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清朝宗室的继位规则,爱新觉罗氏里哪个人是正经继位的?

十一读文化


清朝作为取代明朝对全国实行统治的王朝,曾经一度自诩为明朝的继承者,其很多政策和制度也都曾效仿明朝,因为清朝取代明朝是落后文明对先进文明的征服,所以刚刚完成封建化的满洲人不得不对很多明朝先进的经验加以学习,但是满洲人并没有照搬照抄明朝既有的制度,而是对明朝的一些制度和政策批判性的继承,对于明朝很多存在问题的东西加以改良和完善,从而更有效的利用,这其中,皇位继承制度就是最为典型的一项。

明朝皇位继承制度:

明朝的皇位继承制度严格的执行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一政策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到崇祯皇帝,一直严格奉行。比如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并没有选择精明能干对的朱棣作为自己的储君,而是将朱标的嫡长子、年幼孱弱的朱允炆立为皇太孙;万历朝也是如此,万历皇帝对自己的皇长子朱常洛百般嫌弃,反而宠爱自己的庶子、郑贵妃之子福王朱常洵,一直想将郑贵妃之子立为皇子,但是明朝的大臣们誓死不从,万历皇帝因为太子人选的问题与明朝的大臣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拉锯战,最终万历皇帝不得不妥协,不情愿的将自己不待见的皇长子朱常洛立为太子。因为有祖制的存在,即便是皇帝也不能随心所欲。明朝的皇位继承制度有效地避免可皇子之间为争夺帝位而纷争火拼,但是这项制度并不是优胜劣汰、优中选优的制度,而是将皇位的继承直接定在了嫡子或者长子身上,这样在很多时候使得一些比嫡子或者是长子更适合继承皇位的优秀皇子无法继承皇位,从而不能是最优秀的皇子成为皇帝。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清王朝建立的初期,曾经也没有成文的皇位继承制,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驾崩前都没有册立太子,也没有明确皇位继承人,但是清初由于保留了浓厚的奴隶制残余,所以当时的清朝皇位继承实行的是贵族公推制,清太宗皇太极和清世祖顺治皇帝的继位都是这种制度下的结果。顺治皇帝因患天花去世,因此去世前册立非嫡非长但曾患过天花病痊愈的皇三子玄烨即位康熙皇帝的即为实际上是因祸得福。

康熙帝鉴于开国以来历代皇帝都没有册立皇太子而导致皇位纷争,因而将自己的嫡长子胤礽立为了皇太子,后来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胤礽被两立两废,其余皇子觊觎皇位,康熙晚年诸皇子为争夺太子之位相互厮杀,使得这位英明的大帝晚年陷入了焦头烂额的境地,康熙临终前,最终选择了皇四子胤禛继位,是为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即位后有感于康熙晚年诸皇子纷争太子之位的教训,创造性的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从而有效的避免了皇帝生前公开册立储君而带来的弊端,从此清王朝的皇位继承走向了正轨,秘密立储制度也是清朝第一个形成制度化的皇位继承制度,该制度起于雍正时期,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最终因为同治皇帝的绝嗣和慈禧太后的懿旨立储而告终。秘密立储制度理论上终结于光绪即位,实际上同治即位时就已经宣告终结了。

清朝唯一一位继承皇位的嫡长子:

在清朝这种如此激烈的皇位竞争中,十二位皇帝中有十一位都不是嫡长子继位。只有一位是嫡长子继位,可以说他是幸运,也可以说是不幸。这位就是道光皇帝——爱新觉罗・绵宁。“道光”这个年号,曾经在初中历史课上被老师用形象记忆法帮助我们记忆时拿来调侃过,“道光”谐音“倒光”,将清朝历代皇帝的积蓄倒光的皇帝。道光帝在位时期并无卓越的功绩,还让鸦片在国内肆虐,也让英国列强敲开了我们的大门。道光皇帝的生母应该算是清朝历史上最为命苦的皇后了,她刚刚坐上后位没有多少年,就因病离世。这个皇后是喜塔腊氏,出身上并没有很出色,甚至是没有名气的家族,好在她成功诞下几个皇嗣,尤其有一个儿子成为了下一任皇帝,算是填补了喜塔腊氏命苦的一生吧。喜塔腊氏之子就是后来的道光帝,而我们这么来看,道光帝算得上是清朝历史上最为正式的嫡长子了。


