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司马懿是真的看不出诸葛亮的空城计?还是养寇自重?

小养爱漫威


首先诸葛亮摆下的空城计取自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而非历史史实。在作者拥刘反曹的观点之下,小说中加在诸葛亮身上很多传奇故事,空城计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这段空城计把诸葛亮神话了许多,同时也将司马懿弱化了许多。如果按照作者的设定,那司马懿确实是看不出诸葛亮的空城计。有人说可以选择围而不攻,那如果是后面包抄,前后夹攻呢?司马懿谨慎多疑,自然会有所顾虑。所以如果是《三国演义》的背景之下,这时的司马懿确实是看不透诸葛亮。

但这只是如果,因为事实并非如此。那假如历史上真的出现了这一场景,诸葛的结局又会如何,司马懿又会做出怎样的举动呢?个人观点,结局会和小说的情节不谋而合。原因确实是有一点养寇自重,因为此时的司马懿刚刚被启用,如果快速的将敌国势力消灭,自己的结局免不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下场。还有一点也确实是他平生谨慎,一生示弱,他不会冒险来赌这一局,因为他的筹码足够,他只要耐心的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就可以顺利的完成任务,因为他拖的起。也正是这样的性格特点,在那样一个历史背景之下,让他成了三国纷争的最后赢家!




冷风洛雨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被塑造成为一个能力接近于“神”的人。他精通兵法,料事如神,还是个大发明家,不论是八卦阵、木牛流马还是诸葛连弩,都让敌人找不到北。但罗贯中写小说的时候,也不能不顾历史,所以他给诸葛亮找来一个一生之敌——司马懿。最后,司马懿将诸葛亮耗死,作者将这归因于天意,并非司马懿的能力。而在历史上,司马懿仅与诸葛亮交手两次,司马懿小负一阵,便开始坚守不出,直到诸葛亮去世。《三国演义》里面的“空城计”,虽然是场虚构的心理战,却很好的体现出他们二人的微妙关系,诸葛亮真的就骗了司马懿吗?而司马懿真的就是因为害怕而撤退吗?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北伐之前,就料定魏国会用司马懿对付他。于是,他利用魏帝曹睿对司马懿不放心的心理,提前散布谣言,让曹睿解除了他的兵权。诸葛亮趁着司马懿回家的当口,大举北伐,一路势如破竹。魏军一路节节败退,丢城失地,曹睿眼看没人能抗衡诸葛亮,只能又派司马懿出山。

司马懿出马,果然名不虚传,他先是利用马谡的失误,截断了蜀军的粮道,又接着拿下三城,重创蜀军。接着,他率领15万大军,直奔西城而来。他的嗅觉很准,此时诸葛亮刚刚把部队都放了出去,只剩一些2000老弱病残守在西城。诸葛亮也是临危不惧,在西城城墙上弹琴。司马懿大军杀到,未敢进城。此刻,诸葛亮与司马懿,通过琴声,开始一场隔空对话。

司马懿本来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诸葛亮向来谨慎,为何今天只是单人带俩童子在城上弹琴,他搞得什么鬼名堂?而如果里面真有埋伏?想想一个小小的西城,能装得下多少军队?如果司马懿随便派上几千人马进去探探虚实,不就一试便知了。而且,如果他围困上几日,来个“围城打援”,那么诸葛亮也是在劫难逃。

那么,既然司马懿根本没有理由撤兵,那么问题就出在,司马懿究竟从诸葛亮的琴音里听到了什么,而他又是怎么想的?其实,这就是一场双方心理上的博弈,而且他们博弈的目标,根本就不在西城之上,也不在整个北伐的战场上,而是在各自的国内。

虽然诸葛亮自称北伐的目标,是消灭曹魏,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的主要目的,是“以攻代守”,尽可能的转移国内矛盾,同时用不断战争的方式,维护他们这些荆州“外来户”的统治。而司马懿的战略目标,表面上肯定是防御蜀国的进攻,最好能消灭诸葛亮。但是,因为他受到魏帝曹睿的猜忌,也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如果他现在就派一支军马进城试探,随后冲进城去活捉诸葛亮,大概蜀国也能很快就能灭掉。但是,这对司马懿本人有什么好处呢?他成就了不世之功,但魏帝曹睿接下来要对付的就是司马懿,他最好的结局是退休养老,但最坏的结局可能是被当做“反贼”,满门抄斩。

