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都知道明朝在南京有六部,南明時候為何感覺不作為?

姜老師是本人


在明朝末年,雖然崇禎皇帝在北方上吊死去,但是有其他的皇帝朱由崧在南方建立了另一個政權,這個就叫做南明政權,也叫做弘光政權,這個政權他定都為南京,南京當時作為明王朝的陪都,南京可以作為都城,南京他本身就有一套完整的行政體系,按理說南明的政治條件比當時的南宋的政治條件要好得多,為什麼沒有另一個偏安南方的政權呢?僅僅過了一兩年,這個政權就被清王朝給消滅了。

接下來我就以三個方面進行講述一下,第一個方面,明末時期天下大亂,各股勢力你爭我鬥。第二個方面,這個弘光皇帝,本身能力不足。 第三個方面,天下都快沒有皇帝了這時候東林黨人還在黨爭。

第一個方面,明末天下大亂,各種勢力你爭我奪

崇禎皇帝上吊之後,天下就出現了很多個皇帝,關外有一個順治皇帝。還有兩支起義軍,在這一年他們也相繼稱了帝。一個是大順皇帝李自成,另一個是大西皇帝張獻忠。



舉個例子,很多人都以為明朝滅亡了,這是因為李自成的起義軍,已經佔據了大半個中國,黃河以北,山海關以南,再加上西北的山西和陝西,大半個中國已經在李自成的口袋中,但是跟李自成混的人並沒有特別多的能人志士,李自成打下的土地,一般都處於無政府狀態,北方是一團糟糕,這也是一個原因。

第二個方面,弘光政權的領導人能力不行

弘光政權是朱由崧被大奸臣馬士英給扶上了皇帝的位置,當時馬士英一看到機會來了,就聯繫北方四鎮將鄰小福王朱由崧接到南京。從此就開始了南明的悲歌,昏君加上奸臣,家底如此好的南明就這樣敗落了。小福王不是什麼真正的明君?她沒有讀過什麼聖賢書,也不認識字。根據歷史的記載,他真正的劣跡只有兩項。第一個就是他喜歡喝酒,第二個就是他喜歡聽戲。



舉個例子,朱由崧在位的一年,就沒幹幾件事,最荒唐的一件事,便是深更半夜在宮中鳴鐘,這是宮中出現重大變故的信號,在古代皇宮,一般到晚上是要鎖住的,宮中不出事是不可能開門。宮中鳴鐘,要出大事,太監和宮女火急火燎的趕到,心想是不是皇帝死了還是生病了?最後這些太監和宮女都虛驚一場,因為這位皇帝想看戲,宮中缺乏道具,所以她想讓這些人幫他找道具。你想可知?如此荒唐。

第三個方面,東林黨人的內訌?

如果大家熟悉萬曆朝的歷史的話,萬曆皇帝的兩個兒子,長子叫做朱常洛,就是後來的明光宗,是天啟皇帝和崇禎皇帝的親爹。這個萬曆皇帝,他並不喜歡這個朱常洛,因為他的母親是一個普通的宮女,那他喜歡誰呢?是他的小兒子朱常洵,就是跟鹿肉燉在一起的那個老福王,他的母親是鄭貴妃,萬曆皇帝特別喜歡這個鄭貴妃,所以這個萬里皇帝就像立這個福王為皇帝,但是東林黨人不幹,竭力的反對萬曆皇帝,東嶺黨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將這個老福王給扯了下來。扶立了萬曆皇帝的大兒子朱常洛,這可是東林黨人的風光偉績。但是這個樑子卻被結下來了。多年以後,出來了個小福王,那東林黨人必須得竭力的反對,因為其中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東林黨人和魏忠賢你爭我鬥,崇禎皇帝將魏忠賢一夥定為閹黨,逆案,如果這個小福王上位的話,這個小福王會不會翻案?如果方案的話,那肯定又是一次血雨腥風。



總結

南明有很好的政治基礎,南京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管理體制,最終卻在一年多滅亡了,這其中的原因,除了明末天下大亂,各路勢力你爭我奪,再加上小福王能力低下,還有最後就是東林黨人的黨爭問題,各方的利益關係。


經濟戰略


明朝和其他朝代有個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它有兩套中央機構。雖然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但是明朝在南京還有完整的六部以及其他行政機構,還留有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為何南明短短十幾年就覆滅,東晉和南宋沒有第二套中央機構,卻能延續上百年國祚?

