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娃有話為啥不願和父母說,真相很多人想不到,開放式溝通破解僵局


娃有話為啥不願和父母說,真相很多人想不到,開放式溝通破解僵局

引子

疫情長假居家期間,是家庭成員之間溝通交流的好時機,就像我最近每天在家都和女兒做些室內遊戲、看看書,輔導功課等等,就連聊聊天也是一種不錯的享受,女兒每天都要纏著我們說這說那的,除了線上學習、看書和三餐等之外,白天嘴巴幾乎都沒停過,親子溝通已成為我們這段時間的家庭“主旋律”。

可同在一個小區的朋友F最近卻在為孩子的事而苦惱,當然不是操心孩子學習的事情,而是因為和孩子在溝通方面出了問題。他們突然發現,以前無話不談的孩子現在卻是寡言少語,再也不像以前那樣主動找他們溝通。幾次想找孩子聊聊,話還沒說上三句,孩子就總是以各種理由迴避溝通,躲到自己的房間裡。他們坦誠,在親子溝通方面出了問題,需要有一個解決方案。

眾所周知,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我們一般把這種現象比作“溝通僵局”。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要先找出問題的成因。

01 現實中為什麼孩子有話不願意和父母說

現實中為什麼孩子有話不願意和父母說?這是一個令人扎心的問題,我們先從生活中的一個例子說起。

有一個孩子放學回家,他對媽媽說:“對不起!”

媽媽問:“怎麼啦?寶貝,快跟媽媽說說。”

孩子說:“媽媽,我不敢,我怕說了以後你生氣。”

媽媽就蹲下來說:“傻孩子,我不會生氣的,我保證不生氣。”

孩子一聽就放了心,說:“我今天跟同學打架了,老師批評我了,還要找家長,老師讓您明天去一趟學校。”

媽媽一聽,立刻忘了剛才對孩子的承諾,對孩子怒吼道:“跟你說了多少遍了,不要打架,你就是不聽,又打架了!”

孩子馬上就說:“媽媽,你不是答應我不生氣的嗎?你怎麼還生氣呀?”

媽媽說:“你都做錯事了,怎麼還敢狡辯?還敢頂嘴?真是反了你……”

孩子於是哭著跑回自己房間了……

娃有話為啥不願和父母說,真相很多人想不到,開放式溝通破解僵局

結局不難想象。看到這個例子之後,相信大家明白了一個現象:為什麼隨著孩子長大,他們有話不跟我們說了。從表面上來看,是因為父母答應了孩子不生氣,卻在孩子誠實地告訴他的錯誤時,就難以剋制住,發了一頓火後,氣倒是解了,只不過孩子以後還能再相信我們嗎?

但從深層次原因來說,其實是父母在溝通方式上出了問題。如果溝通方式沒有徹底改變,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還是會如此,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因為錯誤的溝通方式將惡化親子關係的和諧,使孩子失去了對父母的信任。當孩子自我保護機制生效之後,他將不再期待和父母進行溝通,也習慣了忽略自己傾訴的需求,從此再也不願對父母談論自己的真實想法,關閉心門,疏遠父母了。

02 父母這七種錯誤角色在作怪,阻礙了與孩子的正常溝通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什麼導致了孩子再也不像從前那樣願意和家長溝通?產生這種問題的原因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和父母在現實中扮演了錯誤的角色有關,這種角色我們也可把它稱之為傳統型父母角色。

具體來說,有以下七種傳統型父母角色影響到了與孩子的溝通。瞭解這些內容,有助於幫助我們破解父母與孩子溝通的僵局。

1、指揮者

第一個角色就是指揮者。指揮者型父母通常就是用命令、指揮、威脅的方式告訴孩子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

2、說教者

第二個角色是說教者,說教者型父母常常用這種應該、必須來要求孩子,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如“你都這麼大了,你就應該自己穿衣服了”“你作為一個哥哥,就應該讓著弟弟”等等。

娃有話為啥不願和父母說,真相很多人想不到,開放式溝通破解僵局

3、審判者

第四個角色就是審判者,審判者型父母就是不問青紅皂白,理所當然地判斷都是孩子的錯。

4、萬能者

第三個角色是萬能者,萬能者型父母就是告訴孩子我什麼都行,什麼都會,而你什麼都不行,打擊孩子的自信。

5、批評者

第五個角色是批評者,批評者型父母是用特別高的標準要求孩子,孩子做什麼都是錯的,經常用諷刺、挖苦、挑剔的語氣來否定孩子。

6、心理分析者

第六個角色是心理分析者。心理分析者型父母相對就緩和多了,他會以心理學家或者心理諮詢師的角色來幫助孩子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一方面暗示孩子他的問題是自己造成的,另一方面容易讓孩子心安理得地安於現狀,不思進取。

