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儒家治国的思想为什么能延续几千年?

小熊中国游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从春秋时期孔子和孟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后,经历了几百年,秦朝统一,正式进入封建社会,当时秦始皇采纳李斯,韩非子的建议,采用的是法家思想治天下。严刑峻法来驾驭臣民,到了汉朝初期,刘邦采用的是道家思想,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到了汉武帝时期,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因为儒学讲究的是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统治者也为了方便统治天下,采用这种软方式来统治臣民,给臣民也灌输三纲五常的思想,这样某种意义上达到平衡,这也是皇帝采用儒家思想的原因,到了宋朝,有一位朱熹,朱夫子,又在以前的基础上增加了理学,把知识分子也禁锢起来了,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让知识分子一心在考取功名上,没有心思考虑造反,这也是统治者愿意运用儒学来统一思想的原因,我的回答完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鼎玉轩辕


亘古来答。从总体上来讲儒家治国的思想可以延续几千年与中国的经济基础背景、政治背景是分不开的。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且历代中国幅员辽阔。儒家治国思想可以延续几千年,说明其理念非常适合当时中国的经济基础和封建社会的背景。

现在我们来阐述为什么儒家治国思想可以延续几千年?

1、儒家兼容并包,思想不断完善。

孔子当时喜欢周游列国,同其他百家交流学习,老子也是其中之一。在交流学习中完善了儒家的思想。同时孔子是把先秦以来的名著作了注解。从中可以看出儒家不仅仅是吸收了当时的各家思想,同时还吸收了先秦以来的思想并使儒家思想更为完备和充实。我们通过孔子对待教育的观念,就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兼容并包。孔子在教育方面就主张有教无类,就是无论什么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成为有用的人。主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其教育思想比我们现在学校教育要更加切合人性。现在应试教育很少讲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数学、语文都要及格甚至优秀才能称得上好学生。

儒家思想的完善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汉初行黄老之道为促进社会经济恢复发展,董仲舒把道家法家思想一部分揉入儒家学说形成外儒内法揉之以道的新型儒家思想,被汉武帝赏识。

所以儒家思无论是在上层建筑还是在下层社会都能够兼容并包不断完善,进而在上可以为统治阶级服务,在下可以教化百姓,安定社会。

2、统治阶级的治国思想在儒家中可以汲取所需。

儒家思想强调君君臣臣,有利于统治。封建统治阶级把儒家学说定为正统思想,是因为儒家思想可以为封建社会服务的。儒学本身的作用: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利于统治者的统治。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将儒学与法家、阴阳五行家结合。这一改变可以让儒家思想更好地为统治阶级服务。包括以后的朝代或多或少作了改变但是其当代统治阶级都可以在儒家思想中汲取到维护统治的思想。

3、中国古代农业为主的社会背景对统治思想要求并不高。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以农业社会为主。农业社会比起工业社会其各个生产要素流动缓慢,其思想变化也相对减缓。所以在当时的背景下,维护好农业社会的统治并不需要统治阶级花多大的心思来考虑如何统治民众的思想。既然汉唐以来用儒家可以统治得好,那在接下来的朝代也是可以统治好的。

儒家思想的诞生并非为统治阶级服务,但是其内容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并在统治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更好地统治了中国封建社会。我们不得不说儒家思想有其不足的地方,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对维护社会稳定,繁荣中华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今我们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续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亘古闻今


你好,我是明明知道,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我的回答是,儒家治国,也是历经几个时期,通过自我更新变化,达到与君王意志的相辅相成。

下面我分别从儒家各个时期来分析一下:

一、儒家

1、孔子

儒家创始人,孔子,这谁都知道,我就不赘述了。孔子核心思想是,一者为“仁”,道德秩序。二者为“礼”,社会秩序。仁礼相成,为儒学核心。

2、孟子、荀子

孟子和荀子都是孔子的徒弟,这两个在继承和发扬方面,各有不同。

孟子重在“施仁政,行王道”,认为社会秩序最终是要考内心的秩序来解决。

荀子重在“礼”,认为内心秩序是靠社会秩序来约束的。

荀子和孟子都是孔子的学生,但选择的道路确实不一样的。一个重“仁”,一个重“礼”,而儒家能够登堂入室,真正成为治国之道,享受独尊儒术,是荀子这条“礼”路。谭嗣同说过“两千年来,皆荀学也”,这是因为自从独尊儒术,的根本原因就是“礼”,就是这个等级观念,就是这个社会礼仪,就是这个行为准则。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法家的韩非子、李斯都是荀子的嫡传弟子,后来让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董仲舒,也是继承的荀子学派,所以荀学是登堂入室,独尊儒术的前提。

3、董仲舒

董仲舒,这可是真正让儒学变成治国之道的核心人物,在之前,儒学很盛行,但并没有达到治国之道,从董仲舒起,从汉武帝起,儒学才真正成为治国之道,成就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地位。那么为什么是董仲舒呢

这里面主要是两点:一是合法性,二是等级观念

合法性

3.1、儒家一开始提出,人和天之前是有天人感应的,这种天人感应,不寄托于第三方中介,可以直接沟通。但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要通过君王,这个中介才能联通”,这就增加了君王的合法性和君权天授的合理性。

3.2、董仲舒还结合阴阳五行,提出来阴阳五行对应五种德行,这种德性随五行一样,相生相克。这种神秘性,也为统治者披上了合法性外衣。

基于以上两点,让君王成为天人合一的必须中介,让帝王远离普通人,更加神秘化,都大大提升了王朝的正统性和皇帝的合法性。

三纲五常

这里大家需要注意,从董仲舒以后,儒家所说的“礼”演变成了现在咱们经常听说的“三纲五常”。

孔子是认为“仁、礼”,荀子核心“礼”,到了董仲舒演变为“三纲五常”。

“纲常名教”才是历经千年,儒家一直是帝王家宝,治国之道的核心原因。到了现在儒家正式成为了问家所说的治国之道。

韩愈和朱熹

韩愈之前,经历了佛学入侵,儒学800年势力逐步缩小。韩愈提出来著名的“道统说”。前面说过,董仲舒发展的是荀子一派。韩愈为了显示正统,把儒学又重新接到了孟子这条路上,也就慢慢有了我们后来说的“孔孟之道”,这样就让儒学跨过中间,直接接上源头,也就是“正统”。这样既增加了儒学对佛学的心理优势,同时更重要的是让掌权者,可以利用儒学的“道统”,体现自身的“正统”,这进一步加强了儒学作为治国之道的重要性。

后面朱熹,进一步完善,让儒学本身更加哲学化和体系化,既发展了孟子的“内心秩序”,又保留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让儒学真正实现“仁、礼”两路并进,同时又和帝王意志相辅相成,成为历久的治国之道。

以上,就是我通过,分时期介绍儒家的变化,来说明儒家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治国之道,并长久成为治国之道的。

好的,谢谢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