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曾经的“硬笔书法第一人”, 为何有人说庞中华的书法风光不再?

hwy123456


书什么法[呲牙][呲牙]硬笔就是常用规范字,学校用、日常工作用简体规范字


邬哥书法


我特别喜欢庞中华老师的字!怎么说呢?先入为主吧!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的字写的那是相当差劲的,差劲到什么程度呢?差到连我自己都认不得了!经常被老师点名批评。不知怎么的我就是写不好,为此我没少被爸妈和老师揍!实在没办法了,我妈就给我买了一本字帖!没错就是庞中华老师的字帖!刚开始我是非常不喜欢练字的,可是没办法,不练还得挨揍!于是我就开始练习庞中华老师的字贴,小孩子能知道什么书法是啥,所以开始练习的时候感觉特别枯燥无聊没什么意思,就这样比着庞老师的字帖依葫芦画瓢的样子在描啊画啊……渐渐的也就喜欢上了练字!当然了我一直都在练庞老师的字帖!

有人说庞老师的字一般,普通人练一两年就能写出那样的字。我是不赞同这种观点。当然了人与人的审美标准不一样,各有所好吧!我确觉得庞老师的字线条优美,字略扁看见就有种说不出来的好看漂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庞中华”三个字推动了硬笔书法的大潮席卷大江南北,那时候很多家庭都有一本庞中华的字帖。庞中华成了很多人的偶像!

庞中华掀起了练习硬笔书法热潮。被誉为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文化也需要多样化,随着文化发现的需要,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许多书法家如 卢中南,田英章,司马彦等等。这时候喜欢庞中华的字的人分流了。时至今日人们的选择的就机会更多了,所以说不在会有那个人一家独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尽管庞中华老师现在没有以前的那种风光,但是对中国硬笔书法的贡献是无法磨灭的!最后不管别人怎么看,庞中华老师永远是我的偶像!谢谢!


豫北小曹


并未被遗忘,我还经常观摩下他的字,只是很少写他的字体了,他的字形宽阔,写时须拉开架势,笔划得长度到位,不然没看头,走形,所以写起来较慢,但象庞中华这样有真功夫,字体又全面,能登大雅之堂的人不多。比如二田的字,楷书不错,但行书不出色,我昨天在网上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合适的硬笔行书字帖。王羲之,文征明,赵孟頫都是行书高手,可都是毛笔字。抱庸的字真得很美,耐看,但笔划和单个字都没固定的形体,全是临场发挥,学不来,只有高手,达到一定水平才能领会到要领。目前还真找不到能跟庞中华比肩的行书字帖,很急人。






阳光如许2


庞中华无疑是当今硬笔书法界的大咖,被称为“硬笔书法第一人”,是中国硬笔书法以及硬笔书法教育的主要开拓者之一,称得上是书法界不多的全民熟知的书法家,硬笔书法界的大ip。

自1980年代以来,庞中华累计出版各类硬笔书法字帖100多种,涵盖了从小学书法字帖到成人自学字帖,甚至还包括老年大学的硬笔书法教程,其硬笔书法出版物正式以及非正式渠道累计接近5亿册,每两个人手中就有一本庞中华的字帖啊,最著名的就是那种《庞中华谈谈学写钢笔字》,我也有一本。

同时他还举办各种电视书法讲座,听众以千万计,加上他自己创办的书法学院,也累计培训了100余万学员,成为各地书法爱好者的佼佼者,由此也可以看出庞中华对于中国硬笔书法的影响,我记得我上高中那会,基本人手一本庞中华哈的字帖。

现在的庞中华依旧风光,仍然是硬笔书法界的大咖,其地位也是无人可取代的。并不是有的人说的那样,风光不再了,只是功成名就之后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淡出了公众视野,不再抛头露面而已。

当然,现在学习庞中华书法的人少了很多是一个事实,庞中华的火爆只是那个时代促成的,那个时候人们所能够看到的书法字帖非常有限,学习书法的资料也非常少,庞中华字帖的问世正好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好的选择。

而我们当今,各种书法资料层出不穷,学习资料不再是问题,学习书法的时间成了首要的问题,现在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练习庞中华字体的人变少也是正常的,但是作为一个现象级的书法家,庞中华是无人可比的。


不二斋


那么庞中华先生为什么会被历史遗忘了呢?

