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为什么现代有些专家会质疑诸葛亮的能力?

yc1688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历史对诸葛亮的真实写照,提到诸葛亮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他倾其毕生所学为刘备打下的一片江山。隆中对的提出帮助刘备在众多群雄中脱颖而出,成为三国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们有很多专家质疑诸葛亮其实并不是质疑他的能力,而是质疑他的真实水平和演义杜撰出的水平之间的差距。<strong>

笔者先来剖析诸葛亮军事方面的才能,就拿赤壁之战来说,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与周瑜一并商议如何破曹操,最终决议用火攻的事情,大部分是子虚乌有或者是演义中杜撰的,历史上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没有那么出众。

赤壁之战应该主要归功于鲁肃与周瑜,是鲁肃说服吴主孙权战,而周瑜是统战者。周瑜的带兵作战能力在现在看来要比诸葛亮强一些,在赤壁大战中诸葛亮的角色只是相当于一个简简单单的盟军谋士,并没有向三国演义中那样的传神。诸葛亮在这时候真正的作用应该就是妥善维护好了刘备与孙权之间的关系,这对后来的借荆州和孙刘联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接着来说一下北伐时期的事情,北伐本身就很充分的体现了诸葛亮的“狂妄自大”以及“不识时务”。北伐之时蜀国已经国库空虚,兵力并没有向出师表中写的那样好。南方确实定了,但是兵甲怎么能足?这难道不是欺君罔上吗?诸葛亮在大殿之上讲:老臣已经五十有二,陛下能等老臣还能等多久?诸葛亮认为以自己的才能带领这些兵甲足以收拾曹魏,但没有想到的是卧龙在前,司马在后。犹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strong>

但北伐也是有他的必要性的,当时三分天下,益州物产最少。如果和平发展几十年,到最后蜀汉真的连浪花都翻不起来。这时只能趁着诸葛亮还在,孙刘联盟还看得过去的时候,努力拼一拼。

用人方面,《三国志·蜀书·马良传》记载: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当时马谡是诸葛亮眼里的红人,对于刘备的建议诸葛亮也没放在心上。最终街亭兵败挥泪斩马谡之时才想到当初先主告诫过自己不能重用此人,可以看出诸葛亮在这识人方面也算不上顶尖。

诸葛亮对权利的渴望现在也被一些人诟病,刘备死后并不是只留下诸葛亮一位托孤忠臣,还有李严。几年之后李严甚至只剩挂了一个名字了,真正的实权全部在诸葛亮手里。

说是对诸葛亮的“质疑”,但可不全是贬低。对诸葛亮能力的肯定从军事领域逐步向经济民生领域转变,之前人们往往会忽视诸葛亮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诸葛亮在蜀地包括汉中,发展了很多因地制宜的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等很多领域诸葛亮都做出过贡献。

综上所述,现在对诸葛亮的研究和“周边”层出不穷,但我们始终要区分演义和正史的区别。在平时的谈论和分析时,没必要区分太细,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才是关键。一旦遇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就要尽可能的客观,公正。


邓海春


不仅仅是“有些专家”在质疑诸葛亮,就我这样的一介小民也同样质疑这个神棍,《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塑造成为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兵书战策无所不知,奇门遁甲无所不晓”的神棍,刻意弱化所有的人,来衬托诸葛亮“高大全”的形象,把刘备描绘成为一个只知道哭天抹泪,遇到事情只知道垂泪询问“军师,计将安出”的草包,把鲁肃描绘成为一个专门被诸葛亮忽悠的笨蛋,把周瑜描绘成为一个气量狭小的小人,而《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事迹描述,基本上除了名字是真的,其他都是虚构的,“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激孙权”“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智算华容道”,“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等等,没有一个是真的,全部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

世人一直都把诸葛亮当成刘备的大救星,当成刘备集团的指路明灯,特别是把诸葛亮那个所谓的《隆中对》当成震烁古今的建国大纲,实际上当时天下大势已经基本定形,曹操击败了袁氏兄弟,统一了北方,放眼天下除了江东孙权,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汉中张鲁,西凉马超之外,已经尽数归属曹操,刘备要想有所作为,千里迢迢去跟马超争夺西凉肯定是不现实的,唯一能够打主意的只有荆益二州,这些刘备心里都是清清楚楚,而且早在诸葛亮拿出那个《隆中对》之前七年,鲁肃就为规划了“汉室不可兴,曹操不可卒除,为今之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恤,取荆州全据长江”的著名战略规划的“榻上策”,鲁肃提出这个战略规划的时候,诸葛亮还背着书包到处求人批改作业呢,他的所谓《隆中对》不过是剽窃了鲁肃的战略思想而已。并不是他自己的原创,也没有达到经天纬地,旷古绝今的程度。

