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強大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不開花的玫瑰


美國強大的根本原因在於美國的房產稅制度。

人類歷史上,早就有市場經濟存在過。結果都是曇花一現,很快失敗。

因為以市場中心形成的城市有更多致富和就業機會,總是吸引遠離城市人口遷移集居城市。

城市人口越來越多,有限區域城市的有限住房越來越供不應求, 造成越接近城市中心,房價越貴;越遠離城市的房價,越便宜。這個就是全球越大型的城市房價,相對應越小城市房價越高的根本原因。

而房價上漲,無疑推升勞動者生活成本上漲,推升勞動者生產出來每一件商品價格上漲。形成物價普遍飛漲下的貨幣貶值蒸發通貨膨脹。

惡性通貨膨脹下,物價越高,越抑制消費。沒有消費,依靠市場經濟生存的勞動者就沒有收入,越來越多的勞動者普遍陷入生存絕境中。例如,中國幾千年歷史裡,經常發生“食貨俱廢,農商失業”的市場經濟崩潰情景。

幾千年來,重農抑商是中國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其主張是重視農業、以農為本,發展小農經濟,限制工商業的發展。從商鞅變法規定的獎勵耕戰,到漢文帝的重農措施,直到清初恢復經濟的調整,都是重農抑商政策的體現。《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摶心揖志。”所以,幾千年小農經濟下,華夏大地文明發展非常緩慢。

其實,中國古代重農抑商經濟政策,和馬克思集權計劃經濟是一致的:都是反對市場經濟,倡導以集權經濟代替市場經濟。在集權計劃經濟下,市場被取締。沒有市場,就不存在商品價格,沒有高房價、高物價,也就沒有通貨膨脹。

早在十八世紀,英國就開徵物業稅。最初的徵稅標準是家中爐灶數目,因此也被稱為“爐灶稅”。後來改為按房屋窗戶多少徵收,因此變成“窗戶稅”。後來逐漸演化成按房產價值徵房產稅。房產稅成功抑制高房價,使英國市場經濟蓬勃發展起來,帶來第一次以大機器代替傳統手工業的工業革命,英國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工業國家,小小的英國成為全球最強大國家。

美國是從英國殖民統治中分裂獨立出去的。在英國殖民美國時期,已經存在房產稅。美國獨立後,房產稅就寫進各州法律條文。所以,徵房產稅在美國是天經地義。

有了房產稅,高房價成功被抑制,使美國房價總是處於合理便宜價位。房價便宜,房租也就不貴,勞動者生活成本也不高,勞動者生產出來的每一件勞動商品價格也普遍便宜。物價越低,越吸引消費。所以,美國內需經濟永遠非常強勁,永遠佔美國GDP的70%以上。

房產稅是怎麼抑制高房價的呢?下面介紹一下。

房產稅是持有稅,每年都要繳納。每年繳納房產稅額,是以房產當年市場價值乘以當年的房產稅率計算得出。

意味著: 同樣的房子,越接近城市中心,價值越高,就需要多繳納房產稅。其結果逼迫不需要居住城市中心者,搬離城市中心。例如美國老人退休後,為少繳納房產稅,有的搬離城市中心,有的把大房子換成小房子居住。

如果,一個人居住非常大房產者,因為每年繳納數額不小的房產稅,也會衡量是否換個小房子居住。

總在,房產稅使每一間房子能夠得到高效運用,避免空置浪費。至於炒房者擁有的多套房產,要麼趕緊出租;要麼趕快賣掉。

那些需要在城市中心學習和工作的人員,就願意付出高房產稅居住城市中心住房,因為,離城市中心太遠居住,路途往返上會浪費時間和路費。由此,整個市場經濟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所以,房產稅能夠使每個人衡量:自己居住的房子是否有浪費。不需要居住城市中心者,會搬離。不需要居住太大房產者,會換成小一些房子。

居住在城市中心者能夠得到更多更快捷的公共服務,例如就業、學習和醫療等等服務。遠離城市居住者,沒有這些方便,卻少繳納些房產稅。大家各需所取,得到利益上的平衡。

越接近城市中心房產的需求,由此得到遏制。使房價始終處於合理便宜價位。城市道路擁堵情況得到緩解和解決。例如,有房產稅的歐美髮達國家,房價收入比平均在7倍左右。美國平均房價收入比最低:3倍左右。

房產稅另一個重要作用是:為地方政府提供財政收入來源。由於房產稅是普遍的直接稅,納稅人有納稅痛感,形成強大的監督勢力,必然要求納稅人的錢,必須用在納稅人需要的公共服務上。杜絕地方政府貪汙腐敗。迫使地方政府永遠廉潔勤政高效運行。所以,我們會發現有房產稅的國家,政府貪汙腐敗都非常少,政府廉潔、高效、勤政為民。

如果,政府財政主要來源於對企業徵稅,企業把徵稅成本必然加入物價中,結果必然抬高物價,抑制消費。消費減少,勞動者收入也減少。形成普遍高物價、低收入的痛苦不堪市場經濟。而且由於納稅人沒有納稅痛感,所以缺乏對政府財政收支監督動力。沒有監督,政府徵稅氾濫無度,政府裡對納稅人的財富貪汙腐敗必然永遠猖獗。例如現在的印度。

美國另一個重要國家制度,就是人人自由平等市場競爭制度。在人人自由平等市場競爭制度下,壟斷市場暴利被消滅,總是使市場利潤趨於平均化,永遠形成美國社會人人均權和基本均富中產階級為主人間天堂和諧社會。

為保證人人自由平等市場競爭制度,防止有人壟斷市場推高物價,集聚人民財富獲取暴利,破壞美國人人均權均富的市場經濟社會。美國實施一系列保護市場自由平等競爭的制度:三權分立、總統普選和軍隊中立制度。

美國實施普選國家領導者的普選民主制度。在美國大選中,只有保證市場裡自由平等和推行美國市場擴張者,才符合美國人大多數人利益,才能夠獲得美國人的大多數民主選票,成為普選總統。試想一下:如果有候選者提出暴富極少數人的市場集權壟斷經濟,就不符合美國大多數人的利益,就根本不可能獲得大多數人民主選票。

為保證市場裡的真正自由平等,限制總統權利。美國實施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制度。而且立法必須獲得民主選舉出來的國議員多數投票,才能夠通過。美國總統是三軍總司令,但是總統是無權宣佈戰鬥狀態。必須通過國會議員民主投票批准,才能調動軍隊。

假設,美國軍隊效忠某一個政黨,只服務特定一群人,就喪失保護市場裡的自由平等功能。美國市場經濟就離崩潰也就不遠。

所以,美國房產稅制度和自由平等市場競爭制度,保證了美國可持續發展市場經濟的成功。

在美國永遠激烈的自由平等市場競爭下,廣大勞動者創造財富的熱情和智慧極大激發出來。人類文明幾千、上萬年都沒有這樣的突然質變,最近一百多年在英國和美國出現三次工業革命: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美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還有上世紀末的美國第三次科技工業革命。 兩三百年前的人打死也想不到我們有今天的生活!

