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maggie潘


现在的孩子生活环境比以前要好太多了,很多家庭都是父母加上4个老人一起围着孩子转,难免让孩子养尊处优,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还经常发发小脾气,使使小性子。


有些父母担心这样下去会让孩子内心很脆弱,扛不了压力,长大以后很难去面对社会残酷的竞争,更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抑郁和自闭。加上一些让孩子去沙漠徒步之类的综艺节目影响,“挫折教育”这个词就慢慢火起来了。


一些爸爸妈妈会在孩子碰到困难时,不给予帮助,反而对孩子批评教育,甚至还有一些父母会刻意的给孩子制造一些困难,然后袖手旁观,看看孩子自己能不能解决问题。



这种给孩子“挖坑”的“挫折教育”真的有效果吗?


我看未必。


在大人的眼中,挫折往往都是比较严重的事情。

被裁员了,才是挫折;

失恋了,才是挫折;

还不上房贷,才是挫折;

身体健康出现了大问题,才是挫折。


但其实那些对大人来说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孩子的眼中,都是天大的挫折。

1岁的孩子,没有办法把心里想的话完整的讲出来,就是挫折;

2岁的孩子,心爱的玩具被别的小朋友抢走了,就是挫折;

3岁的孩子,别的小朋友不跟他玩,就是挫折;

4岁的孩子,不敢在幼儿园跟老师说要便便,就是挫折。


在孩子的世界中,真的是挫折满地啊,家长们完全没有必要再给孩子们增加额外的挫折了。


我们不能指望孩子在这么小的年龄,可以理智的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因为大脑中负责推理、自我控制、决策等功能的前额叶要到20多岁才能完全发育好。所以,在面对挫折时,父母首先要帮孩子安抚好情绪,情绪稳定下来,孩子才能理智的去面对挫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肯定会经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慢慢的,他们会发展出自己的理论去解释为什么会成功?为什么会失败?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持续的时间有多长?后果是什么?谁要为此负责?这些就是他们人生阅历和经验的累积。


如果在此过程中,家长对于孩子碰到的困难完全不管不顾,甚至经常让孩子承受能力范围之外的困难,对于孩子的哭闹加以训斥:

“一天到晚就知道哭!”

“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

“哭有用吗?”

......


长此以往,孩子感受不到家长无条件的爱和支持,遇到挫折只会害怕和自责,最终可能会变成缺乏自信、逃避、自我否定的人,这叫“习得性无助”。


国外一些研究数据表明,孩子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态度和父母的教育密不可分。通常害怕失败的父母,孩子也会害怕失败,经常让孩子去做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孩子学会的只是不停的失败,而不是如何获得成功。



什么才是正确的挫折教育呢?


首先就是,要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认知误区:一切负面的情绪都是不好的,是需要压抑或者逃避掉的。

反映到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处理上,就会是下面这几种情况:

“别人打你,你不知道打他呀?看你那没用样,哭有什么用?”

“都上幼儿园了,还哭,丑不丑?”

“积木倒了,重新搭一下不就好了?这也值得哭?”

......


这样的指责,无论是想让孩子学会某种技能,还是想缓解孩子的负面情绪,不要哭闹,都是无济于事。只会让孩子在负面情绪里越陷越深,对你产生对抗情绪,破坏亲子关系,对自己越来越没有自信。


别说孩子了,就是我们成年人面对负面情绪也很难做出理智应对。

比如你的老公出轨了,你很愤怒,你的闺蜜跟你说,

“三条腿的蛤蟆难找,两条腿的男人多的是,跟他离!”

“不行啊,都这么多年了,孩子都这么大了。”

“那就凑合过呗。”

“那你凑合一个试试!”


看见没有,当一个人被情绪裹挟的时候,别人说什么都会听不进去。


所以,当孩子面对挫折,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首先就要帮助孩子安抚好他的情绪,等他的情绪平稳下来之后才能听得进去我们给他的建议。



其次,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支持


面对挫折,孩子情绪稳定,尝试了,但还是失败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给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和支持。


之前我家宝宝想吃零食,那个包装袋怎么弄都弄不开,用牙咬也没拽开,于是气的大叫。

我过去拿起包装袋演示给他看,

“这个包装袋上有一个小缺口,你看没看到?”

