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高三了,总感觉学习发挥灵感比用功做积累重要这种思想对吗?

NG枭雄


这是很严重的自我逃避、投机思想在作祟!

中国历史上哇那个第一名言:人贵有自知之明


兔子哥逛网络


萧克分享,用心对话!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方法千千万,适合你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学习时发挥灵感固然很重要,但是知识还是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再说灵感来源于你知识的积累,没有那么多的知识积累,所谓的灵感只不过是空想而已。

上学那么长时间,我们也遇到过不同种类的人。有个别同学上课听那么40分钟,每次考试都能考到前几名;有些同学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后埋头苦读,成绩也能名列前茅,但是也有些人成绩也很差;有些同学很聪明,但不认识特别努力,成绩也能中等偏上。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不相同,学习效果也不一样。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都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离开谁都不可能有好的效果。你如果认为自己多多思考就能取得好成绩,少一点实践那也可以。有些人可能需要做大量的习题才能够掌握好知识,那么他对思考的依赖就没有那么高。我个人认为,学习与思考是一个比例问题,只是这个比例大小和个人有关。我觉得自己没那么聪明,听听课不能得到高分,所以我还是要做很多的习题。当然我也佩服那些聪明的人,似乎没有那么的努力。

爱因斯坦说过: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其实对这句话,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理解,我觉得我即使有了这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也不可能像他一样,因为我们没有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可能爱因斯坦并不缺少这百分之一的灵感,他认为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比较重要。我认为这些并不重要,就像这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同样的方法不可能适用于不同的人。而我们只需要做的是,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能让自己成功的方法就是好方法,那些毒鸡汤还是让别人去喝吧!

我想对你说的是,一个高三的学生,面对高考还是要踏踏实实的学习,思考也需要,多做一些习题也很重要。你可以寻找适合自己的平衡点,但是你没有必要去把这两个方面分一个高低。多思考,多多实践,肯定是对的,能拿到一个好成绩就行,希望陌生的你前程似锦,一路繁花。





萧克儿


进入高三学习任务相当繁重,在学习新课,同时还要加强对前面的一个复习。不加强复习,不扎扎实实地学习,很难取得好的成绩。你认为,高三了,总觉得发学习发挥灵感比用功做积累更重要。此观点我不敢苟同,原因如下:

一、捕捉灵感,首先要热爱学习,勤于动脑。

柴可夫斯基说的好:“灵感全然不是漂亮的挥着手,而是如犍牛般竭尽全力工作时的心理状态”。捕捉和发挥灵感很重要。灵感的出现带有偶然性。但是,偶然现象的背后是必然。没有长期艰苦的劳动,就没有灵感。没有从高一、高二,高三的一步一步孜孜不倦,勤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也就不可能有灵感的出现。高三阶段要经过新知识的学习和旧知识的巩固,要经过一轮、二轮甚至是三轮的复习,还要经过一模、二模、三模等模拟强化考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考场出现灵感,应对从容、发挥自如。



二、产生并发挥灵感并不是空穴来风,它蕴含着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带刺的草刺破了手,人们从这里得到启发,发明了锯子。此处带刺的草,就是锯子的启发原型。很多科学成果都得利于原型启发,善于运用原型,可以使思想与创新对象相联系,灵感容易出现。高三阶段要想出好成绩,那么它的灵感的原型就是源于你的课本,源于你对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的综合且合理科学的思考与运用。

2、在困难中前行,从失败中总结,是一种良好的治学品格。不怕失败,承认错误,改组自己的思路甚至负重前行,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就是获得触发灵感的道理。

3、在学习中要敢于提问,设问怀疑。学习过程当中,我们要敢于提问、设问,勇于一题多解,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考虑问题。这种方法其实是一种自我激励的方法。德国现代物理学家海森堡指出“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没有科学的提问、设问精神,就不能激发出对新旧知识以及未知世界的探索欲,也就不会有创新灵感的出现。

三、学习乃至高考,容不得任何投机取巧,容不得任何侥幸,容不得任何懒惰,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获得。若不潜下心来,抓住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难免在系统学习之后还仍然是“一看就懂,一放就忘,一做就错”,如此下去也不可能产生所谓的“灵感”。

总之,要想在学习中产生并发挥灵感,必须要做到持之以恒,不仅要有起而不舍的精神,更依赖于默默无闻、潜心钻研、方法科学。这也是老生常谈之理!