感謝蒼天!感謝美國和英國!讓我們現在這幾代人能夠看到,而且能夠過上過去古人難以想象的好日子。


愛人民才是真愛國1


美國曆史並不長,只有200多年的時間,但是就在這短短的200多年的時間裡,美國迅速崛起,超過了很多老牌強國,成為世界霸主,原因有很多,值得後起之秀和正在復興中的中國去深思。地緣位置的優勢是美國崛起的先天條件,自身的努力是強大的根本動力,相對準確的外交策略是持續強大的後勁力量。儘管目前,美國由於種種問題,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衰退(影響力逐漸下降),但是不管是俄羅斯,還是中國,應該說目前都還沒有能力說自己已經超過了美國。

首先,地緣優勢是美國崛起的最佳先天條件。

位於新大陸上的美國,遠離戰火不斷的歐亞大陸,南北與相對弱小的國家為鄰居,因而國土安全不是問題,美國成功的避開了兩次世界大戰對本土的影響,一直持續的發展經濟,這是美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先天優勢。

反過來看看其他的地區性強國。

依靠殖民地壯大起來的英國,曾經是世界第一強國,日不落帝國。不過英國成也殖民地,敗也殖民地。因為殖民地廣闊,所以市場廣闊,資源豐富的它率先工業革命,進入了工業時代,但是過分依賴殖民地,吃老本的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科技研發明顯落在了美國和德國之後,經濟增速放緩。因為殖民地太多,被後發的德國盯上了。不願意交出嘴中肉,口中食的英國只能和德國展開軍備競賽,進而就是世界大戰。雖然英國兩次世界大戰都打贏了,但是並沒有保住自己的殖民地,讓出了世界第一的寶座。

強敵環繞的德意志,西有世仇法國,東有俄國,海上有英國看著自己,註定難以正常超過英國,但是通過戰爭解決問題,一次比一次輸的更慘。

蘇聯的條件其實還是不錯的,但是相比美國,還是相對較差。

再看正在崛起的我國,雖然發展很快,但是看看周圍有多少省油的燈,不是跟中國鬧,就是跟別的國家鬧。

所以不難發現,美國的地緣位置確實很好,發展為強國很正常。

其次,自身的發展是主要動力。

南北戰爭,解放了黑人勞動力。此後,美國經濟開始加快發展。

重視教育,特別是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保護知識產權,讓美國在世界科技的研發上登上了最高點,引領了第二次與第三次工業革命,科技的進步給美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長期的動力,使其成為世界經濟中心。


作為基督新教的國家,美國民眾多半信奉新教(清教徒)。相比天主教,新教徒更具創新精神和奮鬥精神。

清教徒是創業精神的代言人,他們認為人開創產業必須要禁慾和儉省節約。他們限制一切縱慾、享樂甚至消費行為,將消費性投入和支出全部用在生產性投資和擴大再生產上,如此必然導致資本的積累和產業的發展。不是縱慾和貪婪積累了財富,而是剋制和禁慾增長了社會財富。清教徒崇尚商業和工業活動,在商業中誠實守信、珍視信譽、決不坑蒙拐騙,清教徒企業家不僅追求利潤最大化,而且具有對社會的回饋意識,擔當社會責任、扶持社會公正,為社會公益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承擔了巨大的公共事業義務。清教徒對一切充滿了信心,無論從事商業貿易還是生產耕種,都具有排除萬難、獲得非凡成功的勇氣和信心,他們善於創造和創新,不斷地開拓和征服。他們身上值得人們學習的可貴精神非常之多。

美國人也許散漫,甚至看上去有點懶散,但是並不代表他們真的墮落,不願努力奮鬥,實際上,他們非常勤奮努力。

最後,相對準確的外交政策是美國佔據最高點的後續力量。

由於遠離舊大陸,所以美國的外部壓力較小,但是當美國一步步發展起來之後,美國便開始了主導世界的進程。在美國曆次發動或參與的戰爭中,應該說幾乎每一次都是以最小的代價換回最大的收益,外交策略可以說靈活多變,因時制宜。

哪怕錯過瓜分中國,也要拿下夏威夷與菲律賓,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打開遠東市場。

錯過了瓜分中國狂潮的美國在事後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open the door,不費吹灰之力,就享受到其他國家的一切利益。

一戰初期,悶著頭髮戰爭財,一聲不響的發展經濟,左右衡量之後,在最好的時間點加入了一戰,用最小的代價讓自己成為了最大的戰勝國。一戰後,美國海軍實力與英國平起平坐,雖然陸軍和歐洲強國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也不影響它即將登頂世界霸主。

二次大戰雖然有些無奈的捲進去,但是誰知道美國政府樂不樂意呢?經過了二戰,英法德意全部傷痕累累,蘇聯雖然撿了便宜,但是畢竟也受到了重創,美國徹底登上世界霸主寶座。

雖然沒有打贏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但是美國和以往的任何一個大國不同的是。該收手時果斷收手,絕不拖泥帶水,不必要的死扛就不要死扛。

沒有永遠的敵人,只要對美國有利,和任何國家都可以成為朋友。這點和很多任性的大國相比,不得不服美國。

星球大戰,美國自己沒怎麼當真,嚇得蘇聯擴軍備戰,拖後了民生,搞垮了經濟。最後美蘇爭霸了幾十年後,美國笑到了最後。

因為美國外在和內在的多方面努力,使得美國成為世界的霸主,地球上的最強國家。甚至長期以來,讓其他國家看不到趕超他的希望。當然,美國也是有他的問題的。並且隨著歷史的發展,美國的一些問題日益累計,讓美國在最近多年,經濟,政治,外交,軍事等方面都出現了一些問題。

中國正在快速崛起,我們崛起的目的並非是為了趕超什麼國家。經濟發展的目的是為了對內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對外在允許的情況下,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與和平的維持。所以我們該謙虛學習的時候,還是要學習別人的優點,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徽南城意


