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良渚玉器做为史前玉器的高峰,并没有得到传承,远不及红山玉对后世影响,您赞同吗?

玩古赏今


良渚和红山的玉器,我都看过展览,也仔细了解过,对题中这种说法是不赞同的。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虽然都走向消亡,但都对后来的华夏文明产生了影响,这是没有问题的。而根据出土文物来看传承,良渚的玉器对后世的影响更深,至少不会输于红山,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举例剖析。


玉器形制的直接传承

良渚玉器中的经典的玉琮、玉璧、玉璜的样式,一直延续到了商周时期,成为重要的祭祀礼器。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中就记载过六器:「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当然,这些作用有可能是后人附会的,但至少可以看到这种玉器的形式流传了下来。
图:琮王,良渚出土的最大玉琮
考古学家也分析过良渚同时代不同地方出土的玉器,得到了良渚玉器的直接影响范围:北到达山东大汶口,西到安徽,南沿着赣江直至广东,这个范围已经是相当之广了,也就是下图所示的扩展区。
图:良渚玉器的扩展与影响
而前面提过,玉琮这种样式是一直延续到商周的。在良渚文化之后,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崛起,但出土的玉琮并不多,与此同时,黄河中上游的陶寺、齐家文化的玉琮相对丰富且并且形成了固定的样式:素面、近正方体、切割的射口多呈直角。考古学家也据此还原出了玉琮可能的承袭路线:从安徽、河南传入陕晋地区,进而扩展到黄河上游,最后为商周玉琮所传承。
上图就是黄河上游齐家文化出土的玉琮,可以看到和良渚玉琮相比有一些变化,变得更加简单,但保留了基本的形制。大家可不要小看玉琮这种样式在华夏文明里的生命力,下图中这件宋代龙泉窑的青釉瓷瓶就是多节玉琮的样式,虽然这时的人们早已不知道千年前的玉琮是干啥用的了。这些都足见良渚玉器对后世的影响。


对青铜器的影响

商周时期是奠定华夏文明的青铜时代,良渚玉器的形制对青铜器也有不少影响。
玉钺是良渚玉器中最重要的器物之一,前面提到的玉琮象征神权,玉钺则象征着世俗权力:王权与军权。钺的形制来源于斧,甲骨文和金文中的「王」字,就是由钺的形状演变而来的象形字。下图就是良渚反山 12 号墓出土的玉钺。
玉钺这种形式流传下来,到了青铜时代就成为铜钺,其内涵也保留下来,成为代表权力,尤其是军权的一种礼器。这一点在文献中常有记载,如《商颂·长发》中的「武王载斾,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尚书·牧誓》中的「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在不少商周遗址中都出土过铜钺,下图就是出土于山东的商代「亚醜」铜钺,延续了玉钺的样式,上面的人面非常萌。
除此之外,在青铜器的纹饰上也有玉器流传影响下来的迹象。最有名的就是良渚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下图的琮王表面就可以看到这种纹饰,基本形象就是一个头戴羽冠的神人骑在一只大眼睛的兽身上,这是良渚文化中的独一无二的标志。
有意思的是,我们在青铜器上也看到了类似的图案,熟悉青铜器的朋友肯定知道饕餮纹,其实也是一种兽面纹,这种纹饰就和良渚的神人兽面纹很像。包括大大的眼睛和对称展开面部的形式,如出一辙。
考古学家李学勤就指出:「商代饕餮纹只要有爪,爪一定是内向的,良渚玉器的纹饰也是这样,人的手、兽的爪都向内,表明这种纹饰也采用类似的表现手法。」另外青铜器上衬底的云雷纹,也可以追溯到良渚玉器,来源就是神人兽面纹的细部。可见良渚玉器对青铜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


思想观念的传承

最后我们从形制看到思想内涵,也有其传承。


良渚玉器的形制其实反映了先民们的宇宙观,像玉琮这种很有特色的样式可能就代表一种「天圆地方」的观念。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就曾提到:「把琮的圆方相套的形状用『天圆地方』的观念来解释,由来已久」, 「内圆象天外方象地这种解释在琮的形象上说是很合理的」,「琮的实物的实际形象是兼含圆方的,而且琮的形状最显著也是最重要的特征,是把方和圆相贯串起来,也就是把地和天相贯通起来。专从形状上看,我们可以说琮是天地贯通的象征,也便是贯通天地的一项手段或法器。」

「天圆地方」是中国阴阳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影响到了华夏文明的方方面面,而这种观念最早的出现的地方很可能就是良渚玉琮。
图:玉琮的结构
除此之外,像之前提到用玉钺代表王权,最终衍生成「王」这个文字,都是良渚文化对华夏文明基本观念上的影响。