7、安慰者

第七個角色是安慰者。安慰者型父母就是直接告訴孩子,你這些事沒什麼大不了的,有我頂著。安慰者是一種很隱蔽的錯誤應對方式,常常被父母忽略,覺得自己已經善待孩子了,實際上它起到的作用同樣是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沒有價值、沒有意義,跟前面幾種傳統父母角色一樣,都是錯誤的。

上面之所以把這七種傳統父母角色都定性為錯誤的角色,原因就在於這七種角色都阻礙了父母與孩子的正常溝通。

娃有話為啥不願和父母說,真相很多人想不到,開放式溝通破解僵局

這七種傳統父母角色的共性之處,都是在告訴孩子,“你錯了!你不行!你有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等等,發展到最後,必然導致孩子關閉跟父母溝通的大門。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改變傳統父母角色,破解親子溝通的障礙呢?這是我們下一步要研究的重點。

03 開放式溝通是破解親子溝通僵局的重要突破口

無論是哪一種父母角色,其落腳點最終都咬歸結到溝通方式上。因此,我們要破解親子溝通的僵局,突破口就是開放式溝通。

按照開放程度的不同,溝通可分為“開放式溝通”和“封閉式溝通”。開放式溝通和封閉式溝通具有本質上的區別,帶給孩子的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

開放式溝通給孩子帶來的感受是獨特的,是一種強大的滿足感,體現在:讓孩子覺得父母特別地尊重自己;覺得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父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解決問題;父母雖然不一定同意我的想法,但是他們允許自己表達感覺和想法,等等。

與之對比的是,封閉式溝通就是父母單純地給孩子講道理。可想而知,大多數孩子都不願意接受父母那種乾巴巴地講大道理的做法。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概念,我在這裡舉幾個“栗子”來簡單說明。

比如,孩子說:“我再也不想和樂樂玩了!”

  • 父母如果是以開放式溝通的方式來回應孩子,一般會這樣說:“寶貝,是樂樂做了什麼事情,讓你覺得很傷心,不想和他玩了是嗎?”或者說:“你特別生樂樂的氣,是不是?”等等。
  • 父母如果是以封閉式溝通的方式來回應孩子,一般會這樣說:“你怎麼能這麼說呢,你太小心眼了!”或者說:“就這麼一點小事,你就不依不饒的,你為什麼不能把這件事忘掉呢。”等等。
娃有話為啥不願和父母說,真相很多人想不到,開放式溝通破解僵局

又如,孩子說:“這道題我不會,我真的做不下去了。”

  • 父母如果是以開放式溝通的方式來回應孩子,關注的是孩子的感覺,一般會這樣說:“你是不是覺得這道題特別難呢?”“你是覺得這道題需要想很長時間才能做出來,特別地難,不想做下去了,是嗎?”
  • 父母如果是以封閉式溝通的方式來回應孩子,一般會這樣說:“你怎麼能這樣說呢,不要隨便就放棄!這道題你以前做過的,你再仔細看看就會了。”等等。

還比如,孩子可能會說:“你是世界上最壞的媽媽了。”

  • 如果是開放式溝通方式,就會說:“你現在特別生媽媽的氣,對不對?你覺得媽媽這樣做特別不公平?”
  • 而用封閉式溝通方式,就會說:“你怎麼能這麼說媽媽呢,跟媽媽這樣說話非常不禮貌的。”

再有一例,孩子說:“媽媽,你看我新做的手工作品。”

  • 如果是開放式溝通方式,就會說:“看起來你對自己的作品很滿意哦,媽媽也為你感到高興,等媽媽有時間的時候再過來看,請給我5分鐘的時間,好嗎?”
  • 而用封閉式溝通方式,就會說:“好了好了,我知道了,你這個做得確實挺好的,但是我現在太忙了,沒空看。”
娃有話為啥不願和父母說,真相很多人想不到,開放式溝通破解僵局

從以上幾個對比例子中可以看出,開放式溝通是孩子願意接受的溝通方式,而封閉式溝通的背後,其實就是七種傳統父母角色,基本上都是否定孩子想表達的願望,不願意接受孩子有不同的想法。

當孩子在溝通中想表達負向情緒時,父母如果向孩子傳遞出的信息是否定他的感覺,不想讓他表達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習慣了壓抑內心的負向情緒,最後發展到不願意再和父母進行溝通的地步了,這就是不少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和自己說話的深層次原因之一。

一個良好的親子溝通,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不知道你在現實中慣用的是哪一種溝通方式?如果是後者,那麼,我們就要立即去改變這種不好的溝通方式。

04 在與孩子溝通中,父母要這樣做

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能夠對你無條件地積極接納,不帶任何評價地聽你說話,聽你把自己內心的感受和想法說出來,這種溝通方式是最理想的和最容易讓對方接受的。因此,當孩子心中有任何的委屈和負面情緒想表達出來時,作為父母就讓孩子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吧,前提是你對孩子的無條件接納。

