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搞得中國學界脫髮又吐血的SCI,含金量到底有多大?

搞得中國學界脫髮又吐血的SCI,含金量到底有多大?


搞得中國學界脫髮又吐血的SCI,含金量到底有多大?


近日,教育部和科技部印發通知,對SCI指標評價體系提出了針對性措施,旨在破除“SCI至上”“唯論文”痼疾,SCI再次成為熱詞。


近兩年關於SCI的新聞不斷刷屏,從各種SCI論文造假,到SCI期刊《Acta Medica Mediterranea》因一些文章涉嫌嚴重的不相關的自引用,一口氣撤回了 17 篇文章。


學術界對於SCI總有種愛恨交織的感覺,那麼,SCI究竟是“何方神聖”? 為何大家對SCI論文那麼重視?我們到底如何看待它?


SCI是什麼?


SCI是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簡稱,由美國科學信息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簡稱 ISI)創辦的一款期刊文獻檢索工具,原隸屬於湯森路透 ( Thomson Reuters) 公司[1]。被SCI收錄的學術期刊稱為SCI期刊,收錄於SCI期刊的科技論文稱為SCI論文。


SCI 目前收錄全球8853種學術期刊論文的摘要和引文[2],其所收錄期刊的內容主要涉及數、理、化、 農、林、醫、生物等 150 個基礎科學研究領域,主要適用於評價基礎研究的成果[3]。按照美國科學信息所發佈的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簡稱ESI)顯示,共22個大類學科。

搞得中國學界脫髮又吐血的SCI,含金量到底有多大?


有專家稱,SCI雖然是全球公認的權威的檢索工具,但收錄在SCI中的論文並不一定全是高質量的。美國科學信息所每年會出版JCR(《期刊引用報告》,全稱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用於期刊評價。通過對SCI收錄的期刊之間的引用和被引用數據進行統計、運算,並定義了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簡稱IF)等指數加以報道,以形成期刊分區。

搞得中國學界脫髮又吐血的SCI,含金量到底有多大?


SCI分值即SCI的影響因子,目前評判文章學術價值的重要指標,是指期刊當年的平均被引率,直接代表了期刊的影響力和水平。


其評判標準中最關鍵的一項指標影響因子(IF)代表著期刊影響力大小,目的是用來評估和挑選期刊。它以年為單位進行計算,公式為:IF(k)= (nk-1+nk-2) / ( Nk-1+Nk-2),其中k 為某年, Nk-1+Nk-2 為該刊在前一兩年發表的論文數量, nk-1 和nk-2 該刊在 k 年的被引用數量。

搞得中國學界脫髮又吐血的SCI,含金量到底有多大?

SCI何以被奉上神壇?


上世紀80年代末南京大學率先引進了SCI,其原副校長董健教授建議將其作為了科學評價的重要指標,在一段時期內該評價體系成為中國科技界相對客觀的科研評價標準。


隨後,越來越多的高校效仿,唯SCI論文評價體系迅速蔓延至全國科教機構,並引發了一系列不良後果。中山大學教授許躍生將其比作“中國學術的毒瘤”[5],還有學者認為SCI的危害甚於“鴉片”。


對於大學老師來說,SCI論文的數量是評職稱的重要指標。按照一般211大學的要求,只要能在二區以上(請見前文中科院期刊分區表)的期刊發表3到6篇SCI就可以破格提升為副教授,5到8篇則可以直接申請評選教授。除此之外,高額的資金獎勵也是必不可少的[6]。

搞得中國學界脫髮又吐血的SCI,含金量到底有多大?


對於博士生來說,想要畢業,除了要滿足規定的學習時間,更要發表足夠數量和質量的論文。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想要畢業,必須要發表3篇以上的SCI論文,總影響因子要達到3.0以上且至少要在國外期刊上發表一篇論文,影響因子達到1.0,也就是說期刊影響力需要達到一定程度。

搞得中國學界脫髮又吐血的SCI,含金量到底有多大?