庞中华先生被称为“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这个定位是社会认可的,和今天的山寨组织随意拿钱认定的自我封号是不一样的。那么这样一位有着广泛社会影响力的老师在今天似乎被遗忘了,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咱们还得从头捋捋。先说说他是怎么辉煌的。怎么登上“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这个宝座的。

根据百度百科词条可知,庞先生是上世纪45年生人。出生于四川达州的大巴山的山区农村。他的整个童年都在那里度过。那个时候,在中国的乡村钢笔✒️还是一种奢侈品,只有老师才有钢笔,学生使用的是毛笔,把碗翻过来用碗底做砚台,磨墨写字。

在那个时候,钢笔就代表了文化,一直到上一个世纪八十年代,农村里没读过书的小伙子也要挎一支钢笔,为的是出门被人高看一眼。庞老师呢,据说是自己用竹子做了个钢笔,得到老师的赞扬。从此迷恋上了钢笔。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到九十年代末,是庞老师人生事业的巅峰期,市场上庞老师出版的钢笔字帖成千上万毫不夸张,跟今天的田某人有的一比。

那么庞老师是怎么登上“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这个宝座的呢?

他是中国第一个写钢笔字的吗?显然不是。在中国几千年的书法传统里,毛笔是主流,所有的书法研究,笔法研究,连篇累牍,都是围绕着毛笔这一书写工具。到了上世纪,钢笔这一新式的书写工具传入中国。它的优点很多,一次吸够墨水,可用好长时间,关键是方便携带。

但是,在中国人的心目心中,书法是毛笔书法,还没人把钢笔字当做书法的。所以钢笔字还只是实用字。这个时候,庞老师率先提出“硬笔书法”的概念。这一点很重要!并身体力行。但是,第一个提出的新概念如果没有社会基础,也是很难让人接受的。

当年鲁迅先生曾经在文章里说过,钢笔在使用过程中代替毛笔是必然。所以,另一方面,庞老师还提出了一个理念:继承传统,向毛笔书法学习。具体说来就是“抽掉毛笔字的肉,保留毛笔字的骨”。并身体力行。

在二十世纪末的二十年间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培育了几代青年人。我想他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社会大环境的因素。在当时钢笔引进了,市场上却没有关于钢笔的指导理论和字帖。庞老师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在当时除了少数旧社会过来老一辈知识分子以外,广大的农村以及一般工人家庭很难接触到书法这门古老传统文化。虽有个别乡村知识分子就是会写两笔,也大多数都是“自创体”,很难进入到书法殿堂。

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需求。庞老师正好满足了这个社会需求,并不遗余力向社会普及了书法的知识。我记得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从庞老师的字帖里读到了怀素于芭蕉叶上练字,王羲之练十八缸水,智永数十年不下楼,还有翁方刚与刘墉谈论书法的故事。将近三十年了,这些故事记忆犹新,如果不是庞老师的普及,一个乡村学生是很难学到这些书法常识的。

2,正确的书法理念。庞老师的书法理念主要有两点:把“硬笔”字引入书法,提出“硬笔书法”理念。又提出向传统学习,具体体现在“抽掉毛笔字的肉,保留毛笔字的骨”。钢笔的普及和传统书法的教育断层造成了很大的书法教育的荒芜现实土壤。

“硬笔书法”的概念提出抬高了钢笔字的地位,因为在社会上广大人民群众的心里,只有使用功能的都是工具,工具是不需要学习的,农村有句老话: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怎么干)你咋着。我们随便挑个工具,菜刀,斧头,还没听说先拜个老师学习一下的。只有“文化”,“艺术”这些才是高大上的,只有靠上这些才能激起人们的学习热情。

假设庞老师当年不提书法,报了很多“钢笔字学习”班,我估计是不会成功的。因为你想呀,钢笔字还用学吗?拿起钢笔写字谁还不会?还用去学?

向传统学习,普及传统书法文化常识,是为了跟历史衔接,用于钟华教授的话说要能够嵌入历史的链接。说白了就是书法要有渊源和出处,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字再怎么好看,花里胡哨,个性再怎么突出,终究是“汉字工艺品”,入不了书法殿堂。

现实书法的历史教育断层,好比一个大洞,庞老师的这两个理念的提出,好比是两个不大不小的木楔子,穿入,钉牢打紧,打个比喻,这很像木工做的活计,卯榫。庞中华老师就好比木工巨匠,两个理念就是木楔子(卯),现实书法教育断层就是隼眼,找准打牢,想低调都不行,实力不允许呀。

3庞老师的个人努力和才气。他的字是狠下过一番功夫的,主要取法魏碑,去掉一些锋芒,多一些雍容圆润,去掉一些生辣,多一些流畅。总体上看,宽宽的,扁扁的,很适合大众审美。易于学习。

