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疫情管控期间,普通病人如何确保正常的医疗和用药?

lierenhuichang


在这特殊时期,一般的普通病人没必要恐慌,我们首先应该认清传染病是怎样传播的;

传染病有三要素:

1、传染源;新冠肺炎传染源是确诊新冠肺炎病人及隐形感染者;

2、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通过飞沫传播和与传染源的接触传播;

3、易感者者;所有人群普遍易感;

政府已经采取措施把传染源控制起来并且区分开来;如果政府或社区工作人员没有通知你隔离,那么你目前还是相对安全的,你没有必要恐慌;如果你生病了你如果只是普通感冒,并且自己能够懂一点医学常识,你在疫情扩散之前家中又备用有感冒药(目前药店的退烧药和咳嗽药需要身份登记,社区没有资格看发热病人),你可以试着去服用一些对症的感冒药,如果两三天不见好转,你还是应该到医院去就医,只要你去医院就诊的过程中佩戴好口罩,注意洗手,理论上你是比较安全的,因为有条件的看新冠肺炎的医院都有单独的发热门诊来处理发热病人,发热门诊还分为普通发热门诊和新冠肺炎专区,医院会根据你的情况进行分诊,所以只要你没有接触理论上的传染源你是相对安全的,不用恐慌,更不要怕到医院感染上新冠肺炎而耽误你的病情。

如果你的自己的病情不了解,还是不要乱吃药或者在家里面等疫情结束再去看,你应该第一时间佩戴好口罩去医院看病。

如果你被通知隔离了,那是你身边的人或者你所在的小区有确诊病例了,你如果确定你最近没有出门,接触传染源的可能性比较小,你也不用自行惊慌,你在家安心隔离观察,会有社区工作人员及社区医务人员上门来为你服务的。

就算万一很不幸,你感染了新冠肺炎,你应该积极向社区报告你的情况,到医院去尽早确诊,尽早隔离,尽早治疗。


身闲心直双目明


有了一些症状不要慌先做好自我隔离,一定要去医院,愚昧和成见太可怕了,差点要了人命

讲一个真实的事情吧,就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我表姐年前从上海回四川来,当时疫情还没引起重视。因为长期在外地所以回来很自然的拜访一下老家的亲戚,当然我家也在其中。除夕夜过后通过电视得知疫情似乎有些严重了,但是大家还是没有太在意 ,因为这个似乎离我们有点远。也完全没有想到表姐从外地回来这事。


时间就这样正月十五的样子,突然我爸接到表姐的电话。电话那头是表姐恐惧和无助的声音,说她已经发烧几天了,被她婆婆关在家了不让出门,问我爸该怎么办。(原因是她出门弱势检查出来是新冠肺炎的话村子里的人会唾弃他们一家人的,原话是:要是别人知道你染了病毒村上的人口水都会把我们一家人淹死。)我爸听了之后第一反应就是说必须去医院然后上报你们村上。然后就要给表姐他们村的村支书打电话,这种情况下表姐才得以出门去市里医院检查。我们在家当然也吓得够呛,不过很快她去医院检查结果出来了,并不是新冠肺炎,已经拿了药回家了。

还好不是,万一是怎么办?要是表姐没有勇气给我爸打这个电话又怎么办?愚昧和成见太可怕了。难打为了面子就要把人活活的关死在家吗?病毒其实并不可怕,因为有那么多的白衣天使守护我们。我们要正确的面对疫情,做好自我防护,有问题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做好隔离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


梦中的风


这次疫情,最开始的时候,真的有感到深深的无力感。姨姥姥年轻时嫁到武汉,一直在那边生活,本来今年过年说想回来住住,跟姥姥去周边玩一玩,但后来一段时间身体不太好,就没敢走动。

结果武汉封城,老两口就这么困在武汉了,家里人都很担心她们,叮嘱他们不要随便出门。开始的时候姨姥姥还没那么在乎,觉得离华南海鲜市场挺远的,没啥大事,可把我们急死了,几个小辈轮番打电话劝。