(我是圩鑫,关注教育,陪伴有我!欢迎👏您的关注,评论和转发)


圩鑫法务


谢谢你的问题

这种想法有点科幻,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实中也找不到无源之水。

同样,学习的灵感来源于知识的累积,所谓灵感还是建立在知识储备基础之上的灵活运用。

我们还是得尊重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他说过: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觉得你的灵感还得靠用功积累。


马知路


孩子,恕我直言,有这种想法本身就极其不正确。

学习究竟靠灵感还是靠用功,当然是后者了。灵感是个什么东东?那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精神恍惚。已经到高三了,巩固、练习、提高尤其重要;按照老师布置,刻苦钻研,重点突破,攻克学习薄弱环节,扎实各科基础,以饱满热情准备迎接高考的挑战才是正经。

依靠灵感实现愿望,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匪夷所思的想法啊!人生在世,做每一件事都必须脚踏实地。尤其高三学生,眼下已经箭在弦上,时不待我,必须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努力拼搏,务实求真,温故知新,全面提高。摒弃一切不实际的胡思乱想;不能剑指偏锋,更不能凭空臆断,糊里糊涂消磨宝贵的时间。

灵感,也许有,不排除在某些场合,有些时段会灵机一动突发灵感;比如写作文,看到题目灵感来了,真有可能一气呵成完成一篇好作文。但我明确告诉你,这只是有可能,不是必然现象。依靠灵感取得高考好成绩,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自欺欺人或者说是走火入魔了。

孩子,必须清醒,千万不能在恍惚下去啦!

丢掉一些不实际,埋头苦读,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只有努力才能出真知!


田间麻雀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一个美国电视剧《No Ordinary Family》,就像那个小男孩儿一样,以前打球打的特别烂,后来通过数学计算在球场上频频获胜。

第一,你所说的灵感,就类似于他在球场上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智慧一样,可是我们都知道那是因为他有了超能力,而我们大家都是普通人!

你想一想是不是,和你一样大的人,他跟你一样:相近的年龄、相近的智商、相似的教材。谁都是普通人,天才都是少数!

第二,我想说的是,数学不同于语文,语文不管你写点什么都会得几分,而数学不会就是不会,一分都没有!数学的高考试题是对十几年数学体系的一个综合评估,包涵的内容比较多,这些都需要你平时积累。

我举个例子,去年的高考,一道维纳斯的试题,一堆孩子抱怨试题太难,可是学过奥数的小学学生都能做出来,你信吗?如果你说的灵感是靠考场发挥,那么基本上代表你基础知识没有那么牢,灵感或许只是那一刹那就出现的,但是灵感是无数科学家在很强的专业知识基础上,日思夜想的结果!

最后,送你一句话:想像很可贵,科学放首位!

我们的教育确实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然而,没有牢固基础知识做铺垫的创新,那不叫创新,叫“白日做梦”!就像你说的灵感,没有知识做基础,想一蹴而就,那不叫灵感,叫“撞大运”


数学思维小课堂


用功积累是长期的坚持,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了温故而知新的重要性。“天才在于99%的汗水再加上1%的灵感”连众所周知的大科学家都这么认为,这都是实践检验出的真理。高三的学生各方面的知识都已经雄厚,杂而不精,知识的水分挤一挤,纯干货就不多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不强大,遇上怯场现象,也会大打折扣,要说灵感比下功夫苦学见效,还是要在学习知识牢固的基础上学以致用的结果,灵感出自累积,厚积薄发,才是灵感的凸现。

希望高三的学子在努力的基础上蟾宫折冠,金榜题名,加油,迈进理想的大学,实现人生的远大理想。


zjx赵景旭


你要相信,你所看到的世界,一定是表象;你要相信,我说的每句话,都是错的。深度思考比七七八八都重要。同样道理,不要用战略上的勤奋掩盖战术上的懒惰,多花时间思考你的方向,少交学费,少走弯路,人生是可以走直线的。

