另一個巔峰,接下來,它還會繼續膨脹。

像這種爆炸氣體在水下膨脹-壓縮-膨脹的現象叫做氣泡脈動。

魚雷在水下爆炸產生的大氣泡以及氣泡脈動很有殺傷力,下面咱們借用Mk- 48型魚雷的一次試驗說明這個過程。

Mk-48型魚雷是美國海軍潛艦的主力重型魚雷,圖片來自美國海軍。

1999年6月14日,為了試驗,澳大利亞海軍發射了一枚MK-48魚雷,擊沉了驅逐艦Torrens,其過程是這樣的:

MK-48魚雷從澳大利亞海軍柯林斯級HMAS Farncomb潛艇發射。

魚雷在驅逐艦下方爆炸,產生衝擊波和球形氣泡。

衝擊波,加上最大直徑可達18米的球形氣泡,將驅逐艦從中部抬起。

球形氣泡膨脹到最大值後,迅速收縮,海水下陷,驅逐艦的中部向下運動。

球形氣泡再次膨脹,驅逐艦終於被攔腰折斷。

由於球形氣泡內是氣體,其密度遠低於海水,所以其運動方向是向上快速運動,當其上行到驅逐艦底部時,會將氣泡上方的水高高衝起,形成噴泉一樣的垂直水柱。

驅逐艦Torrens的最後下場。

1999年6月的這次驅逐艦被魚雷擊沉視頻,後來用到了2001年上映的《珍珠港》電影中。

上面的真實事例說明,在水中爆炸的魚雷,其衝擊波毀傷是一方面,脈動氣泡的威力也不容小覷。

《水中兵器概論(作者石秀華等)》一書中,有這麼一個數據,1升炸藥爆炸後,可產生1000升爆炸氣體產物。在爆炸瞬間,這些氣體被強烈地壓縮在炸藥原有的體積之內,形成高溫高壓氣體,其氣壓可達到十幾萬個大氣壓。

最早期的魚雷使用的是黑火藥,後來使用的是TNT,但現在使用的是混合炸藥,通過在炸藥裡面添加特殊物質,可讓炸藥爆炸時產生更多得多的氣體,以便在水下形成更猛烈的衝擊波和氣泡脈動。

攻擊的是艦船的薄弱部位

一枚導彈擊中驅逐艦的甲板,並把其撕裂,但驅逐艦有較大的可能不會因此而湧進大量海水。但魚雷不同,它攻擊的是艦船的水下部分,這也是艦船的薄弱地方,當魚雷從水下撕裂船體後,必會湧進大量海水,軍艦要麼失去行動力,要麼沉沒。

綜上所述,魚雷沒有擊中則已,若擊中,必會給軍艦帶來很大傷害。

當然,魚雷威力大還有其他原因,由於它是在水下航行,所以可以方便地藉助水的浮力,從而不必把推進燃料浪費在浮力上,這反過來讓魚雷的裝藥量大大增加。而導彈要想在空氣中飛起來,必須依賴一個很大的速度,如此才能產生足夠的升力,推進燃料多了,裝藥也就減少了。


寒木釣萌:喜歡本文就點個👍,以鼓勵產生更多這樣的文章^_^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寒木釣萌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


寒木釣萌


▲魚雷對大中型水面戰艦的破壞力是比較大的(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一些軍事節目的畫面中,我們往往可以看到在對付一些大中型水面艦船的時候,一枚大口徑魚雷往往就能對其造成毀滅性破壞,甚至將其一發擊潰,並且攔腰折斷,但看似更加先進的反艦導彈,卻往往做不到這點。