“看到了。”

“你用两只手沿着这个小缺口撕一下,看看能不能撕开?”

“哇,我撕开了!”

“这个小缺口就是为了方便别人打开包装袋的,下次如果你想打开包装袋的话,找一下袋子上面有没有这种小缺口好不好?”

“好!”

“如果你想打开的袋子上面没有这种小缺口,那要怎么办?”

“嗯...我有小剪刀!”

“嗯,这真是个好主意!下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一下好不好?”

“好的!”


在这个互动中,我给了孩子具体的指导,启发他去观察和思考,最重要的是,他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我们不要小看撕包装袋这种小事,孩子的自信心都是从这种小事中一件一件积累起来的。

这样也可以让孩子知道,遇到挫折并不可怕,只要开动脑筋总会找到解决的办法,实在不行还可以寻求大人的帮助。



第三,重新定义失败


有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自己的孩子说不得,一说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马上就不开心;游戏也必须要自己赢,一看自己要输,不是耍赖就是发脾气;做错事喜欢找各种理由,怪罪到别人身上,好像特别怕挫折。


其实这就是孩子建立自尊心的时期,输赢心比较重,敏感好胜,追求完美,有一点点过失都无法容忍。在这个时期,家长们可以经常给孩子们讲一些人物传记,让孩子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理念。


比如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泡的期间,失败了1200多次。有人讥讽他一事无成,爱迪生则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又发现了一种不适合做灯泡的材料而已。”


你还可以跟孩子聊一聊自己失败的案例。

比如自己准备坚持早起读书,但是因为什么原因失败了。跟孩子分析一下自己失败的原因,比如晚上刷手机,睡的太晚;早上闹铃响了以后没有马上起,想赖会床,结果一下睡过了;或者本来坚持的好好的,然后生病了,身体精力跟不上。


接下来跟孩子聊一聊自己的心情。

原来计划的目标没有实现,心情比较郁闷,但是目标还在,可以想办法再去实现它。

接下来自己要怎么做,有哪些步骤,再邀请孩子一起监督自己实现目标。


这些失败的故事,可以让孩子更好的接受和理解失败,把关注点从“我失败了”这个结果,转移到“我为什么会失败?”这个原因上来,可能是自己的主观原因,也有可能是客观原因。

接下来该怎么做?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帮助孩子重新定义失败,教会他们应对失败的正确处理方式。未来,当孩子碰到真正重大的挫折,他们也会有足够的能力去应付。



结尾


很多父母常常把挫折教育挂在嘴边,却不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孩子碰到困难,需要的是父母的支持,而不是袖手旁观和批评教育。


我们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支持,帮孩子重新定义失败,用真实的案例去帮助孩子理解如何看待失败,找到失败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再重新去实现目标。

相信在你一次次的言传身教下,你的孩子一定可以养成坚毅的性格和独立的能力去解决碰到的种种问题,成为生活的强者。


奶爸王琦


我真实的故事,女儿初三考得很好,给他买了个好手机,她玩了整整一个暑假,我没理他,高一上期还是没收住,整整一学期只提醒,也没采取有效行动,放假了,收到的成绩下滑厉害。前两周由她玩,突然一天我检查作业,一字没做,做打人又舍不得的样子顺手把手机砸个稀烂。让她哭了个痛快,等她收拾好情绪后给她讲了2点,一,适当游戏我是支持的,要安排好时间,我能砸也能买。二,在家你做错了事情我要纠正,你成年后做错了事远远不是砸个手机就能解决的。之后我谈了谈我的手段,在我给你买手机的时候都已经想到怎么砸这个手机了,当其他的人如果对你有手段开始的时候会让你极度膨胀,结局是让你接受不了的。现在高二,成绩稳步上升。当然每天几分钟有效交流必不可少的。


我心自载


在回答问题前,先说个亲身经历。

弟弟一直都是很乖,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他几乎集中了所有好孩子的优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邻家好孩子的模范标兵。