1,用深度思考打开世界的圈层

多想想现象背后的动机,寻找看不懂的存在背后的合理性。多思考几层后,发现很多以前理所当然的事情,多想几层之后,居然会发现不一样了。我们需要用自己的大脑去看世界,不然你所看到的,是别人喂给你的世界。

2,用深度思考来解自己,指导生活。

好 在人有自我调整能力,通过不断的失错,慢慢总能找到方向。关键是,试错要趁早。在这个过程中,用深度思考在发掘自己内心真正的热爱,优势和弱点,更深刻的 了解自己,就会不盲从,不随从,这比什么都来的重要。深度思考如果是一个坐标图的话,“多思考几层”是思维的纵向挖掘,而“多思考几步”是横向现实拓展。 体现在生活和处事上,比如出门在外,会多想可能发生的状况,提前做好准备;比如与人交流,多考虑对方的需要和感受,这个外在体现形式,叫做情商;比如做事 业,会提前做好规划和流程。凡事能够多思考几步的人,相对比较能做好风险控制,即使输了,也不至于跌得太惨。

思维的深度跟实践的深度是相关 的,看一件事儿、想一件事儿和做一件事儿构成的对一件事儿的思考深度显然是不同的。所以最好的训练是 learning by doing。思维的深度跟知识的深度有关。一个天才如果对某个领域缺乏基础了解,是不可能靠常识想太深的。思维的深度和专注程度有关。俞军说过:一个人开 十年车,不如一个专业车手开两年车,因为用心度不同。

思维的缜密度除了细心,还跟经验有关系,所谓模式识别。比较多的训练是这样两种:

a. 多思考一件事儿的不同角度

b. 多思考一件事儿发展的前因后果

其 实思维的缜密度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一件事儿可能性的包容程度以及筛选最佳可能性的经验。思维的深度和缜密度体现在对自己思维的观察和控制能力上。思维更深入 更有渗透力的障碍来自于人的心智模式的局限,第五项修炼对这个有详尽的阐述,我们很大程度都用自己脑中的习惯性假设去观察周边的事情,就是用固有模式去套 框框,这是一种帮助自己大脑省力的方法,可以快速得到结论,比如刚听完别人的话,我们经常会说:啊,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逻辑思维方面的书, 建立一个基本的思考框架,然后看看《道德经》和《庄子》,反思一下个人和万物之间的关系。推荐几本4星以上的书,《我怎么没想到》、《策略思维》、《金字 塔原理》、《餐巾纸的背面》、《思考的技术》、《决策与判断 》、《学会提问》、《决策的艺术》、《思考的艺术》、《你的灯亮了吗》、《系统思考》、《智慧算术》、

深度思考要比你的勤奋更重要

●机遇不是运气,机遇是你对创业环境趋势的深度思考,深度思考要比你的勤奋更重要!

●很多伟大的创业者的灵感是来自于一些你所忽略的细节,一些蛛丝马迹的细节隐藏了大量有益的洞察力,洞察力是你有一个愿景的源发点。

●在组队的时候,你是愿意组一群你很容易说服和崇拜你的人做你的创业团队,还是尽可能找甚至比你还要优秀的扶持你创业?

●把市场上所有资源想办法提供给用户,最好的价值,最好的性价比,最好的体验,这样创造出来的粉丝就和产品无法分离。

先讲一个故事。2003年我就认识雷军,在2010年投资小米之前,我们做了六七年朋友。有一次,雷军给我打电话说:“你做投资很独到,你能告诉我原因吗?”

我当时给了他一个答案:“我相信天道一定能酬勤!我相信如果足够勤奋的话,就一定能做一个非常好的投资者。”但雷军给我的反馈却是,天道并非一定酬勤。这个观点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刺激。我后来慢慢明白了,可能勤奋是必要的,但是勤奋是远远不够的。