▲現代反艦導彈看似先進,但其戰鬥部往往都不大(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實啊,這主要是由於一方面相比一般的反艦巡航導彈來說,魚雷的戰鬥部更大,比如現在一般先進重型反艦導彈的戰鬥部最多就是到300公斤左右,而一枚533毫米口徑的重型魚雷其戰鬥部往往能達到400到500公斤,而更大的戰鬥部則往往意味著裝藥更多,故而造成的破壞力也就更大,其次,考慮到魚雷主要是在水下進行爆炸,而由於水的密度是空氣密度的800多倍,且水的可壓縮性只是空氣的4X10的-5次方,因此水可以認為是爆炸的良性導體,具有吸收能量小的特點,特別是魚雷炸藥在水中爆炸瞬間,還會形成幾萬個大氣壓和幾千攝氏度的高溫氣體,並能以6000-7000m/s的高速迅猛膨脹,此時候強大的衝擊波就可以迅速擊穿大中型艦船較為薄弱的水下部位了。

▲潛艇的533毫米魚雷的戰鬥部往往可以達到400公斤以上,這無疑非常具有破壞力(圖片來源於:網絡)

故而,綜上述而言,相比於一般的反艦導彈來說,魚雷就是可以對一些大中型水面戰艦(比如現代的驅逐艦等)造成更大的破壞。


軍武次位面


魚雷是早期的艦對艦大威力武器。其射程一般與當時的炮彈相近,但是由於它在水下且軌跡穩定,可以使用更加大的戰鬥部,也就成了自發明以來就一直作為徹底擊沉敵艦最方便快捷管用的武器使用。

圖為MK48魚雷

反艦導彈出生的時間比魚雷晚了好多年,由於人類的技術發展,早期的反艦導彈一半都是傻大黑粗得跟運載火箭一樣,命中精度自然也不好。目前的反艦導彈一般都作為軍艦的艦載武器使用,小型化程度也高。但是前蘇聯的“日炙”,“冥河”,花崗岩玄武岩都是一發就能把一艘護衛艦炸沉的貨,在威力這方面也不比魚雷差。

圖為MK46魚雷

其實魚雷威力大的原因並不全是重量大的戰鬥部造成的。在水下,爆炸波可以更有威力地傳播——由於水的密度是空氣的1000倍,在水中傳播力量比在空氣中也大了1000倍。加之魚雷是在水下活動的,以破壞敵艦水線以下部位為首要任務。魚雷的裝藥也大,因此能迅速讓敵艦破出一個大洞,從而海水湧進船艙,可以加速連接部位的疲勞而導致斷裂,從而加速敵艦的沉默。

圖為魚叉反艦導彈

因此,這也就是為什麼魚雷威力這麼大的能力。第一個原因是裝藥量大,不像導彈燃料箱就佔據了大把空間。第二個原因就是在水下傳播能量比在空氣中大,可以更有效地“撕”裂敵艦。第三個原因就是破壞的位置不同,導彈一般破壞上層建築。


雙馬尾班長


對於水面艦船來說,攻擊位置的區別會導致攻擊效果的顯著差異。魚雷攻擊的位置在水線以下,一旦命中水面艦船,就會致使其因艦體破損而進水。如果命中艦體龍骨,則可能導致龍骨被炸斷,也即出現所謂的“攔腰折斷”的情況。相比之下,反艦導彈(這裡特指飛航式反艦導彈,不考慮反艦彈道導彈)攻擊部位一般在艦體側舷水線以上的部分,因此難以形成類似於魚雷的殺傷效果。另外,反艦魚雷一般來說都是口徑在533毫米以上的龐然大物,而相對來說鷹擊-83或AGM-84一類的反艦導彈的體積要比反艦魚雷小很多(有條件者可以去博物館參觀一下反艦魚雷和反艦導彈的實體比較一下)、且彈體大部分為發動機和燃料箱,因此彈頭裝藥量也比較小,爆炸破壞力確實不如魚雷。

當然,相比於魚雷,反艦導彈的優勢同樣是難以比擬的——即便是重型魚雷,其射程也只有40到50千米,雖然目前有射程超過100千米的遠程魚雷在研,但投入使用仍需要時間;相比之下,反艦導彈的射程通常能達到100千米甚至200千米以上,在攻擊距離上就是魚雷所難以媲美的。