圖:崇禎死時,南明依然擁有半壁江山

沒有足以服眾的皇位繼承人

直到北京城破前,崇禎才分別讓太監護送自己的三個兒子出逃,然而此三人全部落到了李自成手上。等到李自成敗退之時,三人被釋放,但是此三人要麼輾轉被清軍所獲,要麼隱姓埋名,無一人跑到南京即位。

圖:崇禎朝太子朱慈烺劇照

結果南明先後出現數個政權,都認為自己才是正統,彼此之間互不服氣,甚至兵戎相見,以至於被清朝逐個擊破。


而東晉是由於司馬睿很早就來到江南經營,並且晉愍帝在死前給他下了詔書,如果自己出現不測,司馬睿可登基為帝。因此司馬睿即位的合法性毋庸置疑,而且整個江南也沒有其他的宗室勢力可以和他相爭。


北宋滅亡時,趙構是宋徽宗唯一沒有被俘的兒子,因此即位也是理所應當。南宋君臣齊心,終於抵擋住了金軍南下,成功為宋朝續命。


在天下大亂之時,一個能被所有人認可的皇位合法繼承人,才能收攏人心,團結對外,而崇禎一沒有提前讓兒子去南京以備不測,二沒有在藩王中指定繼承人,以至於南明打一開始,就陷入了皇權正統的鬥爭之中。


東林黨人的私心

在找不到崇禎兒子的情況下,明神宗長子朱常洛一脈已無人可繼位,而次子早夭。根據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明神宗三子朱常洵的兒子,福王朱由崧是最合理的即位人選。


然而明神宗時期爆發了著名的“國本之爭”,當時明神宗偏愛鄭貴妃,一心想要廢除太子朱常洛,另立朱常洵。結果東林黨人誓死抗爭,終於保住了朱常洛的太子之位。現在立朱常洛之子即位,這些東林黨人一方面心存芥蒂,另一方面又擔心遭到福王登基後打擊報復。


於是以錢謙益等人為首的東林黨人,提出要立賢,他們主張立神宗弟弟朱翊鏐之子潞王朱常淓 ,史可法主張既要立賢也要立親,他推薦神宗第七子桂王朱常瀛。


雖然最終福王在馬士英、阮大鋮等人支持下順利登基,改年號弘光,但是這個初生的南京小朝廷,內部已是分崩離析。

東林黨人表面服從弘光帝,事實上背地裡興風作浪。弘光元年,南京朝廷就發生了“大悲案”、“太子案”和“童妃案”,均是一些騙子假冒皇親貴胄,東林黨人乘機煽風點火,極大地損害了弘光帝的威信和弘光政權的凝聚力。


不久,弘光政權就發生了內亂,清軍乘虛而入,很快渡江而來。弘光帝出奔蕪湖後,眾位大臣獻南京降清,隨後弘光帝被清軍抓住處死,南明從此陷入四分五裂,直到被各個擊破 。


更加險惡的外部環境

南明眾人,面臨的敵人不僅是來自外部的清朝,還有來自內部的農民起義軍。弘光政權建立初期,由於李自成殺死了福王朱由崧的父親朱常洵,逼得崇禎自盡,因此他們初期的國策是“聯虜平寇”,意思是聯合清軍剿滅李自成,卻沒有想過此時最大的矛盾是民族矛盾。

即使後期,南明政權和李自成餘部一起抗擊清朝,但是雙方始終貌合神離,南明的大臣們看不起這些烏合之眾,李自成的部下也堅持稱李自成為先皇,雙方不能團結一心,最終都難逃覆滅。


東晉建立初期,北方雖然大部分都歸於少數民族之手,但是群雄割據,甚至有漢人政權,沒有哪一方有足夠的力量南下。等到符堅統一北方,準備南下時,已經過去了六十年,東晉早已站穩腳跟。


南宋建立初期,雖然前有靖康之恥的發生,但是全國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南宋可以一心一意,防範金人。而金人剛剛滅亡遼國不久,又滅亡了北宋,需要時間消化和穩固佔領的地盤,因此給了初生的南宋喘息之機。


而明朝末年,天災不斷,加上常年與後金作戰,百姓早已民不聊生,才有了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的反叛。因此南明面對的外部環境,要顯著劣於東晉和南宋。


