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朱元璋父母去世时,地主拒绝安葬,朱元璋称帝后这个地主的下场如何呢?

何均堰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地层,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穷,究竟穷到哪种地步了?就连父母去世后都无法安葬,他自己当了皇帝之后在《大明皇陵之碑》中是这样说的:

“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意思就是说,父母下葬的时候没有棺材,穿得还是破破烂烂,也无美味的佳肴去祭奠。

说到这里,那就牵扯到一个人了,那就是地主刘德,朱元璋当时是跪着求他帮忙给块地安葬自己父母的,但是却被无情地拒绝了。

那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是怎么样对这个地主的了?我们今天就一起去看看吧。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濠州,家里非常穷,几代都是穷人,靠着给地主种地勉强度日。

朱元璋在家里排行第四,家族中排行第八,所以最初的名字叫朱重八,后来改名叫朱元璋。

他的家是在太穷了,父母把几个孩子都送人了。朱元璋了,就被父母送到地主刘德家放牛,才没有饿死,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个贫困的家里又遭到了更大的打击。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接着又发生了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都病逝了。朱元璋和仅剩的二哥傻眼了,因为不仅没有棺材,也没有坟地去下葬。

朱元璋和二哥跪在刘德面前,希望能给一小块土地让自己的父母入土为安,可是遭到了拒绝。想想,这个地主也是够绝情的,这个也占不到多大的地,居然也不同意了。

不过刘德还有个哥哥叫刘继祖,这个人同情朱元璋,就给了一块地让他安葬自己的亲人。

安葬了自己的父母,朱元璋又去庙里做了和尚,不过在战乱的年代,他也得游方化缘才能吃饱饭,据说有次很久都没有东西吃了,他是靠着一个柿子树上的柿子填饱肚子了。

朱元璋觉得当和尚也不行,就投靠了郭子兴的起义军,从此时来运转,一步步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做了皇帝之后,那就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了。

朱元璋奖赏了柿子树,把自己的龙袍披在书上,封柿树为凌霸侯。朱元璋去找刘继祖,可惜这个人已经去世了,朱元璋封了他为义惠侯,爵位由刘继祖的儿子继承。

朱元璋也传唤了地主刘德,刘德跪在朱元璋面前瑟瑟发抖大喊饶命了,不过朱元璋扶起了他,然后缓缓说道: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意思就是说,刘德所作所为也是人之常情,因为他也猜不到贫穷的朱元璋会做皇帝了。

朱元璋不仅没有杀刘德,还给了他赏赐,给了他三十顷地,减免了十年的租税。

我估计还是看在他哥哥刘继祖的面子给的。

怎么说了?只能说朱元璋还是一个明君吧,其实他也就是担心皇帝的宝座会被人抢去,才杀了很多开国元老,对于下层人民,他一直是很仁义的。

我是木鱼,小女子一枚,却痴迷于近现代史的风起云涌,每日更新,喜欢就关注我吧,感谢有你。


湘西小木鱼


朱元璋出身佃农之家,祖祖辈辈都是务农的,家里条件十分困难。

朱元璋全家都是租种地主刘德的土地。朱元璋长到十二三岁时,为了减轻家里负担,父亲朱五四送他去为地主刘德放牛。

放牛娃朱重八:

朱五四一家虽说租种刘德家的数十亩田地,全家人辛勤耕作,可大部分收成却要交给刘德。

遇上荒年减产,刘德也不减租,该多少还得要多少;偶尔丰年多收了三五斗,刘德就急忙忙的跑来加租,所以常常辛苦一年,一家人还是忍饥挨饿。

后来朱元璋对地主老财下手非常狠,也和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放牛娃朱元璋勉强有了碗饭吃,还是很开心的。当时很多人家“取草之可茹者杂米以炊”,连饭也吃不上,只能吃草根树皮。

朱元璋食量大,刘德给的一天两窝头根本不够吃,总是饿着肚子放牛,刘德还经常找借口对他非打既骂。


那一年江淮地区爆发瘟疫,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头一个染上了,又没钱医治,很快便去世;接着大哥朱重四、母亲陈氏和侄子接连病故。

一家九口,半月之间死了四口。朱元璋想向刘德讨一块巴掌大地皮埋葬父母,刘德一口回绝。

幸亏刘德的哥哥刘继祖菩萨心肠,对朱家深表同情,给了兄弟二人一块地。

朱元璋的父母别说棺材了,连块板也没有,只能用破草席一裹埋掉。

后来朱元璋在《大明皇陵之碑》中说:“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意思是连棺材也买不起,破衣烂衫地卷着草席埋葬了父母,哪里还能用美酒佳肴来祭奠呢。


