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柳宗元的《江雪》詩,為什麼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

騎蝸牛走高速


詩人利用寥寥數字,觸景深情,景色悽悽靜靜,情感慘慘慼戚,讓讀者身臨其境並陷入深思,引起共鳴。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群山中飛鳥不見蹤影,道路上行人路見人蹤跡。孤舟中老翁披蓑戴笠,寒江上大雪紛飛垂釣。


不難看出,老翁釣的是魚,但更是寂寞。

這首詩是柳宗元被貶謫居時所作,因改革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過著拘禁的生活。只好通過詩歌來表達內心的感受。

此詩最妙之處,莫過於句句寫景,同時又句句抒情,景不離情,情不離景,並且步步遞進,將清高、孤傲,以及政治上的失意與鬱悶之情推到了極致。

  • 首句寫群山,但卻用精準的數字“千”,沒有鳥,卻寫“飛絕”。“千”為實數,卻為虛用,讓您在固定的數量上有著無限的遐想。本來沒鳥,卻寫飛沒了,寂靜中待著生機,連綿不絕的群山中卻沒有一隻鳥,“千”與“飛絕”前後呼應,更顯寂靜,情感降至冰點,奠定了感情基調。

  • 第二句與首句手法相同,“萬徑”與“蹤滅”前後呼應,本無人,寫人走沒了。山、鳥、路、人本來是平平常常的景與物,相互配合之下,卻有著無限的寂寞與幽靜,實在巧妙絕倫。
  • 三、四句的“孤”與“獨”,呼應了前兩句的“千”與“萬”,有了千、萬,孤、獨更順理成章,沒有千、萬,孤、獨就顯得平淡無奇。四句句首字字呼應,這還有誰。

“寒江雪”只有三字,用在詩尾,卻有著萬字的作用。

寒江雪,讓句句都有雪,江上一籠統,山上、路上也都被白雪覆蓋,彷彿天下都陷入了沉寂,把所有的物與景,情與感,都帶入了詩人自己的心境,讀之則寒,想之則寂,引起共鳴順理成章。

“蓑笠翁”就是作者,作者就是讀者,讀者就是“蓑笠翁”。

如此寒冷寂靜的環境下,老翁心如止水,孤獨垂釣,這正表達了詩人對老翁的讚美,不畏嚴寒,不可侵犯,也正是自身的寫照,謫居的詩人,遭受了嚴似的打擊卻不屈不撓,孤獨寂寞卻不沉淪,自己的高風亮節正適合這美妙絕倫的“寒江雪”。感同身受的讀者,進入了詩人的心境,也就變為了那“蓑笠翁”。

整詩看似簡單,小學生都可以看懂表面意思,卻意味深長,不細細琢磨,難以參透玄機所在。這才是真正的藝術,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詮釋無邊無際的情感。


語留人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唐代柳宗元的詩。柳宗元當時被貶湖南永州,寫出了具有代表意義的《江雪》。本詩只有20個字,卻能講述著自已低落心境和當時永州的荒蕪。這首詩是我小學印象最深刻的一首詩。我非常佩服大詩人,將20個普通漢字組成的一首詩如此有深度,如此有意境,如此有詩意。我們來剖析一下,先看他的每句開頭的字都是量詞或代表量詞,千、萬、孤、獨這四個字從大至小,讓大環境變成了小心情。千山的鳥,萬徑的人,孤舟的老翁,寒江的雪,本來這幾個名詞不怎麼相連,卻讓他用幾個動詞形容詞給接活了。飛、絕、滅、釣、寒。千山鳥飛本來是好的景象被這一個“絕”字打入了冷宮。萬徑人蹤代表繁華又被這一個“滅”字,變得死氣沉沉。在前面兩句心如死灰的詩句的照應下,第三句,孤舟蓑笠翁,實際是比作自已的處境。一條孤獨的小船坐著一個孤獨老翁,在幹嘛呢?“獨釣寒江雪”,第四一個總結。每座山上連鳥都不飛了,每條路上早就沒人走了,偏偏一個孤獨的老頭在寒江去釣什麼呀,很多人會說在釣魚,但是柳大師為什麼要說釣“雪”呢?這個雪字就說明了魚很難釣到,而且為了生計不得不去釣。這就顯示柳大師是真正用字高手。我佩服的五體投地。同意我的觀點,請關注我,有粉必回。