以上就是良渚玉器的传承与延续。红山文化的玉器和良渚有所不同,当然也影响了后世,比如青铜器上的云纹就与红山勾云形佩一类的玉器很相似,但像玉猪龙或者 C 型龙的形制并没有明显地流传下来。


而良渚玉器中的琮、钺、璧、璜都延续到了商周时期的礼器中,从实物证据来看,良渚玉器的影响确实是更大的。而且其祭祀的用途和背后的观念也都深入到后世的礼制与文化中,这也是华夏文明最核心的东西。


时差博物院


不赞同。良渚文化的玉器对后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红山文化。

比如,良渚文化玉琮对后世的影响。

  • 良渚博物院拍摄

可以看出,良渚玉琮对后世的影响是明显的,对商周、春秋战国、宋代、清代都有影响,甚至不限于对玉器文化的影响,还包括对瓷器的影响,如琮式瓶就是仿照玉琮制作的。

再有,良渚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是商周时期“兽面纹”的雏形,也有可能与蚩尤有关。

兽面纹与神人兽面纹的相似性

中心对称,突出的大眼,弯曲的爪子,以及中心部分的构图。

兽面纹也叫饕餮纹,它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上最常见最典型的纹饰。而根据《路史后纪·蚩尤传》中:

“三代彝器【多着蚩尤之象】,为贪虐者之戒。其状率为兽形,傅以肉翘。”

同时《史记·五帝本纪》中又有:“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皇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

这两条文献中都提到了蚩尤的形象广布于天下,不论初衷是什么。商周时期最常见的就是兽面纹,二者是否有联系呢?如果有,那么,可以说良渚文化的玉器纹饰或影响了中原的青铜器纹饰。

当然,红山文化对后世也是有影响的,如从殷墟出土的玉器考察,殷墟玉器与红山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虺形玦、钩形器和玉龙。

但殷墟玉器与良渚玉器也有关系,主要体现在玉琮与玉璧。但总体来说红山文化的玉器不如良渚文化的玉器影响范围大。


文物考古聊历史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 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分布范围,东起豫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抵江汉,中心地区在豫西、晋南、陕东一带,

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于五六千年前,赤峰东郊红山后遗址,玉器C型龙,玉猪龙,细石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为汉族先民创造的远古文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黑陶文化,龙山文化陶器以黑陶为主,灰陶不多,还有少量红陶、黄陶和白陶。

磁山文化:是中国华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磁山发现而得名。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动物骨骸、植物标本。

这是经过考古考证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

良渚文化: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5300-4000年左右。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良渚文化属于吴越文化。良渚文化玉器达到了中国史前文化之高峰,其数量之众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湛,在同时期中国乃至环太平洋拥有玉传统的部族中,独占鳌头。

红山文化远远不及良渚文化,只是经过考古良渚文化突然神秘失踪,继承者不是很明确。良渚文化终将被认为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而载入史册


红艳金珍



梅里一了


第一,首先是红山文化独有的历史地位。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刚开始考古界普遍认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中华文明的源头时,红山文化只被当作一个分支或者是一种长城南北的“混合文化”,但随着红山文化遗址不断发现大量珍贵文物,尤其是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考古学者也开始将史前文化研究重点由黄河流域向北转移,确认了红山文化在我国文明史上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它所具有的中华文明发源的性质。

第二,红山文化遗址挖掘的文物品种多,文物重要性和代表性突出。

自1983年开始的考古发掘,两件龙形玉器的出土,最受瞩目。 2003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第16地点中心大墓进行了最后发掘,发掘面积1575平方米,发现了红山文化墓葬6座,出土了大型玉人、玉凤等珍贵文物470余件,并且在一座墓葬中发现了第三件玉雕龙。玉雕龙又叫猪龙形玉佩饰,由于它以龙为形、以玉为质,因而,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图腾的印迹。

红山文化墓葬的独特之处,即只随葬玉器。红山文化具有“惟玉为葬”特征的结论。如果把出土的一些玉器同《周礼》中记载的六种玉礼器“璧、琮、圭、璋、琥、璜”相比较,可以发现,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具备了夏商周三代文明中 “礼”的雏形。“惟玉为葬”的实质乃是“惟玉为礼”。玉器是红山文化的精髓,从而进一步证实了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第三,红山文化遗址面积广,处于母系氏族近段。