總結

天災加上內部的腐朽,末期的明朝已是千瘡百孔,病入膏肓。李自成屢次大敗,又很快東山再起,足以看出明朝早已失去人心。而很多官員投降清朝,也是看出了明朝氣數已盡,紛紛跳下明朝這艘即將沉沒的大船以求自保。


而大敵當前之時,南京的官員出於私利,依然熱衷於黨爭和內鬥,則加速了南明的覆滅,實在是不值得可惜。


機智的小熊貓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北京陷落,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殉國,消息傳到應天府南京後,以史可法、馬士英為首的南京政府立刻運作起來,欲另立新主,重整旗鼓。當時崇禎皇帝的三個兒子全部失聯,泰昌皇帝這一脈已經斷絕,所以眾人商議從藩王中選一位來繼承大統,而這時潞王朱常淓和福王朱由崧恰好在淮安避難,論輩分,潞王朱常淓是隆慶皇帝的孫子,崇禎皇帝的叔叔,而福王朱由崧是萬曆皇帝的孫子,崇禎皇帝的堂兄。血統上,福王更接近,但潞王朱常淓在書法、繪畫、音律方面頗有造詣,素有賢王之譽。因此在擁立哪位親王即位的問題,朝臣們發揚了大明朝一貫的黨爭傳統。

一開始,詹事姜曰廣主張迎立福王朱由崧,指出福王倫序最親,人又近在淮安。但東林黨人卻不願意福王朱由崧即位,因為他們曾經反對萬曆皇帝立老福王朱常洵為太子,擔心福王即位後會打擊報復,以潞王朱常淓賢明為理由,主張迎立潞王朱常淓,並指出福王朱由崧"不孝、虐下、干預有司、不讀書、貪、淫、酗酒"七條不可立的理由,否定了朱由崧的人品,沒有作為天子的道德基礎。最終在東南防衛所依賴的將領路振飛、高傑、劉澤清等人的武力威脅下,廬鳳總督馬士英迎立福王。

崇禎十七年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即皇帝位於武英殿,以次年為元年。當時名義上掌握在弘光皇帝手上的軍事力量有駐守在武昌的左良玉部和江北四鎮,他們分別是駐(儀徵)的黃得功部、駐(今壽縣)的劉良佐部、駐淮安的劉澤清部以及駐守揚州的高傑部,五路大軍合計在也有數十萬人。然而弘光政權遠沒有表面上這麼強大,五路兵馬各不相符,缺乏統一調度,高傑部三萬人是大順農民軍歸順而來,左良玉部更是在崇禎皇帝時期就尾大不掉,不服指揮。更嚴重的是,弘光朝廷的戰略意圖是"聯清滅順",認為安內乃攘外之本。當得悉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消息後,弘光皇帝封吳三桂為薊國公世襲,併發銀五萬兩、槽米十萬石來搞賞他借兵滅順的功勞,同時派陳洪範、馬紹愉出使北京,與清議和。

在朝廷內部,黨爭愈演愈烈,東林黨和閹黨互相謾罵以至動手的記載,不絕幹史。閹黨因為擁戴有功,掌握了朝廷的絕大部分權力。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竭力排擠、打擊東林黨人。內閣中的東林黨人史可法被迫外出,督師揚州,高弘圖、姜曰廣也先後被迫辭職。阮大鋮由馬士英力薦入朝後,對東林黨人進行大規模的報復迫害。他借作"順案"之名,恢復了特務機構東廠,處死了東林黨和復社的許多人士。

崇禎十七年十月,以多鐸為定國大將軍,率兩萬騎兵征討南明。弘光元年正月,清軍南渡黃河,南明駐睢州、駐河南總兵李際遇分別向清軍約降,高傑被許定國誘殺。三月,左良玉以"清君側"之名,率部東下進攻南京,四月初九,清軍乘機攻佔徐州。四月十三,泗州守將李遇春降清,史可法退守揚州。清軍渡過,於十七日距揚州20裡列營。十八日,南明降將引清軍包圍。二十二日,城中、監軍副使高岐鳳降清,揚州城中兵力益單。二十四日,清軍從泗州運來,試轟揚州,滿城恐慌。二十五日,清軍急攻破城,被俘,不屈就義。五月初八日,清軍乘大霧夜渡長江,次日克鎮江。南明沿江守軍皆潰。總兵、鄭彩部水師東遁入海,退回福建。十四日,清軍自鎮江南下丹陽,直抵南京城下。弘光元年(1645)五月十五日大臣、王鋒、等獻南京城投降,清軍佔領南京。二十二日,清軍俘獲逃奔的。至此,弘光政權亡。南明先後歸降者共計馬步兵23.8萬人。二十四日,抵南京。