勁興


柳宗元的《江雪》詩,為什麼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答案很明白,就是因為這首詩蘊含了典型的“詩歌美”和“情感美”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江雪》由於他的詩歌美,對讀者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進而讓讀者體會理解到詩歌內在蘊含的情感美,從而進一步引發了讀者的內心共鳴。


《江雪》的對仗、襯托、用字美

其一,用字精煉

前面兩句,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實際上未必有千山,也沒有誰算是不是有萬徑,這裡運用了誇張手法,表現了範圍之大,一下子給讀者帶來了一種天地俱在的感覺。

柳宗元當然不是學李白的浪漫主義手法,他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起到一種襯托的作用。有了“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了種一下子把讀者想象的焦點,瞬間拉到了茫茫風雪中的一葉孤舟、一個漁翁身上的效果。


其二,對仗考究

古詩一般都講求對仗,雖然對仗不是詩詞美不美的標準,但是有對仗,詩歌就有一種郎朗上口的美感。

《江雪》詩中,“千山”對“萬徑”,“鳥飛絕”對“人蹤滅”;“孤舟”對“獨釣”,“蓑笠翁”對“寒江雪”。你看,對仗是何等工整,使人讀之,每每有一種想要搖頭晃腦,不忍停口的感覺。

縱使對比“詩聖”杜甫,柳宗元《江雪》這首詩的用字功夫也可以與之相提並論,不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愧屬於文宗層次的人物。


《江雪》的平仄韻律美

《江雪》的平仄,很多人覺得不是很順口,特別是第四句的“雪”(仄仄平平仄),但其實這可能是歷史演變的緣故。

現在的普通話,很有可能並非當時柳宗元所用的語言,但是如果用現在的“粵語”,也就是古漢語來讀的話,“雪”變為入聲,則整首詩歌平仄就符合了。同時,用粵語朗誦這首詩時,由於“絕”、“滅”、“雪”三字都入聲,“絕”“滅”“雪”在粵語中是又押韻的。這時候《江雪》就更具一種韻律美。


《江雪》的離塵感,是很多紅塵中人的嚮往

《江雪》刻畫了一幅圖畫: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白雪世界是如此的一塵不染,沒有飛鳥走獸,沒有人煙足跡,世界萬籟無聲;但是偏偏有個漁翁的存在,你不知道漁翁從何而來。

其實,這正是柳宗元心中構造出來的、在當時社會當時世界不可能有的一個幻想境界。這樣的世界,不正是我們很多人都向往的嗎?無論你生活在都市,還是農村,總避免不了有很多煩惱、很多喧鬧、很多瑣碎的俗事,面對這一切,有誰不曾經在內心中構造過《江雪》這樣的一個遠離塵世的世界。

所以當讀到《江雪》這首詩歌時候,內心能不產生共鳴嗎?


《江雪》流露的孤獨,引發人孤獨的共鳴

與魏晉陶淵明相比,桃花源只是隔世,但是還是熱鬧的,桃花源有老人小孩,有雞鴨家禽。然而柳宗元卻連多餘的連一個動物都不要,其他一個人都不留下,他只要一張孤舟、一件蓑衣、一定斗笠、一把釣鉤,還有漫天的飛雪,雪是寒冷的,但是雪又是潔白的。

寒江裡面有沒有魚?誰也不知道,柳宗元在乎的只是這份感覺。

柳宗元得到了寧靜,得到了獨處,但是也得到孤獨。

獨孤恐怕每個人心底都有的感覺了,人老了會孤獨,熱鬧後會孤獨,挫敗後會孤獨,思念時會孤獨,無人傾訴時會孤獨。。。。。

那麼,當你讀到這首《江雪》時,能不對詩中流露出來的孤獨感共鳴嗎?