在與孩子溝通中,父母要這樣做:

1、通過身體語言來展示父母對孩子無條件接納的態度

對孩子的無條件接納,往往從父母的身體語言中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身體語言可以說是最基礎的溝通技巧,也是良好溝通的前提。如果父母表現出對孩子的話有興趣,就用眼睛平視著(非俯視著)孩子,對孩子微笑、點頭或拉著孩子的手等等,這種寬容和接納的態度都會讓孩子覺得父母現在願意聽他說話,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自然就會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了。

2、積極傾聽孩子的聲音

父母要打開和孩子溝通的大門,跟孩子進行良好的積極溝通,就要擺脫上述七種傳統父母角色,即使不符合自己的觀念或想法,也要先學會積極傾聽孩子的聲音。

娃有話為啥不願和父母說,真相很多人想不到,開放式溝通破解僵局

“積極傾聽”通常有一些固定的句型,父母在與孩子溝通中可以借鑑採用,比如:

  • “你的意思是?”
  • “你的感覺是?”
  • “你覺得怎麼樣?”
  • “我不太瞭解你的感受,你能再說一遍給我聽嗎?”
  • “感謝你給我說了這麼多,我還想聽聽你還有什麼其它的想法……”
  • ……

這裡不能不重點說明的是,不少父母在和孩子的溝通中,常常把關注點放在孩子的問題怎麼去解決,卻忽視了孩子的感覺。其實要解決孩子的困惑,應該把主要關注點放在孩子的感覺上,孩子的感覺往往佔據問題中的90%的比例;具體的問題其實只不過是10%的比例,但通常被父母人為放大了。如果父母能夠給孩子開放式溝通方式的回應,把主要關注點放在孩子的感覺上,積極傾聽孩子,問題就會變小,即費斯汀格法則的10%。換句話說,問題不再成為影響孩子溝通情緒的主要因素。

3、與孩子溝通中要善於運用“重述”

什麼是重述?

如孩子說:“我跟同桌借橡皮,他都不肯借給我。”

媽媽說:“你同桌不借給你,你是不是覺得很沒有面子呀?”

這種對話方式就是重述。

媽媽用自己的語言(重述)把孩子的想法說出來,尤其是把孩子想說而沒說的想法給說出來,並用疑問的方式反饋給孩子,向孩子求證,而且這種重述不帶有一點家長自己的評價和判斷。在這種不斷的提問和印證的過程中,孩子就能越來越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覺和想法。

娃有話為啥不願和父母說,真相很多人想不到,開放式溝通破解僵局

4、改句子

如孩子說:“全班同學都不喜歡我。”

媽媽問:“全班同學都不喜歡你?”媽媽把“我”改成“你”。

這種對話方式就是改句子,而且是反問句式。

通過改句子把孩子的話反饋回去,讓孩子進一步思考是不是這麼一回事。在改句子中不需要加入父母的判斷。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過父母是這樣說的:“你怎麼能這麼說呢,不可能全班同學都不喜歡你,你這種想法根本就是不對的……”這種“你”的句型,直接就把孩子給頂回去了,把孩子想要表達的願望給扼殺了。這樣的溝通無疑是失敗的。

5、引導

當在溝通中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家長不知道如何回應孩子的時候,就可以採用引導的方式,比如家長問孩子:“然後呢?後來又發生了什麼?然後怎麼樣了呢?”“怎麼辦呢?”……這樣引導孩子繼續把他的想法深入下去。

除此之外,父母在與孩子溝通中,還可以這樣做:

  • 一是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與孩子建立平等的溝通;
  • 二是在教育孩子中,不要濫用道德綁架,比如說“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你要理解父母……”;
  • 三是父母要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溝通,讓孩子放下各種溝通方面的顧慮;
  • 四是在傾聽孩子說話的時候,父母不要隨意打斷,而要通過身體語言鼓勵孩子繼續說下去;
  • 五是在傾聽中,父母不要輕易用家長的身份或所謂的閱歷去反駁孩子的想法或觀點,允許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
  • 六是孩子在溝通中即使說錯了話,作為父母要給孩子更多的寬容之心。
娃有話為啥不願和父母說,真相很多人想不到,開放式溝通破解僵局

結語

孩子需要成長,父母其實也需要成長。

父母要想打破親子溝通的僵局,成為孩子願意溝通的對象,就要儘量少用或不用封閉式溝通的方式,要多采用開放式溝通的方式,這樣才能贏得孩子的共鳴,孩子才願意和你長久地保持著良好的溝通。

當有了良好的溝通,親子關係必然融洽,而融洽的親子關係恰恰是家庭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礎,因為信任父母,孩子也就願意在父母的引領下,朝著自己的人生髮展目標大步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