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古代攻打城池時,為何總有士兵願意第一個爬上雲梯?

shi兔子


原因很簡單,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冷兵器時代,兩軍對壘時,一支隊伍的氣勢非常重要,你在氣勢上壓倒了對方,你就有了一半的勝算。而氣勢是由這支隊伍中將士們的士氣、勇氣來決定的。

人類活動中存在著羊群效應,就是群體往往會跟隨領頭者行動,在軍事活動中也是如此。第一個攻入敵陣,或者在攻城時第一個登上高牆的人,就是一隻領頭羊,對於後來者有很強烈的示範和引領作用,同時,這也意味著撕開了對手的防禦,給對方的心理防線施以強大的衝擊與震懾,瓦解他們的鬥志。

也因此,古代人在作戰時,往往會對這些率先登城者、率先闖陣者給以重賞。這些重賞可以是金銀、財物,比如攻陷城池之後一般都能得到大量的財物和女子,在分配這些勝利品時,先登者得到的數量會比別人高得多。獎勵也可以是官爵,比如朱元璋帳下的胡大海就是一員猛將,經常“搴旗斬將或操蝥弧以先登”,屢立奇功,官職也升得很快,迅速做到了右翼統軍元帥。

再比如,永樂四年,明成祖朱棣任命新城侯張輔佩掛徵夷將軍印,擔任總兵官,率領數十萬大軍遠征安南。張輔聯合雲南的沐晟軍隊,兵分兩路進入安南。在多邦城之戰中,安南守軍數量龐大,建起來一道高高的土城進行防禦,城下深挖城濠,溝濠之中佈置了大量的竹刺,溝濠外面也有大量的陷井。

張輔安排明軍在別處佯攻,分散安南軍隊的注意力,又派都督黃中組織起一支敢死隊,每個人“持炬火銅角”。張輔鼓勵他們立功報國,誰能最先登上城牆,將有重賞。

夜深時刻明軍開始行動,大家悄悄越過城濠,靠近城牆樹立起雲梯。一位名叫蔡福的都指揮第一個登上城牆。死士們跟隨而上,在城頭吹響號角、一齊燃起火炬。安南守軍頓時陷入混亂,明軍趁機鼓譟入城,經過激烈的混戰最終奪下多邦城。

以後蔡福升任都督同知、都督等,但後來他被安南人俘獲,幫助過他們,後來安南人把他送回,被明宣宗處死。

明朝建立以後,在獎勵軍功方面有一些變化,把財物獎勵和功名獎勵分開。一個人立功之後,可以選擇銀子,或者選擇升職。比如明末的遼東大將滿桂在戰場是一員猛士,每戰都有斬獲。可他每次立功,都選擇銀子,所以官職一直不高。

也有一些時候,將士們搶先登城,不是為立功,而是被逼迫。比如雙方苦戰良久,攻城一方會驅使士兵拼死奪城,否則處死。大家明知道退卻是死路一條,不如硬著頭皮闖一闖,也許會有活命的機會。


於左


《孫子兵法》有云:“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由這可知攻城往往都是最後的選擇,是不得以而為之。

在那個沒有重武器的時代,堅固的城牆是所有軍人的噩夢,他們必須要憑藉著肉體與城外的敵人殊死搏鬥,與此同時還要防備來自城牆上的敵人。為了靠近城牆,他們流血流淚,用自己的身軀躲過火箭避過大石、越過護城河,來到城門之下,然後順著梯子向城頭攀援。



在攻城戰中,雲梯是非常危險,在雲梯上,你運動範圍有限,因此對於來自羊馬牆後(前方),城牆垛口(斜上方),射樓上(斜側上方)和城牆後高臺上(正上方)四個方向的火力的躲避也是非常有限,一個不小心就可能一命嗚呼。

那麼,攀雲梯這麼危險,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願意第一個爬上城牆呢?

答案只有一句話”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重罰之下必有秩序!”

