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深圳,一座充满广府文化DNA的城市!

深圳城市文化灵魂——广府文化

深圳,一座充满广府文化DNA的城市!


平湖是龙岗广府文化最集中的区域。作为广府人的栖居地之一,平湖有许多老围。其中在平湖当地,建围最早、最出名的是伍屋围、大围、松柏围。三座老围位于平湖街道凤凰社区和平湖社区,建于明朝中前期,距今五六百年。其中,松柏围数十栋120余间清代建筑,以房子顶部的镬耳形封火山墙最为醒目,是龙岗地区清代广府建筑的范本。

深圳,一座充满广府文化DNA的城市!


平湖老围

见证600年龙岗广府文化

平湖,并没有湖。故事从一个个年深岁久的老围说起。早期平湖有三座老围:伍屋围、大围、松柏围。平湖地貌以丘陵为主,西北高,东南低。而三座老围恰巧都建在丘陵中地势较为平坦的区域,无江河湖泊,甚至连水资源都比较匮乏。三座老围像极了三只动物——伍屋围像一只蟹、大围像一只蚌、松柏围像一只虾。村民们怀着对水的渴望,也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愿,将此地命名为“平湖”。

时光荏苒,而今平湖一片繁华。但是,深入最古老的街巷——老围,依旧像遗世而独立的安详长者,诉说着广府人在平湖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平湖可谓是龙岗区广府民系最为集中的街道,在辖区12个社区里,有2个讲客家话,10个讲平湖围头话。

深圳,一座充满广府文化DNA的城市!


深圳的广府人自宋元之交从东部迁入深圳,主要居住在罗湖、福田、南山、宝安等地区。广府人虽散居于龙岗,但是“慎终追远、开拓奋斗、包容共济、敢为人先”的广府精神却是时光留下最深刻的痕迹,烙印在一分一秒、一砖一瓦以及每一个平湖广府人的身上。

开拓奋斗

南迁至平湖数百年

耕耘他乡成为故乡

唐安史之乱后,纷扰随之而来,每逢战争,岭南就成了“避风港”。这个过程中,广东南雄珠玑巷成了南迁的重要中转站,而广府人落户平湖也正是历史必然。

说起在平湖建立村落,有记载的可追溯至唐代中晚期。直至明朝早中期,受到休养生息政策的影响,两路广府宗族不约而同看上了平湖这块风水宝地,这才拉开了广府人在平湖开拓奋斗的序幕。

深圳,一座充满广府文化DNA的城市!


“伍屋系出楚郡播迁吴齐湘闽绵瓞羊城”——在伍屋围的伍氏宗祠内,一块匾额讲述着平湖伍氏几十代的迁徙路线。“六十八世祖伍兆凤,是第一个在平湖立围的伍氏人,所以我们叫他始祖。”家族族谱《中华伍氏族系分史传》的编纂者——伍屋围宗亲理事会理事长伍富容,说起族中旧事娓娓道来:伍兆凤官授明从五品武略将军,自增城沙贝(今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迁至平湖。立围初建有氹园城,城内面积百余亩,伍屋围是大围,氹园是其中的小围,意为花朵的中心,希望族人从花中心向外繁衍的意思。

“骏马骑行各出疆,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在平湖刘氏的祠堂里记录着祖训《广传公教子诗》,平湖广府人将他乡变成了自己的故乡,开拓奋斗的精神也代代相传。

包容共济

以古城为蓝本建造

龙岗广府建筑范本

扎根平湖的过程中,广府人不仅要与大自然搏斗,更面临着文化融合的问题。平湖广府名人刘彭龄100年前在《本邑北路风土杂记》中记录了日常生活中广府人与客家人的细微差别,更多的则是融合。

广府人的包容性不仅体现在生活上,甚至从建筑中也能窥得一二。时间倒流至明朝,大围以古代的“城”为蓝本设计建造,东西两座围门居高临下,围前有条护城河。围内四纵十横的巷道,从前至后步步高起,排列着几百间广府民居。但是,不同于传统广府村落的梳式布局,平湖的老围平面结构并不规则,融入了一些当地特色。

3个老围中,最具广府建筑龙岗范本意义的当属松柏围。其因村头坐落着三棵松柏古树而得名,围内排屋青砖砌起,硬山顶、覆小青瓦,脊饰博古带门罩,后排三房屋为镬耳式封火墙。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深圳市古迹保护协会理事杨荣昌称,镬耳的山墙可挡风入巷,让风通过门、窗流入屋内;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是充满智慧的设计。

即使是范本式的广府建筑也融入了西方元素,如松柏围一些建筑的门罩上有毛茛叠色,那就是源自西方的科林斯柱头的装饰。同时,牌坊与洋楼齐肩,碉楼与私塾并立,包容并济的古建筑记录了平湖老围过往的辉煌,平湖广府人一次次对外来文化的学习与包容。

“经省有关文物保护专家论证和龙岗区文体旅游局批准,确定松柏围6栋传统民居建筑搬迁至平湖大围保护区范围内进行异地保护……”平湖社区工作人员表示,虽然目前老围面临着拆迁,但是对于能够留存下来的历史,平湖的后人们作出了努力,以后新建的老围片区将呈现历史与现代融合的瑰丽景象。

深圳,一座充满广府文化DNA的城市!


