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疫情大考下電力應急管理表現“亮眼”未來還需優化和提升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疫情大考下电力应急管理表现“亮眼”未来还需优化和提升

北極星售電網訊:新冠肺炎兇猛來襲無疑是一場令人措手不及的黑天鵝事件。自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廣大電力企業迅速行動,第一時間出臺支持疫情防控及電力保障各項舉措,保障社會運轉和全局穩定。

當突發事件來臨,電力在行動的同時,也在反思。此次疫情的發生給我國電力應急管理體制和應急能力建設帶來的諸多啟示,需要系統梳理,細化研究,推動未來我國電力應急管理體系的進一步優化和提升。為此,“電聯新媒”邀請國網能源研究院“戰疫諮詢小組”的部分專家舉行在線“圓桌論壇”,闡釋和分析電力應急在抗疫中面臨的挑戰,並對推動能源安全生產與應急管理更加完善提出建議。據牽頭負責相關研究的王耀華副院長介紹,疫情發生後,能源院作為智庫,變“疫情”為“軍情”,迅速組織力量開展研究,陸續提出了不少措施建議上報,此次參與“圓桌論壇”的推薦專家都是能源院的業務骨幹。

值得一提的是,國網能源研究院今年獲得了“2019全球最佳科技政策智庫榜單”中國區第3名,全球第72名,這是由國際極具權威性的全球智庫評價報告——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研究項目”(TTCSP)研究編寫的《全球智庫報告2019》(2019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所發佈,其專業水平和研究能力可見一斑。

從2002年我國首次啟動電力體制改革開始,我國電力工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同時也對電力應急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國電力應急能力建設近20年來的發展脈絡中有哪些關鍵節點?

袁偉:我國電力工業一直很重視安全問題,也有著安全第一的傳統。但自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到上世紀末,都在集中解決電力短缺問題,這期間電力企業主要聚焦於加大供給力度,電工設備國產化水平和質量還不盡人意,所以這個階段電力安全的主要特徵是設備安全。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後,電力發展突飛猛進,技術水平升級較快,電力系統複雜性上升,這個階段系統性安全因素逐漸凸顯,隨後外部出現的危機事件或極端自然災害等也使電力行業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自身與外部社會的緊密聯繫,以及自身安全防護對社會的深刻影響,從而推動了應急能力建設提速。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疫情在全國造成了影響,但電力行業並未因此受到過多衝擊,後來受美加大停電等事件的影響,上下對電力體制改革後電力新生產關係下的安全防範缺乏經驗,還不是很踏實,因此國家電網公司和國務院先後印發了《國家電網公司處置電網大面積停電事件應急預案》和《國家處置電網大面積停電事件應急預案》。這個時候行業的應急建設還處於“防止自己不出事,一旦出了事怎麼辦”的階段。真正造成比較大直接影響的是2008年南方冰雪災害和“512”汶川大地震,促使電力應急預案更加全面,體系更加健全,我認為這是一個轉折階段。

如今,黨的十九大對應急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2018年國家能源局印發了《電力行業應急能力建設行動計劃(2018-2020年)》,要求全面加強電力行業應急能力建設,進一步提升在制度保障、應急準備、預防預警、救援處置、恢復重建等方面的電力突發事件應對能力。這是電力應急能力建設走向完善深化的階段。而歷經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電力應急體系和能力必定會更趨成熟。

侯東羊:從我們研究的角度看,儘管非典後業界有共識,認為應急能力建設應從“以事件應急為中心”轉變為“以風險管理為中心”,但在實踐中還是不盡人意,也基本還是“救火型”的。其實這次新冠疫情防控所暴露出的不足,以大見小,不單是電力行業,也是全行業領域中應急能力建設在實踐中發揮作用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要把兩次疫情結合起來,全面加以分析總結。

相對於過去發生較多的雨雪冰災、地震、颱風等自然災害事件,在公共衛生事件中開展電力應急工作其重點和難點有什麼不同?

呂夢璇:這個問題問到了一個關鍵,也是我們在危機“覆盤”研究中特別注意到的。這次公共衛生事件讓行業意識到我們的身份不僅是“電力人”,首先應是“社會人”,並且社會危機因素的層級是高於行業專業層級的。

具體來講,在雨雪冰災、地震、颱風等自然災害事件中,電力設施遭到嚴重破壞,電力應急的重點和難點在於電力搶修和供電恢復,需要組織人員大幹快上加以解決問題。而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公共衛生事件中,電力設施沒有受損,也沒有發生停電事故,但疫情持續時間長、波及人群及行業廣。電力的“社會屬性”前所未有地被帶入。比如,疫情防控機構用電需求增加、對用電可靠性的要求提高,但參與應急的電力人員也存在感染風險。所以,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深刻地提醒了行業上下,電力應急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必須保持常態。電力這樣一個正在與社會發生越來越密切的融合的傳統行業,沒有應對公共危機事件的萬全之策,只有與時俱進、常備不懈,把“事到臨頭”的處置能力與恢復能力運用到極致。