第一個登上城牆,在古代被稱為“先登”,又被稱為“首功”,其賞賜的額度非常之大,甚至超過了斬將奪旗,但凡經常能夠先登者,都是武藝高強之人,往往之後都能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

漢朝,霍去病在與匈奴的封狼居胥戰爭中屢次先登,戰功卓絕,史記這樣記載說“驃騎將軍去病率師躬將所獲葷允之士,約輕齎,絕大幕,涉獲單于章渠。以誅北車耆,轉系左大將雙,獲旗鼓,歷度難侯,濟弓盧,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現在認為這是漢人的最高榮譽之一。


唐朝以後,對於先登的獎勵也是非常之高,例如,李如松率領明軍攻打日軍盤踞的平壤城時,就曾下令:“明日攻城,先登城者,賞銀五千兩!”在古代,一兩白銀相當於現在的300人民幣,5000兩就相當於現在的150萬元,其賞格之高,令人咋舌。

俗話說的好”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在那個戰爭時代,動亂不堪,能用命去搏一搏榮華富貴,誰不想呢,因此總有勇士用自己的生命去為戰友打開一個缺口。

有時,古代軍隊還會專門組織勇士,組成“先登部隊”,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敢死隊,例如曹操手下就有“先登死士”,以800人擊敗袁紹的上萬人,還有就是呂布手下大將高順帶領一支700人的陷陣營在小沛擊敗劉備的上萬人馬。還有就是韓信在井陘之戰以萬人擊敗趙國二十萬人馬。


先登是一種待遇,但是更是一種榮譽,能成為先登之人是對你能力的認可,更是一位軍人的自豪和驕傲。

最後送大家一句老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為自己的國,為自己的家而戰,雖死無憾。


一縷風塵854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喜歡的話可以關注我。

有個詞叫捷足先登,這裡面的先登兩個字,在古代就是指第一個登上城牆的人,作為吃螃蟹的人,第一個登上城牆的勇士,所面臨的是十死無生的風險,不過正所謂富貴險中求,風險越大,收益越大,只要能第一個攻入敵城,並且活了下來,那後世的榮華富貴自然是享之不盡。

《韓非子》裡記錄了一個吳起攻打小亭的故事,攻城前,吳起給士兵是這麼做心理動員的:“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國大夫,賜之上田宅。人爭趨之,於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再說唐朝名將張士貴,就是那個小說裡陷害薛仁貴的那位,這人打仗特別勇猛,一次跟唐太宗出征時,他第一個攻上了城牆,戰後太宗是這麼和他說的:“公先登之勳,有超恆準,賜奴婢八十口、絹彩千餘段、金一百卅挺。”不說以後的提拔重用,就這些賞賜也夠吃上一輩子了。

而秦末時,劉邦攻打下邑,最先登城的是周勃,攻打濮陽,樊噲是第一個上去的人,想想這倆人在漢朝是什麼地位,就知道為啥打仗要衝在最前面了吧?

另外在現代戰爭裡,我們也經常能見到一些所謂的敢死隊,原理基本都差不多,無非就是愛拼才會贏。

不過能先登的人,大都是真有本事,有勇有謀的人,要是隻靠著一腔熱血,沒腦子的往前衝,那最後的結局就基本上就是當了炮灰。所以先登雖好,也得量力而為,畢竟人沒了,有錢也沒啥用呀。


楊過的大仙


古代軍事術語當中,稱第一個登上城牆的同志為“先登”,而“先登”的一般在戰爭結束後會評為首攻,所能得到的賞賜甚至超過了敵軍陣前斬將奪旗。

對於這種名利雙收的事情,自然就有人會願意去嘗試,去拼一拼,正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當然,這份功勞不是那麼容易掙的。攀雲梯登城者,需要頂著羊馬牆後,城牆垛口,射樓上和城牆後高臺上等幾個方向的火力攻擊。


正面攀爬雲梯的時候,他們不僅僅會遇到手持利刃的敵人,迎接他們的還有滾木擂石,金汁和油罐等殺傷性武器。比如那個油罐,一般使用酒罈子裝滿燒熱的油,然後從城牆上對著攀爬雲梯的人砸,當油罐碎裂後再放火箭引燃熱油,所以攀爬雲梯之人有兩個下場,不是被熱油燙個皮開肉綻就是被大火燒死。

雖然這個是個高風險的工作,但是在高官厚祿的誘惑下,總是有許多不怕死的勇士願意第一個站在雲梯上,拼盡全力為戰友打下一個缺口。而但凡是經常先登者都會成為一個牛逼的將領。

比如曹操的愛將樂進,曾被人成為“先登之王”,在濮陽擊敗呂布,雍丘擊敗張超,莒縣擊敗喬蕤,在南皮擊敗袁譚,樂進都有先登之功,而他也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將成長為曹操的“五子良將”之一。