有一天,从来都没有挨过打和骂的他,却被爸爸无故的骂了一顿,还挨打了。

妈妈埋汰爸爸,无缘无故的,干嘛要打骂孩子。

爸爸就说,他太顺利了,从小到大,都是众星捧月的,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挫折,我是要借故骂他一顿,让他感受下什么是挫折,起码,这是小事,他能承受得住,而又让他感受到挫折了,不会骄傲自满,以后万一在外面遇到挫折,他也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

挫折教育,不要把目标设定得过高过大,要让孩子觉得,能达到,却无法达到,这样,孩子就会反思和再次积聚斗志。

挫折教育,要方法恰当,时间恰当,给到他挫折即可,不要让孩子觉得绝望,不要在孩子心情恶劣的时候进行。



曜萍


孩子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似乎都是被宠大的,试问哪个孩子不是这样的呢,可是,想想对孩子成长过程中挫折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那么遇到困难应该怎样面对呢,这就要我们把这项本领交给孩子,使得孩子在困难时不惧怕。

我会有意的给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我会在和小宝儿玩游戏的时候,我会绞尽脑筋赢他,他开始很生气,不允许别人赢,后来我发现他能接受别人赢,并且在此过程中他更愿意想办法来赢对手,这样做的结果是他的棋艺高我之上,我只好放弃跟他玩儿,只有爸爸能跟他玩儿,不出时日爸爸恐怕也要下岗了。

给孩子更多的挑战孩子可以更好。


David妈咪育儿


从小到大,从孩子会说话起我就用跟她共同商议口气说话,现在孩子大些了,好多事反而能替我拿下主意,而且自己的小思想说出来的时候,常常令我惊讶,她居然一二三说的头头是道。

题主说的挫折教育,我家孩子我是这样对待的,每当她碰上小困难,小疑惑向我求助的时候,第一时间我没直接给她辅助,而是说能不能两人各自想一个解决的办法,看看谁的更好使,孩子往往立马就来了兴趣,她很高兴我跟她一起参与解决问题,后来这个方法就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而孩子呢,也逐渐学会了独自思考和面对,之所以现在孩子能够逐渐独立起来,我想跟我这个一直以来的习惯有很大关系。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家长可以根据自家宝贝的脾气性格来制定合适他们的挫折教育,适当的软硬兼施,拿捏好尺寸,只要含有智慧在里面,都应该可以奏效。


鸡蛋壳里的蜗牛


说到挫折教育,我一直对这个名词术语的定义很模糊。孩子小的时候也没有进行过什么挫折教育。现在看来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比较低,胆子小,比如画画,画的不好就发脾气,写字练习的不好就拒绝再练。

玩游戏只能赢不能输,不然就哭鼻子,感觉孩子不能承受挫折,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作为妈妈我看着特别着急。在她遇到困难要退缩时,我就坚持推她一把,鼓励她继续坚持,她学跳舞今年要开始练习竖叉,她怕疼不愿去上课,我跟她爸就坚持让她去,平时也注意引导她多练习,现在上跳舞课满积极,而且上课也开始变的认真。

所以我总结出了一点,在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时,家长及时引导与鼓励,只要她克服了这次困难,就好好的夸奖她,她再面对挫折时就能有正确的对待方法,积极想办法克服,而不再一心逃避。对于孩子的挫折教育肯定还有很多方面做的不足,我也在摸索学习,希望跟大家一起进步。


俩宝妈米粒


这个问题我觉得就是让他们去山区感受贫困吧。其实这个问题我觉得家长还有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要配合才行。现在的孩子,有了委屈家长训一顿,孩子跑去老人那告状,老人把家长训一顿。他们觉得怎么都有人撑腰。

再一个就是有的家长惯孩子,比如我,以前我一说孩子,全家给我开批斗大会,一点不夸张,我姥姥姥爷,小姨,我妈,都要批斗我的。现在我不训孩子了,惯着了,她们还是说我不会带孩子把孩子弄这样。所以这个挫折教育首先得抵挡住外界的干扰。然后你让他自己去面对这个世界,有些事不用什么都替他操心,提前一步去替他做了。因为走上社会没人去过度的包容你。所以很多事让他们自己感受就好。


欧布凹凸曼


有人说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碰钉子;有人说挫折教育就是在孩子的成长路程中给他设置一些障碍;还有人说挫折教育就是把犯错的机会还给孩子……