有 一本书叫《异类》,在书里作家格拉德威尔对社会中那些成功人士进行的分析,让读者看到了一连串颇感意外的统计结果:英超联赛大部分球员都在9月至11月出 生;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都出生在1955年;纽约很多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开创者竟然都是犹太人后裔,并且他们的祖辈大多是在纽约的服装行业谋生。我 身边也有这样奇怪的统计结果:李彦宏1968年11月出生,雷军1969年12月出生,周鸿祎1970年10月份出生,丁磊1971年10月出生,马化腾 1971年10月出生。稍微不一样点,马云1964年10月出生。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什么呢?那就是光有勤奋是不靠谱的,机遇很重要,对创业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去发现这个机遇。

乔 布斯和比尔盖茨都是1955年出生的,他们大学毕业和辍学的时候,PC行业刚刚起步。为什么中国互联网的创业者1969年、1970年、1971年这个年 龄群最多,是因为刚好互联网热潮,他们刚好那一年参加工作两年到三年。太早毕业的,像雷军,是软件的一代,他已经被他的“金山软件”给缠住了。你太晚出 生,你还在大学里面,你根本没有机会去思考创业的机遇。

但是机遇不是运气,机遇是你对创业环境趋势的深度思考。深度思考要比你的勤奋更重要!绝大部分机遇只是被动地被利用起来,只有少部分创业者是主动去判断和捕捉机会。

我 在2007决定投资UC浏览器时,很多人不理解,它不过是在浏览器上放了一个导航目录。我当时想的是,为什么在美国是雅虎首先设了人工导航列表,而后被谷 歌这个搜索引擎轻而易举地取代了,但在中国,却是百度诞生很多年后,才出现了一个叫hao123的导航页,为什么?这个细节的核心就是,中国有大量网民, 不知道怎么用拼音、用键盘,甚至不知道怎么用搜索引擎。2007年,没有安卓,没有iPhone,用手机上网很不方便,而UC浏览器是流量聚合核心。

这 个决策的核心点,来自于对hao123一个不起眼现象的思考。所以当你在规划你的愿景时,不要去捕捉一些概念,要去理解你的核心市场的那些核心细节,小中 见大。很多伟大的创业者的灵感是来自于一些你所忽略的细节,一些蛛丝马迹的细节隐藏了大量的有益的洞察力,洞察力是你有一个愿景的源发点。

为实现愿景,做公司早期创始人是非常困难的。面对员工,你很难告诉他们,公司可能只有三个月发工资的钱,之后钱从哪里来,我都不知道。你无法和他们去分享这个事实。你同时还得和他们讲,你在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而事实上,你连明天干什么都不知道。

第二,你也无法和你的投资人去分享这件事。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投资人,都有勇气去听到真实的现状。你也无法站在聚光灯下,向媒体去分享你的创业故事。你讲的都是你的光鲜亮丽,而事实上,你的压力无法得到分担。

这种孤独是一个创业者与生俱来的。而且越是成功的创业者,在工作上孤独感更大。为什么?如果你不成功,你可能失败了以后换一个办公室,两年时间干一番新的事业。如果你成功了,你被成功所累,你有了光环。人人都认为你应该继续更成功。这种光环使得你的孤独感更强。

因此在创业时,团队就显得格外重要,什么样的人是你的创业的合作伙伴,决定了你的创业团队的质量。在组队的时候,你是愿意组一群你很容易说服和崇拜你的人做你的创业团队,还是尽可能找甚至比你还要优秀的扶持你创业?

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师”,更重要的是与谁同行!小米创始人雷军曾说,他想建立一个不一样的创业公司:“我想把我的股权大量分散出去,因为我需要尽可能多的、足够优秀的人。我们小米前十个月没干事,只干一件事:找人。”

很多人说,我搞不定那些优秀的人。我同意,搞定优秀的人很难。但是这是我送给大家的另外一句话,“领导力来源于不偏不倚的自我认知、空杯心态和知行合一。”在这一点上,很多人认为领导的魅力,来自于你的成就和名气,但我认为都不是。

首先,你要做一个公正与公平的领袖和领导者,你首先要对自己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的自我认知,是一件极难的事情,但当你对自己不偏不倚非常诚实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身边的人都聚到你身边。

第二,空杯心态。创业者要学会能够放下,能够倾听,聆听是比什么都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对于一些优秀的团队,最好的管理是不管理!不管理的意思是说让他们变成自我驱动的团队,每个人都能很好地管理自己。