姨姥终于开始重视起来,每天不出家门,但是问题也越来越多。过年时候屯的菜也很快吃光了。现在小区封闭管理非常严,基本上出不去门,买菜也很不方便。

后来,他们小区自发组织了团购,每天在微信群里通知,然后送菜到小区门口。可是,老两口不会用微信啊,平时接个视频电话都费劲,更别说抢菜了。

我联系了他们社区,加了工作人员的微信,把我拉进了群。姥姥给我们几个小辈布置了任务,要完成KPI才给做饭。

于是,我们几个人每天的日常是这样的,用尽力气给姨姥那边屯吃的

吃饭问题解决了,没想到其他问题也很快出现。姨姥姥已经高血压了很多年,前年还因为脑梗住了一次院,降压药根本不敢停。最近打电话的时候她说,年前开的降压药已经快吃完了,想自己去医院开点药。

我们一天头就大了,这哪行,不能出门啊,赶紧安慰姨姥让她放心,我们能买到药,就像买菜那样,让她在家安心待着,别乱跑。

安抚完老人之后,我们几个就到处找方法买药,上微博搜的时候,也看到不少类似的求助信息,看来面临这个困难的不止我们一家

但是但是,问题就是,因为配送限制的问题,这些药还是送不到湖北地区!真的是急死了,我一直每天刷微博,找新消息。前天终于等到了这个推送,可以进行湖北地区的缺药登记,想着不管怎样先试试看,我赶紧把信息和联系方式登记上了。

没想到很快就有消息了,第二天阿里健康的客服打电话核对了一下身份信息和具体情况,然后就说登记的几样药找到了,已经交给快递公司在路上了。

太好了!

常规快递已经停运,幸亏湖北当地的物流企业愿意进行药品派送,我们的悬着的心放下了大半,总算有办法了。

就是快递现在人手不够,配送确实很慢。老人的药还能坚持一段时间,估计最近几天新药就能送到了。

有类似情况的朋友也可以去登记一下,尤其是湖北地区的朋友,在微博或者微信上搜阿里健康,就能看到登记方式。

因为姨姥需要的降压药相对常规,所以相对好找,一些不太常见的药,大家也可以去登记,看到这次合作的药企很多,人多力量大,总能看到希望。

如果不是湖北地区的话,可以直接买,在淘宝上搜“买药不出门”就能进阿里健康专区,处方药也能买,需要提供提交线下医院诊疗记录,然后有医师复诊开方,再由顺丰配送。

如果急需用药的话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购买。不是那么急需的朋友,在网上开药不能走医保,要是想买个“双黄连”啥的可以再等等。不要再占用那么多物流和医疗资源了,把它们留给最需要的人。

希望大家都能买到自己需要的药,祝平安。


hin娱樂


疫情管控期间,普通病人如何确保正常的医疗和用药?这个问题,我有亲身经历,很有发言权。感觉到在这么大的疫情面前,很多医院不仅要承担本地的疫情防控和感染病人的救治任务,还要听从党中央的号令,支援武汉和湖北,承受的压力异常巨大。虽然,本人在求治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曲折、磨难,但是还是从心底里感激医护人员。

2月13日周日晚,我的腰腹部突然疼痛难忍。起初以为是吃了变质食品(小区封闭),还有就是媒体每天报道的都是新冠肺炎感染人数增加情况,医院就成了高危区,所以就一直忍着,以为能够渡过去。谁知道到了夜里一点多钟,疼痛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进一步加重,刀搅般的那种,实在无法忍受了,叫了同事和家人,开车去医院急诊,否则,感觉当晚过不去。