历史课课代表


清朝的继位规则一共有四种:努尔哈赤定下的贵族公推制度;顺治定下的遗诏传位制度;雍正定下的秘密立储制度和慈禧定下的太后懿旨制度。

当然每个制度的建立者大部分都是正经继位,因为他们虽然是制度的修改者,但也是因为前一种制度有瑕疵或者不愿执行而修改的。下面我们来看看清朝十一帝中,哪个人算是正经继位的。

清十一帝的继位

清太宗崇德帝皇太极算是正经的,因为努尔哈赤定下了“汗王人选由八旗贵族共同推举”的指令,而皇太极恰好就是由两红旗、两白旗、两蓝旗六旗旗主推举上去的,自然算是正经。

清世祖顺治帝福临算,毕竟他也是当时最有资格继位的人选之一,虽然他是叔叔多尔衮和哥哥豪格两人的政治妥协,但不算违反制度,算是一个。

清圣祖康熙帝玄烨勉强算一个,因为当时他还有个哥哥福全,另外按顺治的本意,皇位应该是传给堂兄弟——安亲王岳乐的。玄烨能继位主要是靠着祖母孝庄的支持,而且顺治开创了遗诏继位制度,不过他的那份遗诏真实性有待商榷,说是遗诏都不如说是“罪己诏”。

清世宗雍正帝胤禛,这就不用说了,九子夺嫡扑朔迷离,那份康熙遗诏是真是假无从得知,不算正经。


清高宗乾隆帝弘历,算是一个,因为雍正开了秘密立储制度,早在雍正元年就已经是内定的皇位继承人了。

清仁宗嘉庆帝颙琰也算,因为他是由乾隆直接禅让的。

清宣宗道光帝旻宁,只能勉强算一个,因为虽然他是乾隆、嘉庆两代帝王的内定继承人,但嘉庆在避暑山庄驾崩时遗诏不在身边,而且旻宁是经由嘉庆皇后、大臣等人的共同认可才登上帝位的。问题是当时并没有人去宣读乾清宫正大光明殿后的嘉庆遗诏,只是宣布在一个伺候嘉庆的老太监身上找到了遗诏,所以道光继位一事也是有疑问的。

清文宗咸丰帝奕詝不算,在道光遗诏中出现“四子奕詝为帝,六子奕訢为恭亲王”的安排,一份遗诏出现两个人那是史无前例的,可见道光帝到死都在奕詝和奕訢两人之间犹豫不决。

清穆宗同治帝载淳是最正经继位的了,因为咸丰皇帝就他一个儿子。

清德宗光绪帝载湉不算,按照规矩:同治皇帝死后无子,就应该从“溥”字辈的人选出一个来继承,当时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是道光皇帝的长孙溥伦(本是贝勒载治之子,过继给了道光长子奕纬为后),可慈禧以宗室关系疏远不立,又否决了恭亲王奕訢的两个儿子:载澂、载滢。

最后慈禧强制立了年仅四岁的载湉为帝,为此而召见的列名者达二十九人之多,空前绝后。

清宪宗宣统帝溥仪也不算,原因和光绪皇帝一样。

总的来看,清朝十一位皇帝,正经继位者有崇德帝皇太极、顺治帝福临、乾隆帝弘历、嘉庆帝颙琰、同治帝载淳;勉强算的有康熙帝玄烨、道光帝旻宁;不算正经的有雍正帝胤禛、咸丰帝奕詝、光绪帝载湉、宣统帝溥仪。