我不認同那種認為美國強大的根本原因在於制度之類的說法,制度是人民創造的,到不了“根本”層面。其次,如果制度說成立,那世界各國只要採納美國製度就OK了,事實上不少實行美國式制度的國家也不怎麼樣,那些沒有采納美國式制度的國家繁榮的也有。美國式的制度究竟是不是最好的暫且不說,假使美國強大的根本原因在於制度,那我們可以把該制度推廣移植到全世界,事實上在大部分與美國社會大相徑庭的國家實行美國式的制度效果都沒有預期的好,有些甚至更混亂,“民主”、“自由”演變成無序性社會,軍人獨裁社會等等,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任何制度都需要一個適應其生存發展的土壤,美國式的制度適應於美國社會,它是這種歐洲文明在新大陸發展調節的產物,輕易移植到其他國家存在與自身傳統習慣、思想文化相牴觸的現象,從而事倍功半。

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無非是兩點,一是自然稟賦,而是國民素質(文明),這是美國強大的兩大根本原因所在。

自然稟賦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它決定了一國發展的上限,西北歐那些發達國家人均水平再怎麼高也沒用,因為自然稟賦實在太低,導致綜合國力始終被侷限住,而美國的自然稟賦是世界上少有的豐沛。我們看到美國發達的農業總是關注其先進的農業技術,這當然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但純粹技術差距導致的農業產出真有那麼大嗎?中國、日本等國和美國農業技術能有多大差別!重要原因在於美國農業條件太優越,美國擁有世界最大的耕地面積,而且是連成片的大平原,土壤是最肥沃的黑土,居於北溫帶,水資源充足,非常有利於大規模農業產出;美國擁有世界第三的淡水資源總量,居世界前列的礦產資源總量;美國位於北美洲,南北無強敵,東西兩大洋,本土防衛壓力極小,內部可以實行各種寬鬆自由的政策及實驗,不斷進行自我進化,這種有利的地理位置很難被外界波及,反而可以不斷吸收亞歐大陸各種紛爭的紅利(精英移民、資本避險、收拾殘局)。

談到國民素質,不是指狹義上的個體日常行為規範,什麼排隊、不亂丟垃圾、不闖紅燈之類的細枝末節,而是指根本性的文化、習俗、思想層面的東西。美國雖然是一個移民國家,但其根本性還是傳承於不列顛的盎格魯撒克遜文明,理性主義、保守主義、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經驗主義,鄉村自治傳統、政治妥協傳統、法治傳統,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當初英格蘭移民在北美東部地區建立殖民地後,把盎格魯撒克遜文明的種子埋在北美的土地上,此後雖然德國、愛爾蘭等國移民不斷擁入,但他們基本是被同化掉,整個社會的架構沒有多大改變,基本還是沿襲至英格蘭,當然美國也吸收了其他歐洲國家的優秀部分,傳統英格蘭社會中的階級被扁平化,商業意識更加突出,社會的流動性更快,繼而導致發展也更迅速。

總體來說我覺得盎格魯撒克遜文明是近代歐洲最先進的文明,很多人吹噓什麼日耳曼人(德意志)是最優秀的民族云云,的確德意志人作為個體確實很優秀,無論是創造力還是行為習慣,但作為集體的德意志人反而充滿了負效應,各種盲從、偏執、集體無意識,從國家角度看尤為不利,一旦出現一兩個妄人整個民族、國家都會陷入危險局面;而隔壁的法蘭西文明充滿了激情、活力、精緻般的感覺,但激情氾濫就會趨向於折騰,精緻過度就變成矯情,反反覆覆揮灑激情的革命基本是法蘭西人的家常便飯,非常不利於國家穩定;荷蘭可以說是西歐最接近英格蘭的國家,但長期渙散的政權結構讓荷蘭人對政治毫無興趣,吝嗇的形象可以說已經形成刻板印象了,為了錢可以不擇手段,據說當時只有荷蘭人願意在清朝皇帝面前下跪,願意接受日本幕府的苛刻條件,這樣的文明格局還是小,政治對一個國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盎格魯撒克遜文明相對於其他歐洲文明先進的地方首先在於政治能力,既不像荷蘭、北歐那樣的鬆散型政治模式,也不像法德那樣相對自上而下式的集權模式,而是相對平行多層次的政治結構,各階層都能進入系統中進行流動,既得利益團體的頑固性相對較少,上下對立較小,主要還是得益於鄉村自治和妥協傳統,自下而上的特色突出,在效率與自由之間做到很好的平衡,很少看到英格蘭社會及盎格魯撒克遜國家出現規模性的腐敗、革命,社會共識趨向於漸進式的社會改革,妥協很重要,但又不是傳統中國反反覆覆玩心眼式的妥協,而是受到法律、契約的約束,把妥協的成果給固定下來,慢慢取得實質性的進步。托克維爾在論《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曾說到對美國的鄉村自治印象深刻,源自於英格蘭的鄉村自治在北美大陸實行的很好,美國社會中州縣等地方社會與聯邦的關係除了稅收和安全問題以外基本很少搭界,這種強大的自組織能力有利於美國社會的穩定,因為地方不依賴聯邦而存在,但這種穩定的前提也是建立在強大的人口流動和價值觀認同上的,要是在傳統集權國家早就藩鎮割據了,政治穩定對於國家持續發展極其重要。

對科學技術的尊重和推崇在盎格魯撒克遜社會中很常見,歸結於理性主義、資本主義工商業傳統,科學技術對綜合國力的推動作用不言而喻,美國作為世界超級大國本身也得益於世界尖端科技的掌握程度,早在牛頓時代英格蘭就能如此尊重科技人才,牛頓去世英格蘭為此舉行國葬,抬棺的是國家的大貴族,如此場景讓伏爾泰為止動容,法國儘管也人才迭出,但對科學的重視明顯比不上英格蘭,貴族階層惺惺作態,沒有打心底裡尊重那些底層出生的科技精英。光是推崇科技還不夠,科技要轉化成產出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知識產權保障和高效的經濟體系,這在英格蘭時就有堅實的基礎,而在美國則是發揚光大,美國極為發達的自由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對科研成果的資本支持、產業轉化的效率很高,與統一大市場帶來的規模優勢相結合形成了持續的正向循環,不斷推動著美國的科技、經濟走強。