謝謝~


文藥書生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是唐代大詩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絕句,題為《江雪》。這首以白描手法創作的二十字詩,猶如眼前之景直接入詩,柳宗元信手拈來,似乎並無十分獨到與奇特之處。然而,這首五絕卻引起了詩壇乃至政壇的強烈共鳴。後世讀此,也為柳子厚這首“小詩”而深深折服,其中,蘇軾、蘇轍兄弟的評價最高,也最到位。

蘇東坡先生的題跋說:“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賦,不可及也已。”東坡先生何其大才,竟然自愧不如,說自己的天賦達不到這個水準。

蘇轍在《對床夜語》中讚道“唐人五言四句,除柳子厚《釣雪》一詩之外,極少佳者。”原來這首絕句並沒有命題?還是蘇轍有意無意的改了標題呢?我倒以為,蘇子由的《釣雪》比《江雪》更妙。蘇軾只說自己的天賦寫不出這樣的詩,蘇轍乾脆說這首五絕力壓全唐。別看大唐詩人如過江之鯽,但極少有人寫出這樣的五言絕句來。

那麼,為何這首隻有二十個字,又以白描手法寫的一副雪景的絕句,為何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引起了蘇東坡這等大才子如此共鳴呢?

絕唱,雪景如在目前

這句話,是明代桂天祥在《批點唐詩正聲》中,對柳宗元《江雪》的評價。與蘇東坡兄弟一樣,桂天祥也認為,這首詩是“絕唱”。然而,《批點唐詩正聲》是一部專業的唐詩點評,必須全面的對唐詩進行客觀的評價,這與蘇東坡兄弟所站的立場、審視的角度就不一樣了。桂天祥的這句點評,一句話就點明瞭《江雪》所描寫的場景,告訴讀者,寫雪景大概就被柳子厚寫絕了。後人再寫雪景,也就很難超越這首五言絕句了。但是,《批點唐詩正聲》卻並沒有說,《江雪》四句都能力壓全唐。

我認為,說寫雪景是絕唱,《江雪》當得起。不僅柳宗元之後,還是柳宗元之前,以五言絕句寫雪景的,似乎也很難達到這樣的水準。不過,比柳宗元稍早的劉長卿,也寫過一首有關雪景的詩,題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其四句是: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這首五絕其實也非常好,非常絕,同樣是以白描的手法,寫了雪景,其意境也是十分高古清雅,同樣可以把讀者吸引到詩的意象之中,產生心裡上的共鳴。劉長卿寫的是暮色中的雪景,遠山蒼白,雪景開闊,襯托了孤寂的被大雪籠罩成白色的貧家小屋。孤獨的行人在雪夜中獨自歸來,雪地上留下了一串寂寞的腳印。柴門中傳出的犬吠聲,打破了雪夜的寧靜,但卻更增添了風雪之夜的沉寂,與“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

假如說,唐代以五言絕句寫雪景,劉長卿這首也是不遑多讓。僅從畫面意境來講,不在柳宗元之下。

如蘇轍所言,柳子厚的《江雪》倘若改做《釣雪》,恐怕更能凸顯主題,更能襯托雪景,更能讓孤舟獨釣的老人體現柳宗元當時的心境。

柳宗元在《江雪》中,把雪景的場面寫得更加大更深邃。與劉長卿的那首五言絕句相比,這是一動一靜的兩幅絕佳雪景圖。劉長卿在畫面中賦予了聲音、動作,以此來反襯雪夜的寒冷、寧靜。柳宗元的畫面卻幾乎就是靜止的,所有的鳥兒都不見了蹤影,所有的路上都沒了行人。即便是那個獨自垂釣的老者,也是孤獨靜止的,大冬天的能釣到魚嗎?他又能釣上幾條魚呢?沒有魚兒咬鉤,便很少有動作,同樣是一幅相對靜態的場景。

我覺得,因為有劉長卿這副寓動於靜的雪景圖,才有柳宗元那首孤獨寂寞,一切似乎都凝固了一般的雪景絕唱。這可以說是一種超越,但都是當世絕唱,兩首詩都能夠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各具千秋,沒有第一。

其實,柳宗元超越前人的,並非只是一副雪景圖。能夠引起更廣泛共鳴的,還是《江雪》所蘊含的深意。

蓑笠翁“力壓”夜歸人?