一贰一橙


也不尽然,清王朝王权专制发展到顶峰,的确王子们对于皇帝的宝座觊觎已久,但真正严格意义上靠着权力斗争上位的,恐怕只有顺治和雍正了。

顺治的登位还属于天上掉馅饼型,多尔衮和豪格争夺帝位,由于代善横叉一杠子,顺治才捡漏登位。

只有雍正,是靠着与兄弟们的斗争,最终完成了逆袭。首先说,康熙指定的继承人是太子胤礽,但太子不争气,加之众兄弟们在下面拆台,因此康熙不得不换掉太子。

有一种观点,雍正一直是在以不争的态度去争皇帝位的。表面上吃斋念佛,实际上暗地里却是两面三刀。老十三之所以在康熙晚年被囚禁,与我们在雍正王朝里看到的正相反,反而是因为他和老四在拆台,老十三一个人把罪名扛了,因此老四才在日后有机会打一场阻击战。

康熙五十年之后,胤禛才真正进入到康熙的视线当中。不可否认康熙特别喜欢胤禛的儿子弘历,但是康熙在皇子当中,最喜欢的还是老十四。

但很可惜,康熙没能看到老十四凯旋的那一天便撒手而去,历史当中很多人都在传雍正的皇帝位不合法,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遗诏有问题,康熙死前只有胤禛在,他极有可能和隆科多密谋篡位。

二,祭天有疑点。康熙去世之前清实录记载曾派胤禛祭天,但此一说在其他文献当中并没有任何旁证,因此可能系伪造。

三,果郡王允礼在闻听雍正继位后的表现。

这几个问题不弄清楚,恐怕有关雍正的流言,便不会终止。

那么,除去雍正之外,其他继承人可能都还算是在意料之中,比如乾隆,嘉庆,道光。

唯一有点小心眼的表示咸丰和恭亲王了,但是恭亲王太爱炫,故可以理解。

在之后的同治,光绪,溥仪,恐怕也没有太多的权力斗争,毕竟能找到继承人已经很不容易了。

其实,权力的斗争有时候并不反应在皇帝身上,在官僚体制当中,可能权力斗争会更多些。


月晓YB


何为正经继位呢?武力夺权叫非正经,还是不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叫非正经?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一直就没有严格遵循中原王朝长期实行的嫡长子继承制。理论上,只要是没有武力夺权、弑君篡位,都算是正经继位。从这个意义上讲,清朝的皇帝都是正经继位的。清太宗、清世祖、清世宗即位之前虽然事实存在权力斗争,但是他们继承皇位的程序还是合法的,并不存在武力夺权或者弑君篡位之类的情况。清圣祖继位几乎没有遭遇任何实质性的阻力。清世宗之后,从清仁宗到清文宗,都是秘密立储,根据遗诏即位,那就更加名正言顺了。清穆宗是清文宗唯一的儿子,他继承皇位不存在任何争议和竞争,同样也是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



如果非要说不是正经继位的,恐怕只有清德宗和清废帝溥仪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自清世宗开始,清朝便实行秘密立储制度,而且形成了定制。但是,清德宗却不是走的秘密立储这条路,他是孝钦显皇后后(慈禧)选择的皇位继承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清德宗继位的确不太正经,因为他没有遵循定制。但是,清穆宗绝嗣,且英年早逝,根本没有秘密立储的基础和前提,这个制度本身已经无法执行。慈禧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最终选择了自己的外甥清德宗。但是,清德宗继承皇位的程序仍然是合法的,他是以小宗之后入嗣清文宗而继承皇位的。换句话说,清德宗即位时的身份不是醇贤亲王奕譞的儿子,而是清文宗的儿子。在清穆宗去世之后,名义上清文宗只有清德宗这么一个儿子,兄终弟及,清德宗即位依然能算是合法的。



清废帝溥仪实际上与他大爷清德宗同理,只是略有不同而已。他是以入嗣堂大爷清穆宗、兼祧亲大爷(名义上的堂大爷)清德宗的身份即位的,而不是以醇亲王载沣之子的身份继承皇位的。由清穆宗、清德宗兄弟唯一的“儿子”溥仪继承皇位,依然是合理合法的。