我个人总结:庞老师的书法和书法理念是新而不异。新,必须立足现实,解决眼下问题。不异,必须符合书法法则和书法历史规律。还拿刚才那个比喻,理念,或者叫书法观也很重要,因为由隼眼(现实需求)大小方圆尺寸在那,否则的话榫(书法理念)卯(现实社会大众需求)尺寸不符,是做不出家具的。

今天的书法家老想标新立异,标新没错,立异谬矣!今天的书法家在民间不断丧失公信力的结症就在这。

那么问题又来了,庞中华老师怎么又被遗忘了呢?其实这个问题是不确切的。庞中华老师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也不会被遗忘。主要是最近庞老师的公共社会活动减少了,市场上硬笔字帖不再是“一枝独秀了”。社会的号召力减弱了。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的发展变快了,从宏观的历史角度来说,建国七十年来,前三十奠定了工业化基础,后四十年实现了市场经济,从农业社会,向高度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艰难转型,我们利用七十年走完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路程。我们的社会环境又变了。

前四十年的工业化进程中,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钢笔的普及,毛笔的使用环境的丧失,给传统的书法传承带来了很大的危机,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今天的钢笔由于受到了互联网键盘的冲击,除了学校,使用环境逐渐丧失。钢笔也遇到了毛笔曾经的危机。

咱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当年的毛笔危机是整个传统书法的危机,庞老师的贡献在于把钢笔带入传统,使传统书法又多了一员新成员。在这个过程中弥补了传统书法教育断层,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了书法传统的常识。

今天的硬笔字帖和硬笔书法家虽多,却难以达到当年庞老师的巨大社会轰动效应与社会影响力。庞老师用青春和热血完成了那个时代的历史使命。今天,还没有人接到这个“接力棒”。这是现在的现实情况。

就这个现实状况来看,好像是庞老师被遗忘了,其实是钢笔的使用环境丧失,是整个硬笔书法的危机。这个危机或许比当年的毛笔危机更甚。毛笔毕竟有几千年的使用历史,再加上毛笔的特性,有丰富表现余地。钢笔的表现余地很少,丧失使用环境等于釜底抽薪。

今天的书法家宁愿用拖把用菜刀,都不愿用钢笔,什么原因呢?说白了,钢笔唬不住人。摔也好,砸也好,鼻孔写也好,脚丫写也好,钢笔通通不行。这就是钢笔比当年毛笔危机还甚的原因。

总之,庞中华老师的历史贡献是不会被遗忘的,当今的“接力棒”还没人能够接下去,这是最大的问题!(本文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告知删除)


布衣光头强说文新解


庞中华老师和庞体硬笔字在80~90年代确实火爆,可以说独撑一片天,这与他个人的努力和媒体的宣传是分不开的。但文化的发展不能一支独秀,而应该是百家争鸣。

90年代开始,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硬笔书法家,以王正良和田英章两位老师为代表。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庞体逐渐的失去优势,走下神坛。庞体取法颜柳,横平竖直,比较矮胖,既不险绝,也不俊美。王正良为王羲之第五十四代孙,取法二王,结构舒展,灵动秀气。田英章取法欧赵,险绝,秀气。

更重要的是,庞中华老师的短板是毛笔书法一般,没有毛笔的营养输入,他的钢笔字在其他书法家面前相形见绌。到了90年代中后期,庞老师的粉丝和跟随着分流越来越多,逐渐失去了地位。





晨曦写字


庞中华的硬笔书法字为何现在不再风光推崇了,那个时代正是写钢笔字的开端,以前是提笔只有毛笔,人们对钢笔的使用,还不能够找到很灵敏的冲突口,就出现了庞体,那时对于初学者是一个很好体验学习的示范。

随着后来的人对于钢笔渐渐灵活书写,越来越多的人找到了窍门得心应手,就出现了像田英章,书写的更高一成,也印证了天外有人,一山更比一山高,后浪推前浪的说法。这是好事,我们都希望能推陈出新,有更多精品出来。不否认庞中华书法在那个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好的运笔借鉴。

现在的人在钢笔和毛笔书法上,都希望更完美,更精益求精,更胜从前。

在书法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最后传上田英章钢笔书法大家欣赏,谢谢!