北方有冰釣,南方卻沒有雪釣,這個天氣,是沒有人去河裡釣魚的。然而,江面上卻有一隻孤獨的小船,船上坐著一個帶著斗笠,披著蓑衣的老者,在漫天大雪的江裡釣魚。

從這首詩的前兩句來看,四周萬籟俱寂,也隱含著路上連一個行人的腳印都沒有。那麼,這個老者是什麼時候來到這裡的,難道他就住在船上嗎?他就是一個漁民,平日裡也在這條江上以捕魚為生?假如他就是居住在這條船上,那他有沒有家人呢?

如此一聯想,這位孤獨的垂釣老者,便更讓人感到孤獨如一陣裹夾著寒雪的冷風,撲面吹來,讓人從心底裡感到淒涼。

劉長卿詩中的那個“夜歸人”,不管他是誰,也不問他從哪裡來。畢竟,他是回家了。家中肯定還有家人,雖然即將推開的是“柴門”,但屋裡當可避雪驅寒。那麼,寒江孤舟上的老者呢?

這個老者在風雪瀰漫中難道無家可歸,沒有親人,只有那隻不能避風遮雪的小舟相伴。也只能在魚兒也幾乎絕跡的江面上試試運氣,能釣上一條魚,是不是能夠在大雪封山的日子裡,度過飢寒呢?

柳宗元沒有給出答案,因為,所有的生命似乎在這一刻都凝固了。在大雪瀰漫之中,別說“人蹤”,“萬徑”又在哪裡?

《江雪》通過這樣一個孤獨的蓑笠翁,將整首詩的意境陡然拔高。以第三句的奇妙承轉,引導讀者陷入無窮的思緒之中,為這個孤寂無助,四顧茫然,釣雪寒江的老者感到無限的飢寒和淒涼。

但是,那位孤獨的老者為何窘迫到冒著風雪嚴寒去江中釣魚呢?

柳宗元於淒涼之中寄託希望

《江雪》是柳宗元謫貶永州時所作,正是其人生低谷落寞之時。

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翰林待詔兼度支使、鹽鐵轉運使王叔文聯合王伾、柳宗元等人,發起永貞革新,推行政治改革。這場改革因為“永貞內禪”而突然被終止,王叔文被賜死,王伾、柳宗元等九人悉數被謫貶到邊遠地方任司馬,史稱“二王八司馬”。柳宗元則被謫貶到湖南永州任司馬,這裡,當時有“南荒”之稱。

公元805年9月,柳宗元被貶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接到詔令,再貶為永州司馬。遠離了朝廷,與志同道合者天各一方,在南荒之地孤獨一人。到達永州,柳宗元暫居住在龍興寺。半年之後,母親去世,柳宗元便更顯得孤寂苦悶。其實就是那個釣雪的蓑笠翁,寫的就是詩人自己。

此時的柳宗元雖然才三十幾歲,正當人生邁向事業顛峰的最佳時機。因為追隨王叔文變革,從京官而一落千丈,來到這荒涼之地。心裡巨大落差,使他感到孤獨無助,同道死的死,貶的貶,還有誰能夠記得這個永州司馬,使之重歸朝堂,再展才華呢?柳宗元此情此境,正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在這隻“孤舟”上,柳宗元孤寂的生活、“獨釣寒江雪”。

以詩言志,詩言心事,柳宗元寫出了自己的心聲,加之自己卓越的詩人才華,便是蘇東坡所說的“殆天所賦,不可及也”。柳宗元感慨自己,把心中的落寞孤寂寫得淋漓盡致,這才引發了仕途沉浮的諸多文人的讚譽和共鳴。而詩評家們卻並不十分以為然,清代徐增在《而庵說唐詩》中就這樣評價柳宗元及其《江雪》:

餘謂此詩乃子厚在貶時所作以自寓也。當此途窮日短,可以歸矣,而猶依泊於此,豈為一官所繫耶?一官無味如釣寒江之魚,終亦無所得而已,餘豈效此翁者哉!