下面我们来看一位父亲是怎样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

有一个星期天,父子俩开开心心的上公园去玩儿,回来的路上路过一家玩具店,儿子一眼就相中了橱窗里的那个变形玩具车。于是跟爸爸说:“爸爸,爸爸,我想要这个变形玩具车。”

你猜怎么着?这位爸爸当然和其他的父母一样告诉孩子,你只要在这次期末考试中考进前5名,爸爸就给你买这辆变形玩具车。

结果接下来的日子每一天上课孩子都认真听讲,每一天回家都积极的完成作业。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考试的时候居然名次提高了10名,正好考进了前5名。

这位父亲和孩子约定了时间去买这辆变形玩具车。可是父亲提前一天到店里付了钱并告诉店长。明天如果我带着我的儿子来买这辆车,你就告诉他,已经被人买走了。

第2天,店长照着爸爸的话说了一遍,而且告诉这个男孩子以后不再进货了。男孩儿走出店门失落极了,回到家关了门就放声大哭。爸爸在门外听的也心疼。

结果过了两天。男孩儿慢慢不在闷闷不乐,重新回归了他的生活与学习。这时候爸爸从抽屉里拿出了那辆儿子心爱的变形玩具车。孩子用惊奇的目光看向父亲。父亲对他说:“你努力了,得到了就坦然接受。如果你努力了,依然没有得到。也不必纠结于此,因为这只是生活的一个小插曲。



糖妈Candy


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这些事往往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尤其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孩子会感到沮丧、抑郁。例如孩子在学校考试没有考好,或者是没有评上三好学生等,这时比较要强的孩子就会产生明显的挫折感,他们往往会显得很不高兴,怕同学老师看不起,也可能怕受到家长的责怪,随后表现得话也会比较少,紧张、沉默的情况也会增多。如果孩子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自我调节过来,那么家长也就不必担心。如果孩子经过一段时间还是情绪不好,此时就应该去干预了。

以孩子有限的人生认知来看这些问题,往往都会夸大影响,将问题看得很严重。这时家长需要引导孩子重新认知这个问题,生活中充满很多挫折和失败,但绝大多数挫折和失败并不是那么重要,只是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波澜而已。帮孩子解决当前的问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挫折的认知思维,帮孩子建立健康积极的心态。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想办法从孩子有兴趣的科目甚至是休闲活动中,找机会让自己公开表现,以此建立信心。当孩子有了真正的自信,就不会在乎来自别人的评价了。同样,丰富孩子精神生活也非常重要,若让他们从小能够经常接触音乐、艺术和大自然,这些永恒且不变的美感与生命力,会在他们面对磨擦与伤害时,产生积极的力量。

另外,要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情绪表达习惯,家长首先应该对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进行反省,因为父母榜样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孩子。应该让孩子明白,向父母和家人倾诉是最好、最理所当然的方式。

<strong>


壹父母


现在是全民保护学生的时代,保护都还怕不周全,还想着给学生实施挫折教育我感觉有些难。

现在的学生可以说是处在一个最“好”也最“坏”的时候,最好的时候,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有最好的物质条件,有最无私的父母,天气恶劣可以放假,睡眠不足可以推迟上学时间,放学太早也有托管教育,作业太多可以投诉,考试作小动作没人敢批评,考试不能排名次,犯规不能体罚,总之只要是伤害到孩子的事都不能做,做了后果就会很严重。但越是这样无条件的保护,对孩子越是一种伤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过分的保护就是有害无益,所以说学生也处在一个最“坏”的时候。

现在想对孩子实施挫折教育太难,作为老师有时候都不知道怎么把握分寸感了。以前批评学生,希望他知道自己的不足,考试排名,是希望学生能正识自己的差距,排位把一些学生放在特殊位置,希望他能知耻而后勇,但现在你批评学生要考虑他能承受吗?他和家长会认为你这样处理公平吗?是给孩子穿小鞋吗?你给成绩排名,你考虑过学生的自尊心吗?你为什么把我的孩子放在特殊位置,你难道等着我送礼吗?

所以在全民呼吁保护学生的时候,再谈挫折教育很难,我也希望有高明人士能提出好的方法,给我们老师指出一条明路。

以上是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