父母死后。朱元璋无计谋生,只得去当和尚。

和尚也吃不饱,他便游方化缘,白天里走村串户化一钵饭,夜里随处安歇。

某日朱元璋已饿了两天没吃东西,路过一个叫剩柴村的地方时,见村中有棵柿树,上面还有几个果子,朱元璋大喜,摘下吃了,总算没饿死。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还亲自去看过那棵老柿树,把自己的龙袍脱披在树上,封柿树为凌霸侯。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屌丝逆袭当了皇帝。 朱元璋当了皇帝,首先便是为自己的父母大修陵墓,在父母坟前建了皇城、砖城、土城三道,殿宇、房舍千余间,陵丘、石刻无数,让父母在地下享受荣华富贵。

他始终忘不了当年对他有恩的刘继祖,想找到他报答他。

可惜刘继祖已去世多年,朱元璋便封刘继祖为义惠侯,表彰他当年救驾之功,爵位由刘继祖的儿子继承,还赏赐了许多田地给刘家。

朱元璋又下令让人把刘德抓到自己面前。此时的刘德早已吓得魂飞天外,跪在地上如同一只磕头虫一般,牙齿直打哆嗦。

也不怪他害怕,欺负皇帝是什么罪名,大家都清楚。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朱元璋要把刘德五马分尸时,朱元璋却做了奇怪的决定。


他不但赦免了刘德的罪,还赏他三十顷土地,并且十年不用交租。

刘德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跪在地上都不敢起来。

朱元璋亲自把他扶起来,说到:

“以前的事情不怪你,你也不知我会有如今”。

朱元璋解释说,以前你曾经给过我一口饭吃,这个恩德我不会忘记。

当年你不给我土地葬父母,也是人之常情,世上人都嫌穷爱富,不是你一人之罪。

朕现在贵为天子,岂能再与你计较?只是今后要在桑梓多做善事,不然到时新账旧账一起算!


朱元璋的做这种以德报怨的事,主要是要收买人心。

通过多年的锻炼,朱元璋已经掌握了“帝王心术”,他需要在老百姓中树立起自己的大仁大义的形象,不能显示出皇帝的小肚鸡肠。

刘德这种人杀不杀对他来说不要,天下的民心才是重要的。


刚日读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就这个问题,这要是搁一般人身上,这还用问,那当然是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来个有怨报怨有仇报仇的畅快。

但话说回来,朱元璋他压根就不是一般人,哪是开创一代伟业的皇帝,事要是这么办,那就不是朱元璋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就要较真:“拉倒吧,朱元璋就那张鞋拔子脸,剥皮抽筋的事干的还少啊?就冲这,哪地主老财朱元璋也会教给他一百零八种死法!”

别介呀!您要真有这种想法,那您可够黑的,咱不是夸,搁咱大华夏地头上四百多个皇帝,老朱就算排不到前三,他也是前十的皇帝。

您自己个翻翻历史书,老朱剥皮抽筋哪招用到老百姓的身上了?这不全用到贪官的身了,所以您这想法绝对有问题,有毛病。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朱元璋为嘛就这么恨贪官呢?”

这事和朱元璋小时候的经历那是密不可分的,今天就借着题主这一亩三分地,咱就把朱元璋小时候的经历,导致影响后世政策的事掰扯掰扯,顺道把题主的问题给解决了。

朱元璋

您这要是搁史书上去瞅,老朱这一出生,那到处是红光,到处是晚霞,那叫个光芒四射。

您真要问这事有没有,您自己瞅瞅史书上记载的开国皇帝,个个都这样,所以您也不能说老朱夸自己个天赋异禀。

话说老朱这小时候,确实聪明,打小的志向,也就是长大了抱一屁股大一点,能嘘寒问暖的老娘们,给自己生一窝子小朱朱,顺道给自己的娃娃们盖一间能遮风避寒的房子就蛮可以了。

至于那造反的伟大事业,压根就不在的理想之中。

那全是被逼的。

老朱大字不识几个,就他这名,朱重八这都是不识字的老爹,顺便编了一个数字整上去的。

当然您也别问,为嘛这老爹不给自己儿子好好起个名字?