徐增批評柳宗元留戀官場,垂釣實則釣官。徐增說,既然如此苦逼,不願意在鳥不飛,人不至的地方呆下去,何必像一葉孤舟那樣依泊於寒江呢,歸去即可。

從這則詩評中,可以看出,當年蘇轍也是讀懂了劉子厚這首絕句,因而,命題為《釣雪》。

自然,雪是釣不上來的。此後十年中,柳宗元屢次請求回京,但朝廷就是不予重用。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柳宗元回京,但卻立即被改貶柳州刺史,在長安呆了不到兩個月。四年之後,唐憲宗再詔子厚先生進京,但是,這年十一月,柳宗元病死在柳州,時年四十七歲。

雖然“永貞革新”有其積極意義,但王叔文的評價卻非常不好。《舊唐書》說他妖言惑眾,《新唐書》則更直接的說:“叔文沾沾小人,竊天下柄,與陽虎取大弓《春秋》書為盜無以異。”

從歷史的評價中,似乎也可以讀到,柳宗元為何要做“孤舟蓑笠翁”,於寒江“釣雪”了。

今天,我讀這首詩,其實並沒有在意它的歷史背景和寫作意圖,僅是從藝術表現上,欣賞它的淒涼之美、孤寂之美、無奈中追求希望之美。這首五言絕句的藝術成就是毋容置疑的。

若我選擇,以五言絕句寫雪,更願意推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為絕唱。劉隨州仕途同樣坎坷,還曾遭誣陷入獄。但是,在人生最苦寒的時候,畢竟有歸去之意,願意在風雪之夜,迴歸貧寒白屋。

鄭板橋有聯雲:“三絕詩書畫,一官歸去來”,大抵如斯。


綠野萍蹤01


首先說一下詩人寫這首詩的背景,唐順宗永貞元年,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運動。由於保守勢力與宦官的聯合反攻,致使革新失敗。因此,柳宗元被貶官到有“南荒”之稱的永州。柳宗元自從被貶到永州之後,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他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託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鬱悶苦惱。於是,他懷著幽憤的心情,寫下了這首令人傳頌的名詩。

《江雪》這首詩通過短短二十個字便為我們勾繪出雪域萬里、孤翁獨釣的遼闊畫面。群山連綿,放眼望去極目皆為一望無際的雪白,在這個雪白的世界看不到飛鳥也看不到人影,整幅畫面留下的只有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釣的老翁。詩人通過對比的修辭手法,通過雪域萬里荒無人煙與江上老翁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了老翁的孤獨與詩人內心的落寞,同時也映射出作者抑鬱不得志的憤懣。

為什麼《江雪》這首詩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呢?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夠做到事事都被人理解、順心如意。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是人生四大喜事,因為能夠做到的人非常少所以就顯得彌足珍貴,人生難免抑鬱不得志,當我們的志向不被人理解時,心中難免產生孤獨寂寞之感,再品此詩不禁感同身受不能自已。



寫詩填詞的小毅


唐朝詩人柳宗元這首五言絕句,為什麼兩千多年來,都能引起不同朝代人們的共嗚?我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得明白,這首詩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是純粹抽述寒江獨釣的自然景觀,還是曲折抒發作者逆境獨立的抱負情懷?從柳宗元寫這首詩時的遭遇看,應該是後者。

柳親元本來在京城為官,但因參予“永貞革新”運動遭遇失敗,被貶到幾千裡外的湖南永州,當任一個司馬的閒職。同僚排擠,下屬冷眼,剛來時竟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只好寄居在寺廟裡。同來的母親和女兒,不久後相繼離世,且永州環境惡劣,經濟落後,條件艱苦,貶官一個,孤身一人,在這樣的地方,無異於陷入了絕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與其說是詩人眼中的自然環境,不如說是詩人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