綜上,先登之人除了擁有豐厚的獎賞之外,能有得到軍隊的最高榮譽,成為先登者同時也是當代軍人的夢想,就是現在我們還有好些部隊被稱為“登城第一連”。


胡來說史


俗話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在攻城戰中第一個登上城牆的人被稱為“先登”,這雖然是一項危險係數極高的高難度成就,因此歷朝歷代對“先登”的獎勵都極為豐厚。

慘烈的攻城戰

在古代,攻城戰對於攻擊方來說一般都要付出極大的傷亡代價,只要城牆足夠堅固,器械足夠完備,糧草足夠充足,對攻城一方來說簡直就是災難性的。據統計,古代攻城戰,攻守雙方的傷亡比例一般為6:1,足見攻城戰至慘烈。雖然攻城方也會準備相應的攻城器械,但守城無疑更具有優勢,在沒有火器的冷兵器時代,攻城戰只能用慘烈來形容。

登城面臨的威脅

那麼我們不妨來看看,成為“先登”都需要面臨哪些威脅,經歷哪些過程。

城外血戰:你首先需要和城外的敵人展開殊死搏鬥,這時候不僅要注意正面之敵,還要提防來自城牆上的冷箭。好了,好不容易把敵人打敗,攻城戰總算是開始了。

準備工作:接下來,你必須冒著城頭的冷箭完成以下工作,你需要跟著大部隊越過敵人設置的陷坑之類的陷阱,然後將護城河填平,再跟著弟兄們將雲梯運至城下。好了,前期準備工作完成,可以開始登城了。

冒死攀登;攀登雲梯可是十分危險的行為。你不僅需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還需要極好的運氣。因為你要頂著來自來自羊馬牆後(前方),城牆垛口(斜上方),射樓上(斜側上方)和城牆後高臺上(正上方)四個方向的火力,還要隨時準備經歷滾木礌石以及金汁的洗禮。好了,這些你都成功躲過,終於來到了城頭上,你終於成為“先登”了。

保證活命:你終於成功的第一個登上了城牆,但是此時問題來了,你必須保證自己活下去,不然再高的獎勵也都沒了。此時站在城頭上,放眼望去全是敵軍,是不是很絕望?這時體現你高強武藝的機會來了,你必須保證自己在戰鬥中活下去。

綜上所述,要想成為“先登”簡直跟買彩票差不多,好不容易買中了,你還得保證有命領獎才行。當然,這些都是在攻城戰勝利的前提下的,如果戰鬥進展不順利,問題又來了,攻城的時候你是衝在最前面的,撤退的時候你是不是更加尷尬?

豐厚的獎勵

與危險相對應的,獎勵自然也極為豐厚。在古代,先登”也被稱為“首功”,賞格甚至超過了斬將奪旗。秦朝末年,劉邦攻打下邑、齧桑,周勃率先登城,攻濮陽和城陽,樊噲第一個上城頭,於是這兩個人憑藉著自己的武勇,成為了西漢開國大將。三國時期的吳國甚至還設立了一個先登校尉,要知道在漢朝,校尉相當於是總司令的職位,三國時期雖然貶值了,但也不是小官。

到了明朝,對於先登的獎勵也都很高的,動不動就是加官進爵,賞賜美人,可以說是一下子從底層小兵升到了高富帥。

當然,有人說就算獎勵再豐厚,我也不想去,那可由不得你。古代軍法極為嚴苛,如果你不聽將令,聞鼓不進,只會落得軍法加身的下場。既然同樣是死,士兵們也就只能去搏那渺茫的生機和豐厚的獎賞了。


香茗史館


答案很簡單,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我們看史料如何記載:

《韓非子·內儲說上》:“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國大夫,賜之上田上宅。”
《漢書·酈商傳》:“從攻 長社,先登,賜爵封 信成君。”

再看劉邦手下週勃和樊噲的事蹟:劉邦攻打下邑、齧桑,周勃率先登城;攻打濮陽和城陽,樊噲第一個上城頭。這兩人的待遇,就不用多說了吧。都是劉邦親信。樊噲還是呂后妹夫!

三國時,吳國為了獎勵先登者,甚至設一個職務叫先登校尉。這個先登校尉,可是授兵二千,騎五十匹。相當於現在的團長了!登個城頭,就能從小兵到團長,你說,功勞大不大,賞賜厚不厚!