元朝那会,老百姓也没啥可讲究的,娃娃的名字,不是日期,就是父母的岁数加起来的得数,您自己个翻翻元朝的户口,一水全是数字,也没谁了。

当年和老朱一起造反的哪私盐贩子张士诚,本名还叫张四九呢?就算是朱元璋的老爹他也是个数字,朱五四。所以老百姓起名没那么多的讲究。

那会老百姓也苦,朱元璋的老爹就是个卖豆腐的,顺道给人家地主家里抗长活的。

一家老小能有口吃的就不错了。

但大元朝那帮子贵族可不这么想,天天的想着把老百姓的地弄过去,种上草,放他们的大马和牛羊。

所以他们特别的恨种地的老百姓,其结果就是变着法的从老百姓的手里搜刮毛毛钱。

过个节日,他能给你收“过节钱”,下地干活他在给你整个“常例钱”,好吗?您到衙门口打个破官司,他都能收你“公事钱”。这都不算,您过个生日,都要收你“生日钱!”。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就说了:“那俺啥也不干,也不出去,就搁家里躺着不成吗?”

答案是不成!您得交“撒花钱”。您要问这撒花钱是干嘛的,官吏就会告诉你,这叫没事白要钱。

害怕了吧!颤抖了吧!哭泣吧!

好吧,就这事,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这不老天爷这就挑来选去的选中了朱元璋,送给他一把大铁锹把这不要脸的大元给埋了,顺道再踩上几脚。

所以啊,您就说吧,贪官这俩字都刻在朱元璋的心口里了,他能不恨这些个家伙吗?

当然这铁锹不能白给。老话说你肩膀上的担子有多重,那就得看你能吃下多少苦。

所以啊,1344年黄河泛滥了,几十万灾民就可就出现了。

当然出现灾民了,你大元朝不管是咋不待见这帮子子民,这数字可是摆在哪里的,毕竟有几十万不是,这要是安顿不好,可是要出乱子的。

所以这就从上到下的来救灾,这话说完了,救灾物资也集结起来,开始下发。

那么这些官着实的黑了一点,一层一层的剥,一层一层的拿,到了老百姓手里就剩下白条了。

“今年就到这,明年咱继续!”这帮吃人不吐骨头的家伙,满意的拍了拍自己的口袋,撅着屁股走了。

剩下一帮子捧着空碗的老百姓,像傻子一样的看着走远了官吏。

这岂止是一个恨啊!

“你还盼着明年再来一次,俺(自己想吧!)!”

此刻朱元璋的家里边的境况

也就是在这一年的四月份朱元璋的老爹活活的饿死了,接着是大哥饿死了,跟着是大哥的大儿子饿死了,最后就是老母亲活活的饿死了。

就这些鲜活的生命,一个月还没有过完,他们就变成了一具具冰冷的尸体。

家不大,可这好歹是个家啊!老爹没本事,但老爹还是能淘换点粮食给家里的崽吃口热饭。

穷是穷了点,但好歹能活下去。

可这作孽的大元朝,他压根就不想让你活。

您就说吧,老朱能不恨吗?这是饿到股子里头的阴影。那会他就是一孩子,他能干嘛?就一个字哭呗!

可哭能哭来东西吗?不能!

他只能和他的二哥,去求爷爷告奶奶的让人施舍他们一块坟地,好把辛苦了一辈子的父母安葬了。

那会大家伙都是贫农,那有地啊,就算是有地那也要种口粮食填肚子用的,不能给你当坟地不是。

最后他只能去求助,地主刘德。话说这刘德虽然有个德字,可一点德性都没有,而且他也不修那个德字,在他眼里德能值几毛钱,拉倒吧!

所以就算是朱元璋哭瞎了眼珠子,刘德就一个字:“滚!”

临了告诉朱元璋,你爹是给俺打工,而且是打了一辈子工,但他们死了,关俺屁事。

天下这么大,居然没有一块安葬父母的地。

咋说呢?老天爷虽然要锤炼朱元璋,但也给了他留了一丝丝的希望。

最后刘德的哥哥——刘继祖知道了这事。就主动找到了朱元璋:“孩子,你咋不找俺呢?俺的地多,不差你这么一块坟地,你自己找找看那块合适,就葬了吧!”

好吧,一条根子上生出的两条藤,一条都烂到心了,一条却是希望的绿色。

一块门板,加一卷草席,葬了父母,哥俩的职责也就到了。行了,各奔东西,找活路吧!

这就是朱元璋的童年,贪官不恨才怪呢?也就是在这一年,朱元璋没有哭过,一辈子的泪水哭干了。

最终他走上了造反的道理,成为了大元朝最终的掘墓人。

后来的事

那么后来老朱的大明朝建立了,这就该衣锦还乡,毕竟咱都有个光宗耀祖的想法不是。

这一回到老家,第一件事当然是修建老父母的陵寝,追封老爹为皇帝,老妈为皇后。

这大字不识一个朱四五,憋屈的活了一辈子,而且是被活活的饿死的,这都过去了老多年了,突然就成了皇帝了,虽然是个死的,但这也是荣耀啊!

