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能分享你的“道”是什麼,你的“一”是什麼嗎?

黃淑辰


說來慚愧,我的道就是“差不多就行了,不追求完美和極致!”簡而言之,我的道就是“中庸”。顯然,我的中庸之道更符合老子,而不是孔夫子的理念。

下面來說說我的道。

打從小學開始,我的學習成績就是班級前10左右,很少進入前三!但是我欣然接受,樂得自在。我不會削尖了腦袋,頭懸樑,錐刺股的挑燈夜讀,更不會因為不在前三而黯然落淚,悔不當初。我就那樣,學到七八分,用到六七分的力氣。

我認為使出這個六七分的力氣,我已經很努力了,要我出全力,我會很痛苦,而收穫的結果並不匹配我的全力以赴,所以,就那樣吧,身心愉悅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我這個六七分的力氣,卻也保證了我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這條漫長求學路基本順暢,我剩出來的三分力氣用於學武術,踢足球,看書,寫作。可謂優哉遊哉,怡然自得,生活也還過得去,我覺得這種狀態也挺好!

中庸也沒啥不好,各位條友怎麼看呢?


chuyang06


一佛一道一儒流,三子各話萬千秋。

到底留下什麼話,一字真言話不休。

書歸正傳,重說一字。何者為一,一者道也。

何為道?籠統而言,泛而化之,道無處不在,萬物因道而生,循道而行,萬事皆歸於道。

說白話,供人走路的地方就是道。道是否正確,衡量標準就是可以容納多少人行走。

不只是能走,更要走的穩,不偏頗。

道在外如此,在人心也是如此。

何為心中之道?順勢而為,無適無莫,無求無執,率性而為,自由自在。

果能為之,道在己身,己身入道。天人合一,無物無我。

到此時,道歸一,人歸一。


無謂花色


首先,我們來分享一下原文。

原文:子曰:“參乎!吾道以一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我的譯文:孔老夫子說,曾參啊,我的學說或者我的追求,就是一個根本的宗旨而貫徹始終的。曾子說,好。孔子走了以後,學生們便問曾參孔老夫子說的什麼話呀,什麼意思含而不露讓人捉摸不透。曾參說,也沒有說啥,就是忠恕這道而已。

孔子為什麼這麼說呢,他所說的“道”是什麼呢,“一”又是什麼呢?。


因為孔子他老人家身逢亂世,正是春秋五霸爭雄的時候,世上的禮、義、廉、恥全都給丟到屁股後,更沒有法律道德的約束這些混人。逼宮的的,搶妃的,更有亂倫弒君的,真是有奶便是娘,有槍便成王的時代。孔子看在眼急在心裡,他多麼渴望有強大的“道”來約束這時代。這“道”就是他說的忠恕之道,也被稱為“絜矩之道”。絜矩者尺子也,他希望人人心裡都有一把尺子用來衡量別人和自己的行為,來實踐自己倡導的“仁義”。用“禮”引導人們走向正道,也就是他的“忠恕之道”。孔子一直這樣認為也一直這樣的做的。這是他堅守的“一”。他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他一生的寫照。他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的堅守“篤信好學,守死善道”。他著《春秋》大義,他編《詩經》詠志,做這一切都是在說明他心底那個“一”永生不變。

那麼在當今社會,還有沒有“道”。


我認為有,而且更加形象具體。這“絜矩之道”首先是國家法律法規,這是任何人不能逾矩的地方。我們在做任何事時,首先想到是否合乎法規。如不合,再大名利都不能去做。人的“道”不在於行多遠,而不能偏離正道。我們做人做事,還要“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行為要考慮對方的感受。雖然當今信息時代言論自由,可自由不是為所欲為,圖一時口舌之快,傷人,聽風是雨傳播謠言,這也是絜矩範圍。這就是我認為的“道”。

我認為的“一”是堅持,人生最難的就是堅持了。如今誘惑如此之多,許多人背棄理想隨波逐流。那是他沒有守住他的“一”。比如在關條原創也是一種堅守,當自己的努力寫出的東西無人讚賞時,自己就會反問,我的堅持有意義嗎。有。士不可不弘毅,人不可不揚善。用自己的手裡的筆寫出自己喜愛的文章去弘毅去揚善,這就是我的“一”,用一生去堅持的“一”。


孟墉


孔子這句話說得是很對的,通過這句話可推知孔子當時是懂得古道或老子道文化概念的。“道一以貫之”就是指的人類的真正的歷史觀,也即道佛所稱的大觀歷史觀。即人類的歷史就是探索開發開創自然之道,並通過對各種自然事物持性一一自然之道的認識掌握,從而進一步創造創新出前所未有新技術,並逐步淘汰落後技術落後產能的歷史。這就是貫之於人類歷史各個階段的恆定不變的珍貴東西,中國古文化將其稱之為“龍”。可惜孔子及弟子們沒有堅守“道一以貫之”的自然手門,而進入了空虛的唯心情門,推行仁,並編撰了與“道一”相違背的《春秋》,就像播撒了野草種子氾濫而不可收!


