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大清帝國為什麼要不斷擴張?從接手明朝的300萬平方公里擴張到1453萬國土?

ID笑似花解語


我是秋草獨尋,有幸回答此問。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一個古代帝國的不斷擴張,必須有其強大的國力與良好的內政作為擴張基礎。

其實清朝的軍力在中期已經呈現下降的趨勢,但支撐戰爭征服最主要的因素是其財政能力。

(這裡沒有必要論證明朝300萬平方公里,清朝是1453萬平方公里。但可以肯定的是清帝國的疆土的確是大很多的。蒙古、新疆、西藏均是在清帝國時奠定入中華版圖。)

清朝疆域的變化圖

一、在古代王朝中,清朝的財政收支是最為良好的一個朝代。
這就決定了清朝對外擴張是有良好的財政支持。

1、清朝的財政體系的改良,決定了清朝的財政長年有富餘程度,在古代而言這就是國力的體現。

1)清朝繼承了明代張居正的“一條鞭法”稅收制度。對於土地清查有明確統計。

2)清朝時作物引進,技術提高,鼓勵開墾,糧食產量不斷提高。


2、清朝的財政收入長期盈餘程度:

1)清政府每年的財政收入較高。

清前期,達到4000萬兩左右,以中期舉例:以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為例,這一年的財政收入在4854餘萬兩白銀,而當年的財政支出為3451萬兩白銀。

這些還有許多細項收入並沒有計入其中。

據估算,每一年清政府的財政淨收入在300-1500萬兩之間。

2)清朝在財政支出上的控制形成盈餘。

宗室支出及皇室費用上的控制(主要是太監製度上的改革)有良性的控制,所以清政府的財政收入上基本上都能有固定的盈餘。

以下所列某些康雍乾年度中的國庫存銀。

以上年度為清朝版圖擴張最頻繁時期的國庫存銀。


3、清政府的財政支出對比

1)相對宋朝而言,雖然收入可能還不及宋朝最高7000萬兩,但其沒有宋朝那樣的“冗官、冗兵、冗費”的大量支出,導致入不敷出的現象。

2)對比明朝而言,其財政收入相對要高出一倍,以明宣宗為例宣德年間的一年稅糧3018擔(當明朝是實物稅),如折算白銀一擔米約等於0.7-0.8兩白銀,一年稅收兌銀約為2400萬兩。

在支出上,明朝財政支出的50%要給宗室藩王、宮廷費用巨大(包括大量太監)費用。

所以明朝財政明顯是不能支持戰爭的。

到明朝中後期,與倭寇的戰爭都導致要對百姓的加稅,如果不是張居正的改革為明朝國庫存下了近1000萬兩收入,萬曆三大徵都是打不起的。而到了明末時期,發生明清戰爭就需要不斷加稅。導致連續9次加稅,使得百姓不堪重負,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

由於清政府有良好的財政支出,使其有較強能力進行征服。


4、清朝的財政盈餘對於戰爭疆土擴張的支持作用。

舉例:就拿乾隆各時期的疆域戰爭而言,總計戰爭費用1.6億兩左右,而乾隆在位60年,每年的盈餘即使按400萬兩盈餘計算,也有2.4億兩,足夠支持其戰爭費用。

舉例:在清緬戰爭中,由於緬軍已經普遍使用英國東印度公司提供的燧發槍,清軍幾乎每次都會慘敗,但由於清朝國力的碾壓,緬方難以繼續長期的戰爭,還是接受了清朝的和約條件,承認為清朝藩屬國。


