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使女子痛苦不堪的纏足為何代代相傳,很多人誤解了,你知道嗎?

古代婦女纏足之風曾盛行一時,許多人認為古代女性之所以纏足,與取悅男性,膨脹封建社會男子性別上的優越感,滿足部分人的特殊癖好有關。不能否定這些因素的存在,但是婦女纏足風靡封建社會最主要的原因其實並不在此。

使女子痛苦不堪的纏足為何代代相傳,很多人誤解了,你知道嗎?

纏足

始於審美,因生產關係廣為流傳

人們普遍認同的說法是纏足之習始於北宋,興於南宋,此後便一直存在,直到近現代才被徹底廢除。《史記》、《後漢書》等中倒是也有些關於更早之前人們"裹足"的信息,但那時候的裹足都發生在男子身上,多是為了方便行走才這樣做的,與後世女子纏足完全是兩碼事。從已有的記載來看,直到北宋初年,纏足之風都是沒有出現過的,即使有,那恐怕也是極少數人個例。之後因為各種原因,纏足之風從貴族階層開始流傳,《鶴林玉露》記載:

建炎四年"柔福帝姬至,以足大疑之。顰蹙曰:金人驅迫,跣行萬里,豈復故態。上為惻然"。

使女子痛苦不堪的纏足為何代代相傳,很多人誤解了,你知道嗎?

纏足

而且如蘇軾、辛棄疾等著名詞人都還在詞中讚賞過女子的纏足之後的小腳。就此看來,起初女子纏足的確有當時男子嗜好、審美風向的因素存在,畢竟古代人大多喜歡柔弱、纖盈的女子,而纏足之後的女子因為行走困難,可不就顯得柔弱纖盈了嘛。大致可以比作今天女性酷愛高跟鞋,算是一種潮流趨勢,只不過不同的是,纏足遠比高跟鞋來得痛苦得多,而且女子也未必真的願意。

使女子痛苦不堪的纏足為何代代相傳,很多人誤解了,你知道嗎?

纏足

在南宋之後,纏足之習開始逐漸盛行於民間,這可能也與南北宋過度有關。而民間有了此習俗之後,約莫是發現對家庭生產也有利便一直保留並擴散了起來。為什麼說它對生產有利呢?我們都知道古代以小農經濟為主,而小農經濟的一大特色就是男耕女織。而纏足之後的女子因為行動不便,大部分時候只能在家中坐著相夫教子,並且投入自己的紡織工作,再加上封建社會崇尚女子不能出門拋頭露面,所以對於那時的人來說,女子纏足利遠大於弊,這也是農村纏足也很普遍的原因。

使女子痛苦不堪的纏足為何代代相傳,很多人誤解了,你知道嗎?

纏足

流傳百年,屢禁不止

南宋之後的元朝其實起初並不盛行纏足,這與元朝的創立者為蒙古族有關。蒙古族是遊牧民族,不僅不以女子小足為美,還崇尚娶大腳的女子,方便遊走和逃跑。但是隨著他們入主中原之後,文化和經濟生產受漢族影響較大便也開始掀起纏足之風,甚至還有以不纏足為恥的觀念產生。此後一直到清朝皇太極明確提出不能纏足為止,上到統治者下到平民百姓都是默認纏足屬於正常習俗的。

使女子痛苦不堪的纏足為何代代相傳,很多人誤解了,你知道嗎?

纏足

後來由於清朝建立者滿族並不是以小農經濟為主,所以最開始是反對纏足的,但從宋發展到那時候,纏足已經成為了一種難以改變的習氣。皇太極、順治帝、康熙帝都曾經下令禁止纏足,但是後來由於民間的強烈反對以及他們逐漸發現纏足反而有利於自己的統治,康熙年間便又不再禁止女子纏足了。

終於思想解放與工業發展

再後來到了晚清時期,有部分人認為女子纏足是中國落後、迂腐的表現,女子也開始痛恨這種痛苦的陋習,再加上鴉片戰爭之後小農經濟就開始解體了,纏足便開始逐漸消失。不過在一些家庭手工業比較密集的地方,纏足還是存在的,直到後來工業的快速發展和思想上的解放,纏足之習才徹底消亡。到了今天,我們可能也只能看到極少數老年婦女飽受纏足殘害的畸形腳了。

使女子痛苦不堪的纏足為何代代相傳,很多人誤解了,你知道嗎?

纏足

生活在這樣一個開放、發達的時代我們應該感到幸運,因為這樣的陋習早已遠離我們的生活,我們也不必深受其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