但詩人卻沒有倒下,沒有退縮,而是在逆境中艱苦努力,為永州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受到了永州人民的愛戴。這是後話,這裡不提。

人生在世,誰能保證自己一帆風順?征途有險,哪一個奮鬥者會不能意料?人情冷暖,又有哪一個失敗者沒嘗過滋味?鳥絕人無,毫不理會,這是何等冷靜的淡然!孤舟蓑笠,寒江獨釣,又是多麼堅強的悠閒!此等品格,怎能不叫追求者敬佩!此等情懷,又怎能不讓過來人動心!所以說,這首詩之所以能讓人共鳴,與其說它的意境容易讓人領會,不如說眾人的心境能夠與詩人的相通。

(圖片源於網絡)


甲辛


題主好,《江雪》這首詩也是本人特別喜歡的詩,所以淺談下個人看法。

原文如下: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大家都耳熟能詳,我們就直奔主題,說說為什麼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

柳宗元

柳宗元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雖然他的文章的成就大於詩詞,但是他的詩詞裡同樣體現了理性,犀利,諷刺等特點。而這些特點不管是當時的人們,還是現在的我們,都是受追捧的,尤其是在人們對社會的大環境產生不滿的時候,更能產生共鳴。

而柳宗元其人對於百姓來說,是一位好官,他參與的“永貞革新”,是為朝廷和百姓做實事的。可惜事與願違,革新失敗後被貶,至此以後,他的仕途就再沒有達到能夠讓他一展抱負的地位。而這樣一位被當時的腐敗政府所壓迫的好官,是被人們所認可的,而他的作品自然也同樣被世人所認可。

如果一個作品要讓人產生共鳴,那麼首先必須被認可才行。

江雪

這首詩是柳宗元在被貶永州司馬,過著被管制和軟禁的生活的時候所寫。

前兩句是描繪的幽靜寒冷、孤立無援的場景。“千山”所組成的群山之中,連一隻鳥都沒有,“萬徑”所構成的地域裡,居然毫無人跡,如此惡劣的壞境是怎麼造成的呢?所以看似寫景的詩句,充分發揮了詩人文筆犀利、極盡諷刺地寫作特點。

後兩句寫的是人,其實作者表達的場景極其簡單:一人、一舟、一魚竿。而正是這極致的簡潔,反應出了作者內心的清高、性格的孤僻。作者在前兩句中,所提到的,被當時正大步走下坡路的社會所造成的惡劣環境中,還能出淤泥而不染,過著與世無爭的自由生活。這正是當時的人們乃至生活在功利社會的我們所向往的“世外桃源”。

短短二十字,即描繪了當時現實社會的腐敗場景,又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種深入人心的詩句,想要人們不產生共鳴都難。

大環境

這裡說的大環境,主要是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當時的社會背景在前文中已說過,腐敗不堪、貪官橫行。而當時的人文方面,其實喜歡詩詞的朋友應該都知道,詩在唐朝相當於現在的流行歌曲,作為科考的必考項目,由此可見,在當時的人們心中,詩詞是被廣泛流傳和認可的。

那麼現代社會呢?我前文中也說過了,我們現在已經變成了功利社會。在這個一切以利益為先的生活中,人們感到了厭煩、疲憊,但是又不得不這樣。所以內心中都向往著一種清淨、無為、與世隔絕的生活,而《江雪》就是給我們這樣一幅畫面,即使是虛幻的,也滿足了很多人的內心思想,使得他們知道,嚮往這種生活的大有人在。至於人文方面,其實不必多說,以現在人對古詩詞以一種仰望的角度去看待,就可看出,詩詞在現代人心中是一種高高在上的文化。

綜合來看,被認可的人所寫的被認可的作品,又符合人們的內心思想,所以才會引起人們的共鳴。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探討。

