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红寺堡“疫”线的“最强拍档”

战“疫”中的退役“父子兵”

连日来,红寺堡区定武高速和罗山北路的两个检查点上,有这样一对父子,他们同是退役军人,冲在前线,同心参战,用行动诠释“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的使命担当。父亲,马兴国,党员,一名退役军人,现任红寺堡区综合执法局新民街道执法大队教导员。自战“疫”打响以来,马兴国开启了24小时在线模式,带班坚守在红寺堡区定武高速检查点。马兴国说:“作为一名党员,又是一名退役军人,疫情面前冲锋陷阵,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儿子马双星,也是一名退役军人,现在是红寺堡区综合执法局新庄集执法大队协管员。从自治区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后,马双星作为第一批先锋队员奋战在罗山北路检查点。作为红寺堡区的“北大门”,定武高速出口和罗山北路由于车流、人流量大,防控任务十分繁重。检查站设立以来,马兴国和马双星父子每天都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一站就是12个小时,双手冻得发麻,双脚站得生疼,但依然不漏一车一人。

夫妻携手并肩勇战“疫”

在新庄集乡西原村有这么一对夫妻,他们同为党员,坚守在不同岗位,默默地为守护家园安全筑起一道防线。聂晓艳,新庄集乡西原村村干部,自正月初一起,聂晓艳便请战防疫一线,坚持值守在村头路口,做着消毒杀菌、出入登记、防控宣传等工作。“疫情一天没结束,我们就这么一直干下去。”聂晓艳坚定地说。宋军强,聂晓艳的丈夫,西原村村民。为了让老百姓减少出门,宋军强承担起为村里群众买菜、送菜的任务。宋军强说:“防控一线,我们夫妻是党员,不带头咋行咧。”

不是兄弟胜似兄弟

在柳泉乡卫生院,大家都喜欢亲切地喊他“马哥”。从大年初一开始,转运需集中隔离的密切接触者和外省归红人员的是他,为单位运送后勤保障物资的是他,接送哨卡执勤人员的是他,为单位走廊、院子、门庭消毒的是他,下水堵了、门锁坏了、煤气没了,第一个想起来的还是他。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马哥”熟悉的身影。马玉峰,柳泉乡卫生院职工。马玉峰常因来回接送患者而误了吃饭,常常吃冷饭或泡面充饥,有时甚至顾不上休息。疫情防控之初,由于防护物资紧缺,马玉峰都是先紧着哨卡值班人员和乡村医生,自己只用一只一次性外科口罩、一件白大褂作为防护。马玉峰是大家口中万能的“马哥”,也是家里的顶梁柱。母亲在银川住院做手术,他不能陪伴照顾;仅半岁的儿子感冒住院,他也没办法照看。“只要家人们都能健健康康的就好。等疫情结束,我儿子怕是都会喊爸爸了。”提起家人,马玉峰说道。

一家三口总动员

凌晨3点,窗外一片漆黑,红寺堡区人民医院餐厅的灯已经亮起,餐厅老板杨静和妻子、母亲正在后厨忙着择菜、洗菜,打扫餐厅的卫生,他们在为医院的医护人员和病患准备当天的早餐。80后的杨静4年前承包医院餐厅,坚持“一碗面”的微公益行为,为来医院看病的孤寡老人免费提供饭菜。疫情发生后,医院附近的所有餐厅全部停业,为了让住院的病人和值班医生护士能吃上口热乎乎的饭菜,杨静每天都坚持做饭,保证按时供应。杨静的母亲今年57岁,为了能帮儿子多分担一点,老人每天到餐厅帮着做面、择菜。“在这个最危急的时刻,我们不能冲到第一线,但是在这场疫情战役中贡献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也是好的。”杨静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