近代以來論外交戰略能力,盎格魯撒克遜國家首屈一指,從不列顛到美利堅,從麥金德的《大陸島理論》,馬漢的《海權論》,發展到斯皮克曼的《邊緣地帶理論》,真正具有全球性視野和大戰略,能夠超出一般西方列強的眼界,不拘泥於自身意識形態,可以隨時根據實際情況改變政策,但總體上又具有連貫性,不依靠一兩個強人來把舵,往往是整個領導階層在國民支持上進行商討模擬,做出最優化模型,為國家爭取較大利益,讓人歎為觀止。不列顛時期是大陸均勢,大英帝國時期是全球均勢,論狡詐不露痕跡美國也許比不上其母國,但也繼承了其精髓,從東亞到歐洲,全球攪屎攪得不亦樂乎,獲利頗豐。

……

美國的強大具有一種持久的張力,不過也不是毫無隱患,亨廷頓在《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對美國的未來走向表現出一定的擔憂,多元化導致承載盎格魯撒克遜文明的族群邊緣化,整個文明有面臨異化的風險,當然這種異化如果是正向的就好,難就難在負效應,一個文明當面對弱勢的小部分族群對象時,才能在不改變自身的基礎上消化掉。文明的進化和自身的歷史、環境各方面息息相關,盎格魯撒克遜文明是在不列顛島上誕生出來的,也伴隨著不列顛人的移民在北美紮根發展,憑空讓其他民族學習繼承是很難的,差異越大傳承越難,面對原子化的個人簡單,面對強勢異文化的群體難融合,美國這個大熔爐究竟能維持多久,是個問題,族群撕裂是潛在的隱患。


滅法者


美國之所以強大,有很多原因。有人說是地理位置、民族特性、運氣,也有人說是美元、戰爭、霸權等因素。應該說,這些因素都有。但也只能算作基礎、條件等外因。個人認為美國強大的根本原因有三個: 制度、對制度的堅持、遵循規律。

一,美國的制度

美國雖然只有近300年的歷史,但民主程度卻很高。之所以高的原因在其民主設計的理念。有很多國家也重視頂層的設計,但設計理念卻是為了便於管理和便於統治。這種設計理念在現實運作中往往會事與願違,最終陷入“適得其反”的死循環。而美國的制度設計卻恰恰相反,他首先保證的是個體的尊嚴不受侵犯。為了個體不受侵犯,自然就要有相應制度來保證。請注意,這個制度是為了保護個體,而不是為了統治。不同的理念就會有不一樣的架構,有些專制國家或逐漸形成專制國家的構架往往都很漂亮,但在銜接處的承壓力卻是個短板。而美國的設計雖然笨拙,但結構處卻很樸實,用了最原始的“三角”穩定原理。也就衍生出了“三權分立”。也就是人所共知的政府、立法和司法的相對獨立。

二,對制度的堅持

美國三權分立制度的要義是“平衡”而不是制約。通常情況下,人們在肯定美國三權分立制度時往往會強調“制約”因素。其實,這種“制約”只是外在的表現形式,而它的內因卻是三權的“平衡”。這個哲學含義就是“平衡式的制約”。美國製度的設計理念是“人”,而它堅持制度卻不是“人”,而是“制度”。這就是設計理念不同帶來的最終結果上的各異。這也是有些國家用“人”來堅持制度而最終卻形成了獨裁的“內在”原因。在國家治理上,不管是制度還是階層矛盾,平衡是最好的制約。

三,遵循規律

萬事萬物皆有規律可尋。尋找規律並不難,難的是遵循規律。人的管理有規律,物質流通有規律,經濟有規律,政治也應有規律。而“順其自然”就是規律的一種內在形式。美國在制度設計上就是遵循了這一規律。反映在運作中就是“疏導”而非“堵”。比如美國的遊行示威、言論自由都是“發洩”,而發洩也是“疏導”的一種方式,猶如大禹治水。在經濟上,美國亦是如此。

至於人們常提到的美元、科技等美國強大的因素,其實都是在堅持制度和遵循規律下完成的。當然,美國的制度也並非完美無缺,但卻是目前最靠近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和內在規律的。


人生觸底反彈


既然要說根本原因,個人認為,美國繁榮富強的原因就在於創造了一個平等,自由,進取的市場環境,每一個國民享受同等的機會,也吸引各類精英匯聚於此,不憑出身,也不靠運氣,靠的是自己的奮鬥和努力,國家的強大根本上需要國民的強大和富裕,讓每個國民有價值有尊嚴,而這正時美國強大的最本質的原因。

那麼這種市場氛圍是怎麼形成的呢?大概有歷史地理文化這三個主要原因。

美國曆史上就是一個移民國家,因此也成為了人種的大熔爐,因此先天就抹去了勢力的成分,沒有生來就富的人,大家都是白手起家,蓋茨,伯格都是這樣的代表,巴菲特也是憑藉自己的才能,從小養成的敏銳的商業嗅覺。

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權力制衡,各州有充分的自主權,政府更多充當服務者的角色,人口自由流動,哪裡好謀生就往哪裡去,

各州必須優化環境和制度,吸引創業者,企業不必跟政府拉攏關係,不需要趨炎附勢,這便是開放公平的市場環境。

再者是美國的文化基因,務實肯幹的資本主義新教倫理觀念,人人把創造財富當成自己的目標,並憑藉自己的努力得到上帝的饋贈,每個人都不應該浪費上帝給予的機會,美國的企業家宣言,短短數言,把一個人創造財富尋求成功的渴望表現得玲離盡致。

結尾附上一小段:

我是不會選擇做一個普通人的

如果我能夠做到的話

我有權成為一位不尋常的人

我尋找機會但我不尋求安穩

我不希望在國家的照顧下成為一個有保障的國民

那將被人瞧不起而使我感到痛苦不堪

我要做有意義的冒險

我要夢想我要創造

我要失敗我也要成功。


凱恩斯的貓


這個問題非常大,很多學者研究兩輩子,估計也找不到準確的答案。作為一個旁觀者,我想以一個特殊的角度來解答下美國強大的原因,在我看來,就是以下幾個字:

“務實的心態”。

曾經聽朋友說起過,她有個美國的同學,爺爺那一輩最開始在一個熱狗店裡當學徒,後來成了一名熱狗店的員工,後來自己開了一家熱狗店,然後爸爸也跟著爺爺一起打理熱狗店,再然後爸爸也開了一家熱狗店,再然後爸爸媽媽兩個人都經營這家熱狗店,然後他們的女兒大學畢業後也跟著做熱狗,隨後也繼承了爸爸媽媽的產業,和自己的男友一起開了一家新的熱狗店,最後爸爸媽媽養老去了。

不知道聽完這個故事,各位看官有什麼感覺?