像诸葛亮、司马懿这种满腹经纶的经天纬地之才,自然也是精通音律。也许在西城的城门上,诸葛亮通过自己的琴声,也向司马懿传递了这样的信号,让他不要冲动,否则就会造成“一损俱损”的局面,这是他们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最差结局。于是,司马懿选择了“中计”,带领大军掉头就走,这是司马懿的高明之处,也是他和诸葛亮的一次心有灵犀的默契。


多尔衮爱新觉罗


空城计本身是文学性的描写,是作者对诸葛亮的神化,不是历史。

从文学描写的角度司马懿是看不出来的,诸葛亮和司马懿是一生之敌,作者就是这样设计的,司马懿很厉害,,在后三国里,尤其是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家族是主角了。

可一定要让人知道,他比不上诸葛亮,空城计是这种作者故意设计的,后面的“死诸葛吓退活司马”,也是这种想法的另一个事件的体现,就是要说明,不论司马懿多厉害,都没有诸葛亮厉害。

有人认为司马懿看出了空城计的说法都是对文学作品的某个桥段展开个人想像空间,这也没什么,挺正常的,不算亵渎历史人物。

所以我说,对历史真像议论要严谨,对文学作品里的事件展开议论这倒符合咱老百姓茶余饭后的扯扯。

所以说什么样的观点都可以,我个人认为在《三国演义》里,司马懿看不出来空城计,一定要我跳出《三国演义》来说,我仍认为,司马懿看不出来,这就跟我更喜欢诸葛亮这个人物有关了,也跟《三国演义》小说和评书太精彩了有关,因为一小就喜欢的东西怎么改?


衣舞一时


既然是小说,那就是看不出来,因为《三国演义》要突出诸葛亮的“智”,智慧过人才是诸葛亮。诸葛亮对战司马懿,最后失败于一场大雨,说明人算不如天算。要是算计人,诸葛亮不能失败。

人们读书读得多了,就容易反思。这个品质很好,说明动了脑筋了。实际上,不光是三国演义,很多小说其实都是有漏洞的,深究下来,比比皆是。所以只要大的问题没有,逻辑上说得过去,我们就读故事好了。尤其是现在,大家的专业知识都很强,较真起来,故事就没办法看了。

养寇自重,也说得过去。因为诸葛亮的对手需要高质量的。不然,他的智慧也体现不出来。司马懿也有自己的私心,他后来发动高平陵之变前同样是装的比演员还专业,都是朝堂上的老油条了,看出个空城计还不是跟玩似的。因为故事里说了,这是一座小城,他们都是成年累月打仗的,一座小城能供给多少兵马很容易计算,就算里头有埋伏,司马懿可是人数占优啊,围而不攻足矣。况且就算有援兵,你不会围城打援吗?你不会派出探子打探吗?所以,深究下来,司马懿什么都懂,只是不说破而已啦。

上面是从书的内容上说,两种说法都有可能。那么我再从读者角度说一说。书阅读越多,思考也越来越深。养寇自重的提法就是这样,起码他读了类似的书,知道历史上一些人物做过这样的事,才深入推理出司马懿也养寇自重的猜想,这是读书多了之后很正常的一种思考。

还有一种说法,叫做“老不看三国”,就是说,人经历的多了,看了三国会揣摩人的心理,会更加了解人的内心世界,更加老谋深算。实际上阅历多了,读书多了,书就是我们人生的一个镜子,照照自己,看看别人,人世间的东西参透了,就不再纠结于书本身了。有的人读书读一辈子也不得法,情节记得很准确,但是对人生没有一点作用,读的好了也就是一讲故事的人。所以说,看出空城计,说明知道了诸葛亮很厉害。看出来司马懿的内心,说明知道了人心的险恶。看出了诸葛亮和司马懿共生共荣的局面,说明知道了朝堂的险恶,和身处政坛的不易。所以,书越读思考的会越多,这就是目的了,不必再纠结于到底怎样这个浅层次的东西了。读书把现实和历史结合在一起,用读到的东西来观察现实,用现实的东西对比历史,获得自己的感受。这才是最终的东西。