在去医院的路上又犹豫了,几家知名的医院都是这次新冠肺炎的收治医院,于是就决定去别的医院。到了医院后急诊初步为肾结石脱落,需要做超声波诊断,好在当晚有人值班,很快就确定病情,是一块比较大的结石脱落了,所以很疼痛,而此时看到一个年轻人在待诊的门口躺在地上哭喊。再回到医生那里是,问能否做体外碎石处理,因为结石比较大,靠它自己下来很难。医生表示无奈,说由于医护人员抽走了不少,这里一般性的诊疗项目都关门了。现在能做的是给你临时处理一下,止痛消炎。问到下一步怎么办,医生也表示很同情、但是很无奈。

回家时候,我就在想,这个临时措施,一旦药效一过,就会立马恢复原样—痛不欲生。于是在第二天就一个劲的上网搜索,能够体外碎石的医院。但是,很遗憾的是,小医院不敢去,怕医术过不了关,大的医院都回答每有医护人员做。再说,做了碎石需要住院做处理,现在医院不是迫不得已,不安排病人住院。就这样几乎整整一天的时间,我边吃着止痛药,便联系医院,便托熟人找关系看看有没有机会。因为我知道,晚上我就要面临着大考!在我连续连续不下于十家医院之后,还是没有搞定。最后,我只得在一次去医院做临时处理,消炎止痛。到了第三天晚上,我疼痛实在无法了,下定决心去区里一家医院去做,这家医院是民营的,没有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的任务,虽然防护措施严密,但是基本能够正常运行。于是,不顾一切去做了碎石。说实话,那个手术室除了设备尚可外,就诊条件实在不敢恭维,医生在给我做碎石时,还没滔滔不绝,还能接打电话,还能同时用另一台机器给别人做……好在碎石完毕,我即可回到三甲医院去做后续的消炎等,但是输液是在由抢救室临时开放的一个角落进行的,人员进进出出,距离都比较近,内心充满着不安……

无论是在医院里看待防护严密、严阵以待的医生,还是看到稀稀落落、戴着口罩的就诊者,这个时候,最想离开的就是这个环境。但是,看到那些和我一样急需得到救治的患者,再看看都是风险的场所,以及功能不全的医院,内心感慨,这些都是新冠肺炎给闹的。而如果没有这个疫情,我去医院起码不会有恐惧感,就不会耽搁;起码问题当场就能得到处理,不会拖了几天,增加更多的痛苦;起码会在医疗条件好的医院、由医术高超的医生来做、做后会得到善后,不会导致后来的后遗症。好在这一切都成为过去。

疫情再继续,无数医护人员仍然奋战在抗疫治病的第一线,比起他们的辛苦、危险和奉献,我这一点痛苦根本算不了什么。但是,这个小痒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记忆,它来的虽不是时候,但是让我记住,在庚子年的春天发生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更让我们感受到在这场国家和民族的磨难中,中国人的担当。


无梦到天明


疫情管控期间,普通病人如何确保正常的医疗和用药呢?

说到这个问题,我讲一个真实的例子,在这之前,我哥(表哥)每个星期需要从老家驱车4小时,到市里的医学院买药(该病是肺结核,这种药一次性只能开一个周期,需用身份证才能拿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能拿到药呢?

因为我在这边,所以可以托我买好快递过去。所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寻求亲人的帮助。

如果是日常的小病(感冒等),提前备药是很有必要的。大病无法,该去医院必须去,拖不动。

切记:不要胡乱用药


花心师


那么特殊时期,普通病人如何确保正常的医疗和用药?呢?

一、前往医院前,熟悉医院科室分布、门诊调整和步骤流程,尽可能减少就诊时间。疫情期间,为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给您就医带来风险,我院门诊工作调整如下:<strong>

1.发热门诊、急诊24小时正常运转。

2.暂停所有专家门诊,保留普通内科门诊、外科门诊、妇科门诊、儿科门诊。

3.暂停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门诊,保留急诊。

4.暂停胃镜、肠镜、C14呼气试验。

以上暂停门诊及诊疗范围,开展时间另行通知。<strong>

二、尽量乘坐私家车、出租车或网约车就医,尽可能避免公共交通工具。

三、疫情期间,我院实行车流管控,医院西门是就诊市民唯一出入口。除特种车辆、承载急危重患者和年老体弱患者的车辆外,其他车辆一律禁止通行,其他人员由引导人员指引步行进入医院