甚至在城市的人才爭奪大戰中,SCI也發揮著一定作用。如《2019年深圳市海外高層次海外留學人才(孔雀計劃)認定辦法》中明確規定:近5年,以第一作者(含與第一作者具有同等貢獻作者)或唯一通訊作者,在國際高水平科技期刊(期刊所在各專業領域位於《期刊引用報告》JCR一區)發表論文3篇,可以申報C類人才(獎勵160萬)[7]。


如今的SCI被國內過高的評估了,也被賦予了過多的功利色彩。以至於,大家都在爭先恐後的去發表SCI。


2018年,中國SCI 論文總數突破48萬篇,據SCI數據庫最新檢索至少包含一位中國作者的論文結果顯示,去年中國科研人員發表SCI論文的總數已累計39萬餘篇,較2017年(33萬餘篇),約增長18.2%。按數量統計,中國已連續近10 年位居世界第2[8]。

搞得中國學界脫髮又吐血的SCI,含金量到底有多大?


從數量上看,非常可觀。但實際上,中國發表的SCI論文的質量,卻並不那麼顯著,被引用次數距離歐美國家依舊有著明顯的差距中國平均每篇論文被引用 9.40 次,而世界平均每篇論文被引頻次為 11.80 次。


論文的數量代表著一個國家科學研究的規模,而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則真正反映了研究成果受到學術界的重視程度,才真正體現著一個國家科學研究的實力[9]。另一方面,中國發表的SCI論文被撤回的也不在少數。


毫無疑問,被全球公認的SCI仍然代表國際論文的權威,一定程度上代表國家科研實力和科研競爭力,對提高一個國家科學研究水平也有積極作用。


但就目前中國的學術環境而言,引進SCI的初衷似乎更多的是被扭曲了。


在SCI評價體系惡化後,南京大學當時的領導者也在其談話中進行了反思和傳達了慚愧。董健表示,建立SCI評價體系的初衷是當時認為只有SCI,才是矯正學風的唯一辦法,因為SCI沒親戚熟人,託不了關係。通過該體系,培養了一批知名學者[10]。


只是之後SCI並沒有按照預定的軌跡良性發展。


事實上,從SCI本身來看,它還帶有強烈的盈利性質。2016年湯森路透宣佈:以35.5億美金的價格出售旗下包括SCI的知識產權與科技業務。而接手者卻只是個“門外漢”——加拿大的Onex公司和霸菱亞洲投資基金(Baring Private Equity Asia)。


從該事件國內科學界就應該明白SCI的本質了,中國這些年確實為其貢獻了不少版面費,以cell細胞的版面費為例,基本上在5000美元以上。

搞得中國學界脫髮又吐血的SCI,含金量到底有多大?


那麼今天,我們再來審視SCI,它究竟該放於什麼位置呢?


或許可以用“SCI之父”加菲爾德博士的一句話作為總結:“到今天SCI的主要作用仍然是一個文獻檢索工具,而評估科技研究成果只是SCI的衍生功能之一。永遠要記住SCI的主要功能是用於檢索的。”


搞得中國學界脫髮又吐血的SCI,含金量到底有多大?

[1].[4]維基百科

[2] 吳賢奇.SCI論文檢索與ESI學科基礎知識

[3] [9]王曉君,張俊傑,胡寶倉,李文華 ,《中國 SCI 論文數據分析與思考》

[5]http://scholarsupdate.hi2net.com/news.asp?NewsID=8555

[6]https://m.sohu.com/a/116041576_433096

[7]深圳市海外高層次海外留學人才(孔雀計劃)認定辦法(2019) https://xw.qq.com/cmsid/20190122A0BRCN00

[8]http://www.sohu.com/a/299562292_773043

[10]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9/9/223614.shtm

[11]周彧綜合報道《誰來替代SCI》

[12]孟凡興.中國科研體系現狀及未來發展研究--基於我國SCI 論文水平的分析[J]《科學管理研究》.2016(11)

參考新聞:

1.“不以論文論英雄”:專家呼籲加強科學共同體建設

2.中山大學教授許躍生炮轟:SCI已成中國學術毒瘤

3.中國的SCI市場

4.湯森路透為何一定要賣掉SCI,“接盤俠”看好中國業務?

5.SCI論文跨國造假一年中國支付版面費達4.7億元

6.最新JCR期刊IF及分區情況(中科院SCI期刊分區表)

7.SCI論文檢索基礎知識

8.論SCI影響因子與多元化的文獻計量評價指標

9.SCI評估始作俑者的反思——南大原副校長董健教授講述SCI的前世今生

搞得中國學界脫髮又吐血的SCI,含金量到底有多大?



設計 | 按住拉

版面 | 蒼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