这就是我的答案,当然,具体的故事情节我不想在这里具体论述,已经不是考察故事细节的年纪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及第君


《晋书·宣帝纪》:诸葛亮遣使求战,司马懿不谈军事,问使者:“诸葛公起居饮食如何,一顿能吃多少米?”使者说:“三四升。”然后对问政事,使者说:“打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都是诸葛公自己阅批。”经过一番不经意的询问,司马懿对人说:“诸葛亮将要死了。”

诸葛亮于当月病故于五丈原军中。蜀将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当地百姓跑来报告,司马懿派兵追击,蜀将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穷寇莫追’收军退回。当时有人传:“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听到笑说:“这是因为我长于预测活人的事,不长于预测人的生死啊。”(死诸葛走生仲达)

两段相当矛盾!“诸葛将要死了”和“不长于预测人的生死”,都是出自司马懿之口?怎么解释呢!还有,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也来信问前线军情,司马懿回信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司马懿信心十足,而且看出来诸葛活不长了,真到了老百姓告诉他诸葛死了的时候,一个杨仪拉开了架势就把给他吓退了!说明什么呢?是不是说司马懿彻底被诸葛打怕了?也就是说明明知道诸葛死了,认为战机来了,出兵一试,“穷寇莫追”。😄!死诸葛走活仲达,诸葛活着的时候,给他送妇人装束,请他出战他也没敢打吧……一句话,司马懿已经被诸葛吓的神魂颠倒、谨小慎微了。

面对诸葛是这种心态,就不难回答问题了。诸葛稳坐于西城城楼之上,弹琴歌唱。看出来看不出来你道他敢进兵吗?别说是司马懿了,就是曹操看见赵云单枪匹马立于寨门,寨门四敞大开,曹操都不敢进兵,曹操看不出来赵云有没有伏兵吗?这时候的诸葛是活生生的,可怜司马懿又失言了,不是“长于预测活人的事”吗?(拒汉水赵云寡胜众)

有的时候为自己开脱前言后语往往是自相矛盾得,只有一件事是真的:不敢交战!否则诸葛就在眼前,”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公明淏


后三国时代东吴偏安东南一隅,不思进取。蜀国诸葛亮贯彻与刘备当初《隆中对》制定的战略,不断的北伐魏国,与魏国不断上演攻防大戏。

《空城计》就是《三国演义》诸葛亮北伐过程中与司马懿斗智斗勇的最精彩的一次较量。这次较量以司马懿不测虚实,急忙退兵,诸葛亮从容撤退而告终。

《三国演义》是艺术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故事刻画人物,充满艺术渲染,引人入胜。根据小说上下章节分析,《空城计》司马懿并没有看穿是空城计,害怕中埋伏迅速撤退。因而养寇自重之说基本上不符合小说作者的原意。


一、诸葛亮上演空城计

228年诸葛亮兵出箕谷向祁山发起进攻,收降陇右三郡,兵峰直指渭水。魏国上下震动。而魏将司马懿闻孟达降蜀,欲擒魏主于洛阳。立即率铁骑星夜行八百里赶往新城,斩杀孟达。曹睿感其忠勇将两京兵权交给司马懿,司马懿击败街亭守将马谡和王平,取蜀军咽喉要道街亭。诸葛亮听说街亭已失,下三道军令善后,并亲赴西城抢运军粮,司马懿大军压境,诸葛亮无奈棋走险招,在西城的城门楼上弹琴,实施空城计。诸葛亮琴声平缓,场面安静严肃,司马懿觉得其中有诈,将大军撤退了,诸葛亮赢了。