5、對比征服型王朝的形式

在中國列代王朝中也有許多有徵服慾望的王朝,如漢、唐時期,但都因為財政原因不能支撐,導致所征服之地不能久長。

1)漢武帝一生也未能征服突厥,其下罪已詔這是天下皆知之事。

2)唐朝由於不斷擴長,實行節度使制最終導致唐帝國的崩潰。

3)相對於各朝代而言,清朝還是各朝代中免百姓稅收次數最多的朝代。在歷史王朝中只有漢文帝的文景之治時免除過天下的稅賦。

康雍乾時期的年度免稅

所以,清政府可以一邊大修圓明圓、避暑山莊、疏浚黃河工程、運河、水利等大型建設,仍有餘力進行大規模的戰爭。


三、清王朝制度建設使得在新徵服區域上的管理成本較低。可以使清政府進一步的進行新的擴張。

與蒙古帝國鬆散的王國式管理不同,清王朝的創新邊疆管理制度對於新徵服區域的管理較為有效。可以使清朝不斷的開始新的征服。

1、以西藏喇嘛教從信仰上控制蒙古。

因蒙古部落大多信奉西藏喇嘛教,清政府以尊崇西藏喇嘛教為國策,加強對於西藏的控制。

如順治時的藩屬治,到雍正時期平定西藏叛亂,加強對西藏的直屬管理制。並在避暑山莊及蒙古各區說來話長設寺廟黃教,定期召開蒙古王公大會,加強了對蒙古各部落的控制。

2、在新疆蒙古西藏的管理各不同。

1)在內外蒙古以盟旗的機制進行管理,在內蒙古以入旗的方式進行管理,在外蒙古以各盟的方式進行較鬆散的控制,中央政府對重視邊界、戰爭等主要事務的管理。

2)在新疆則是以伊犁將軍、在西藏以駐藏大臣等 各式的自治型管理,明確邊界,相對自治等形式進行管理。

使得清政府能夠相對低成本控制管理。即便 是國土早已定型的嘉慶道光時期,朝廷的財政收支仍然是富餘的。

真正打破清政府財政平衡的是太平天國及捻亂、陝甘等一系列的叛亂,這場戰爭花費了近4億3千2百8十兩。


四、在古代王朝中,清朝的帝王素質相對較高,且延續時間較長。這使得清朝能夠一直保持相對良好的戰力。

1、清朝由於帝王的教育及遴選機制較好。

清朝從皇太極開始就重視皇室的教育,

如通過對於滿漢帝師的選擇制,經筵日講等制度,

使得清朝從第一任帝王開始就有幸保持帝王的高素質。

從前期的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順治到中期的康熙、雍正、乾隆等連續六代帝王都是雄才大略之人。這使得帝國不斷的保持上升的態勢。

這不僅是中國曆代王朝所不具備的,在世界專制王朝中也是極為罕見的。

即使到了後期的嘉慶帝也並非一個守成之群。


2、皇帝的素質使國家可以保持良好的狀態。

如康熙的“新增人丁永不加賦”,如不修長城。

雍正的“攤丁入畝”,“火羨歸公”,“改土歸流”等改革,尤其是改土歸流對於國家治理邊疆,穩定疆域有較大的意義。

所以清王朝可以長期不斷擴張與帝王的能力有相當的關係。尤其在針對以民族部落為主的國家征服變顯得極為重要。

舉例:象清朝對於準噶爾蒙古的征服,就不是一兩代帝王可以才能完成的。從康熙三徵噶爾丹,到雍正平定策妄阿拉布坦、噶爾丹策零,到乾隆平定策妄、達瓦齊,徹底平定蒙古準噶爾部,歷時近百年。

這個就是帝國連續性擴張力。


五、儒家大一統,天朝上國的思想理論形成,使得清朝有著征服的思想動力。

在明朝時,儒家華夷理論,天朝上國思想開始形成,此種思想在異族入主的清朝開始根深蒂䓢。

作為向中原文化的一種擁抱姿態,也作為一種中央王朝的擴張衝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儒家思想。

清朝也是對於大一統的思想有著較為強烈的追隨意識。

這也是清王朝能夠不斷擴張的思想基礎。


結論:清帝國崛起時,在可到達範圍內並沒有較大的帝國與之抗衡。體現了中國農業文明時代最高擴張能力。

但也不得不說,卻也同時迎來了中國農業文明最後的輝煌。


相關資料:

《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

《清史稿食貨志》

《劍橋中國晚清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