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如何辨别君子和小人?

爱自由爱自由


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

在儒家思想的理想人格中,圣人当然是最高级别的,但是孔子从 未自为圣人,而是以君子自期。君子与小人是一对反义词,在《论语》中,孔子经常提及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其中最为著名的说法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后来被汉代大儒董仲舒发挥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儒家思想体系虽然内部派别众多,但他们对君子小人之别的见解却很是一致。


到了朱熹时代,君子小人之别就等于义利之辨。朱和陆九源虽论学不合,但二者在义利之辨的观点上是确定一致的。朱熹曾请陆九渊到自鹿洞书院讲学,陆九渊讲的题目就是精子喻于义”,据说效果极好,听者甚至感动得流泪,陆九渊和朱熹两人都将此事记载了下来,可见二者在义利之辨问题上所持观点相同。



儒家重视道德,儒学便是要培养道德醇正的君子。君子原本是贵族的特称,而孔子赋予了其特别的意义。在《论语》中,君子更多地是指道德高尚的人,他遵循社会道德规范,彬彬有礼,温良恭俭让,守中之道。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道德君子,他就必须明白“义”的道理。什么是“义”呢?简单地说,就是懂得什么合乎道义。在判定一个行为是否善这一问题上,儒家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考量行动者的动机是否合乎道义,而不是考虑行为能带来什么实际效果,比如带来什么物质利益和好处之类。儒家认为,为了道义的目的,即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是值得的,这就是孟子说的“舍生取义”。儒家认为,在做某件事时首先考虑效果是功利的,是“小人”所为。



儒家的君子和小人之别,在道德理论上,意味着注重义务优先于注重后果。但是,这并不代表儒家不重视后果,儒家也讲“和”,只是这里的“利”更多地是指群体的利益,面非个人的利益得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