因此,清朝的皇帝继承皇位的程序都是合法的,并没有出现类似明朝“靖难”之类的事情发生。但是,如果严格按照明朝那套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来看,就真的没有几个皇帝是“正经”的了。整个清朝皇帝以嫡长子、嫡子或者庶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只有清宣宗、清文宗和清穆宗。由于清仁宗的生母孝仪纯皇后被追谥为皇后是发生于清仁宗即位之前,虽然时间很短,理论上清仁宗也可以勉强算作嫡子。从这个角度而言,清朝算得上正经继位的皇帝只有三个半,也就是前面说到的清宣宗、清文宗、清穆宗三个和清仁宗半个。


农民工歪说历史


个人觉得都是“正经”继位的吧,作为关外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清朝没有立嫡立长的观念,清太宗皇太极和入主中原的顺治皇帝都是经过一系列斗争被“推举”上皇位的,最起码是得到各方认可拥戴的,皇位的合法性不容置疑。争议最大的是雍正,说雍正是矫诏篡位,问题康熙到底想传位给谁?说雍正跟隆科多合伙儿篡改了遗诏,如何篡改遗照的细节仔细研究一下反倒是篡改遗诏这事儿是假的。雍正创立了秘密建储的制度,乾隆嘉庆道光咸丰都是根据爸爸的遗诏继位的,道光继位的遗诏虽然有争议,但道光是最优秀的皇子朝野后宫是认可的,而且道光是清代唯一一位把立嫡立长立贤标准给占全的皇帝 。同治因为是咸丰唯一的儿子,有没有传位遗诏都是唯一的皇位继承人。同治无子,死后是慈禧从宗室近支里选,光绪和宣统都不是以皇子身份登上皇位的


立志成虫


清朝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开始,直到清废帝溥仪宣布退位,在皇位继承方面,一直都未形成统一的规则。就算雍正皇帝创设的“秘密立储”制度,也因为后世皇帝逐步出现后嗣稀少甚至绝后的尴尬局面而失去了存在意义。就清朝的皇室继承规则而言,有几个特点:

1、皇位传承虽然并不顺当,但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皇位传承最为名正言顺,争议最少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自努尔哈赤到同治皇帝,全部为“子承父业”,无一例外情况出现,“父传子”的情况能保证200多年,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就算是被慈禧太后制定的光绪皇帝和宣统皇帝也是按照严格皇室宗亲远近程度传承。大清皇位的传位正统,可以和任何朝代相比较。

2、清朝对于皇位和皇位权威的认可程度较之任何朝代都甚,也就是说不管谁以何种方式继承皇位,只要当上了皇帝,其他人即使再有权势,再有能力,也会小心翼翼、安安分分的俯首称臣。纵观满清一朝,除了吴三桂为首的前明降将发动的“三藩之乱”,再无任何敢于向皇权的挑战行为出现。

3、“秘密立储”制度绝对是一个特色。天命、康熙两朝对于明立太子的失败,尤其是康熙朝晚年出现的“九王夺嫡”事件让雍正皇帝汲取了教训而创设了“秘密立储”制度,这在中国历史上属首例,也有效的遏制了皇子之间为夺嫡而带来的手足相残、同室操戈的局面出现。自雍正朝开始,乾隆、嘉庆、道光共计四朝严格按照该立储办法传承皇位,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皇位传承的合法性。但“秘密立储”制度的限制在于皇储人选只取决于皇帝一人,相比较于清初时期的满洲贵族和诸王贝勒共同推举皇位人选的制度,有失公正。

根据以上按个特点,再结合清朝皇位传承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可以看出清朝继位最为合法的当属顺治、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位皇帝。这个数字在清朝皇位传承过程中的十一为帝王中已占多数。


正说清代十二朝


change回答:

我认为清朝的皇帝都是正经继位。请问什么是正经继位的,是没有发生社会动乱的继位,还是只有嫡子继承后才算正经继位?而我认为只要没有社会动乱的继位都是正经继位。


1.假如嫡子不幸夭折,并且只有一位皇子且顺理成章的继承皇位,那他算不算正经继位?

2.嫡子无德,祸害凶残。作为明君会且有其他选择会让他继承吗?

3.皇帝无后,继位者乃是侄儿侄孙能算正经继位吗?

综上所述,从秦朝开始直到清朝解体,能符合正经继位的皇帝,应该寥寥无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