另外,反艦導彈在發射後發射平臺即可脫離攻擊戰位,而現役的魚雷由於一般採用線導因此對於發射平臺的機動和隱匿也有一定影響,這一點魚雷也不如反艦導彈。應該說,反艦魚雷和反艦導彈是兩種不同概念的武器,兩者設計側重和作戰模式都完全不同,因此不存在替代性。


軍機圖


重型線導式魚雷與反艦導彈,這兩款武器彈藥都是現代海軍潛艇部隊和水面軍用艦船部隊裝備的,數量最多的也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作戰武器,當然這兩款武器彈藥也因其不同的摧毀效果,被用於不同的戰場模式下使用。

至於重型線導式魚雷為什麼會比反艦導彈命中軍用艦船威力更大,這裡還是有幾個關鍵的原因 ,第一個也是最為關鍵的原因,重型線導式魚雷一旦成功命中敵方軍用艦船的位置,相較於反艦導彈成功命中的敵方軍用艦船的位置更為致命。通常情況下,軍用艦船的自身是有非常完善的防護措施的,但世界上沒有哪一款武器裝備沒有弱點,而軍用艦船普遍的脆弱部分就是吃水線以下的部分,而這部分通常是軍用艦整體支撐結構的關鍵位置,而這一部分通常都是魚雷命中的位置,可以說這個位置直接命中不需要多大的裝藥量,就可以直接將敵方軍用艦船擊沉,而反艦導彈命中的位置,通常是敵方軍用艦船的上層建築,並不是什麼特別要緊的位置,只要防火措施以及損管能力夠強,是可以保住艦船不沉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重型線導式魚雷自身的戰鬥部之中的裝藥量相較於反艦導彈上的戰鬥部之中的裝藥量還是要大的多的多的,就拿歐美海軍潛艇部隊普遍裝備的533口徑SUT重型線導式魚雷為例,該型魚雷自身的戰鬥部的總質量是260千克,其中裝填了由TNT與黑索金混合的TR8870高能炸藥,只有一枚直接成功命中,就可以完成擊沉1艘排水量在3000-5000噸級別的驅逐艦或萬噸級民用貨船。

第三個原因就是,重型線導式魚雷這款武器裝備,在其爆炸時,是充分的利用了水是一個傳播能量非常好的一種介質這個基礎原理,在即使魚雷沒有直接命中軍用艦船,也可以在附近直接引爆,充分利用水這個介質,將劇烈爆炸的威力非常完整的傳遞給敵方軍用艦船的,一樣也是可以直接摧毀敵方軍用艦船的。而空氣卻不是一個傳播能力非常好的介質,也因此一旦反艦導彈不是直接命中,而是擦肩而而過,就算是凌空爆炸,對於敵方軍用艦船的毀傷也會特別大的。也因此,現代水面軍用艦艇自身的反潛能力都是非常強的,有些海軍強國甚至還專門研發了用於反潛作戰的專用艦船,用來應對來自敵方潛艇發射的威力極大的魚雷的威脅。



航空君


一發魚雷可將驅逐艦攔腰折斷是二戰及二戰以前的事,那時的驅逐艦噸位都很小,2-3千噸的多,沒有上5000噸的,那時作戰主力還是巡洋艦和戰列艦,輕巡洋艦有5-6千噸,重巡洋艦不到1萬噸,1萬噸以上叫戰列艦了,驅逐艦艦長只是一名少校,潛艇艇長也只是少校,現在都是上校了。現在都取消了巡洋艦和戰列艦,驅逐艦升級為主力了,1-2千噸的小航現在叫護衛艦,整個升了一級。日本還出了“出雲”級“出雲”號和“加賀”號27000噸可以攜帶28架直升機的艦船也叫“護衛艦”,日本的“愛宕”級“驅逐艦”已超萬噸,早就達到二戰時戰列艦、巡洋艦的標準,這樣的艦一發魚雷肯定是不能攔腰折斷的。二戰時一艘戰列艦被打中幾發魚雷不沉的多的是。中國海軍萬噸大驅055號就不可能禁不住一發魚雷攻擊。不是魚雷太強,而是魚雷時代的船太小不禁打。