在诸葛亮27岁之前,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名气,也没有什么“卧龙”这样的绰号,否则,以他跟刘表的亲戚关系,不可能连一个芝麻绿豆的小官都混不上,当时在荆州比较有名气的士人是蒯越,韩嵩,傅巽,伊尹,庞统,刘巴等人,诸葛亮还是一个不入流的知识分子,靠着跟黄氏家族的联姻,才有机会跻身于荆州士族圈,刘备之所以驻扎在荆州七年时间才知道有个诸葛亮,足以说明诸葛亮并不是什么大名鼎鼎的“卧龙”,刘备之所以邀请诸葛亮加入,并不是因为他的那个纸上谈兵的《隆中对》而是由于看中了诸葛亮在荆州士族圈的人脉关系,在这方面,诸葛亮也确实不负重望,在他的积极斡旋之下,刘备得到了很多荆州在野士族的支持,获得了钱粮方面的支持和清查浮户扩充军队,成为荆州的三股势力之一,并且有了日后跟孙权联盟的资本,这是诸葛亮对刘备至关重要的贡献。而不是什么“呼风唤雨”“神鬼莫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兵书战策无所不知,奇门遁甲无所不晓”的神棍。特别是在军事上,诸葛亮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建树,刘备自己就是久经战阵的宿将,他的军事经营和技能远胜于诸葛亮,而且还有庞统和法正这样的军事参谋,所以,终刘备一生,都没有让诸葛亮染指军队,一直都把他局限于内政后勤方面。

实事求是的看,如果剔除罗贯中加在诸葛亮身上的神棍光环,他的一生对于蜀汉政权还是有重大贡献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时期。

一,荆州时期,协助刘备融入荆州士族圈,征兵征粮,扩充军队,完成了实力的积累。

二,益州时期,镇守后方,足兵足食,制定法律,协助刘备筹建蜀汉政权。

三,刘禅时代,主持蜀汉政权,解决了夷陵之战以蜀汉政权的内忧外困,稳定了蜀汉的局势。这才是真实的诸葛亮。人们质疑的主要是罗贯中替他吹嘘的军事能力,和他在刘备时代的政治地位,我一直认为评价一个人应该实事求是,不应该无限的进行神话,诸葛亮一个从来没有出过门的农村知识分子,在当时的信息传播条件下,根本就不可能对全国各地的山川地理以及各派军阀势力了如指掌,而从来没有过军旅生涯的诸葛亮也不可能与生俱来的就具备战无不胜的军事技能,陈寿在《三国志》中对于诸葛亮的能力已经有了很公正的评价,他认为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他评价诸葛亮治理蜀国“抚百姓,约官制,示仪轨,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违法犯禁者虽亲必罚”,这样的诸葛亮已经足够名垂青史了,再过分的吹捧渲染他的军事才能就过分了,就难免会让人质疑他了。


狼的影子716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被质疑的不只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的很多人物都在当下被越来越多的人质疑。

我个人比较赞同这种质疑的态度,毕竟《三国演义》只是一部演义小说,不能代表正史。

质疑正是代表了严谨,说明国人逐渐不满足于戏剧的修饰,转而追求历史的真相。



关于诸葛亮,無月也来说几点:

刘备并没有三顾茅庐

是的,刘备没有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的桥段,是罗先生为了表现玄德公礼贤下士,而另外加上去的。

刘备可能去过诸葛亮家里好几次,但不是为了拉诸葛亮入伙,就是聊聊天喝喝茶而已。刘备在荆州的时候到处窜门,很正常的。



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到刘备阵营的呢?

主动应聘的。

就是如此,孔明先生自己跑到刘备那里,求了一份职务。

什么职务?

整天与算盘打交道的财务官员,对,孔明先生最早在刘备那里是一名会计。

这再一次证明了会计是个有前途的职业,就不说现在多少大企业的CEO是会计出身了。



事实上,诸葛家三兄弟分居三国任职,其实也是有其内中打算的。这个家族也确实不简单,除了诸葛亮,后来的诸葛恪,也是东吴一权臣。

而中国一直到宋代,才结束门阀世族垄断政治的局面,在这之前,能进入官场参与政治的除去开国一代,都有背景。


赤壁不关大战诸葛亮的事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为了赤壁大战,只身入东吴,草船借箭、借东风忙的不亦乐乎。

感觉没有诸葛亮,东吴是要完蛋的。

其实不然,赤壁大战没有诸葛亮什么事,诸葛亮那时候还只是个小官员,成天拨弄拨弄算盘,轮不上他说话。

赤壁大战谁的功劳最大?