魏永臣550


《論語》里仁篇中,寫道: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其實這句話是憑各自去理解,去感悟的。我認為這裡的“道”,指的是對世界的認識,對事物規律的掌握,等等,同道家的“道”有同樣的含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包含儒家三達徳在內:智、仁、勇。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裡的“一”就是人的一生,做人、做事所遵循的原則,做人要做到“仁者愛人”,要有仁者之心,做事要做秉公辦事。用一句話表達出來,那就是“我是用儒家的三達德來貫穿於我做人做事當中。”。對這句話的理解,也叫: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仁心重的人,可以說:用仁者愛人之心,去對待生活中一切!





許躍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立者,一生博學多才。“吾道一貫之”是說他講的道是一個道理貫穿始終的。他說的道比較廣泛。這裡的道是他所有道的統稱。今天闡述孔子道的主要部分。

一:“道”首先指仁者愛人。是說充滿慈愛的人,充滿愛意的人,仁者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君王要以“仁”治國。臣愛君叫忠,子愛父叫孝,等等。主張世人愛你該愛的人。國君具備“仁”天下就太平,臣子具備“仁”朝中無紛爭,布衣百姓具備“仁”能和睦相處,如果整個國家都具備“仁”那麼就出現路不拾遺國泰民安的大好盛世。

再者孔子主張用“禮樂”治國。“禮”不但指待人接物要合乎禮。臣與君,君與臣,國與國之間的來往都得合乎禮。不合乎禮的事不能做。國君以“禮”治國必能興國。“樂”主要指器樂,他認為彈琴,吹奏,擊磬等器樂能改變人的修養,從而改變人的不好一面。他用禮樂治國的思想在他弟子出仕治國中得到了應用。

二:這裡“一”是指一個道理,一個理念貫徹始終。也就是孔子的道不會變,永遠貫徹下去。孔子周遊列國14年,推行自己的道,屢屢受阻。一生願望是想用自己的道來改變群雄征戰,弒君叛逆,大夫專權,百姓受苦的亂世,可能理解重用孔子的君王少,如在魯國出仕一年後又離開了。不理解不接納他的君王多。所以孔子一生所學的重要作用是弟子遍佈各國。用孔子思想幫助君王治理天下,桃李芬芳啊!他這種思想在孔子離時世告訴弟子叫大同。


王喜全


所謂的道一者 就是六祖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意思。大概的意思是說,道這個東西把人生乃至宇宙的所有的一切東西都包含在裡面了……。這個就叫做“一以貫之”或“以一貫之”了。而這個“以一或一以貫之”的概念 其實道德經就已經說得很是明白和詳細的了 經說:“我不知道為何物,名何名,故強名曰大,字之曰道,合稱大道”……。大家注意了,這裡所說的“大”者,即是一切或包含了一切的東西和意思,所以才叫作大,否則什麼才叫作大呀?那麼所說大者即是一切的意思了。如果有人對一切和大字沒有足夠的理解的話,那麼就請他自己去讀讀“聖經”吧,因為聖經裡面有關於什麼是“大”的最好的解釋……。那就是經文裡所說的: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無所不成等等的意思了……。這個就是道德經,經文裡所謂的天地之間,有物名之為“大”字的東西了。我不知道是什麼,暫且叫它為“大”或“一切”,字之曰“道”……,名為“大道”、“一切”,以是義也!


金剛禪


孔子一身這也不滿哪也不滿!所以孔子思想就是借權力之手收拾哪些他認為不滿的事!因此在孔子的整個思想裡很難找到治國之理念!


泰然177574220


我的學說可以用一個根本的原則貫通起來。“道”為學說,理論體系。“一以貫之”,句式倒裝,應為“以一貫之”。其中“一”為根本的選擇。


膠東文化學人


道和一是同一個意思,用“道”以貫之與“一”以貫之相比較並無差異。俺認為“道或一”就是“形而上學”,因為“它”正是一為一切,一切為一的寫照。[機智][祈禱][玫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