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古代人真的分辨不出来“男扮女装”吗?

沁新菜菜


古装剧里,我们总能看到一些搞笑的镜头,比如男主走投无路,于是披上女人的衣服男扮女装,没想到这样的装扮还真能骗过别人。那么在古代男扮女装,真的不会被发现吗?

唐朝天宝年间,长安的一个戏班子里涌现出一个美人,此人风姿绰约,且能歌善舞。长安的文人骚客可不是没有见识的土包子,尽管如此,这些文人们还是被她的美貌所征服,纷纷写诗写词赞美她。然而,这个轰动全城的美人,其实是一个男人,而且不是青春年少的男人,而是一个年过五十岁的老男人。等那些文人骚客知道真相后,居然没有人恼羞成怒,反而又开始赞叹这位伶人的化妆技艺。

南宋时期,江南也有这样一位美人,明明是男人,却偏偏喜欢做女子装扮。索性这位男子容貌俏丽,姿态也是楚楚动人,平时日常生活也同女子一般,喜欢做针线活。为了生计,这位美人跟着戏班子到处演出,在台上饰演了一位倾城美人,令台下的无数男子都看直了眼。有位阔少对他一见钟情,也不和人打招呼,直接抬着花轿把他抢回了家。等阔少发现这位美娇娘其实是男儿身后,只能惋惜的悄悄将他送走。

上边两位都是属于颜值高,自带女装技巧型,下边这一位就不同了。根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有这么一些人,从小就开始裹脚,学习女工,平时都是寡妇装扮。富裕人家需要教女工,就会雇他们,没想到这反而是引狼入室。这伙人至少有十几个,行走在四十五个州之间,见过他们的人不少,但都没发现他们是男扮女装。

现在想来,古人分不清男扮女装也不是什么稀奇事情,毕竟那个时候的男人有几个会穿着女装出门,又有几个男子会裹脚?想不到,所以也就认不出了。






简述秘史


一般都是分辨不出来的。

主要有这么些原因:

在古代,分辨是男是女,通常是通过服饰的差异来区分,而受男尊女卑的思想影响,男女的衣服必须要分开,不可掺杂、逾越,即便是号称最开放的盛唐,当太平公主着男衣,也被认为是“服妖”。

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人们在潜意识里都不会认为有人敢女扮男装,甚至都想不到会有这种情况的发生。

以唐朝为例,当时女子的服装主要有衫、袄、裙、半臂几种形式,而男性的服装主要为袍、衫。当唐朝的人看到一个穿着长袍的人站在他面前,他不会去想着这个人穿上女装会是怎么样子,而是直接认为他是个男的。

还有,古代的一些贵公子,可能是保养的比较好,皮肤可以跟千金小姐差不多,所以见到一些唇红齿白、身材娇小的“贵公子”,古代人只能通过他的衣着来辨别。

可能是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也有些女子长的比较“粗狂”,这时女扮男装,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在一些影视剧,有这么一个经典(老套)的桥段:发现女子女扮男装,往往是因为她的帽子被弄掉了,然后头发散了,接着就发现了原来她是女扮男装。

你还别说,这种桥段的设计还是很有依据的:

不是说帽子掉了、头发散了,看着有点像女人了,就说是女扮男装,而是因为男子的束发方式决定的。古代男子的束发,即便帽子掉了,只要不用手去拆,头发是不会散的;如果头发散了,那一定是束发方式有问题。


金兔历史


古代有一些女扮男装的现象,例如巜梁山伯与祝英台》,祝英台化作男儿与梁山伯同窗三年,梁山伯居然没认出来;

又例如花木兰替父从军十年,居然骗过了所有的将士;

人们不禁疑惑:这是真的吗?通过声音、胡须、上厕所,胸部特征也能看出来呀!

特别是现在播出的影视剧显得更假,虽然穿的是男儿装,但演员的脸那么白嫰,又没有胡须、喉节、胸部那么饱满,说话的声音那么悦耳,是个傻子都能看出是个女扮男装的"货",由此得出结论,古代女扮男装的故事都是假的,完全看得出来。

这里面有一个影视剧误导问题:

第一,导演为了让观众知道:这是一出女扮男装的戏,故意暴露演员的女性特征,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剧情;另外,突出女性穿男装的美学效果,更能抓住观众眼球,提高收视率;

第二,女演员为了求美,以及今后再次出镜,不会允许化妆师把自己画得过于男性化;

古代女子如果真想作男身打扮,外人是很难看出来的。她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刻意隐瞒:

第一,风吹日晒,尽量把自已晒黑,让皮肤变得粗糙。

第二,上厕所不与男人同步,尽量错开上厕所时间。

第三,说话尽量用后位发音,以显得低沉浑厚。

第四,举手投足作男儿气概。

第五,一旦暴露给个别人发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甚至釆取果断措施:以死相威协。

至于喉节、胡须等方面就不用说了。年青男人没胡须,喉节不明显的也有。相反,有些女人毛发旺盛,唇毛异常明显,骨骼也粗大。

(图片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春秋风云


1:古代人与人之间有一定距离,没有那么多的亲密动作,所以不容易发现。在古代,受儒家理学等思想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有一套比较规范的礼仪,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做出太亲密的动作的,无论是男男之间亦或是男女之间。因此即使女子女扮男装,在古代也难以被发现,因为很少有人会有冒犯的动作。同时着装又是一种社会秩序,表明了权力与身份的地位,不同的地位之间不可以逾越,否则就要受到处罚,正所谓“男女授受不亲”,同时在服装上规定了“男女不通衣裳”。

2:古代普遍男性思维中无女子着男装意识。同样是因为一些纲常伦理,大家潜意识里面都认为不会有人女扮男装,甚至根本就想不到这种情况会发生。因此当人们看到一个身着长袍的人站在面前的时候,第一个想法绝对不会是去想他穿上女装的样子,而是直接认为他是男人。这个不难解释吧,就算是混装盛行的今日,你在街上也不会认为你看到的人都是变装的吧。

3:历史流传故事告诉我们,女扮男装是可行的。在古代,我们知道比较著名的女扮男装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花木兰代父从军”等等,这些故事既然在古代可以流传,这就说明了在古代有一些古人是想到了有人可能有这么个女扮男装的情况,而把这个故事记录下来,这是说明在古人眼里这种情况是可行的。毕竟如果是一种不可能的情况,又有什么记载的必要呢?

以上便是我的一些想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







蘑菇雅说


经常在看古装剧的时候觉得,编剧是拿观众当傻子吗?这么明显的女人怎么就像男的了?但其实在古代真的女扮男装是看不出来的。因为古代虽然也有化妆品,但其真实的作用并没有那么好,不可能像现在的化妆品一样,可以画的水嫩亮白。但对于电视剧来说,像不像男的不重要,只要观众觉得好看就可以了,更何况,一个角色如果真的完美的塑造出来,那效果未必就很好,对于电视剧就不要再苛求了,我们还是来说一说真实的男扮女装吧。

古代的女子都十分的保守,不管年纪多大,有没有嫁人都是不能随便出门的。这一点从女子出嫁时就能看出来,就是嫁人都要蒙着一块红布,除了自己的丈夫不能给别人看。而在很多男人的心中也不会认为有女人会扮成男人的样子出来瞎跑。因此,如果他们看见一个长得像女人的男人也只会觉得这个人比较柔和。而且古代对于规矩和制度是有着很严格的管理的。女子和男子不能坐在一起,也不能说笑。女子的衣服有女子衣服的穿法,男子的衣服有男子衣服的穿法。要想说从中看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真的很难。

另外就是古代不分男女都是长发及腰,从背面看一个不戴帽子的书生,其实也会有些像是女子。这也就导致了男女的区分困难。因此,古时候的人们往往都是戴着符合自己身份和性别的帽子,用来区分。历史上男扮女装最成功的例子就是花木兰了吧。花木兰之所以在军营中生活那么久还没有被发现,是因为长期的军队生活早就让她的皮肤变得像是一个男子。可能最初的花木兰是很柔美的,但那么长时间的行军早就将她变得不像是个女子。加上在军队里洗澡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往往要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因此才能在军营里呆那么久而不被人们发现。

其实现在也有很多的女孩子在剪了短发后多了一点男生的样子,更是有很多的男生越长越像女孩子。人之相貌本身就与人的先天发育和心境有关系,相貌丑了一点再加上短发和偏中性的嗓音,在现在也是很难分出男女的。有时候我们在路上看到一个人穿着中性的服装,一时很难分辨是男是女,更何况是在那个人人都是长袍加身的古代呢。





荣脑村小荣


要分析分辨出的可能性有多大,我们没有当时的人来告诉,只能根据史书记载的各种现象来一一分析了。

古代的“男尊女卑”

在古代,社会观念“男尊女卑”,所以在街上女子应该很少直白的盯着一个男人看,这就大大减少了男扮女装之人被发现的可能性。如若是男子发现有些异常,若是怕得罪人也是没有胆子去求证的。


“男扮女装”的人的身份

如非必要,“男扮女装”的扮相是很少见的,若是个人喜好,在等级森严的古代,一般发生这种情况都会被视为异类,用古人的话说是有碍风化,所以不但个人会小心翼翼的隐藏,就连官府乡镇也会为此隐藏。如若是贵族玩乐所致,碍于身份等级,发现了也会当作没发现,避免惹麻烦。


"女扮男装"的流行

在唐代,一方面受胡人风气的影响,胡服的奇特,便于穿脱,方便劳动,一方面在上层贵族中,女子将身着男装视作一种流行的日常穿搭,也间接推动了民间女子的装扮潮流。在风气如此开放的时候,男扮女装的接受程度应该也会更大一些。


综上所述,“男扮女装”被发现的可能性应该是很大的,只不过人民的接受程度和社会制度限制了这种信息的传播。再不然,若男子长得十分的女相,扮女装那就全无发现的可能了。


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探讨!