答案是周瑜。

其实诸葛亮的形象有不少是借鉴的周瑜。

苏轼在赤壁怀古里形容周瑜“羽扇纶巾”,而这是后来诸葛亮的形象。

至于诸葛亮,苏轼在文中一个字也没提,因为本来就没诸葛亮什么事。


诸葛亮是个权臣

没错,诸葛亮就是一个权臣。

诸葛亮并不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去的,自然也不是一开始就以军师身份占据着蜀汉总参谋长兼国防部长的位置。

诸葛亮是怎么上去的,通过政治斗争一步步爬上去的。

这就是真相。

蜀汉内部权力斗争一直很激烈,包括关羽的死,那也是刘备借刀杀人,此处暂不细说。

尽管有很多不同于《三国演义》的内容,但仍然可以肯定的是,诸葛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这点毋庸置疑。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不是质疑,罗贯中的演义本身就是突出和美化刘备的蜀汉集团,而突出和美化的结果就是将属于别人的功劳和战绩强压在某一个人的身上,从诸葛亮说起,赤壁之战,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气死周瑜,华容道,舌战群儒,空城计等等这些演义中经典之战哪一个和诸葛亮本身有关系?抛开这些,诸葛亮还有什么东西拿的出手?再看刘备死后,两大托孤大臣,一个李严,主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军委主席,诸葛亮主内政,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可诸葛亮做了什么事,利用叛乱,阻挠李严平叛,然后以平叛不利,暂时拿了李严的兵权,等叛乱平定之后,找各种借口理由紧抓兵权,最后将李严调离朝廷核心圈,紧接着开始着手北伐,从此以后,一败涂地,动摇了蜀汉的根基。再说关羽,和诸葛亮一样,被罗贯中无限夸大的一位,除了颜良是其斩杀之外,华雄,文丑与之毫无关系,没有过五关斩六将,没有刮骨疗伤,没有华容道放曹操,没有张辽劝降投靠曹操,是自己主动投降曹操,水淹七军也是胡扯,天灾的事情也强行给了关羽,为了突出关羽,更是直接黑了我们的张飞张三弟


用户52157040082


质疑诸葛亮的能力分几种情况。

第一种:专家的专业不是历史领域的,研究不深入,都是拿来主义,甚至有些哗众取宠。这类人有很典型的代表性,说的乍一听十分有道理,让人无可反驳,而且有理有据,引经据典。但是如果你了解深入一点就会发现,摘取史料选择性忽视;论证问题先入为主,从结果找证据;评论人物和事件主观性很强,即便是史书明确记载的也会给你玩出一番花样,解释的与众不同,每每与主流观点相反。但就是其巨大的争议性,带动了流量,成为了话题,自然也就出名了。

第二种:是本领域的专家,这里又需要细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专业性水平够高,但故意哗众取宠,与第一种类似。第二种要好些,这类专家虽说也质疑诸葛亮的能力,但是是根据史料提出的,虽说看起来有哗众取宠之嫌,但结论大多是根据史料来的,只不过由于个人主观看法的原因,与主流观点相反。历史上质疑诸葛亮能力的不乏其人,典型的代表就是北魏的崔浩,评价诸葛亮时用了“志大才疏”四个字,对诸葛亮不屑一顾。但是究其本人,却为人正直,写史时因写太多拓拔氏丑事而被灭三族,其本人能力也深得魏武帝喜爱,你能说他是故意哗众取宠吗?很明显崔浩不属于此类。

第三种:是属于两不沾的人,这是大多数。即本身不是专家,只是历史爱好者,这其中包含大多数的人。然而这不妨碍他们可以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他们一样可以看史书,虽说专业性可能欠缺,但却是传播历史人物好与坏的决定性力量。毕竟广大的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推动者,诸葛亮被推崇甚至被神话不也是始于广大蜀中人民的祭祀吗?同时这类群体分歧也最为激烈,对诸葛亮能力评价也是两极分化,明显比上两种更突出。至于诸葛亮能力如何,我想他老人家也不在意吧!毕竟诸葛亮胸怀大志,他在意的是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与汉室兴亡。其他的都微不足道了!






岳宗恒岱


质疑诸葛亮的能力,这说明了一种觉醒。

国人多年来对历史人物的形象,局限于课本、戏剧、小说还有电视剧、电影。

如今,独立思考的人,开始去通过研究史料,通过对比分析,去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诸葛亮,是被国人神化的人物,比较引人瞩目。自然也成了研究的对象。

理性地思考,就是一种觉醒。不被神化的光环所迷惑,不被演义所洗脑,这是一种好的现象。

对诸葛亮的质疑,主要是对其军事才能的质疑。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综合起来看,主要质疑就是:放着险固的地理条件,不去据险坚守,而不顾蜀国国力,穷兵黩武,五次北伐无功而返,直接导致了蜀国的衰败和灭亡。