估計在XX,會被某些人批判為“沒出息”、“浪費教育”、“階層固化”,來一大波道德綁架,甚至有些人會斷言“此人這輩子完了,一輩子只能社會最底層”。但事實的情況,這不是個別例子,這個同學代表了相當一部分美國中產家庭的生活態度。反觀某些好高騖遠,喜歡隨意評判人的,大多是一些“

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其實,這也是美國國父們的心態,他們深深的懂得了一個道理:成功和“志存高遠”沒有必然的關係,並不是你有了大的志向,牛逼的目標,你就一定能成功,有時候恰恰相反。

美國的第一代國父們,大多是非常務實之人,不僅是心態方面,在行動方面,也體現出了務實。

最早的時候,華盛頓這批人鬧“革ming”,圖的是啥?我們先來看看過往的一些看法。

有人說華盛頓鬧革ming是為了建設一個牛逼強大的美國?

有人說華盛頓鬧革ming是為了解放北美的人民?

有人說華盛頓鬧革ming是因為華盛頓有著遠大的革ming理想?

很可惜,華盛頓鬧革ming,都不是出於以上的原因,而是:

英國人和殖民地有了利益糾紛,最後一發不可收拾,華盛頓代表北美殖民地農場主、資本家和奴隸主的利益,反抗大英帝國的“霸道”。

事實上,北美的人民只是搭了奴隸主、資本家和農場主們的順風車,才從大英帝國的“霸道”中解放了出來。

那麼華盛頓鬧這場革ming,其主要目的是啥呢?主要有以下兩點:

1.捍衛殖民地資本家、奴隸主、農場主的利益,不想被英國人剝削,雖然他們自己也是英國人。

2.爭取更多的自主權,讓英國人滾出殖民地,雖然他們自己也是英國人。

那麼殖民地人民為什麼響應華盛頓的革ming?主要有以下兩點:

1.捍衛自己的財產權,防止英國人的欺負和蠻橫,雖然他們自己也是英國人。

2.多掙點錢,少交點稅,日子過得更加舒服,遠離英國人那些破事,雖然他們自己也是英國人。

因此,這場偉大的北美獨li戰爭,被後人吹噓的上天的牛逼的革ming,其真實原因,非常的言簡意賅:利益糾紛,主要是“錢”的問題。

在這裡面,沒有太多所謂的理想和夢想,華盛頓也沒想著美國要成為世界強國,要當世界霸主,目標很單純:不再受英國人的壓迫,自己過自己的日子。

假如你今天穿越回1787年,告訴當時的華盛頓,美國在150年後稱霸世界,估計華盛頓也不信,你跑到1789年第一屆國會上對當時的議員們說,美國在150年後稱霸世界,恐怕你會被當時這群美國精英們當成神經病。

美國的國父們為美國人想出了一個躲避傷害的妙招:孤立主義

此後100多年,美國一直圍繞著“孤立主義”,除了在1814年去找老東家碰瓷被暴打之外,再也不想管歐洲的閒事,在美國的這些政治家看來,美國人不要有什麼夢想和理想,踏踏實實過好自己的日子,該吃吃,該喝喝,靜靜地看著對面裝逼就行。

如果出來某個人,宣稱要建立一個牛逼的美國,要跨海去打歐洲,這個人恐怕無法在美國政壇上混下去一整天,就會被趕下臺。

美國人在那100多年,表現的非常沒有理想,很多歐洲人覺得對面不過是一幫屌si,怎麼這麼沒追求?這麼封閉?與此同時,歐洲人自己顯得非常貴族非常高大上,動不動搞個革ming,張口皿煮,閉口主yi,法國亂了好幾十年最後打出來個拿破崙帝國,歐洲中部亂了好幾十年最後打出來個德意志帝國,最後到了1914年歐洲那些高大上的貴族們開始了一場舉世無雙的世紀大撕逼,最後把整個歐洲推向深淵。

那麼這些人有錯嗎?法國人很有理想啊,很有目標啊,很有夢想啊,建立了不可一世的帝國啊,結果呢?普魯士人也很有夢想啊,很有目標啊,建立了德意志帝國啊,結果呢?那個沙皇也很有夢想啊,很有目標啊,結果呢?

反觀北美大陸上的事,美國人就只想著一件事:怎麼樣日子過得更好?怎麼樣更有錢?

如果法律不完善了,好,那就修改法律,讓它更加符合實際。

如果地盤不夠了,好,美國人就去搶鄰居的地盤,最後把墨西哥搶的快破產了。

如果交通不便利,好,那就去修路,修公路修鐵路,修著修著就打通了全美。

如果奴隸主們阻礙經濟發展了,好,那就去懟奴隸主,廢除了奴隸制。

如果奴隸主們鬧分裂了,好,那就去打這幫叛亂分子,捍衛聯邦統一。

如果歐洲人總想著拉自己鄰居找事,好,那就去打自己的鄰居,讓自己鄰居都聽自己的。

嗯,美國人在這個階段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實事求是,遇上問題解決問題。

總之,在那個歐洲人充滿夢想紛紛裝逼撕逼的時代,美國人心裡就想著錢,想著怎麼把日子過好。

直到有一天,這幫歐洲的理想主義者們把自己都玩懵逼了,玩死了,想來想去,還是那個自己以前一直看不起的傢伙靠譜,紛紛去認大哥了。

作為美國來說,自己也很無奈啊,自己不當大哥這麼多年,關起門來過日子這麼多年,忽然發現門外一大堆小弟跪著要錢,此時美國人忽然發現一個驚天的事實:

我了個...自己這個土老帽忽然間成了世界老大了?

所以說,美國人是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當上了世界老大,因為自己再不當這個老大,對面的壞蛋們就要來北美找你麻煩了,美國人表示:自己也很無奈啊。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美國人心裡也是非常明白的,自己的奮鬥固然重要,但主要還是搭了那些上層精英的便車,沒有這群精英們帶著造英國人的反,哪有後來的好日子過?所以美國民眾在那個年代也是非常的知足,跟今天是不太一樣的。

這個故事發展到後來,就出現了一個非常不一樣的局面:

美國在成為超級大國之前,自己內部沒啥亂七八糟的事,怎麼反而當了老大後,壞事越來越多了呢?美國民眾反而越來越不滿意了呢?

因為當了老大後,很多事情就不能只想著自己了,得照顧小弟啊,得維護全球的利益啊,就得四處動武啊,但是花的錢都是美國人民的錢啊,假如是風調雨順,事事順心,辦一件事成一件事,那美國人民自然是不說什麼。

問題就在於,1945年之後的美國,好事不少,壞事卻也很多,美國人民忽然發現精英們也不靈了,這是讓美國人民失望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美國人民選擇了某個人來改變現狀,但是不知道會不會有好轉?