一句話現在的驅逐艦和二戰時不是一回事了,不是現在的導彈殺傷力小,而是二戰時船不禁打。二戰時驅逐艦長只是下級軍官,只能起個反潛護航的作用,現在驅逐艦是作戰主力了。


海中巖haha


提起魚雷,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自1866年誕生以來已有150年發展歷史,多次在戰爭中展現出強大的威力,僅兩次世界大戰中,交戰各方就發射魚雷4.5萬枚,擊沉艦艇2598艘;被擊沉的運輸船中,80%的戰果由魚雷創造。



那麼魚雷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威力?首先魚雷很大。如潛艇發射的533毫米口徑MK48魚雷,長近6米,重1.58噸,戰鬥部裝藥300公斤,本身威力就很大,俄羅斯魚雷更大,有650毫米口徑。其次是水中爆炸的氣泡效應。魚雷在軍艦下方爆炸,產生衝擊波和球形氣泡(最大直徑近20米),氣泡過度膨脹將軍艦托起後,迅速收縮,海水下陷,軍艦釜底抽薪,之後氣泡會再次膨脹。這個過程,軍艦相當於被反覆彎折,最終結果是攔腰折斷。



圖2也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水下爆炸的氣泡效應。從過去的直航魚雷,到今日的線導魚雷、尾流自導魚雷,制導和驅動模式在變,魚雷越發智能,巨大的威力卻沒有變。2010年3月26日晚,韓國“天安”號護衛艦船尾爆炸,斷成兩截,迅速沉沒,104人只有58人生還,據韓國調查,也是魚雷所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魚雷威力這麼大,就沒有什麼辦法反制嗎?答案顯然是:有!關注小編頭條號【軍武研究員】,且聽3月2日文章《神秘的“魚雷克星” 反魚雷技術簡介》分解。


軍武研究員


▍在英阿馬島戰爭中被魚雷擊沉的貝爾格拉諾將軍號

1982年5月2日的英阿馬島戰爭中,阿根廷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被英國皇家海軍的核動力潛艇“征服者”號發射魚雷擊沉,致使323人死亡。魚雷自問世以來戰績不斷,往往更看似更強大的導彈卻不能將艦艇一發入魂。


魚雷往往是攻擊艦艇水線一下部分,而位於艦艇底部的燃料倉一旦被擊中,都將會引發一場大爆炸,任何艦隻都不可避免沉入海底;即使這些重要艙室沒有被擊中,魚雷擊中爆炸形成的大洞也會使海水源源不斷的湧進艦艇內部,損管工作一旦沒有做好,就會像挪威“英斯塔”號慢慢沉入海底。魚雷將艦艇攔腰折斷往往是擊中了艦艇的燃料倉或彈藥艙,從內部產生的大爆炸,將一艘現代化艦艇折成兩段不是不可能。

▍史塔克號被飛魚導彈擊中後的場面

反艦導彈並不是做不到攔腰折斷這一點,只不過是反艦導彈往往是攻擊水線以上部分。即使艦艇被擊中產生大爆炸,但壓根不觸及彈藥庫或燃料室,想要做到將一艘現代化艦艇攔腰折斷難度還是有的。不過反艦導彈的威力並不比魚雷小,英阿馬島戰爭中,阿根廷超級軍旗攻擊機發射5枚飛魚導彈,就將英國2艘艦艇擊沉和1艘重傷,謝菲爾德號就在其中;1987年5月17日,伊拉克一架幻影F1發射2枚飛魚導彈重創了美國海軍史塔克號巡防艦。

▍被魚雷擊中後產生的巨大水柱將艦艇從中間抬起

要說威力,還是導彈的威力要大得多。小時候將火柴炮丟進水裡的都知道,在水裡爆炸往往能產生大量水泡,浮出水面後遇到空氣便自然破了。即使魚雷沒有擊中重要艙室,但在水中爆炸也會產生巨大的水泡,這些水泡足以將艦艇抬起,而水泡破了之後,艦艇便迅速落下,艦艇重重落下不斷才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