纳兰伈伈


估计是会比较难发现的。古代生活都比较艰苦,人都比较黑,加上干活,皮肤其实人人都差不多,。女扮男装只要这个女的骨架足够大,那她在那时候就能变成他,因为这体格才是那时男女区别的一个明显位面了。

女扮男装多是无奈之举,最出名的便是花木兰了。花木兰家里没有男丁,一把年纪的老爹要被准去充军,这就算不战死也是回不来的了,于是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十余年,立下赫赫战功(花木兰一定很壮,不然立啥功?),凯旋归乡。

以下截采自原文,请赏析: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这里描述的是花木兰凯旋后回京领赏拒绝当官衣锦还乡的情景,亲人们热情地欢迎她的归来,她回到自己的闺房,脱下他的战袍,穿上她的衣裳,梳了个标准女头发型,化了个淡妆。这出门让兄弟们一看,兄弟们都傻了眼,一起打了十二年仗,都看不出这是个女的!

可后续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幸福,据记载,花木兰回乡没两年便去世了。也许是打仗留下的旧疾;也许是欺君落下了懿旨(她可是领了赏面了圣才回家的,在古代管你是谁,天子最大,而何为欺君,就是你的情况和天子知道的不一样或者他看不出来你不一样后来被发现了都算欺君之罪。);当然也有可能又女扮男装去了。

她为了父亲,变成了他。这是孝顺的榜样,俗话百行孝为先,所以她的故事流传至今,被无数人赞颂。

只是若没有战争,这人世间又该有多么美好!







每日收藏夹


在古代真的还是分辨不出来,分辨不出来有以下这几点。

第一点就是在古代的人,各种思想还是很保守的,女扮男装的事几乎就没有考虑过,所以也不会特意去在意或区分。花木兰倒是个特例,而且上战场都没被发现。


第二点就是,古代的富贵家庭里的公子的皮肤和千金小姐几乎都差不多,而且在古代你见到一个穿着打扮很清秀的,还留者长发的,你都很难分辨处男女。第三点就是,在古代男子成年会把头发盘起来,然后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带不同的头饰,所以女子女扮男装一般都是带帽子。


历史看官说


这是一个有两种答案的回答,一是可以看的出来,二是看的出来。所以思考这个问题主要是看你是从哪方面想的,有多种的想法自己说法来看待这个问题。

       还有就是古代在我们印象中的女子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你应该想她们有没有必要女扮男装出门,在古代大户人家的小姐都是出门有人陪着的。她们出门都是需要呆着那种可以遮盖住自己脸的帽子的,不让任何人看到自己的长相。

       古代是一个很讲究礼法的社会,一般女子都不会出门的,很害怕遇到其他男子冲撞了自己闺中名誉,几乎都是不出门的,除非一些平民的女子因为迫不得已的才会出门。

在古代,想看出来还的确没想象中那么简单。首先因为古代人的各种思想还是很规范,对于男扮女装或者女扮男装的事,古人几乎就没有考虑过,所以潜意识里就没有做区分的意识,所以很容易接受。其次,古代的贵公子的皮肤真的可以和千金小姐的皮肤很像,所以见到一个唇红齿白了,身材娇小的“贵公子”打扮的人站在你面前的时候,作为一个古代人,你是很难分清他是男是女,这个时候你只能根据他的服饰来判断他的性别。

不过要注意,一定要皮肤比较好的,最起码不能太差。古代一个五十岁的老汉,如果想装扮成窈窕淑女,自然也是不太现实的再有,古代女子女扮男装一般都是戴帽子的。男子成年之后就会把头盘起来,梳四方髻(满清之前各个朝代也许不同,但大同小)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戴冠、巾帻或者一块麻布,女性则根据年龄、出嫁与否以及身份梳各种发髻。


隆乾


想要区分男女主要在肤色、喉结、服饰、外貌等方面。

古代男子科举考试需要长时间的读书,做几年或几十年的宅男,所以皮肤会显得白皙与女子区别不大。

现在大家大都学过生物学,知道发育有一个过程,有的男人会喉结明显一些,有的不太明显一些。

服饰是最容易改变的,在古代除了一些不能用的只要有钱想穿什么都可以。

外貌古往今来有多少男人比女人还像女人,总有些长相奇特的存在。在古代男女都是长发,只要梳发髻一样就可以的。

还有一个方面敢女扮男装的大都属于比较高级的官宦家族女子,她们长期在闺中待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很少有人认识,即便被认出来了也会被当事人难得糊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