圖維坦


地緣戰略而言,美國是個孤立的國度,遠離舊大陸的紛爭,實力又遠強於周邊鄰居。

資源上來講,美國又是個非常幸運的國家,各種工業革命所需的農業資源和自然資源應有盡有,幫助美國迅速發展成世界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

文化領域,恰如處於藏文化邊緣的西康山區保留下來了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位於世界島邊緣的美國也保留下各色舊大陸上難以繼續發展壯大的宗教理念,很多在舊大陸找不到發展空間的宗教組織在物資人力豐富的美國也都尋得了新的出路。

以上種種。然而,國家的強大是一個社會和歷史現象,不可能僅僅歸於某一條原因而稱之為根本原因,而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以近代以來美國科技發展為例,也可以看出,在美國科技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過程中,美國政府並非一直持支持的態度,相反是充滿了政治的博弈的,同時外部也存在著其他國家科技實力的挑戰,只是到目前為止,美國是個勝利者而已:

聯邦政府直到20世紀中葉才逐漸形成一套初具雛形的管理及支持科研活動的全國性政策。

美國是一個將法律,特別是憲法,當做宗教來崇拜的國家,但是憲法對美國聯邦政府在科研活動中的作用並沒有明確表示。憲法僅規定國會應該通過提供給作者或發明家限期排他性權利的方式來推動“科學和有用的藝術作品的發展”。美國的專利和商標管理體系便是依此建立起來的。19世紀美國工業技術落後於歐洲時,這套專利體系有效地保護了美國的各類山寨工業品不受歐洲,特別是英國同類產品的市場衝擊。至於聯邦政府是否能直接參與科研活動,憲法隻字未提。

19世紀還是美國資本主義迅速壯大,最終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時代。與其他資本主義大國崛起的道路類似,美國從一個農業國升級到工業國的過程,少不了對土地和財富血淋淋的原始掠奪。雖然1812年與英國爭奪加拿大殖民地和海外商業利益的戰爭以英國焚燒白宮告終,但是美國為領土擴張做的外交和戰爭努力持續了整個世紀。美國由剛建國時偏居大西洋邊的狹長一條,變為20世紀初溝通兩洋的龐大國家,如此輝煌的成就仰仗於它的軍事機器。

軍事需求一向是科技進步最重要的原動力之一——美國軍方的龐大胃口刺激了本國私人軍工的發展,並催生出很多近代工業的核心技術。其中,可替換零部件可以算得上是最重要的發明。美國19世紀無休止的軍事擴張促使槍支企業不斷優化製作流程,爭取用更高的效率滿足軍隊的訂單,可替換零部件因此誕生,併成為之後工業化時代流水線作業的技術基礎。這一時期,雪鐵龍公司在北美的生產線:

此時的美國雖然非常有錢,但是聯邦政府卻一直與科技研究保持距離,不願直接投入資金幫助研發。

公家中唯一肯出錢支持科研的是州一級的地方政府,當時全美各州流行興建公立的農工大學用以培養經濟生產需要的農業和機械工程人才,比如德州農工,就是這一時期建校的:

二戰時期,美國遠離炮火、環境優沃,兼之政府和民間都富裕,這成了外國高科技向美國拋出橄欖枝的契機。1940年,一支英國軍方的代表團赴美尋求技術合作,帶來的技術藍圖中,最重要的一項是使用多腔磁控管的雷達,其功率輸出是美國當時最先進雷達的一千倍。

美國政府一開始懷疑這支代表團的真實意圖,生怕英國人會把美國壓箱底的軍事技術偷走,畢竟當時英國還是軍事基地遍佈全球的名義上的世界霸主,美國對它的的戒心尤甚於德國和蘇聯。相應的,英國軍方對新興強權美國也顧慮頗多,因此談判一開始進行得很不順利。

但是最終,這項技術還是落戶美國。經美國的民間科學家牽線、運作,建立起了麻省理工學院放射實驗室(Radiation Laboratory),實際是從事開發微波雷達的工作。

這個實驗室拯救了斷糧許久的英國軍方雷達項目,並開了聯邦政府直接資助科研的先例。在1941年,放射實驗室被納入新成立的白宮科學研發辦公室(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總統給予了這個辦公室慷慨的聯邦經費和人力支持。

同美國政府同時期資助的曼哈頓原子彈計劃,以及軍用密碼破譯技術計劃一樣,都體現了科技研究模式的重大轉變。

這一時期的成就使美國政府看到了支持科研的甜頭,因此開始了建立常規的支持科研體制的扯皮。1950年,國會通過並由杜魯門簽字確認了創立國家科學基金(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的法案。

NSF的主要管理人員和理事會成員全部都由總統委任。

但是,NSF並非是唯一代表聯邦政府資助並管理基礎學科科研活動的機構。美國國防部、能源部和國家衛生署都有自己的科研經費,並且不受NSF的管制。比如阿貢國家實驗室,2013年,奧巴馬曾去視察過,它隸屬於能源部:

戰後的美國,由國家預算支持科研項目,特別是基礎學科的研究工作,已經成為美國朝野的共識。

然而,戰後一段時間內,美國政客們滿足於戰時所取得的輝煌科技成就,認為自身的科技實力已經獨步全球。美國政軍兩界堅信自身對其主要競爭對手,蘇聯的軍事科技優勢是壓倒性的。美國是第一個試爆原子彈和氫彈成功的國家,並握有納粹德國火箭項目的負責人馮·布勞恩這張王牌。大批歐洲的科學精英離開被戰火摧毀的歐洲,前來美國繼續自己的學術研究。蘇聯直到1949年才進行第一次核試驗,這還是在潛伏於美國的蘇聯間諜的幫助下才成功。正因為這種自信,在戰後數年,聯邦政府各項研發經費都大幅度縮水。

1957年蘇聯成功用火箭將人類第一顆衛星“衛星一號”Sputnik-1發射上天,給美國人的自信心造成了成噸的傷害。在Sputnik 昇天以前,美國雖然也試射過兩次衛星,但都以失敗告終,所以美國不能用蘇聯剽竊自己技術的理由來自我安慰了。火箭是當時最前沿的軍事科技,蘇聯人的成功意味著他們在火箭技術領域已經壓過美國一頭。

為了能夠在軍事技術上重新壓制住蘇聯,時任美國總統的艾森豪威爾和國會商議,決定對空間技術等國防相關領域長期投入鉅額研發經費。1955年美國聯邦政府的研發經費不到50億美元(按2007年美元價值),到了1966年已經猛增到近400億美元,其中逾六投入了空間技術板塊。航天科技是研發投資的大頭,六十年代時政府在空間領域的撥款,超過了其他所有科學領域投資的總和。正是這一時期,NASA成立:

蘇聯的軍事“威脅”也激發了美國人的愛國熱情,大批年輕人報考科技和工程專業。由於政府的慷慨投資,理工科的畢業生能夠找到相對不錯的工作機會。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美國理工科教育的黃金時期,當時中小學課本中的理科以及數學的難度,遠高於現在的美國教材內容。美國教育界有條不成文的潛規則:大學同意替美國政府培訓國防科技亟需的科研人才和工程師,作為回報,聯邦政府會撥款資助冷門的基礎學科研究。

自冷戰起,聯邦政府逐漸成為基礎學科研究最重要的出資方。美國政府對基礎研究投資力度之大,東西方陣營無他國可以匹敵。直到二十一世紀,只有中國在研究經費方面逐步趕上美國。

七十年代開始,受國際形勢的影響,中東石油危機造成美國國內出現了嚴重的燃料短缺。卡特總統還被迫在電視上發表演說,勸說國民節約能源,共度難關。這對於習慣了幾美分就能加滿機車油箱的美國人來說,不啻為巨大的心理衝擊。為應對這一窘局,美國政府加大了對能源領域研發活動的經費投入。

然而,美國面臨的更大挑戰來自冷戰陣營的盟友。

美國人沒有想到自己的“手下們”能迅速從戰後的一片蒼夷中迅速恢復過來。二戰結束時,西歐和日本已然成為廢墟,經濟重建仰賴於美國的馬歇爾計劃。美國企業藉此開疆闢地,將過剩的產能傾瀉到海外,創造了50年代美國經濟的黃金歲月。

然而好景不長,歐洲和日本僅花了十餘年時間就重建了自己的經濟命脈,並開始向美國這個世界最大的市場銷售產品。雖然美國在軍工業和部分高端製造業上依舊令他國無法匹敵,但是在精密製造、電子業以及部分美國的傳統優勢產業,比方汽車和鋼材上,美國企業逐漸落後於歐日的競爭對手。

為了重振經濟,美國政府決心大力扶植高新產業,希冀技術創新能夠挽救搖搖欲墜的美國製造業霸權。美國國會和白宮一道創立了數個旨在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的技術開發企劃,包括小企業創新研究項目(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 SBIR)、小企業技術轉化(Small Business Technology Transfer, STTR),以及專門針對日本電子業而去的先進技術項目(The Advanced Technology Program, ATP)和半導體制造技術項目(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SEMATECH)。與之前聯邦政府的科研政策不同,

這些新項目直接向企業撥款,或是提供企業稅負減免,因此在自由主義盛行的美國政界、學界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同歐洲和日本的同僚不同,美國官僚們在直接給企業撥款支持研發工作這一問題上一直畏手畏腳,生怕觸怒了因為此類政策而利益受損的大企業。這些項目本身的成果也頗受爭議,八十年代,日本的電子產業絲毫沒有受到美國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繼續在美國市場上攻城拔寨,以至於美國媒體不住大呼狼來了。

1989年,日本人收購了紐約地標之一,洛克菲勒中心,東京的土地市值超過了美國全國土地價值的總和:

1985年,日本在美國的政治壓力下籤署廣場協議,同意日元升值,日本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開始下降。同時社會資本在日元大幅升值的激勵下大批湧入房地產市場,催生出巨大的經濟泡沫。而日本的電子產業完全錯估了未來高新技術演化的走向,將大筆資金投入人工智能的研究,最終被靠互聯網重新武裝起來的美國企業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代表性的人物,比爾·蓋茨與他的微軟:

在日本經濟自爆掉的同時,美國軍事上最大的對手蘇聯也轟然瓦解

。蘇聯自建國伊始就有很複雜的民族矛盾,經濟上過於偏重軍工業忽視民生產業,蘇共內部亦腐敗不堪、喪失了維護國家統一的意志,這個曾經雄霸歐亞大陸一端的帝國在1991年突然解散,繼承了蘇聯主要軍事遺產的俄羅斯聯邦隨即在美國耶魯大學教授的耳提面令下開始全面私有化,即所謂的“休克療法”,結果經濟全面崩盤,由“休克”變成了“心肌梗死”。國家陷入混亂,無力同美國在國際舞臺上爭鋒。

冷戰就此結束,美國成為世上僅存的超級大國。

政府的科技政策頓時喪失了撥款方向。冷戰時基於國家安全理由成立的一系列實驗室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與此同時,美國國內對健康和民生相關的科技需求與日俱增。從80年代起,聯邦政府的科研經費就開始向醫療領域傾斜,到了2000年一多半的聯邦研發預算都投給了衛生研究:

國家實驗室和接收聯邦科研撥款的研究機構也努力尋找新的財富來源。美國傳統制造業在60、70年代就已經跟不上世界的步伐了,器材老舊、福利負擔和冗雜的管理體制使得諸多美國公司無法同歐日產品競爭。

為了能夠擺脫製造業上的頹勢,美國企業家將戰略目光投向了高新技術產業。諸多大學成立孵化器,希冀將自己的技術成果商業化。國家實驗室也同企業建立了研究合作伙伴關係。軍工科技的成果陸續轉化為民用,特別是互聯網的普及,以及與之相關的企業網絡管理系統的出現,是美國經濟在90年代成功翻身的主要原因

克林頓執政時期,美國財政收入破天荒地扭虧為盈,互聯網經濟蓬勃發展,房價一路攀升。與美國欣欣向榮的景象相反的是舊大陸的頹勢,歐元區的經濟整合舉步維艱,日本經濟低迷不振,其他主要經濟體看起來也沒有挑戰美國的能力。在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庇佑下,美國人的自信心達到了自二戰結束以來的最高點。

by Pansesus


明白人


截止目前為止美國仍是是世界上最發達、最強大的國家,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1. 在二次世界大戰中,亞洲、歐洲、非洲大陸都捲入了戰爭,國民經濟和基礎設施基本上都被戰火摧毀殆盡。而美國本土,除了日本突襲珍珠島外,其他均沒有遭到戰火。國民經濟和基礎設施不但完整的保留了下來,而且還在戰爭中發展壯大起來。可以說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是唯一一個通過戰爭賺取大量金錢的國家。在二戰結束後,美國也成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2. 二戰結束後,美國不僅有錢,而且吸引了全世界頂尖的科學家來到了美國。這使美國逐步拉大了和其他國家的距離。同時將產品、設備、武器等銷往全世界,美國逐步成為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

3. 有了錢,美國的軍事力量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在軍事實力方面,美國遠遠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此基礎上,美國成為了世界上的霸權國家。在蘇聯解體後,美國可以說是獨霸世界。

4. 美國的崛起,英國的衰落使美元取代了英鎊而成為世界上通用貨幣。尤其是將石油出口和美元掛鉤後,一舉奠定了美元霸權地位,至今還是如此。

5. 由於美國的繁榮和社會的穩定,世界各地的學子紛紛來美國學習和深造,大部分最優秀的學生在畢業後留在美國工作和發展。鑑於教育的成功,美國在科技方面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在以上主要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美國成為了世界最強大的國家!