四、前往医院路上和医院内全程佩戴口罩;与他人交谈时,请保持一米的距离;为了您及家人安全,最多1-2位家人陪同就诊。

五、根据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医院对所有来院人员测量体温、预检分诊。请您按照医院指示标识,从规定的出入口进入和离开医院。

六、如您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请主动、如实告知工作人员,按照医院指引到指定的发热门诊就诊:

1.发热(37.3℃及以上);

2.14天内有湖北地区或其他疫情传播地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3.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湖北或其他疫情传播地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4.身边人有聚集性发病。

七、就诊时,请在候诊区等候,按次序就诊。陪同人员不得进入诊室,在候诊区域等候。

八、保持手卫生,接触医院门把手、门帘等物品后需洗手,最好用含酒精的手消液消毒。

九、不恐慌。疫情期间,为保证患者和他人的安全,一般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需要先经过发热门诊筛查,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方可根据情况到门诊就诊。只有新冠肺炎疑似或确诊患者才需要进行隔离观察。


泽桥医生


湖北的朋友,在微信或微博上搜索阿里健康,就能看到缺药登记方式,一些不常见的药也可以去登记,看到这次合作的药企很,人多力量大总能够看到希望.

如果不是湖北地区的话,可以直接买,在淘宝上搜“买药不出门”就能进阿里健康专区,处方药也能买,需要提供提交线下医院诊疗记录,然后有医师复诊开方,再由顺丰配送。

如果急需用药的话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购买。不是那么急需的朋友,在网上开药不能走医保,要是想买个“双黄连”啥的可以再等等。不要再占用那么多物流和医疗资源了,把它们留给最需要的人。

希望大家都能买到自己需要的药,祝平安。


英雄欧巴


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展有一段时间了,很多普通病人,比如说有慢性病的很多普通人,都逐渐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不同问题。有的是病情波动怎么办?有的是药快吃完了怎么办?总之,一句话,普通病人应该如何度过这个特殊时期,今天张大夫就试着来说一说。

可以理解长时间居家隔离,很多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难免出现情绪波动,情绪波动就可能引起血压的波动,进而导致头晕、头痛等症状的出现。同时因为大家长期在家隔离,很多人缺乏体力活动,进而导致血脂和血糖的异常,这都是很常见的。而血压、血脂、血糖的异常,很可能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管情况变得不稳定,进而引起心肌缺血、脑缺血的发生。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我建议大家第一在家中尽量找一些感兴趣的活来干,分散不能外出带来的乏味无聊感,尽量让心情平静。同时最重要的是平时一直在吃的药要注意吃,不能自行间断药物和停药,否则可能引起病情的波动。当然,有很多朋友一直在吃的药快吃完了,想问问怎么继续买药?我给大家提几个建议:可以去附近药店买,可以去社区卫生院买,也可以考虑网上购药。

当然,有些朋友吃的药必须回到原来就诊医院才能买到,那实在没有办法就做好预防措施,回原来医院买。如果是这样,请提前联系医院,问好挂号取药事宜。因为就张大夫所知,北京市很多大医院已经停了现场挂号,只有网上挂号服务,这种情况下可以先在网上挂好号在去医院,这样可以减少在医院逗留时间,从而减少被新冠病毒感染的机会。


张之瀛大夫


前几天在网上刷到一个求助信息,一个网友的爷爷高血压的药只剩三四天的量了,现在武汉疫情严重,根本不敢出门去医院开药,附近的药店也都关着,网上买还得担心快递没有复工来不及。


为人子女,我很能明白那种不知所措的焦急心情。


健康人如果有点小毛小病,还能熬一熬。但作为这种慢性病患者,他们一旦停药,轻则可能病情加重,重则甚至危及生命。


大家知道,慢性患者的用药,基本都是处方药,一般医院只开一两周,如果医生好说话一点,开到1个月算是长的了。


疫情什么时候结束似乎有点遥遥无期,现在很多慢性患者估计都开始面临药荒了。


我查了一下相关的统计数据,我国确诊的慢性病患者有近3亿人,湖北就有1300万。而慢性病死亡人数占到总死亡人数的80%以上。


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数据,这么多慢性患者,这么高的死亡率,如果不能解决药的问题,会是什么样的后果?