第三,怎么做到“守正出奇”?做减法是一个创业公司最重要的素质。很多时候,特别在互联网行业,追求极致。互联网是一个以点概面的行业。互联网是一个口碑点可以改变整个行业格局的地方。把公司所有的资源,赌在最核心的点上,是极其难的一件事。这是我讲的最后一点。

其 实互联网是一个每天都会出现颠覆与创新的地方。每天都有很多创新的想法,但是我也想讲,现在互联网行业里面我看到很多优秀的人没有办法做成大事,怎么能够 做到守正出奇是一件极难的事。最重要的一个理念是要做产品,而不要做生意,不要只做流量的转换收入,而不做核心用户价值。把市场上所有资源,想办法提供给 用户,最好的价值,最好的性价比,最好的体验,这样创造出来的粉丝就和产品无法分离。所以守正出奇,是互联网行业创业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点。

如何进行深度思考?

思考有表层和深层之分,深度思考的两大关键要素是信息量和思考频次。首先,信息是深度思考的基础,是土壤。信息越丰富,思考才能越深入。因此,思考的第一步是围绕要解决的问题,最大限度的收集资料。

其次,思考频次是深度思考的养分,养分越充足,思考才能越深入。因此,在吸收足够信息的基础上,要将大脑设为创意模式,时刻不间断的思考,要像念佛号一样,绵绵不断。

当然,绵绵不断的是潜意识,不是每时每刻都盯着电脑翻着白眼发呆,要张弛有度,要集中强化头脑风暴,同时也要完全放松,转移注意力,调节自己的大脑。大脑有时会就会像一个孩子一样,要管理它,要训练它,要调节它到最好的状态,才能激发它的潜力。

深度思考比勤奋更重要

深度思考需要的几个前提:

1、内心意愿。再好的事自己不想做也无济于事,内心想有这个意愿才能开启思考之门。

2、 深度思考是自己的事。上学的时候有这个感觉,觉得学习是给别人学习的。在学校老师逼着学,到家家长逼着学,写完作业了吗?不写完作业不准睡觉,考试不好回 到家还得挨揍。长大后才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人和人的差距也是在毕业之后发生的。哪些把读书当成自己事的人,毕业后更懂得自学的人通常混的都不会太差。深度 思考始终是自己的事,虽一开始很难深入时间久了有了自己的方法论也就不难了。

3、一个自己喜欢的领域。前两天看了一部电影《星际穿越》,没有那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对亲人的爱,库珀是回不到地球的,同样也谈不上拯救人类了。你选择的领域直接影响你日后成就的大小。

4、 决心。光想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决心就会给自己找各种借口,我没时间,工作都累个半死还有心思想这个,今天不下定决心深入思考、研究明天迟早是要还的。更重 要的是想成事一定要早,时间不等人啊。不要自欺欺人,不深刻思考也能成就人生,成为人生赢家,真的是白日梦啊。上帝只做了两件事,一是创造环境,二是建立 竞争,羚羊时时刻刻想着怎么跑过狮子,必须有这种决心,否则只会成为狮子的盘中餐。

找到自己深度思考的土壤,还得拥有一套开垦土壤的工具,即有一套深度思考的方法论。

1、可繁殖的知识量。

可 繁殖的知识这个概念来源于李笑来,李笑来把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可繁殖的,一种是可繁殖的,比如秦始皇是哪年统一六国的,这种知识是不可繁殖的,但像深 度思考比勤奋更重要就是可繁殖的,它可以让你提高、进步,让你变得更深刻。不能深刻思考的根本原因是见识少,知识积累量不够。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 都产生大量信息,但并不是每条信息都是有价值的,对充斥的信息首先要做的就是甄别信息有无价值,无价值可以不看,重点是看有价值的。真正聪明的人都是下苦 功夫的,曾国藩读书的原则是一本不点读完决不读下一本书,真正的好书不能求快,快即是慢,快即是无,理解最重要。

2、思考频次

针 对问题多思、多想,思、想,思、想不动脑哪来的思想。李小龙曾经也说明过这个问题,他说不怕会一个人会100种功夫,只怕一个人把一个招式练100遍。好 功夫需要速度、力量、技巧,练100种功夫每种都是浅尝辄止,不能实战,把一招练100遍往往可以一招致命。对一个问题若想深刻想个一两遍想不明白了,通 常都是很痴迷的状态,除了睡觉不想其他时间都在思索。