看似強大的弘光朝廷僅僅堅持一年就滅亡了,這不免讓人唏噓。東林黨人編撰的史書說朱由崧生性闇弱,不忠不孝,荒淫無恥,政事則悉委於、,將弘光朝廷的失敗全歸罪與弘光一人身上。我認為這是有失偏頗的,從他殉難的一系君臣予以平反,並惡諡當時擴大迫害的做懲戒的舉動來看,他並非昏庸且頗有個性。弘光政權的失敗是戰略大局的失敗,同時也因為內部黨爭矛盾激烈,外部武將各自為戰,不服調度,缺乏戰鬥力。

弘光政權的失敗痛失了一次重整河山的機會,自此以後,抗清大業更加風雨飄搖!


詩雨花魂


南京作為明朝留都,雖然保留和北京一樣的編制設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軍都督府、翰林院、國子監等中央機構。甚至官員級別和待遇都一樣。希望從政治上加強南北方統治。其實南京也就是給一些政治上失勢以及閒散人員的養老處。

明朝末年,自從崇禎吊死煤山之後。南京雖然有完整的政府編制。可明朝不像宋朝一樣有宋高宗趙構一樣的官方人物。沒有這一人物,南明政權的合法性就會遭到質疑,也就不會得到廣泛擁護。

南明帝位之爭不斷,先是福王朱由崧。福王政權覆滅後,南明更是各地為政。浙江抗清義軍及明朝官紳擁立魯王朱以海監國,福建的鄭芝龍擁立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登基稱帝,兩個政權誰也不服誰。在滿清隨時可能打過來情況下,雙方甚至為帝位兵戎相見。

南京六部的不作為,很大一部分關係是沒

有一個較為有效的中央政權。


史爭朝夕


南京六部在明朝其實就是安置官員養老和打發不得志官員的地方,這套班底可以說是完美繼承了明朝的種種弊端,比如說黨爭。

南京的東林黨在弘光政權建立之時,就起到了攪屎棍的作用。因為崇禎帝的三個兒子不知所蹤,所以只能在近支藩王中尋找繼承人,按理說福王朱由崧身為崇禎帝的堂兄弟,可以援引兄終弟及的條例,使福王繼位。

但東林黨卻不願意了,因為當年福王的父親老福王朱常洵差點被萬曆帝立為皇太子,當時東林黨以嫡長子製為由支持崇禎帝的父親明光宗朱常洛,導致這件事不了了之。

此時國難當頭,東林黨卻害怕福王朱由崧繼位以後,要清算他們,所以以自己個人利益為重,就是不支持福王朱由崧繼位。

福王無奈之下,只能尋求江北三鎮的武將支持,雖然最後順利繼位。但造成了兩個問題,一是明末的黨爭,在南明依舊大行其道。二是明末本來地方軍隊就有軍閥化的情況,福王尋求武將支持,無異於是自我降低身份,更是使南明的軍閥化嚴重,使朝廷對於軍隊的控制很弱。

以南明第一個弘光政權來看,南明沒有破而後立的條件,是因為當時並沒有靖康之恥這種浩劫,再加上南京六部的原因,舊有的體制被繼承下來,同時體制之下諸如黨爭這種弊端,也被一併堅持下來,國難當頭,內鬥為先,可是很要命的。

還有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明朝滅亡時已經享國276年,已經到了壽終正寢的地步。為何這樣說呢,因為一個王朝存在時間久了,不說土地兼併這種問題,像龐大的官僚機構,他代表的是朝廷,時間越長,機構越來越腐朽,不只是辦事效率變低,更是因此使其民心盡失,國家已經沒有民心的基礎了。

而且明末的社會,其實是一種很病態的。不只是官紳階級醉生夢死,就是百姓也因為承平日久,加上諸如白銀內流等情況,可以說太安逸了,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在這種病態社會環境之下,不只是明朝在京官員在李自成攻進北京之時,多達兩千多名官員,只有區區幾十名官員自殺殉國。在南方的南京六部官員更是為了爭立新皇鬧的烏煙瘴氣,史可法在奏疏中的一句話至為中肯:“在北諸臣死節者寥寥,在南諸臣討賊者寥寥,此千古以來所未有之恥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