二、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正面交锋

诸葛亮第四、第五次伐魏都遇到的是司马懿

1、第四次伐魏是在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亲率七万人马北上伐魏,司马懿率领大约13万人迎战,开始司马懿不了解深浅,采用慎战策略,诸葛亮采用诱敌深入之计,引诱司马懿出战,结果魏军大败,被诸葛亮斩首低级军官就达3000多,战利品无数【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蜀军取得空前胜利。后因雨季粮道受阻诸葛亮无奈退兵。

2、第五次北伐是在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率10万大军出斜谷,另邀约东吴出兵共同伐魏国,孙权亲率大军攻击合肥,魏主亲率大军抗击孙权。司马懿开始还是选择固守,但诸葛亮以粮草车出入上方谷,司马懿以为诸葛亮粮草囤积在上方谷,突袭上方谷,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司马懿父子自叹要死于上方谷,天突降大雨浇灭大火,司马懿率残兵侥幸逃脱。诸葛亮叹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天不助我啊!”。大军进驻渭河南岸两军对峙着,司马懿坚守避战,任诸葛亮怎么骂、怎么羞辱,就是不出战,拉开架势和诸葛亮打持久战,拼消耗。其实司马懿不出战也是因为怕战,这次魏国两线作战,不得有丝毫闪失。众将不忍羞辱,一再请战,司马懿假意上表给魏明帝请战。曹睿派一监军前线节制司马懿。诸葛亮明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是司马懿节制众将躁动求战的。果然,时间拖久了,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情日益恶化。司马懿趁诸葛亮病重突袭蜀军后方,斩五百余人,获牲口千余头,降者六百余人。后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已死,率军追击,蜀军推出雕刻成诸葛亮模样的木雕并率领大军回返,司马懿看到诸葛亮(木雕),认为诸葛亮装死引诱魏军出击,赶紧飞马撤退,奔行数里,司马懿数次问左右将领:"吾头尚在否"?众将俱回:"尚在"。司马懿不敢再追赶。于是蜀军从容退去。

综上述分析:司马懿攻克街亭,率军赶到西城,诸葛亮在城楼抚琴,气定神闲,其实诸葛亮也是兵行险招,纯属无奈之举。但司马懿深深知道,诸葛一生唯谨慎,绝对不会冒险;再说诸葛亮伐魏所向披靡,在魏国主场围着魏国城池和军队暴打,着实厉害,也着实让魏国朝野和司马懿本人震动和恐惧。再加上诸葛亮的曲子平稳深沉,歌词却一再催促他来攻,儿子说西城是座空城,司马懿生性多疑,犹疑不决。最后小心谨慎占上风,回应诸葛亮:“你让我攻,我偏不攻”。率兵退去;第四次北伐,司马懿也主动出战,而且很卖力,结果惨败,以后谈诸葛亮畏如猛虎;第五次北伐积极作战偷袭上方谷,被诸葛亮烧得父子几乎丧命。司马懿彻底被诸葛亮打怕了,由衷赞扬诸葛亮“真天下奇才也”。

《空城计》司马懿没有看透,又怕中了诸葛亮诱敌深入之计,自己撤退了既符合诸葛亮足智多谋,也符合司马懿多疑善变,两个人心理斗智斗勇的结果是司马懿败下阵来。介乎小说情节刻画分析,是合情合理的。


晴空远望史


司马懿绝对是养寇自重,这是不需要怀疑。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以当时司马懿所带兵马,诸葛亮即使有埋伏也不是司马懿的对手,更何况,街亭失守后,司马懿非常清楚,蜀军兵力已经被打得七零八落,不可能再有兵力来应付司马懿父子的大规模战斗。