王軼楠:此外,自然災害多發生在局部,而此次疫情波及全國,從這個角度上看,局部與全局還是有質的區別。這次對全國電力行業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應急能力實戰,全員皆兵,行業可謂得了團體高分。我這裡只結合國家電網公司的情況,講講可圈可點之處,一是分級分區精準施策做好協調聯動應急保電工作,上下貫通,全網一盤棋,尤其是基本做到快速響應客戶用電訴求,精準預判負荷變化;二是把能源數字經濟的理念和技術手段充分地運用起來,發揮了“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作用。比如實時更新發生大停電事故,或為配合疫情防控需新建臨時電力線路,通過數字技術快速給出新建位置、原因和應急搶修施工方案,以及為各省處理類似電力事故和疫情防控提供成熟的解決方案;三是綜合能源系統在電力應急響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及時發揮,也讓業界對能源電力發展“多能互補”的規律“眼見為實”。比如,基於綜合能源系統中以電為中心的多能轉換過程,因時制宜開展基於油、氣、熱等其他形式分佈式能源資源的綜合能源服務,如防疫醫院採用分佈式空氣源熱泵作為清潔供熱和取暖設備、規劃基於移動式儲能應急電源車的應急系統電氣設計方案等。

和03年非典時期相比,此次疫情本身的特點,以及社會發展、宏觀經濟、行業現狀、電力系統形態等方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變化給電力應急工作帶來了怎樣的挑戰?

朱偉:人們很自然地會把兩者作比較,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具有傳播範圍更廣、傳染性更強、病例數更多、潛伏期更長、影響程度更高等特點。在社會發展方面,非典時,我國處於重工業化、城鎮化和消費升級的高增長階段,上升動力強勁,而現在正處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階段,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這給完成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帶來巨大挑戰;在宏觀經濟方面,03年我國宏觀經濟處於恢復且上行的週期經濟,增長主要由投資和出口驅動,GDP增速達到10%,而此次疫情發生時GDP增長穩定在6.1%,沒有當年的高速增長,且現在增長主要由消費驅動,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此次疫情對經濟發展勢必帶來更大影響;在行業現狀方面,短期內大部分行業均受到負面衝擊,而此次疫情爆發正值春節消費旺季,影響最嚴重的就是第三產業,第三產業佔比由2003年的41%增長到2019年54%,其中消費板塊最為嚴重,尤其是酒店餐飲、影視娛樂、交通運輸和文化旅遊等,且短期內民營經濟受到的衝擊更加劇烈,對小微企業影響更大、更廣;在電力系統形態方面,隨著“大雲物移智鏈”等現代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以及分佈式能源、儲能、可再生能源等各種新型用能形式不斷湧現,電力系統逐漸由信息與能源單向流動的電力網絡,向以電為中心、多能協調、信息與能源雙向互動的能源互聯網轉變,這為戰勝疫情提供了重要支撐。我認為目前電力行業應急工作面臨的巨大挑戰是如何權衡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之間的關係,為戰勝疫情、經濟發展、可靠供電、復工復產提供有力保障。

從此次抗擊疫情透視我國電力應急處置,我國電力應急管理體系、應急管理方法和技術手段、應急救援處置能力、應急產業的支撐保障等方面有怎樣的突出表現和有待完善之處?

張巖:這次疫情防控中電力行業普遍反應較快,也證明了近年來電力行業的應急處置能力在不斷提升。疫情發生後,發電企業和電網企業在應急預案的基礎上迅速針對疫情進行再部署,各大發電集團第一時間採取有利舉措保障其在湖北的企業能提供可靠的能源供應,電網企業也響應迅速,國家電網公司研究發佈支持疫情防控及供電服務保障十項舉措,還對湖北和武漢都有“特事特辦”的資源支持。抗擊疫情過程中,數字化、智慧化等技術的作用被進一步認可,例如網上報裝、無人機巡視、在線監測、大數據分析等,大大提高了供電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電力企業之間、企業與政府及用戶之間也進一步加強協調聯動、信息公開和資源共享,通過各方的密切合作,圓滿完成了“火神山”、“雷神山”及其他緊急供電任務,低壓應急發電車等應急設備也在多省市協調調配。在全力保電的同時,公司還依託網格化服務人員開展農村疫情防控科普宣傳,並先行一步推出“企業復工電力指數”,輔助政府針對疫情後的經濟工作進行及時決策。

對於電力應急的理論研究、人才培養、隊伍建設等方面可以給出怎樣的建議?國外發達國家的電力應急建設是否有典型的經驗和做法可以給我們提供借鑑?