世事无常啊!

这事,在刘德的眼珠子里可不得了了。

老朱也不客气首先老朱找到了刘继祖,很可惜啊,这个老好人居然已经去世了。

老朱叹息人生短暂,刘继祖的仁义。

那没得说了,雪中送炭的主,能亏待得了吗?一个“义惠侯”的帽子就扣在了刘继祖的头上了,这还不算,这帽子还是可以世袭的。只要大明朝在一天,这帽子就能戴一天。

这赏赐不可谓不高啊,哪堪比诸葛亮的刘伯温才捞了一个诚意伯而已。

回头咱在瞅着刘德,都快哭了,都摊在了地上,赶忙来了个负荆请罪,就怕老朱给他来个秋后算账。

当然朱元璋压根就没把他怎么样,还给他一点赏赐,当然这点赏赐和他哥哥的比,那就差了十万八千里喽。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为嘛给他赏赐呢?不杀他已经不错了!给他找点麻烦都是应该的!”

这是您的想法,老朱可不这么想,他想的是,如果没有你当年的逼迫,也许就没有今天的成就。

至于您说的找麻烦?这也许是高度不同,看到的事物不同吧!

当年弱小的时候,别人欺负你,你会恨,当时感觉弄死他都是应该的,但当你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回头瞅着他的时候,感觉这就是一只蝼蚁而已,费劲弄死他,你还落一身的不好,得不偿失啊!

有人说这是朱元璋在收买人心。俺同意这说法,但俺不同意这是唯一的答案,俺觉得最好的答案就是,不值得而已!

如果朱元璋恨他,大可以事情再过一段时间,再找个合适的借口,弄死他,但他没有。所以俺觉得就是不值得。

毕竟朱元璋为了铲除宰相这个位置,他可以隐忍胡惟庸多少年,放纵他,让他胡非,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大,但他的收获也更加的庞大,不仅干掉了朝堂上最为庞大的淮西集团,还捎带灭掉了维持了几千年的宰相体系。

所以这事,俺的感觉就是三字,不值得!没大家伙想的那么复杂!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朱元璋的父母是被活活饿死的,死后连下葬的棺材和地皮都没有。朱元璋为了给父母下葬,只好去求地主刘德要一块地,可是刘德根本没有搭理他。最后还是同村的邻居刘继祖给了朱元璋一块坟地,让他好好安葬双亲。

谁能想到,朱元璋多年后居然建功立业,做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而他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寻找当年的恩人刘继祖和拒绝借地给他的地主刘德。

史书记载,朱元璋的祖父是元朝的淘金户。因为缴纳不出定量的黄金,最后才举家逃到了淮河边上,世代务农为生,并在这里和妻子生下了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不过,由于元朝十分腐败,各级官员和地主都变本加厉地剥削下层百姓,所以到了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这一辈还是穷困潦倒,叫吃饭都是问题。



为了求生,朱五四、朱元璋一家都在为村里的地主刘德“打工”。朱元璋的父母租种刘德家的地,而朱元璋则给地主刘德放牛。

可惜的是,在1343年~1344年,濠州一带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蝗灾和瘟疫。在饥寒交迫和疾病的折磨下,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

整个家里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为了给父母找块下葬的地,朱元璋只好去求地主刘德。可是刘德不但没有借给他,反而对他冷嘲热讽。

同村的邻居刘继祖实在看不下去了,才给了朱元璋兄弟一块坟地,让他们好好安葬父母。就这样,朱元璋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布包裹好父母、哥哥的尸体,仓促地将他们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此后,朱元璋便与他的二哥、大嫂分开逃生。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朝,随后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发动北伐,终于消灭了元朝在中原的势力。待功成名就之后,朱元璋也没有忘了要回老家看看乡亲。

为了报答当年帮助自己的恩人,朱元璋特地封赏了刘继祖的后人(当时刘继祖已经去世了),还赐了爵位和土地给他家的后人。而对于当初拒绝自己的地主刘德,朱元璋也没有赶尽杀绝。估计是出于笼络人心的目的,朱元璋非但没有追究刘德的罪过,反而还赐给了他一些良田和银子,这也算是非常大度了。