其实,这种质疑很正常,反应了人们的意思觉醒,不再愿意被愚弄。

同样被质疑的,就是英雄刘备,对他的动机和人品的怀疑。还有就是关羽等人。

这些质疑很正常,只要是理性的去还原历史真相,就应该去支持。

真理不辩不明,百家争鸣的现象,是文化繁荣的标志。

相反,如果只有一种声音,舆论被掌控,那么就是一种愚民的方式。通过打压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言论,而去让世人强行接受,这是思想控制,是洗脑。

阿呆认为,盲目地崇拜,是愚昧的表现。

阿呆认为,有质疑的声音,是一种好现象。是独立思考,是理性思考的觉醒。


阿呆梦话


人们第一次知道诸葛亮“神”,是知道了他的《隆中对》,这个人在深山老林里,他并没有接触过外界,可他文中写出了现在天底下发生了什么事情,一这样大家就都知道了诸葛亮此人的预知能力很强,属实不容易啊。但是我们后人的学家,并不觉得诸葛亮的想法有什么特别之处,东汉末年三分天下,蜀国的刘备实力是最弱的一个,刘备最先占据了荆州这块要地然后入了四川,后来占据了益州,这样一来他终于可以和曹操、孙权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一点,只要是在三国时期的将领都知道,所以诸葛亮的想法不足为奇。

而且最要命的是,就是因为诸葛亮所写的《隆中对》,导致了刘备被困在四川。而且专家表明了一个观点——历史上任何占据四川的人都是没有能力可以占据荆州的,诸葛亮当时还想一同占据两个地盘简直是痴心妄想、狂妄自大,这两点最为致命。接下来我们在讲一下《三国志》之中的诸葛亮,《三国志》中写诸葛亮出山后并没有官职做。诸葛亮真正有官做的时候是在赤壁之战过后,刘备看见了他的智慧与谋略,但是刘备只封他为军师中郎将。而且在赤壁之战过了十几年后,诸葛亮并没有在带兵打过一场仗。这十几年,他从蜀国的最底层干起,慢慢的担任了蜀国丞相一职。

《三国志》中根本没有记载草船借箭、火烧新野、空城计,这只能说明一点《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给神化了。草船借箭是孙权觉得夜晚实在是无聊,坐船去偷窥一下曹军,曹军发现了孙权,把箭全部射在了船上。而火烧曹营战船则是五虎上将黄盖的功劳。司马懿为什么不和诸葛亮正面交锋呢?小编给大家解释一下,司马懿并不是怕诸葛亮,而是司马懿在魏国掌握的太多了,他早就知道曹操要杀了自己,这样一直跟蜀国拖着,曹操在没有灭了吴国以前是不敢碰司马懿的,曹操知道如果司马懿死了,那魏国上上下下没有一个人能和诸葛亮抗衡。所以他才不和诸葛亮正面交锋,“死诸葛吓退活司马”,这种传言简直就是不能信的。

诸葛亮领兵打仗的能力并不是很好,最鲜明的一个例子就是诸葛亮北伐之时,率领了十几万大军打了十天都没能攻打下魏国的一个小地盘,诸葛亮只能带着兵回家了,最尴尬的事是这座小城只有一千个兵。除此之外,诸葛亮连续六次出祁山,结果都以失败告终,这样一来就可以看出他的军事才能。小编认为《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写的太神了,太过于夸大,罗贯中把一个普通人塑造成了个神仙,不管怎么样诸葛亮的德行品质还是很高的,他的一生精力全部奉献给了蜀国,这一点还是可以在历史上找到的。


迷谷历史


因为这些质疑诸葛亮能力的专家没跟诸葛亮生活在一个时代、他们不认识诸葛亮、跟诸葛亮也没有什么交往,只是通过真真假假的 ‘记载’ 而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所以,人家自然就会质疑他的实际能力 …… 就像我从来不质疑水稻之父袁老的能力这个道理一样 ……


月光小百合


诸葛亮的能力被质疑,这个问题比较广义。能力分多种,如果就军事谋略来看,诸葛亮的能力还是很强的,否则也轮不到刘备称霸一方,虽然不完全是诸葛亮的作用,但不可否认他是其主要作用的。

当时的西蜀能人也还是有的,刘备在时诸葛亮主要负责的是军事。诸葛亮最大的败笔是没有培养接班力量,当与刘备一起打天下的那一班悍将去世后,军事可用之人之人越来越少,所以才有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说法。

连年征战不是能力问题,一场仗要赢,需具备天时,地利,人和。所以出祁山没能成功也是有原因的,至于为什么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偏要为之,只能说是为了“情怀吧”。


江城归来


现代人中的普通人,也比诸葛亮聪明智慧?何况天天研究师祖宗的砖家们?教一徒弟,瞎一只眼,就是这个道理!!一定要把年代与当时背景,分析明白再吹牛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