吳瀟雨:這個問題一針見血,現在臨戰狀態,效果措施追求“短平快”無可厚非,但我們作為智庫,要著眼長遠研究問題,而且我們擔心,疫情過後可能人們很容易“遺忘”,對電力應急領域的理論研究、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等方面容易“忽視”。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再白交學費了。

理論研究方面,綜合考量當前我國電力應急理論和支撐技術發展狀況,我們有以下三點建議:一是應構建系統全面的電力應急管理理論體系,凸顯其交叉學科特徵,破除當前該領域“條塊分割”的理論研究現狀;二是注重應用新元素、新技術來豐富和完善電力應急理論,例如利用區塊鏈技術解決災害期間的物資調配、資金結算等難題;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災害期間的海量數據處理,支撐電力應急管理平臺建設等;三是充分把握電力應急理論的實踐科學本質,注重在突發事件的應對過程中汲取經驗,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相關理論積累。

人才培養方面,應注重在校、企兩級發力,構建持續性、有活力的人才隊伍。在大學中,我國當前缺少有針對性的專業設置,建議協調安全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等專業資源,組建“電力應急管理”專業,積累研究成果,培養專業人才。在電力企業中,則應設置專門的應急管理崗位,選拔人才,提供上升通道。

隊伍建設方面,電力企業應構建“專兼結合”的電力應急管理隊伍。一是設立專門應急管理崗,招聘電力應急理論專業背景的人才,並打通其晉升通道,構建專業化的人才隊伍;二是在具有一線電力應急管理經驗的員工中遴選優秀人才兼職應急管理崗位;三是通過組織培訓等方式對普通員工開展電力應急管理知識培訓,提升普通員工的災害防範意識,以上多措並舉可打造出一支在關鍵時刻“拉的出、打的贏”的電力應急隊伍。

國外經驗方面,國外發達國家的電力應急建設起步較早,例如美國、德國、日本等一向重視各類突發事件(如恐怖襲擊、颶風等)的電力應急管理工作。其中值得借鑑的典型經驗有如下兩條:一是注重電力應急管理的情景構建和覆盤推演。通過對突發事件造成的不確定性事件極其細節化的情景描述,和反覆的推演,完善應急管理工作的各項細節。二是相關理論研究已經衍生出了在世界範圍內獲得關注的專門研究方向,如誕生於美國的電力系統“韌性”研究,該專業方向已在美國獲得了廣泛的關注,近幾年在國內也有學者陸續投入其中,為豐富電力應急理論做出了貢獻。

在能源轉型、電力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的新時期,以及新技術、新業態不斷出現的背景下,中國電力應急能力未來發展將面臨怎樣的挑戰?針對目前能源系統的發展形勢如何進一步提升能源電力應急能力建設?

王春明:挑戰將會是個永恆的主題,不僅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而且有可能要面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現實。經歷這次刻骨銘心的疫情後,我們從研究上也調整了認識論,也就是不能把小概率或極小概率事件簡單歸結為“非常態”,在實際的投資和項目等安排上不給予重視,現在看,這種所謂“非常態”的事件只要發生一次,多少成果可能很快就化為泡影。對於我們現在進行的能源轉型研究,要充分考慮“黑天鵝”的影響,這樣可持續發展才完整。同時,我們研究中還注意到不少對立的矛盾,並認為在這些矛盾中很有可能孕育著“黑天鵝”因素,比如為適應可再生能源發展而提升電網靈活性,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穩定性的下降,那麼需要多大的容忍度?我們現在並不是心裡有底。問題還是要從理論層面得到一個根本解決才行。所以我的一個建議是加強能源電力應急理論研究,在關注電力理論和技術的同時,充分借鑑政治學、社會學、傳播學的相關理論成果,要充分認識到電力應急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在研究電力應急理論時不能只侷限於技術維度。今後應該以新冠肺炎疫情事件為契機,將社會科學領域的有益成果,尤其是政治學、社會學和傳播學等領域的理論,與電力技術領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相結合,加以指導未來的電力應急救援實踐。

王椿璞:我從我的專業視角再補充強調下市場化帶來的影響和挑戰。說是挑戰,也是不少人的顧慮,那就是在電力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如何統籌兼顧到電力應急資源在時間和空間的有效配置。比如,在突發事件發生時,電力應急力量需要做到令行禁止、快速反應,較多依賴市場化資源能不能得到很及時的響應?還有,電力系統相對專業性強,電力應急又多為突發事件,客觀造成電力應急救援市場空間有限,存在能不能“養活”一支維持高水準的市場化應急隊伍等等這些問題。當然這不是武斷地去下一個肯定或否定的結論,而是要結合實踐給出實事求是的回答。

(感謝陳星彤統籌所有專家發言)

原標題:抗疫保電觀察|國網能源研究院:疫情大考下電力應急管理表現“亮眼”,未來還需優化和提升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