美國Ark文化集團


因為人才和創新

美國強大的根本原因,並非是其法治和政體有多優越。世界上原封原樣照搬美國憲法和“三權分立”式政體的國家很多,一個是菲律賓,一個是利比里亞,全是著名的“失敗國家”。

美國之所以能從一個19世紀仍以農業立國的“大農村”,成長為空前強大和繁榮的世界霸主,根本原因在於

善於培養和吸引人才,並激發和運用人才的潛能,將知識和創造轉化成巨量的財富和影響力。

美國的善養、善用人才,不僅體現在企業界、學術界,也體現在政界、軍界。一個突出的例子是獨具美國特色的“旋轉門”制度,這種制度使美國社會中的頂級精英,能經歷幾乎所有領域的鍛鍊,也能在幾乎所有領域發揮才智

什麼是“旋轉門”呢,舉個例子,美國前任國防部長和中央情報局長羅伯特·蓋茨。他的職業生涯分為幾個階段:

一、中情局和國家安全委員會

1943年出生,1966年在印第安納大學獲得歷史學碩士學位,同年進入中情局,並以中尉軍銜進入戰略空軍司令部工作,擔任情報分析軍官,負責對蘇彈道導彈評估。1974年進入基辛格主持下的國家安全委員會擔任幕僚。1979年返回中情局,1986年成為中情局副局長。1989年再次進入國家安全委員會,擔任老布什總統的副國家安全事務助理,1991年被任命為中情局局長。

二、大學和企業

1993年蓋茨從中情局離任後,先後在耶魯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多個大學任教,著書立說。先後出版了多部傳記和學術著作,並擔任《紐約時報》的2002年成為德州農機大學校長

三、國防部

2006年,蓋茨被任命為美國國防部長,並擔任該職務一直到2011年。

四、企業

在擔任國防部長之前,蓋茨曾擔任美國最大的共同基金公司,富達基金的主席,並在多個諮詢公司和技術企業,擔任董事、顧問等。

從國防部退休後,他先後在星巴克、AT&T等巨型跨國公司擔任董事或執行官。


萊茵的黃金




近百年來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其成因主要有四:

一、鄰國少且弱,和平易又長

美國只有南北兩個鄰國,墨西哥和加拿大。加拿大雖然國土面積比美國大一點,但氣候惡劣,人口只有三千萬; 而墨西哥人口雖然現在已經超過一億,但歷史上這裡不斷被殖民掠奪,如十九世紀中期就被美國拿走兩百萬平方公里,總體上是一個貧弱的國家。他們經過多年研究,發現自己窮苦的原因是:離上帝太遠,離美國太近。因此,美國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除了一場內戰,就沒有經受過戰爭破壞,一直處於和平發展之中。

二、地大物博,資源豐富

美國雖然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排行第三或四的國家,但其耕地面積卻是世界第一。美國耕地達19745萬公頃,佔世界耕地總面積(150151萬公頃)的13.15%,是世界上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美國人均耕地0.7公頃,是世界人均耕地(0.23公頃)的2.9倍)。同時,美國地處北半球氣候最適宜生活地區,東西瀕臨兩大洋,陸地海洋資源都十分豐富。



三、廣納各地人才,坐收戰爭漁利

美國是個移民國家,建國是因英國移民獨立於母國而建,興國是由無數歐亞非一代一代移民而興。可以說,沒有移民,就沒有美國。以普林斯頓引進的新移民為例,二戰前它的高等研究院首批聘請了五位終身教授,其中最年長的是54歲的愛因斯坦,最年輕的一位是29歲的約翰·馮·諾伊曼。諾依曼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爆炸理論專家,是第一顆原子彈的設計師,是“電子計算機之父”,他創立的博弈論至少影響了11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工作。



正是有了一批此類中高級人才,美國在二戰前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鉅變: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中所佔的比重,由1937年的42%,上升到1948年的53%;出口額由戰前資本主義世界出口總額的14%,上升到1947年的32.5%;黃金儲備由1937年佔資本主義世界總額的50.5%,猛增到1948年的74.5%。正是嚐到了人才的甜頭,從此吸引人才成為其最重要國策。1965年,美國正式頒佈旨在吸引專門人才的“優惠制”新移民法,每年專門留出2.9萬個移民名額給來自國外的高級專門人才。

四、清教優秀傳統,吃苦耐勞持家



美國的先民一般追溯到1620年乘坐“五月花號”到達美洲的那104個人,包括48名清教徒和他們的妻子。這批清教徒由於特殊的追求不被舊世界所容,而不遠萬里在海上漂泊兩個多月來到理想中的新世界。清教精神是源於拉丁文 的 Purus ,意為純潔,引申為禁慾、節儉、清白等,再具體到“不吸菸”、“不喝酒”、“不看戲”、“不跳舞”之類清規戒律。



在美國,清教徒首先是艱苦創業的代名詞。他們認為人要為上帝創業必須要禁慾和儉省節約。他們杜絕一切縱慾和享樂,儘量限制減少消費行為,把全部精力和能力用在生產和再生產上。對清教徒來說,是剋制和禁慾增長了社會財富。 同時,清教徒崇尚商業和工業活動,認為是在為上帝而創造,而且在商業中他們堅持誠實守信、珍視信譽。清教徒認為一切都是上帝安排的,因此對自己所做的一切具有排除萬難的勇氣和信心,他們善於創造和創新,不斷地開拓和征服。



典型的美國人是清教徒式的,他們甚至把娛樂休閒變成勞作。例如,經典美國人的旅遊習慣是世界聞名的,到國內外旅遊,一般的流程是上車快睡覺,下車忙拍照,回家看美妙,才真正開始旅遊。這種清教徒傳統的旅遊是不是看著有些面熟?世界上不優秀的民族各有不同,優秀的民族總有一些共同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