到了唐朝:“公先登之勳,有超恆準,賜奴婢八十口、絹彩千餘段、金一百卅挺。”這個奴婢八十口!相當了不得,現在誰家養得起八十人?那個公司要是有八十人,老闆都算是大老闆了。

當然,也有不為錢和名的,例如戚繼光。戚繼光這樣的猛人,都喜歡親自率軍登城!就是為了鼓舞士氣。

當然,還有我軍戰士,那都是為了保衛國家,勇往無前。

所以,不僅錢財能招來勇士,為國捐軀的精神更能鼓舞士兵爭先登城!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這種事情總得有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說是這樣說,但是也不是誰都想吃這個螃蟹的,也不是誰都願意第一個爬上攻城雲梯的。而那些人願意第一個爬上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這三個:

1.古代行軍打仗講求服從,就是我們常說的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在長期的訓練中已經養成了這個習慣,當下達攻城的命令時你也不會去想那麼多了,而更關心敵人的刀劍。何況叫你上的時候,你也必須得上啊,古代打仗是有督戰隊的,你不上?直接被督戰隊幹掉,那還不如爬上雲梯博一下呢,說不定還能活下來。



2.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古代打仗的時候對於第一批攻上敵人城牆的人獎勵是非常大的,如果勝利活下來了,那就可能是一輩子的榮華富貴了。像唐朝的張士貴、漢朝的樊噲、周勃等人都曾經做過第一批攻上城的人。



3.將領帶隊的激勵作用。古代打仗的時候都是需要有先鋒將軍的,一方面起著指揮的作用,另一方面還可以激勵士兵勇敢殺敵。將軍都上來拼命了,你一個士兵還有不上的理由?


小凌說史


受電影電視的影響,觀眾對攻城戰有很多誤解,總以為古代攻城戰亂作一團、屍橫遍野,無任何章法,認為衝在前面的都是炮灰,其實這是一種誤讀。

古代戰爭不到萬不得已,一般不會強攻城池的。到了非攻不可的地步,也是先圍困,再強攻。攻城前將帥會精心謀劃、反覆論證,找到薄弱防守位置,選擇強攻。第一批攻城的肯定是精英中的精英,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相當於現在的尖刀連,他們作戰頑強、敢打敢拼,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種信任和榮譽,同時攻城時城下會有投石車、弓箭給予掩護,不會讓人白白送死的。

古代軍隊除了對於成功攻城的第一批人員高額的賞賜只外,同時大幅度的提升軍階,歷代名將比如張世貴、常遇春都是在早期通過首登一步一步走上將軍大位的,和賞賜相比,功成名就對於普通士兵的誘惑力實在太大了,“一將功成萬骨枯”就是當時戰爭寫照。

同時戰場上殺聲振天、你死我亡的緊張氣氛,足以使每個人血脈噴張、分外眼紅,向前衝也是死,退後也可能死,不如一博!這是軍人與生俱來的素養,同時也是一種信念!不經歷過戰爭你永遠不會明白。





傲世萬年雪


首先“先登”確實是一個大功,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因素讓你不得不"奮勇爭先"。

第一,軍紀嚴明。

兵臨城下,攻擊陣型排好了,你是第一排就是第一排,是第二排就是第二排,爬雲梯的就是爬雲梯的,扛雲梯的就是扛雲梯的,說你先上怕雲梯,你說不幹,我怕死,我得站第二排給大夥兒扛梯子?後面督戰隊手起刀落當時就能給你砍了,腦袋掛起來還能以示軍威。現代戰爭直接就給你送上個軍事法庭,古代雖然沒有軍事法庭,但是相應的處罰條例也是相當完備的,再不濟也會秋後算賬吧。

所以你只有認命遵守命令的份,你沒有選擇的機會。也就是說,第一個爬上雲梯的,可能就是安排好的。

第二、軍令如山。

這句話大家可能都聽爛了,軍令如山,讓你前進你不能後退,讓你後退你不能左轉,敢挑戰軍令,平時可能會打板子蹲號子,戰時是可以直接砍了你的。讓你衝你不衝,直接就給你一刀子,根本不給你辯解的機會。你以為古代的督戰隊、今天的憲兵隊

是幹什麼的?就是督戰的,打起仗來,包括軍官和督戰隊都有隨時處死抗命軍人的權力。

第三、賞罰機制。

這才是治軍的關鍵。孫子大家應該都知道,除了孫子兵法,孫子為人所知最有名的故事估計就是孫子為吳王練兵的故事了。當時吳王讓孫子演兵,就讓他以宮中的宮妃和宮女做演示,“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皆令持戟。”