敢为人先

文武兼备心怀家国

百年平湖人才辈出

在平湖的广府人中,涌现出许多才俊贤人。他们或刻苦攻读,考取功名德才济世;或效力社稷,投身革命建立功勋。

在松柏围,“诗书传家远”是刻在门楣上的祖训。而早在清朝这里就开办了“雕虫书室”,为众多的平湖子弟开蒙启智。“述室大厅上挂着族训‘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教育我们从小好好念书,长大后就会爱家爱国。”平湖街道书画协会会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平湖纸龙舞”代表性传承人刘旦华说。

刘九万将军是清康熙年间大围人,据传其身长九尺,英武威猛,自小习武,将一把重达60余斤的方耙舞得虎虎生风,朝廷委派其长期镇守海疆。在驻守盐田及沙头角期间,其部队一次与数倍于己的敌人相遇,苦战取胜。因为战功卓著,九万将军受到了朝廷嘉奖,功授“明威将军”。

20世纪初期,曾任香港华商总会主席的刘铸伯与平湖有着极深的渊源。其时,松柏围分出了一个述昌围,刘铸伯便从其中走出,到香港求学、拼搏。成功之后,他回报家乡,规划建设平湖墟、平湖火车站、念妇贤医院、纪劬劳学校,并创设工厂。

刘彭龄则是清末民初平湖最为著名的文人雅士,是清宣统已酉科拔贡生,因其父是朝廷岁贡生,有“父子岁拔”的美誉。刘彭龄思想开明进步,早期参与康有为发起的“戊戌变法”,支持梁启超的“民主共和”,追随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916年,刘彭龄担任平湖纪劬劳学校首任校长。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在不断探索中,还有平湖的共产党人,如刘伯刚(大围人)和刘仲德(松柏围人)找到了救乡救国的道路。

慎终追远

碌鹅乡音歌谣

记忆中不灭的乡愁

作为龙岗的侨乡之一,如今,平湖人的子孙遍布世界各地。而乡愁,未因山高水远而凉薄,却似一抹化不开的深情而日渐浓烈。

宗祠,是宗族共同记忆保存的地方。2004年、2005年平湖的广府后人分别对宗祠进行了修缮。穿上新衣的宗祠已然成了宗族联系海内外族人的纽带。对不同姓氏的人来说,自然有不同的乡愁印迹:在伍氏宗祠的东北角,一棵拥有400多年历史的鸡蛋花树正开得绚烂;刘氏宗祠前的八卦古井发出汩汩的水声,似在述说着历史的沧桑。

深圳,一座充满广府文化DNA的城市!


每年正月、重阳都是宗祠祭祖最热闹的时候。尤其是在春节,祠堂有各种公共活动,而平湖最大型的当属纸龙舞。这种代代相传的娱乐活动从初一持续到十五。

看着热闹的舞纸龙,听着熟悉的乡音,在团圆的日子里,化不开的乡愁都浓缩在故乡的味道里。松糕、鸡屎藤饭、碌堆、碌鹅……每一种传统美食都能让平湖的广府人津津乐道。

承载着乡愁的,除了家乡的人与物,还有那不时在耳边响起的乡音——平湖话(也称围头话)。由于夹在原宝安县与东莞市的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平湖成了一个“方言岛”。“岛屿”上的居民在各种语言激流的交汇和冲击下,创造性地演变出有着独特语言和词汇的平湖围头话。

有别于客家话,也不同于白话,平湖围头话由16个声母(含1个零声母)、46个韵母和9个声调组成,听起来个性十足、独树一帜。平湖围头话世世代代口耳相传,哪怕相邻社区之间的发音也会有着细微的差别。而围头话延伸出来的文化现象就是平湖歌谣了。据老一辈人讲,平湖历史上曾流传许多歌谣,无论红事白事,人们都喜欢通过回味悠长的围头话歌谣,来抒发情感,寄托思念。

【撰文】梅云霞

【通讯员】 薛晓妮 代皖龙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