其二,一个小县衙内能有多少伏兵?司马父子所带兵力可以说是魏国的精锐,诸葛亮再能神算也不可能刀枪不入。

其三,即使有埋伏,战斗起来,司马懿还有援军,而诸葛亮不可能有,主要战略要地都被司马懿占领了。

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懿明知可战而不战,唯一的原因就是要留着诸葛亮来吓唬魏国的皇帝和那些诸葛亮的手下败将,只有司马懿才是诸葛亮的对手,在司马懿还没有完全布局发,朝中的一些敌对势力还没有铲除时,他是必须留着诸葛亮来跟自己玩,来陪他玩,等到司马懿把魏国朝廷上下都扫清障碍了再来收拾西蜀也不迟。

因此,司马懿是养寇自重。


职言职语凤凰涅槃


我觉得司马懿开始至少在曹睿没死时,是不敢有反心的,也完全没有反的可能和机会的。只是曹睿死后,曹爽专政大失民心,他得罪的群体和官员同僚太多,很多人对他怨言颇深,得民心者得天下。这让司马懿看到一些机会,自身也被打压得厉害,于是开始筹谋规划,暗自下功夫。

我们不能神话司马懿,我个人觉得他不可能开始就有反心,毕竟曹睿年轻他不可能能估计到曹睿会早死,司马懿真正掌握一定军权也就是从曹睿开始。从司马懿诈病骗曹爽,就证明了曹爽玩政治根本不是司马懿的对手,但是司马懿面对曹睿确实不敢有二心的。

所以我个人认为无论有无空城计,司马懿和诸葛亮对阵时,一定也是毫无保留的全力已付应对。毕竟军事对阵很多时候不是你死就是我忘,他不可能有机会杀而不杀的,毕竟司马懿自身是不具备绝对优势的。

司马懿确实最后造反成功,也是假借太后名义政变,政变的口号还是维护曹魏政权,逐步完全掌握兵权的。其后再逐步清除反对势力,其间直到司马氏篡夺皇位,还是有多次政变,也险些被干掉。所以不能过度神话司马懿,好像他能未卜先知,多么神机妙算。他不可能才开始掌兵,就准备以后造反,毕竟曹睿太年轻了,曹睿在位整体是政治清明,广得民心的英主。

所以司马懿不会有机会杀诸葛亮而不杀的,无论有无空城计,他们之间的较量也绝对都是拼尽全力的。所以回到提问,司马懿没有看出空城计,然后错失杀诸葛亮才是真的。



疗养师刘sir


司马懿不可能看不出诸葛亮的空城计,毕竟在曹氏父子手底下这么多年,智力,忍耐,心性在当时已经是顶尖的存在,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深谙其道。想进一步掌握权利,不可能离开朝廷的权利中心,掌控了朝局,才能左右自己命运。真要是杀了诸葛亮对他能有什么好处?无非就是加官进爵,然后架空,回家养老,夹着尾巴做人,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说不定整个司马家族都被曹氏给灭了。能力太大,你有利用的价值才留着你,让诸葛亮活着,才能体现出自己的重要性。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话只适合用在帝王身上,作为臣子,谁敢放心大胆的用你。诸葛亮也看的出来,我就在这,是个空城,我死,你也死。我活,你也活。


东明县御龙西门提督


这个问题需要区分《三国演义》还是正史中的记载,演义是尊刘抑曹,在书中曹操是常败将军,诸葛亮神机妙算,有事情拿一个锦囊就搞定,五虎上将就像是提线木偶,依计行事即可,不需要动什么脑子。

诸葛亮从三顾茅庐到病死在北伐途中,都是神一般的存在,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东吴舌战群儒,七擒孟获,这都是开胃菜,主菜是“空城计”,一个人,一把琴,一个扫地童子,吓退司马懿万千人马,何等的气势,同时衬托了司马懿的胆小如鼠,被诸葛彻底地比下去了。

小说固然看的热血沸腾,恨不得当时弹琴的就是自己,空城大开吓退千军万马。这只是意淫,仔细想想,根本不可能。离城这么近,都能看到孔明的琴,司马懿可以派一个神射手直接把孔明射下来。及时没有神射手,可以派一支部队,去打打看,谈谈虚实。另外还可以把城围起来,看你往哪跑。司马懿的头脑会想不出来,所以演义只能当成茶余饭后的小说看看,不能当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