世界人文通史


明太祖朱元璋本名朱重八,祖籍江苏句容,祖父朱初一时迁居盱眙,到了父亲朱五四这一代,先是迁居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西乡,不久又迁往太平乡孤庄村定居。朱元璋祖辈数代都是贫农,作为家中的幼子,他上面还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一大家子靠着给地主刘德做佃农为生,日子过得相当艰辛。


由于家中极度贫寒,无法资助朱元璋读书识字,所以他从小便为刘德打工,做了一名牛倌。限于出身和眼界,青少年时期的朱元璋胸中并无大志,他的人生目标无非是给地主好好干活,然后娶妻生子,安安稳稳地过完一生,如果运气好,还能挣得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至于做皇帝,那是个在梦中都不曾出现过的念头。



然而就连如此卑微的梦想,都被残酷的现实击碎。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一带发生几十年一遇的大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严重的蝗灾和瘟疫。受此影响,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大哥朱重五、母亲陈氏相继死去,只剩下他和二哥朱重六活下来(三哥朱重七早夭)。


由于家中一贫如洗,所以朱元璋没钱给父母和大哥买棺材,更没有墓地为他们下葬,穷苦无计之余,便和二哥一起向东家哀求,希望他能大发慈悲,赏给兄弟二人一小块地,以便让亲人入土为安。朱元璋同时还发誓,一旦东家答应自己的请求,他愿意为其做牛做马,永远报答他的大恩。



然而看着跪在自己脚下苦苦哀求的朱家兄弟,刘德并没有心生怜悯,而是冷嘲热讽道:“老子的地是旺家兴族的宝地,哪里能让你们这帮穷鬼坏了风水?你们既然没钱安葬家人,倒不如把他们扔到乱坟岗!”朱元璋听后虽然怒不可遏,但却不敢得罪刘德,只好和二哥另想办法。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就在朱家兄弟犯愁之际,村中的大善人刘继祖听闻此事后,便主动给了他们一块坟地,让兄弟二人感激不尽。事后,兄弟倆将父母、大哥草草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见《明史·卷一》)。



埋葬完家人后,朱元璋为了讨生活,便与二哥分开,然后各自逃生。朱元璋逃离家乡后,先是在皇觉寺中做了8年的和尚,后来又在儿时好友汤和的邀请下,加入到濠州红巾军首领郭子兴阵营中。当时,朱元璋已经25岁。朱元璋投靠郭子兴,很快便在军中脱颖而出,并在郭子兴病死后,成为实际上的军队首领。


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军攻占集庆府(南京),然后以此为大本营,在四周不断地扩充地盘,仅仅用了8年时间,便成为割据江东、两湖地区的大军阀。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接受群臣推戴,正式自立为吴王,史称西吴。昔日不名一文的放牛娃,如今却成为帝王,朱元璋的经历真可谓无比传奇。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当上吴王两年后,率领部分朝臣前往濠州祭祖,并重修父母、大哥的陵墓。事后,朱元璋将老家幸存的百姓全部召来,然后和他们一起饮宴、畅谈往事。与此同时,朱元璋还任命恩人刘继祖之子刘英为守陵官,全权负责陵墓守卫工作。


在办完这些事情后,朱元璋本应启程回京,但此时他突然想起当年羞辱过自己的前东家刘德,于是命人将他召来问话。刘德见到朱元璋后,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连连哀求饶命。乡民们大都了解刘德跟朱元璋这段过节,所以都替他捏把汗。


然而让他们大感意外的是,朱元璋非但没有处死或羞辱刘德,反而命人把他搀起来,然后笑呵呵地说道:“你不用害怕,嫌贫爱富乃是人之常情,孤不跟你计较往事。况且孤昔日贫寒时,怎么会想到有朝一日会坐上龙椅?孤今天非但不会惩罚你,反而要赏你三十顷田,如何?”(详情见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所著《国榷》)



刘德听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跪在地上半天不能说一句话,后来还是在乡亲们的提醒下,才赶快向朱元璋谢恩。经此一事,在场之人无不为朱元璋的宽容大度所感染,而随行的史官也赶紧把此事记入起居注,成为一段流传数百年的佳话。两年后,朱元璋消除群雄,正式称帝建国,中国历史由此进入到明朝。



文史砖家


朱元璋一家是地主刘德的佃户,朱元璋也从小给这家放牛。刘德是地主,生活富裕,但为人很刻薄,同时也非常讨厌朱元璋。大灾荒来到凤阳后,朱元璋父母都死了,就剩下他和二哥。两个人没钱埋葬父母,所以朱元璋去恳求刘德,希望他能看在以前自己全家为他打工的份上,给自己一块地用来埋葬父母。刘德身为地主,眼里只有利益,无论朱元璋怎么恳求,他都没有答应。