书漫007


一个人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不会永远是一棵长青树,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这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哲学观和辩证法。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期间,在我国掀起了一股硬笔书法热潮,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人当属庞中华,记得那时,要书店、家庭、在单位图书室到处都可以见到庞中华的硬笔书法字帖,大多人也练习他的硬笔书法,他作为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当之无愧。之所如今风光不在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硬笔书法艺术是在创新和发展之中。

自庞中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创中国硬笔书法以来,硬笔书法已经红火了几十年,在这期间,有不少硬笔书法家勤奋刻苦练习硬笔书法,他们既有毛笔书法的基础,又有硬笔书法的灵气,既有古人墨风之味,又有当下创新之意,像卢中南、田英章、顾仲安、张秀等硬笔书法大家就是如此,当这些硬笔书法大家出道之后,使不少硬笔书法爱好者眼睛一亮,于是,庞中华的硬笔书法也就慢慢失去了吸引力,这也是硬笔书法艺术发展的规律。

二是随着硬笔书法的发展,国人衡量硬笔书法的水准不同了。

在庞中华硬笔书法红火时期,人们对硬笔书法的欣赏大多限于硬笔书法的实用性上,像庞中华的硬笔书法很实用,书写很快,也很流利,一时间受到众人的追捧。可后来,人们欣赏硬笔书法更注重于硬笔书法的艺术性了,欣赏硬笔书法用欣赏毛笔书法的“尺度”去看待了,而庞中华恰恰毛笔书法功底没有哪么深厚,于是他的硬笔书法也就失去了往日的红火了,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三是庞中华的硬笔书法也有他自身的不足之处。

众人所知,庞中华和硬笔书法成功不是班科出身,他是从一位地质工人自学硬笔书法成长起来的,这是令人十分敬佩的,更是来之不易。但由于他还缺乏古人毛笔书法的基本功力,与基他硬笔书法家书字的硬笔书法相比,就约显得有点不力,但这不是他的硬笔书法能力问题,这也是他的特色,他的个性,我认为,硬笔书法就要像庞中华书写的这个样子,硬笔书法就是硬是硬笔书法,不能与毛笔书法混在一起。

概而言之,庞中华的快乐书法虽说风光不再,但他对中国硬笔书法起到的推动作用我们是不能忘掉的,他不愧为是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虽说,如今硬笔书法发展了,进步了,当我们每当想到上个世纪硬笔书法的热火的情景,就会想到庞中华。一个人总不会是长青树,庞中华在硬笔书法艺术上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


悟思必得


恐怕极少有人会说自己懂书法,因为这个东西,越学越觉得深刻。觉得自己浅薄。我勉强答一答。

初高中时代,我觉得庞中华不错。挺好看的。比我们这些学生的鸡爪体不知道高到哪去了。

后来懂的稍微多一点了,看了些书和一些视频,主要是田蕴章老师的每日一题每日一字。才懂得庞中华写的真的是不怎么样,很一般。这个阶段反而时候喜欢田家兄弟的字,觉得有一股古典的气息。这个字进入了书法的范畴。

再往后走,看遍了知乎上所有的书法类问题及大部分的答案。觉得有些答案下的字都很好看。

从那个时候到现在,慢慢地发觉对书法的热情有点高涨,于是乎,买了大概5、6本市面上的比较有名的书籍。其中包括沈尹默先生,启功先生,白蕉先生,欧阳中石先生,田蕴章老师,林散之老先生等等。还有一系列的书艺鉴赏大全。断断续续没读完,也读了一些。从最开始的只能欣赏欧体,启功体,以及瘦金,到现在看看赵孟頫,宋四家,张旭,二王。感觉自己的审美情趣在一直前进着。然而现在还是看不懂米芾,黄庭坚,王铎,金农。觉得不好看。

但是我相信,等我看的书越来越多,临的帖越来越多,应该会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看懂并且领悟更多的东西。

外人的说法对你起不到作用,这需要你自己去学,去钻研,多看些古人的帖子。你最后应该也会发现,庞中华写的真的很一般。

所以现在庞中华字帖风光不在,正好说明了整个社会的书法欣赏水平在提高,是个好事!


观念纳入形象


说实话翰墨书道不认为庞中华先生风光不在,其影响力是深远的,而且持久的。比如题主这个问题的提出以及反响之迅速说明其影响力存在。45人在回答这个问题,成绩非常不错。




艺术的热度能够有几十年的影响之后仍然有关注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就拿流行歌曲来说,一首歌能够迅速传遍一个国家,家喻户晓,街头巷尾,人人传唱,在惹火,也就那么几年,较之书法的的影响更短。原因在于现代的社会发展迅速,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欣赏能力,知识信息的传播与更新能力太快了。能够象流星一样划过天空就了不起了。


庞中华的硬笔书法在一引领了一个时代,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硬笔书法的发起者也不为过。书法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更新,不断的注入新的活力,才能保持较长的活力,不断发展。这不是因为庞中华的造诣问题,而是时代的发展之速度超越古今。无论是庞中华,以后是三川硬笔,沈鸿根、顾仲安、同样如此,都不是因为他们的水平不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