红山文化遗址包含:以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

第四,红山文化具有非常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标志性。

红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辽河流域相碰撞而产生的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大型碧玉猪首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也是目前中国出土时代最早的龙形玉器,被誉为“天下第一龙”。因赤峰境内多有龙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称为龙的故乡,红山文化的先民应为龙的传人。










慕容寒星


据统计,红山文化及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中,红山文化玉器中的礼仪或宗教用途的占26%,而配戴装饰用途的占60%以上;而良渚文化礼仪或宗教用途的玉器76%,装饰用途的只占13%…可见,红山文化玉器配戴装饰前途的占大多数,“私有化”程度是较高的…而良渚文化玉器却是祭祀用途的占大多数,“公有化”程度极高…而在数量上红山玉器也远比良渚玉器要多…

这种现象的产生或与古人所用玉料就地取材其来源的量有关…红山文化玉器玉料来源比较宽泛外还有比较丰富玉料矿藏,宽甸闪石玉、岫岩玉都易采且量大,甚而还有玛瑙、天河石、煤玉…,有的硬度小于5度,治制相对也较易,这样权力阶层享有私人玉器自然会有较大阵容,影响力、传播力当然也会得到较好的发挥…而良渚文化玉料是透闪石、阳起石一类玉,来源单一,且矿藏量也不大,能满足必须的“公有”需要或许也有难度,所以良渚人敬玉崇玉其用心都在治制上的精工,玉器大多是公用的,其影响力、传播力自然是很有限的…

直至今天,良渚玉器存世量都是稀少的…很多藏家毕其一生未必能得一器真品…








謝亞鐵


从史前各文化期的玉器特征以及之后商周战汉玉器的特征来看,有传承,有影响,也有失传。史前文化期玉文化均为局部地域性的,传承受多方面的影响,有地理位置因素,有历史上人群迁徙因素。时空及地域的隔离,使一些高度发达的玉文化失传甚至彻底灭绝。但目前似乎还没有系统的比较研究,去验证商周以降的中原主体玉文化传承来自何时何方。

有些历史延袭的脉络似乎比较清楚,譬如红山文化➡龙山文化➡夏商玉文化,这条线似乎可以成立。这可能就是题主在提问时所侧重的。但这并不是夏商玉文化的唯一来源。举个例子,玉琮是殷商礼玉的主要器型,是来自良渚文化,还是齐家文化,还是兼而有之,并无定论,但肯定不是来自红山文化。

玉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某种治玉技法的传承,也包括玉器的器型、纹饰、甚至使用目的。良渚文化的细雕技术、神面纹、以及一些常用器型是失传了,但最重要的、传世最多的玉琮,则改头换面的出现在齐家文化,出现在商周玉器中,这算不算传承呢?

中国的玉文化延绵七、八千年,被视为正统的中原文化,始自夏商周,但周边地区的各种文化都或多或少的参与了这个历史进程,相互影响,提供营养,使中华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1-2. 良渚玉琮,器型得以传承,纹饰失传;

3. 良渚三叉形器,器型也失传。

4-5. 红山瓦沟纹饰件;

6-7. 商兽首佩(故宫博物馆藏有同款),兽首酷似红山的玉蝙蝠头,而下面的棱沟似与瓦沟纹类似。









卓然堂



謝際勝


遠東文明當是從大地灣向偏東三个方向衍化,伏羲氏到神農氏大約是从公元前4000多年開始的,之后的黃帝生于公元前2717年清水县一带。

而諾亞時的那場滅世性大洪水,發生於元前4990年,距今7008年;亞當被造於元前11013年,距今13031年。

諾亞滅世大洪水之前尚有6023年的人類史。所以如果某遺址早于7008年,那就屬于洪前文明了;不過,就文明的可連續性而言其意義就不大了。

另注:碳14測年法,嚴重依賴“丰度不變”之假定。7008年前的諾亞滅世性大洪水,導致了地質与大气的大變動,自此若干年內“碳14丰度”也劇烈嬗變了;所以這樣看來,或許5000年之內的碳14測年法、才是基本可信的。


上帝圣约爱主守诫


史前文明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迷?还没有完全解开!

良渚文化与红山文化,从出土的遗迹遗物上看,造型上有很大的区别截然不同。

中国华夏文明文化,主要传播于黄河流域,地域广阔,幅度很大影响就很大。

良渚文明,主要传播于长江以南,沿海一带,由于史前,地域的限制,交通不便,长江天然的隔阻,很少与长江北交流。

也有一种可能,由于水患等自然灾害或者人为的战争,造成了良渚文明的突然消失,后世沒有大量专播与此有很大关系。只有后世陆续的发掘中,才得以研究。

以上观点,本人瞎猜,等待考古,进一步解开谜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