正好事情发生的时候,刘德的侄子刘秀在,回去便告诉了自己的父亲刘继祖。刘继祖虽然是刘德亲戚,也很有钱,但为人和刘德截然相反。他很同情朱元璋,而且朱元璋老爹朱五四和自己关系还不错,所以刘继祖主动给了朱元璋一块地,让他埋葬父母。

朱元璋后来做了皇帝,回老家视察的时候,并没有为难刘德,更没杀他,反而念在同乡的情分上,还拨给他30顷地用来耕种;此时恩人刘继祖已经去世,朱元璋就追封他为义惠侯,并且世袭罔替。因此,刘继祖这一支,慢慢发展状态,逐渐成为凤阳第一家族,并且一直享受特殊优待,直到明朝灭亡。


途牛山小旋风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以残暴著称于史上。他在开国之初便对为他打下江山的功臣们痛下杀手,那些为他建立霸业立下汗马功劳的文臣武将们在经历了非人的折磨后,几乎被他一锅全端。

朱元璋还是一个非常小气、极端爱面的人。史载,朱元璋在63岁时,曾为徐达追击元军取得大捷举行庆功会。这时的朱元璋已是一位年迈的老人,在宴会进程中不慎摔倒。众臣深知朱元璋极爱面子,所以都故意装作没看见。哪知徐达手下的将领、南雄侯赵雍太实在了,急忙扶住朱元璋,并痛斥同僚对皇上摔倒竟然视而不见。

赵雍这就弄得朱元璋非然尴尬了,朱元璋自然对他怀恨在心。后来朱元璋借着胡惟庸案,将赵雍砍掉了脑袋。

通过赵雍之死,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有着极强的报复心理。朱元璋在少年时,曾在十多天内,父亲、大哥、母亲先后故去。朱家穷得无立锥之地,朱元璋只得央求东家地主刘德施舍一点土地作为坟地。可刘德不但没有答应,还把朱元璋臭骂了一顿。朱元璋发达以后,衣锦还乡曾召见刘德。那么朱元璋会怎样处置刘德呢?

在朱元璋差不多十一岁的时候,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携全家由钟离县西乡迁徙到太平乡的孤庄。朱五四一家穷得无房无地,只得给地主刘德做佃户以糊口,而小小年纪的朱元璋给地主刘德放牛,当时汤和、徐达等人都是刘德的小牧童。

刘德为富不仁,对佃户非常刻薄,对朱元璋、汤和、徐还这些放牛娃也经常非打即骂。朱元璋为了报复刘德,还与小伙伴们偷偷宰杀了刘德的小牛,做了烧烤美餐了一顿。

至正四年(1344年)春,朱元璋的家乡遭受严重的旱灾,田里的庄稼都快旱死了。而旱灾没有缓解,蝗灾又开始了。紧接着,瘟疫又席卷而来,几乎每家都有人丁丧生。

这一年,朱元璋才十七岁,可他却经历了失去三位亲人的剧痛。在半个月内,他的父亲朱五四、大哥朱重四、母亲陈二娘相继染疾故去。


朱元璋家没有一丁点土地。按照惯例,朱元璋的东家刘德应该提供一点山地安葬自己的佃户。于是朱元璋和他的二哥朱重六去央求刘德,希望他能提供一块坟地让亲人入土为安。可是刘德心无善念,将朱元璋兄弟骂出了家门。

这时,幸亏刘德的兄长刘继祖心善,给了朱元璋一块田地埋葬亲人。朱元璋对刘继祖的恩情念念不忘,在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镇抚后,还收留了刘继祖的儿子刘英作为亲兵。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的军队占领家乡濠州后,刘英被任命为守陵官,负责修缮朱元璋父母的寝陵。朱元璋称帝后,刘英又出任仕郎,他的孩子也被朱元璋送到南京国子监读书。

朱元璋父母的寝陵修缮好之后,朱元璋又将当年的恩人刘继祖追封为义惠侯,世代承袭,并将刘继祖夫妇陪葬朱元璋父母的寝陵。朱元璋不忘当年恩情,对刘继祖一家可谓情深义重。


朱元璋在至正二十六年返乡时,地主刘德还是健在的,并且朱元璋还召见了刘德。那朱元璋是怎样对待这个当年曾羞辱自己的地主的呢?