3、多维度思考

从前,有五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不知道大象长的什 么样,他们就决定去摸摸大象。第一个人摸到了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 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但他们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思考过程就像是盲人摸象的 过程,努力从多层次,多角度看待问题。要想多层次思考得跟自己较劲,不能想到一两层就饶了自己,想到一两层以后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把所有的问题都想全 了。认识大象的过程其实是人类拥有的三种逻辑思维之一的结构思考逻辑,按照结构思考逻辑把各个部分找全。

4、细节

笑傲江湖第 二季有个表演者叫沈小龙,他把打喷嚏分解开来演,很好玩。有时候我们对问题认识不深,一定程度上是对细节不掌握,仅仅了解各笼统的概念不往深里追求,追的 越深认识越深刻。事物的本质都是被一层一层表象包裹着,不追到底还以为表象呈现的东西是事物本质呢,这就误导自己了。深刻是一种态度,事事不求细节,很难 想象他能优秀到哪儿去。

5、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美国作者芭芭拉•明托写的一本关于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逻辑的书,有 时间大家可以看看。金字塔原理是很好的思考和表达方法,在思考、表达的时候为什么要构建金字塔结构呢?因为研究表明人类能够记住、理解最多的项目是7个, 比如:你写了一遍文章或做个演讲,把下图的论据A、B、C、A1、A2、A3……,一股脑的讲出来、写出来恐怕别人很难理解的,所以需要把多于7个的项目 通过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组合成几组,同组内的内容按照因果逻辑、结构逻辑、程度逻辑展开,然后以此类推。人的思考过程都是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原理观点先 行,先提出观点,然后通过归纳和演绎思考论据,把论据找充分。上层思想是下层思想的总结,下层是上层的解释,这种结构就是疑问\\回答式,下层其实是对上层 的回答。通过疑问\\回答不断深入构成整个金字塔结构,写出一遍文章。

6、概念清晰

以前看过一本幼儿教育的书,在婴儿呀呀学语 的时候父母说话往往都是把馒头说成馒馒、把虫子说成虫虫、把的凳子说成凳凳,这本书建议别用这种语言和孩子交流,是馒头就说馒头,是虫子就说虫子,是凳子 就说凳子,语言基础是文字,文字是思想和逻辑的基础,概念清楚思想才能清晰、深刻。

7、写作

写东西是整理思路最好的方法,把所思所想讲出来、写出来与他人分享才能变成自己的。在写东西的时候刚座下来一点思路都没有,写着写着思路就打开了,写东西是深度思考的过程,它会把存储在大脑中的不同区域零散的知识点调取出来组合成有深度的思想体系。


慢跑的蜗牛VL


既然问出来这话了,说明你自己也觉得好像不那么对……

我是很好奇,这个“灵感”是个啥?

怎么来的?

我能想到的灵感,也不过是偶尔来条辅助线,或者,语文作文灵机一动。

还有好多好多题嘞,剩下的其他的题你是咋个做的……

还有,灵感不是来源于积累吗……这没积累哪里来的灵感?

宛如天选之子,就“嗡”地一下,会做了吗……

真这样,那就只能说优秀[吃瓜群众]



华光瑒


个人认为灵感只是一时的思维跳跃或是思维激荡,这是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十分扎实牢固时,能够灵活运用之时才能够迸发的思维的共振。如果换句话说,就没有积累和积淀,哪里来的灵感?是否?

在疫情得以缓解之时,也就意味着开学时间在即,尤其是高三的学生们不能急,不能乱了阵脚,全国一盘棋,都一样,都是在家隔离,要看自己在家是否自觉开始复习学习。当然了开学之后的学习效果肯定比家里强,最起码有个氛围,开学之后课程学习上稳扎稳打,思想方面沉住气,稳住神,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来,结果不会差。

总起来讲,靠灵感不如靠积累,不如稳扎稳打,扎实推进,基础决定高层建筑能否进行。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谅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