不敢想象。


刷到微博女王姚晨的转发,我瞬间又对马爸爸多了几份敬意。


互联网,真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遥想17年前,你要买药,唯一的途径就是被逼着瑟瑟发抖去医院买。


17年后,有互联网,一切都变了。


后来我特意去了解了阿里健康的“寻药”操作,除了湖北,其他地方的小伙伴也可以通过淘宝搜索“买药不出门”,去购买慢性用药。全国有50家顶级的药品生产企业强势加盟,来保障慢性药品的供给。


有一名武汉的女子,便是通过“缺药登记”,为63岁患有慢阻肺的父亲,找到了药品。此前,她还通过线上购药平台购买了另一种药,由于快递未复工,药品在广州趴窝。平台得知后,启动了一个应急方案,让她通过医生在线复诊开方,然后又再去协调物流和商家,最后药品成功配送到家。


事实上,就全国而言,慢性药品并不紧缺,只是药企、交通、物流等都被疫情打乱了节奏,才导致在患者侧出现了结构性短缺的现象。


但“寻药”并不容易。


这涉及到消费、支付、物流、商家资源等各个环节,也只有像阿里这样的企业,才有做这件事的运营能力和技术优势,才能做到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上线和推广。


除了买药,看病也是个问题。


我有一个朋友,住的小区发现了三户从武汉回来的人,其中有一户全家都被感染隔离了,小区实施封闭式管理。两个星期下来,他已经精神崩溃了,每隔2小时就拿着额温枪对着自己的脑门扫射。有一天,38°,急得哭。


去医院,怕交叉感染,不去,万一已经感染了呢?


一哥们儿实在忍受不了他一直在群里发“带着哭腔的嘶吼”语音,说道:我去NM,你在线问个诊行不行啊?


像我朋友一样因为恐慌而有问诊需求的,恐怕不在少数,毕竟,大家都一样,怕死。


但如果大量这种并没有感染的其他病症患者都涌入医院,不仅加大了感染风险(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研究表明,41%的新冠肺炎病人是医院内感染),也更进一步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缺。


但是这一次,不用慌。早在1月下旬,就已经有很多互联网医疗企业上了“在线问诊”服务,而且很多是免费的。

比如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丁香园、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等等。


疫情期间,在线问诊简直是普通患者的福音。你有症状了,先通过在线问诊,咨询医生的专业意见,问问接下来该怎么办,是不是有必要去医院。


这不仅能够减轻患者出门负担,消除恐慌情绪,避免交叉感染,也缓减了医院的治疗压力。


余姚市的汪远航医生参与了线上的义诊活动,他说“我们暂时没有条件去到湖北‘前线’,但至少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一工具,来助湖北当地同行一臂之力。”

事实如此。


在线问诊平台,用另一种方式,将全国各地,心系武汉的医生,推上了前线。

在线问诊的医生,很多都是利用自己的休假、休息时间来提供服务。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有个40岁的赵智刚医生,被确诊新冠肺炎轻症,而他在家隔离治疗期间,还在通过互联网平台,在线看诊,一天问诊200位。


疫情当前,守望相助,类似这样的案例太多了,每次看到,鼻子都会发酸。疫情面前,我们很无奈,但我们应该永远充满信心,因为有很多人,都在为了胜利,一刻不停在努力。


根据统计,某平台在线问诊上线24小时,访问用户已近40万,医生人均咨询量为114人。在上线的第四天,问诊量超过10万人次,相当于33家实体三甲医院日均门诊量的总和。