当刘德得知朱元璋要召见自己时,真的吓尿了。这时的朱元璋已贵为吴王,刘德恨自己当年瞎了眼,得罪了这么一位大人物。刘德深知此去凶多吉少,在劫难逃了。

哪知,会面的结果大出刘德所料。刘德跪在地上不敢抬头,朱元璋亲自把他扶起来,还劝慰他无须害怕。当年我穷成那样,你怎么会知道我今日会当天子,并且还赏赐给刘德三十顷良田。


朱元璋对刘德以德报怨,确实大出在场人意料。其实这也是朱元璋的帝王之术。朱元璋此时已是天下枭雄,如果再与刘德这么一个小人物计较,会显得多么气量狭小、小肚鸡肠。他这样施恩于刘德,那么他的宽宏大量、不计前嫌一定会被世人传颂。


岁月是一条河流


朱元璋小的时候,和他的父母,都是在地主刘德家打工,朱元璋的父母给刘德种地,朱元璋给刘德放牛。

反正他们这一家人,都是被地主刘德剥削。

关键是刘德这个人,一点德都没有。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元朝末年的时候,中原地区不但发生了自然灾害,还发生了瘟疫。

这对于朱元璋这种贫苦的人家,简直就是致命的打击。

因为没有粮食吃,朱元璋眼睁睁的看着昔日的亲人,一个又一个的离他而去。

他的父母也在这场灾难中离开了。

此刻,生还的人除了朱元璋,就是他的二哥了。

当时的这两个孩子,就想把父母先给埋葬了。

但是,天地之大,那里才是他们埋葬父母的土地呢?

也就是说朱元璋家里根本就没有地,他不知道把父母安葬在哪里。

这两个可怜的孩子,无路可走了。

索性他们又硬着头皮,去了原来的地主刘德家里。

看看刘德能不能发发善心,给他们一点不毛之地,让他们好安葬了自己的父母。

可是,刘德并没有看在昔日,朱元璋的父母为他种地的份上,给他们安葬父母的土地,而是让他们有多远滚多远。

面对这样的人情冷暖,兄弟二人傻眼了。

他们已经不知道该找谁来帮忙了,难道天下之大,就真的没有埋葬自己父母的地方吗?

就在两个孩子绝望的时候。

刘德的哥哥,刘继祖找到了朱元璋兄弟二人,他给了一块半山坡的地,让朱元璋埋葬父母。

就这朱元璋才算是把父母给草草的下葬了。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后来当了皇帝。那么他当了皇帝,荣归故里的时候,是如何对待地主刘德的呢?

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回到了老家凤阳。他先是祭拜了自己的父母。然后又想起来昔日刘继祖对他的好。

所以,他想找到刘继祖,报答一下他当年的舍地之恩。

但是,很遗憾的是,当时的刘继祖已经去世了。

不过朱元璋还是把死去的刘继祖,给封为了侯。然后让他的爵位,由自己的儿子继承。

至于那个可恶的地主刘德,朱元璋也没有杀他。

毕竟如今的朱元璋,并不是当年的朱元璋了。

他今天是皇帝了,因为皇帝的身份,他就不可能给一般的人,斤斤计较了。毕竟这个国家里的任何一个人,都是他的子明。

他不可能为了昔日的一点仇恨,把屠刀举向自己统治下的人民的头上。

因为只有不杀刘德,才能显示出他的大度,才能让人们夸奖他仁慈宽厚。

就这样刘邦不但没有杀他,还给了他三十倾良田。这就是朱元璋,那个爱恨分明的朱元璋。


汉史趣闻


在明史中对朱元璋家世的记载是:

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

这段话大概记录了朱元璋家祖上的迁居情况:最早在沛(今江苏沛县),然后搬家到句容(今江苏句容市),然后搬家到泗州(今安徽泗县一带),到了他爸的时候才搬到了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临淮关)。生了四个儿子,朱元璋排老四(伯仲叔季)

“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 ”

至正四年也就是元顺帝四年,公元1344年,朱元璋17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大旱灾并继发蝗灾,全家都死了,就他一个还活着,

穷得没钱买墓地埋人,还是邻居给他了块地才把父母兄弟埋了。

如果按成分算,是标准的贫农。 关于太祖的家庭成分,他自己说的是: 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年轻的时候,因为负债过多而只好去当兵。他当了好多年的兵。后来,他回到我出生的村子,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克勤克俭,攒积下一点钱,买回了他的地。这时我家有15亩地,成了中农,靠此每年可以收60担谷。一家5口一年共吃35担——即每人7担左右——这样每年还有25担剩余。我的父亲利用这些剩余,又积蓄了一点资本,后来又买了7亩地,这样我家就有“富”农的地位了。



求关注



图影观史


虽然朱元璋只用了15年的时间便开创了明朝,完成了从乞丐到皇帝的华丽变身,堪称一代奇迹,可是他早年的经历却只能用两个字形容——悲惨!