(文中圖片轉至網絡,如有侵權請告之,立刪)


悟不悟


《江雪》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詩,描述了一幅江鄉雪景圖。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遐景蒼茫,邇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調悽寂。漁翁形象,精雕細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詩採用入聲韻,韻促味永,剛勁有力。

這首《江雪》之所以引起人們共鳴的另一個原因是他所處寫作時期。

唐順宗永貞元年,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運動。由於保守勢力與宦官的聯合反攻,致使革新失敗。因此,柳宗元被貶官到有“南荒”之稱的永州。他在任所名為司馬,實際上是毫無實權而受地方官員監視的“罪犯”。官署裡沒有他的住處,不得不在和尚廟——龍興寺的西廂裡安身。

柳宗元自從被貶到永州之後,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他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託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鬱悶苦惱。於是,他懷著幽憤的心情,寫下了這首令人傳頌的名詩。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這首詩在五言絕句中屬上乘之作,從字面上去看,已經是美不勝收了,再從意境上更進一步的去理解,就會看到作者當時的胸懷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藉河東(山西永濟)人,人又稱為柳河東。曾協助王叔文等改革弊政,反對宦官擅權等,後來憲宗即位,隨即被貶。文學造詣很深,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我們來看看柳宗元的原詩是怎樣去寫的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在千山萬嶺中,鳥都飛得絕跡了,在條條的小路上連人的影子都沒有,只在江水中有一艘孤零零的小船,船上有位穿著蓑衣戴著斗笠的老翁,正在冒著漫天的大雪在靜靜的垂釣。

詩中前兩句描寫景緻,用的是對仗的筆法,字字珠璣,句句對仗,不僅景色寫得很美,文字也是整齊工整,使閱讀者心曠神怡。後兩句借描寫一個在大雪天孤舟獨釣的蓑笠翁,比喻自己像蓑笠翁一樣的孤獨和寂寞,但又同惡劣環境的對抗的內心感受。

謝謝悟空問答平臺!謝謝大家對我的鼓勵支持!




封護勝463


很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先來看柳宗元的這首《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一首家喻戶曉的短詩。千山萬嶺不見飛鳥蹤影;千路萬徑不見行人足跡。一葉孤舟,一位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漁翁;獨自在漫天風雪中垂釣。

這是一首押仄韻的著名五言絕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它為什麼能夠引起其人們的共鳴,我們來分析一下。

這首詩是作者在其被貶永州之後,精神上受到極大刺激和壓抑,詩情或說是靈感爆發,寫下這首借描山水之景,抒孤傲之情的著名詩句,以發洩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鬱悶和苦惱。

我們在拜讀完柳宗元的詩作會發現,他的詩有個顯著特點,就是把客觀的境界寫得比較幽僻清冷,而詩人本身的主觀意志則顯得寂寞、孤獨和不識人間煙火。

這首詩之所以讓人心潮澎湃,不僅在於寫作手法上萬般講究,更在於其內容萬般優美,是詩又如畫。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寂靜,一塵不染又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性格卻又如此孤傲。這是因當時的社會背景而產生並創造出來的一種幻覺,虛無縹緲遠離塵世。從詩的描述,嚇咋一看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可是仔細的推敲會發現,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對象,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這個背景要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顯得越發突出了。

用詞手法上,我們看,“千山”、“萬徑”,不是隨便來的,而是為了給下面的“孤舟”和“獨釣”作陪襯用的。結構的嚴謹更是一絕,“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非常常態化的字詞在這裡經過巧妙的搭配,變得一下子太極端和太絕對。一種不可思議的場景一下子就展現了出來。

接下來的兩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由於上兩句的襯托,場景急轉180度,有浩瀚回到平凡,給人一種由天而降下來的感覺,詩情畫意,好不爽愜。遠景到近景,幻覺到現實,大起大落,跌宕起伏又靜如止水。怎麼描述都不為過,怎麼描述都不盡然。

如此的手法,如此的境界,怎不引起人們的共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