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中醫常用名詞術語(六)


髒象

“髒”,即臟腑;“象”,是指人體臟腑正常機能及發生病態變化時反映於外的症象。也就是說,形體組織和證候方面可以看到或診察到的一些徵象,可以反映內在臟腑機能(實際上也包括營、衛、氣、血、精、神、津液等內容)的變化,並以此作為判斷人體健康和診察、治療疾病的依據。

髒氣

即五臟之氣,五臟的功能活動。各詳本條。

中醫常用名詞術語(六)

心氣

主要是指心血管系統的一些功能表現,這些功能和“心陽”有不可分割的聯繫,其中包括心臟搏動的強弱、頻率、節律和心臟傳導、氣血循環情況等。同時,心的神志活動和心氣也有一定關聯。

心陽

主要是指心血管系統的一些功能表現,這些功能和“心氣”有不可分割的聯繫(參見“心氣”條)。心陽除了表現為心血管系統等的一些功能活動 外,並能宣通衛外之陽。

心血

為人體血液循環的主要內容物。心血不僅能營養周身各部組織,也為心的 神志活動提供物質基礎。故心血虛表現為心悸、健忘、失眠多夢和一般貧 血的症候。

心陰

即心臟的陰液,為營血的組成部分。其生理、病理和“心血”密切相關,並和肺陰、腎陰等的消長盈虧有關,臨床上有不少陰虛內熱的病症和心、 肺、腎等陰液的虧損有關。

心主血

指心生全身的血脈。《素問.痿論》說:「心生身之血脈」《素問.六節髒象論》指出「心者,....其充在血脈」,說明心的功能和血脈之間 有不可分割的聯繫。心是主持血液運行的動力,脈管是血液運行的通道。心和血脈之間的關係,主要體現在輸送營養和血液循環的相互聯繫方 面。

心生神明

《素問.靈藏秘典論》記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問.調經論》:「心藏神。」“君主”是封建名詞,有統帥、高於 一切的含義,意即心在臟腑中居首要地位。“神明”或“神”是指高級中樞神經機能活動。這些功能由心主持和體現,所以說“心主神明 ”。說明前人對心的理解,包括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在內。人體臟腑、氣血在心的這種中樞神經系統活動的影響下,進行統一協調的生理 活動。如心有了病變,失卻神明統率的作用,其它臟腑的生理功能也 會受到影響。

心開竅於舌

其主要意義在於,心的生理、病理情況,可以在舌的變化中反映出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在論述“心”的時候提到:「在色為赤,....在竅為舌。」古人還提到“舌為心苗”。苗,有略微顯露的意思,即心的病症,從舌象上可以有所顯露(如心經有熱,舌尖發紅....)。這種以五官苗竅的變化來推斷臟腑的病情,是診斷的 具體內容之一。

心,其華在面

“華”,有榮華外露之意。心主全身的血脈,由於血脈循行周身,人的血氣是否充盈,可以在望診面色時看出來(見《素問.六節髒象論》)。

心惡熱

心為火髒,主血脈,熱甚火亢則心血易傷;心主神明,高熱患者容易產生神昏譫語、狂躁等熱傷神明的症候,故有“心惡熱”之說(見《素問 .宣明五氣篇》 )。

心主言

《難經》在論述“心”時,提到“其聲言”。說明在正常情況下,言語是受心(概括了中樞神經系統的某些功能)主持和控制的,心或它的“外衛”心包絡受到熱邪的侵犯,症狀之一就是“譫語”。

心腎相交

心在上焦屬火;腎在下焦,屬水。心中之陽下降至腎,能溫養腎陽,腎中之陰上升至心,則能涵養心陰。在正常情況下,心火和腎水就是相互升降、協調,彼此交通,保持動態的平衡,這就是“心腎相交”,也是“水火相濟”的表現。如腎陰虧虛,或心火熾盛,腎水和心火失去平衡,不能相濟,就會產生心煩、怔忡不安、失眠等心火熾盛的症候,臨床上稱之為“心腎不交”。

心合小腸

指心與小腸之間的相互關係和影響。這種相合是髒和腑互為表裡(髒為陰屬裡,腑為陽屬表)的關係,“心與小腸相表裡”,主要是通過心和小腸經絡之間的聯繫和某些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而體現的。治療心或小腸的病症,有時可以通過這種“相合”、“相表裡”的關係而互為影響。如心移熱於小腸,小便尿血,處方中就要用清心火的藥物。

小腸主受盛

受盛有承受的含義。《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這是指小腸承受從胃中來的,經周胃初步消化的飲食,加以進一步消化。

泌別清濁

指小腸在承受胃中飲食以後,所進行的消化和分清別濁的遇程。所謂“分清”是指經小腸進一步消化,使飲食精微(營養成分)在小腸吸 收後,由脾轉輸到身體各部;“別濁”是指經小腸消化後的糟粕,或下注大腸,或滲入膀胱,成為大小便排出體外。這種消化和分清別濁程,稱之為泌別(意即分別清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