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夜讀宗鏡錄

絕名相之端。思想觀念是名,現象表徵是相。不著相好辦,絕名甚難。真把“絕名”做到了,又是“真源湛寂、覺海澄清”另一重境界了。

所有的社會問題都是經濟問題(資源總是不足的),所有的經濟問題都是政治問題(分配總是不均和不公的),所有的政治問題都是歷史問題(不均不公原因是複雜的),所有的歷史問題都是文化問題(歸根到底還是人性)。做好中國的事情,不能不研究中國文化;研究中國文化,不能不研究禪宗;研究禪宗,不能不讀《宗鏡錄》。研讀宗鏡錄,正所謂“提綱而孔孔皆正,牽衣而縷縷俱來。”

老子曰: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經雲: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後已。眾生常作惡因,欲免惡果,譬如當日避影,徒勞賓士。因者,事之動機與開始;果者,事之終結與受報。現所處之苦厄,果報也,凡夫痴迷,身受方覺,所謂畏果也,雖畏無補。先所造之罪惡,因由也,菩薩有智,見始知終,所謂畏因也,畏可止造。

萬物循道而生。道即規律,規律即因果,因果即邏輯。深刻認識事物的內在與外在邏輯,是進行預判的唯一之途徑。人是否有邏輯,就是是否有對複雜事務進行抽象化、模型化、公式化的能力,也就是對複雜問題的把控能力。這是用以區分人的最根本的能力,也就是決斷力。有了決斷力,不僅能自度,亦能度人。這種能力如此寶貴,極大程度依賴於先天所賜(資質、悟性、性情),也極大程度需要後天之琢磨(勤奮刻苦、堅毅不拔、溫潤如玉),最終還得仰仗於人的運道和機緣,(歸根到底還是老天賜的),才能真正獲取。自度可以面壁默而自悟,度人則需筆走龍蛇、舌燦蓮花,寫文章、講話都需要有邏輯性,精心琢磨用詞和邏輯的嚴密性,再精雕細琢修訂一番。觀察分析事物多角度多維度(時間、空間、歷史、現狀、發展、社會屬性、人格屬性、行為、認知、生物、感知、神經),區分不同角度之優劣,認識事物多面性多元化之本質,避免單一邏輯的偏頗和侷限。

人的生命的意義。人是宇宙用來認知自身的工具,人的價值亦在於此。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觸)意、末那識、阿賴耶識(能藏、所藏、執藏),探究世間萬物。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天地萬物組成一個邏輯嚴密而物類豐富的自平衡系統,其要點是平衡。唯有平衡,能較長久地維繫此係統之穩態。平衡之要點,在於相對互惠,而非相對互害;還在於勢優者不過分攫取佔有系統之資源。人為天地孕育,萬物之靈長,擁有靈智,則註定其具備為私利而破壞系統之能力。這個能力就是系統為認知自身所付出的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