大家都以為開玩笑,那些美女嘛,更是笑嘻嘻,當成了陪大王玩的一場遊戲。結果再次申明軍令之後,孫子直接把作為隊長的吳王兩個寵姬直接給砍了。這下效果明顯,“用其次為隊長。於是復鼓之。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

再比如,明代名將戚繼光,就非常重視賞罰的問題。在他的《紀效新書》中就專門有賞罰一章,主張賞罰要公正,賞不避仇,罰不避親,最後更是直接把長子給處死。

當然,光罰,光殺肯定是不行的。這畢竟是讓人提著腦袋賣命的事情,所以賞格也一定得重。

乾隆時期的名將福康安就是一個重賞的典型。和他打仗,只要有功的,賞起來絕對是眼都不眨。這甚至成了當時朝臣攻擊福康安的一個手段,說他“濫賞”,幸好乾隆信任他才沒出事。福康安給手下的賞格是當時一般將軍的數倍甚至十倍之多。

本來在封建社會,王侯將相就是有種的,出身不一樣一生就不一樣。寒門難出貴子啊,家境貧寒你連讀書參加科舉的機會都沒有,要想出人頭地,那怎麼辦,只得拼命了。舉個例子:


當年劉邦在追擊項羽的時候,見到項羽只有二十八騎,於是對周圍的人說道:只要能夠殺死項羽,或者可以得到他身體一部分,歸來都可以拜將封侯。其實當時很多人當了一輩子兵,除了養家餬口之外,誰都想有朝一日可以靠軍功魚躍龍門變金龍。於是有了劉邦的這句話,這些人卯了勁的往上衝。

等到項羽走到烏江畔的時候,看到身旁基本上沒剩幾個人,於是生了自殺的心思。恰好在這時項羽的同鄉呂馬童,前來對他進行勸降,並且告訴他劉邦說過:“得項羽人頭者賞萬戶”。當時項羽聽後哈哈大笑,對呂馬童說道:想不到我的人頭如此值錢,念在你我是同鄉的情誼上,我就把這個便宜讓給你了。說完這句話就揮劍自刎。

眾人看到項羽自刎之後,於是所有人一窩蜂的湧了上來。有的人拉他的大腿,有的人扯他的胳膊,有的人去砍他的頭顱。不過王翳、楊喜、呂馬童、呂勝、楊武五人,得到的最多。其中楊喜在混亂當中,砍掉了項羽的一條大腿。於是這5個人帶著各自的戰利品,來到劉邦面前求賞賜。劉邦也兌現了自己的諾言,讓他們平分食邑萬戶,各自封侯。

楊喜在這之前只是郎中騎,最多相當於一個騎兵隊小隊長。只不過因為獲得項羽的一條大腿,得以封侯,在漢朝排在開國功臣當中的第103位。但是他的後人因此物質基礎卻出了2皇帝,12宰相。

魏晉時期,楊家地位又再次變得聲名顯赫起來。因為當時晉武帝的兩個皇后就是出自楊家,因此朝政也開始被楊家把持,號稱是當時第一大家族。等到楊震的第十四世孫楊忠的時候,當時已經是北周時期。可能有些人對於揚忠並不熟悉,但是他的兒子是楊堅,也就是後來的隋文帝。

這幾百年的時間,林林總總加起來超過了11個宰相,其他大大小小的官職就不再細說。一條大腿的機緣,竟然改變了幾十代人的命運。(文中只是簡略寫了下弘農楊氏,大家感興趣可以百度下)


回到開始的問題,也就是說,你參了軍,你是上也得上,不上也得上。硬挺著不上,還得捱上一刀,名聲還不好聽;還不如拼死一搏,博個封妻廕子,滿門富貴。


長安城不良人


你說對啦,第一個登上城牆的確實有獎勵。古代軍隊攻城對第一個登上敵方城牆的人,或者斬殺敵酋會有豐厚的獎勵,人們可以一下變成士大夫階層,變成統治階層。


在艱難的攻城戰發生之前。首先會進行戰爭動員,講明賞罰。首先登上城牆者,可封千戶侯萬戶侯,後退的會被當場處死。在開始攻城的時候,先鋒官會帶領大家一起衝鋒。

在軍官帶領下,以及可以改變命運的的重賞,嚴苛的處罰。任誰都是隻能前進,不能後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