而在各大医疗平台上,有上万名的专业医生在提供问诊服务,可以想象,通过互联网平台输出的医疗资源,能够为多少患者提供帮助。


还有线上直播,江西的张沛医生首次直播就火了,观看人数近10万,一个小时,他解答了100多个问题。

这样的问诊方式,大家都是喜闻乐见的。


互联网医疗平台还做了很多利民的实事。


比如,我们经常在网上能刷到的丁香医生的疫情科普内容,还有“疫情地图”和实时播报,也是出自丁香医生。


另外健康160上线的“全国新冠肺炎确认病例到访小区”,对我们来说还是很实用,可以通过平台实时查询确诊病例的活动轨迹,至少能寻求心理上的踏实感。


还看到一个比较实用的功能,在阿里健康的发热门诊里,可以查看离自己最近的3家发热门诊医院,直接导航就能到,不过这个功能目前好像只有北京可以使用。


在这次疫情当中,切实感受到了很多互联网企业的社会担当,在捐款捐物上,互联网企业动辄上亿,表现亮眼。


但更重要的是,有一些互联网的巨头愿意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和技术优势,建设防疫的基础设施,为抗役提供了强大的后勤支援。


我相信,你能感受到科技赋能的力量,还有他们人文关怀的温度。


互联网医疗发展至今,差不多有10年了,但市场占有率不到3%。


2009年起步,那时候主要是发布医疗广告。


在移动互联网来临后,互联网技术成熟了,互联网巨头开始布局,但受限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C端还是没有规模发展,患者看病,还是习惯去医院排队。


我国医疗资源分布本就存在供需不平衡的矛盾,而本次疫情,让传统医疗体系的矛盾集中性爆发,再加上政策的加持,互联网医疗突然走到聚光灯下。互联网医疗的优势也快速普及,更多的人愿意接受在线医疗。


而同时,此次疫情,也在倒逼传统的医院转型。


相信在未来,互联网医疗将会成为“常态”,轻症线上问诊,重症线下医治将成为趋势,这样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也会让社会医疗资源的分配趋于平衡。


而互联网科技,也必将为人类健康贡献更多的力量。


欧文酥


答: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来确保普通疾病的正常诊断和药物治疗。

虽然是疫情管控时期,但对于医疗机构来说,大多数的诊疗工作都在正常开展,发热门诊和普通病人门诊都是独立区域分开的,而且新冠肺炎患者只是在少数定点医院救治,另外社会的药店也都在正常营业,所以公众不要担心看不上病,更不要担心买不到药。只是我们在就医的整个过程中,为了减少感染新冠病毒的几率,得提前知道些注意事项:

1、优先选择网络问诊

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非严重类型的眼科疾病、耳鼻喉科疾病、口腔科疾病、皮肤科疾病、内科类疾病等,可以优先选择网络问诊,在电脑端或手机端都可以操作,除了互联网公司有问诊平台,现在很多医疗机构自己也开发了线上的咨询平台,而且很多都是免费的,老年人如果可以在子女的帮助下进行问诊。网络问诊结束以后,如果需要药物治疗,可以去当地药店购买,也可以网上购买。如果网络初诊评估病情比较危急,然后再考虑去医院就诊。

对于危急重症类的疾病,最好先前电话联系下医院导诊,可以选择当地能够满足需求的,最好是门诊量不多的医疗机构,选择的就诊科室,尽可能避开发热门诊和急诊等科室,慢性病患者每次可以多开点药。就诊的整个过程,需要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在医院与其他患者最好保持1米以上距离。最好是做私家车过去。随时携带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特别是触摸医院的门把手和座椅之类的物体表面,需全程做好手卫生消毒。看完病回家后,可以更换衣物,把手洗干净,最好也洗个澡。


【版权申明】本文首发悟空问答,作者已签约第三方维权平台,有专业律师打理版权,任何抄袭我平台文章的,我们将追究您的法律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