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弱雞飛天成雄鷹,觀舞夕少年如何開掛逆襲,趙國之興衰史

讀史的朋友都知道,戰國的趙國,曾經是原先春秋五霸晉的一部分,趙氏 、 韓氏 、 魏氏原為晉國大夫。公元前453年他們趁晉國內亂,三家聯手打敗晉國執政

智氏,此後三家逐步瓜分晉國。前403年,周天子承認三家為諸侯,自此晉國的歷史徹底結束而一分為三國,史稱“三家分晉”。

之後簡單概述一下趙魏韓三家的情況:

魏國率先開始實行變法,經濟軍事實力曾盛極一時。除了當時根基最強的齊國,第二大就數魏。

韓國因為有宜陽鐵礦這個優勢,製造的兵器天下聞名,韓國的變法也是緊隨魏國之後開始,可謂是“小霸”。

趙國,國土面積是三晉最大的一家,但是地處西北高原,天然資源沒有韓國豐富,交通便利性也比不上魏國,在趙武靈王繼位之前的趙國的日子還真挺憋屈,挺受罪的。


弱雞飛天成雄鷹,觀舞夕少年如何開掛逆襲,趙國之興衰史

三晉

落後便要捱打

趙國的貴族原出自商朝名門嬴姓部族,這個姓氏是不是很熟悉?沒錯,趙國和後來的秦國王族是同一祖先。三家分晉後的趙國,建都邯鄲。但是那時候的趙國並沒有和韓魏一樣,開始化劣勢為優勢,反而連續五代的不思進取。戰國是個紛爭的亂世,所謂落後勢必要的捱打,又窮又弱的趙不僅被自己的兩個“兄弟”拋開一大截,還經常受到楚齊燕的欺負,除了秦國比他還窮。就連號稱“千乘之國”的中山國還經常在齊國的支持下在趙國內部搞事情。這還不算完,趙國北邊還有三個胡人鄰居——匈奴、林胡、樓煩,他們也定期南下跑到趙國去搶劫,弄得趙國苦不堪言!


弱雞飛天成雄鷹,觀舞夕少年如何開掛逆襲,趙國之興衰史

中山國

燕國乘虛而入

公元前326年,趙國第五代君主趙肅侯鬱鬱而終,岌岌可危的趙國終於迎來了救世主-趙雍,是為趙武靈王。去世的趙肅侯原本也不是什麼澤世明主,他的國君葬禮,秦國、楚國、齊國、魏國、燕國五國,各派精兵一萬人前來參加,可謂空前絕後,堯舜大禹估計都沒這個排場。作為繼承人的趙雍當年只有十四歲,但是他心如明鏡,五國弔喪為表面功夫,實則勘察趙國這個“軟柿子”的邊防,軍力,經濟,糧草儲備等,為了今後對他這個少主發難做一手準備。果不其然,五國退兵後的北地燕國,第一個對危如累卵的趙國進行發難,襲擊的目標就是遠離邯鄲的濁鹿。


弱雞飛天成雄鷹,觀舞夕少年如何開掛逆襲,趙國之興衰史

襲擊濁鹿

少年一戰成名

有句話叫做置之死地而後生,已經毫無退路趙雍親自率領精銳部隊三萬,北上支援。少主親征,這種鼓勵好比軍隊一針雞血,氣勢如虹的與燕軍交手。光腳不怕穿鞋,燕軍起先一直以為會是一場碾壓的勝利,只是單單沒想過被碾壓的是自己,急忙選擇匆匆退兵,而此時的趙雍已經向天下人宣誓:他天生就是一個打仗之才。鑑於一戰成名,趙國邊境的戰亂也開始逐年減少,期間趙雍看到胡人在軍事服飾方面有一些特別的長處:穿窄袖短襖,生活起居和狩獵作戰都比較方便;作戰時用騎兵、弓箭,與中原的兵車、長矛相比,具有更大的靈活機動性。為了富國強兵,趙武靈王在邯鄲城提出“著胡服”“習騎射”的主張,決心取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趙國軍事變法“胡服騎射”。


弱雞飛天成雄鷹,觀舞夕少年如何開掛逆襲,趙國之興衰史

胡服騎射

胡服騎射推廣

趙武靈王自從推行“胡服騎射”以後,就一路開掛,匈奴、林胡、樓煩,中山國從原來的搶劫犯變成了受害者,趙國疆域拓展並且佔據大量北方遊牧民族的領土。曾經把趙國攔腰截斷的中山國,不但沒了搞事情的底氣,齊國也開始忌憚趙國不願意再給中山繼續撐腰,公元前296年,中山亡於趙。胡服騎射後的趙國,變得地廣兵強,在中原爭奪中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於是他也開始了一些不陰不陽的外交政策,先後護送了在外做質子的秦國公子嬴稷和燕國公子姬職回國即位,也就是著名宣太后羋八子的兒子秦昭襄王和縱橫家蘇秦一身效忠的燕昭王。

弱雞飛天成雄鷹,觀舞夕少年如何開掛逆襲,趙國之興衰史

燕昭王和蘇秦

曾有機會滅秦

胡服騎射一下子讓趙國芝麻開花節節高,領土大了幾倍,趙武靈王的野心也擴大了幾倍。居然喬裝打扮成趙國使者,親自深入秦國境內,打探當地的山川地形和兵力部署,制定了一個極為大膽的滅秦計劃——親率數萬胡服騎射後組建的趙國特種部隊,從趙國新佔領的雲中郡、九原郡南下,快速通過秦國防守相對空虛的北部(今陝北地區),直插秦國的心臟地帶關中地區。很多觀點認為,如果不是因為趙武靈王死的早,這個計劃沒能實施,秦國很可能就滅亡了,也就沒有了後來的秦滅六國。可惜歷史是不能改變的,只好說趙國曾經有過這樣的機會,缺一點運氣而已。


弱雞飛天成雄鷹,觀舞夕少年如何開掛逆襲,趙國之興衰史

趙武靈王

趙國在立國後,前後十一任君主,趙武靈王接手了一個快要破亡的國家,但是他不畏艱險,以一己之力改變現狀,後靠強大的軍事實力一躍躋身戰國七雄,在亂世的舞臺上有了趙國的話語權。只可惜他中年後也是昏招頻出,加上後來的子嗣孫輩也是一代不如一代,曾經輝煌如日月的趙國,也逃不出被秦統一的宿命。一君之強只能維持一朝盛世,而秦國的強確是強了幾代的君主而後由嬴政做了一個很好的“歸納總結”。歷史只會眷顧奮進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