对于朱元璋而言,他一生当中最悲惨的时候绝对是他的爹娘双双离世的时候。

1344年,濠州遭遇了一场罕见的灾难,旱灾、蝗灾、饥荒和瘟疫,一波又一波地向濠州袭了过来,将这里的人们压得喘不过气来。

对于那时候的人们来说,这四种灾难哪怕只来一种,便已经足以让他们流离失所甚至是为此丢掉性命了,更何况是四种一起?

朱元璋的爹娘便在这场灾难中双双离世,他瞬间懵了,此时虽然已经16岁,可是家中没地,他将来应该如何谋生呢?他也没读过书,别说读书做官了,即便是当苦力恐怕别人也嫌弃他太瘦小没力气。

不过,谋生是以后的事,此时摆在他眼前的重事是安葬自己逝去的双亲,他遥遥一望,茫茫然望不到尽头的一片地,却没有一分是他的,没地还怎么安葬双亲?

朱元璋想到了自己的地主刘德,爹娘为刘德干了这么多年活,自己也给他放过牛,如今向他讨一块地来安葬双亲,他总会念一念这么多年来的情份吧?

可现实却狠狠地扇了朱元璋一耳光,地主和佃农哪有什么情份可言?

当他向刘德说明了来意之后,刘德便毫不留情地指着他的鼻子痛骂,让他滚蛋,想让我给你一块地?爱死哪死哪去!

他在心里又气又怒又吼,惨呀!爹呀,娘呀,儿子不孝,竟没办法让你们安息!

不过,正当朱元璋绝望的时候,事情却迎来了转机,原来是刘德的哥哥刘继祖听说了朱元璋的事后,生出了恻隐之心,所以送了一块地给朱元璋。

朱元璋这才得以让自己死去的爹娘入土为安,他心里颇为感激刘继祖在他绝望之时向他伸出援手,心想将来自己如果有能力的话定要好好报答报答这个刘恩公。

只是能不能报答是将来的事,朱元璋眼下虽然安葬了双亲,可是又一个要命的问题摆在了他的眼前——他怎样才能活下去?

他当时也问过自己的二哥这个问题,二哥为此也连连唉声叹气,弟弟,哥哥也不知道究竟应该怎么办呀?咱们在这里已经没有活路了,不如这样,你我分开各自到别的地方谋生活去,这样也不用一块死了,或许还能有一人能活下去也说不定。

朱元璋想了想,这确实是最好的办法了。

于是,他二哥头也不回地走了,他也摸了摸脑袋,去了皇觉寺,剃了光头,当起了撞钟念经的和尚。

只不过,他吃和尚饭的好景也没持续太久,毕竟时逢乱世,寺庙的收入也不多,维持不了这么多和尚的吃喝拉撒,所以皇觉寺便让像朱元璋这样新进寺里的小和尚外出要饭去了,当然和尚要饭不能叫要饭,叫化缘。

后来,他觉得当和尚没意思,也没前途,于是便在汤和的邀请下直奔濠州,投奔了郭子仪,然后一步一步往上爬,最后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浩浩荡荡地回到了濠州,祭拜自己的爹娘,他会如何对待当年无情又无德的地主刘德呢?

不得不说,刘德很幸运,他有一个好哥哥。

朱元璋从来没有忘记过刘继祖对自己的“一地之恩”,所以回到濠州后,他特意让人去找刘继祖,谁知刘继祖却已经不在人世了。他转念一想,刘继祖虽已不在人世,可恩情总是要还的。

于是,他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这“义惠”二字说的便是刘继祖对他朱元璋的恩惠,刘继祖一家也因此世受皇恩。

当时刘德听说朱元璋当了皇帝,心中便已经颇为忐忑,再听说他回了濠州之后更是惊恐万分,皇帝不会找他算账吧?

但是,朱元璋一则看在刘继祖的份上,二则为了彰显自己的帝王气度,不但没有找刘德的麻烦,反倒给了刘德一份丰厚的赏赐。

刘德悬着的心瞬间放了下来,重重地松了一口气,跪在地上的他,开开心心地磕着头,谢谢皇上,谢谢皇上!

朱元璋能够记恩,也能还恩,更能饶过曾得罪过自己的人,确不失为一代帝王之心胸气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