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疫”战后方 重庆慈善人李世东的“不舍昼夜”

“李老师,我们有批物资要捐赠到重庆,有什么程序呢?”

“李老师,麻烦帮我出具进关的材料。”

“李老师,航空公司说先要出具接收捐赠的证明才能确认航班,您这边能尽快提供吗?”

“李老师,麻烦提供一下产品图片、种类、型号、成分含量。” ……

从1月23日至今,不论清晨还是深夜,重庆市慈善总会筹募三部部长李世东的电话、微信声音此起彼伏,几乎从未断绝。谁也没有想到,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会在短时间内肆虐大江南北。全国上下,似乎已经忘记了此时正值春节,都在各尽其能的与病毒作战。作为重庆市慈善总会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组境内外物资接收第一小组组长的李世东,36个日夜,他未曾停歇,用行动诠释“初心于心,慈善于行”。

昼:最低配置 最高效率

为抗击疫情,全国各地纷纷打响一级响应,紧跟党中央,拧成一股劲,坚守在抗疫一线,冒着生命危险,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为人民构筑起一道道坚实的防线。

作为共产党员,作为慈善工作者,李世东知道,眼下正是人民需要他们的时候,没有理由退缩,没有理由懈怠。

由于每天都有物资抵达机场,为了节省周转时间,市慈善总会一律直接在机场分发物资给定向捐助对象,或者由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将非定向物资从机场运输到一线投入使用。每天早上9点,李世东准时从家里出发,驱车30多公里到江北机场上班。

为了节省在路上奔波的时间,李世东向机场申请了一个闲置的空房间,搬来机场闲置的旧桌椅,再搬来一台电脑,开始了在机场“坐班”的生活,随时准备迎接海外捐赠物资到来,以最高的效率完成物资接收分配等各项工作。

“疫”战后方 重庆慈善人李世东的“不舍昼夜”

(李世东在机场口岸现场办公点工作)

特殊时期,各个环节都意外频发。2月25日下午,一批40箱的物资2点30分落地,等了半天不见货物出来。前线在和时间晒跑,和病魔抗争,这边等着分发物资的李世东心里焦急,一问才知道这架飞机上有一大批货物,必须等前面清查完毕后才能交付下一批,李世东只好一边安抚同样等待在机场的受赠方,一边处理其它工作。

5点10分,等了近3个小时后,该批物资终于出关了。李世东赶紧为各个单位分货,从货运站到停车点这段不小的距离,李世东分完货又赶到最前面当起物资“搬运工”。

“既然扛起了这份工作,我就要对捐赠者、对受赠方负责。”这一个多月以来,工作再累,李世东也没有一刻想过放弃。回顾进入重庆市慈善总会工作的8年,这段时间对李世东来说是最辛苦但也是最快乐的,越是危难关头,越能体现慈善的价值,正如弗吉尼亚·伍尔夫曾说:“我们这平庸的生活,只有在爱的目光下,才会变得有光彩,有意义。”

夜:枕戈待旦 守土有责

接货从深夜忙到凌晨一两点是常有的事,最晚的一次是在2月5日凌晨收到韩国外交部捐赠的2.9万多个口罩、3万个护目镜和4.7万多只手套等紧缺物资。物资从韩国抵达江北机场国际货运站的时间已是凌晨1点半,由于捐赠物资种类较多且数量大,接受捐赠物资的单位较多,为防止混乱,只能挨个分配。李世东在内的境内外物资接收工作小组的四个人分工不分家,按照物资品类足足花了近3个小时才将这批截至目前数量最多的一批捐赠物资分发完毕。19辆货车运输满载友好国家的爱心,也装满了重庆慈善人的力量。

“这些物资都是战略物资,这种方式是最为稳妥的,能避免出错。”虽然辛苦,但李世东仍然坚持用“笨方法”对待每一件珍贵的抗疫物资,哪怕回家已是凌晨5点。

“疫”战后方 重庆慈善人李世东的“不舍昼夜”

(李世东在机场分发抗疫物资)

“跟我们对接的爱心人士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国内都有时差,为了凑集物资、运送物资,我们只能24小时工作、随时待命。所以一般晚上很晚才睡,手机时不时响起,不小心睡着了,一大早醒了又马上回复信息,就怕回复不及时耽误事儿。”李世东告诉记者。

截至2月25日,李世东和同事们一起办理的境外物资捐赠达65批次,平均每天都有两批物资抵渝。总价值超过900万元,其中疫情防控最为急需的口罩已接收超过380万个,期间还动员13家爱心企业及个人捐款4800万余元。

家: 温暖后方 给予力量

原本打算回涪陵乡村老家陪父母过春节,却因疫情临时改变计划,他心中愧疚万分。连轴转的工作模式,常常让身边的妻子晚上也休息不好,他心有不忍。还有答应儿子的陪伴,他也失言了。

而远在乡下的父母得知儿子正在为抗疫日夜奋斗时,电话那头一再叮嘱儿子“做好防护,放心在前方‘战斗’”,俩老每天好好呆在家里不随便出门,用行动支持儿子的工作。

另一边,李世东的妻子也在用她的方式支持丈夫的工作。这天,妻子恰巧看见有个朋友在微信群里转发关于慈善的负面新闻,她立即回复到:“不要一杆子打翻一船人,我老公在重庆市慈善总会工作,一天到晚电话、微信不断,每天跑海关、货场,积极为全市人民筹款、筹物,还是很辛苦的。”李世东得知此事后,笑称妻子“我在岗位抗‘疫’,你在后方抗‘谣’,我们都在行动”。

看着父亲在“疫线”奔忙的身影,正在读大一的儿子也想帮忙。正好有一次接到一批来自美国的物资捐赠,该物资捐赠群里大家都在用英文交流,丢下英语多年的李世东犯难了。就在此时,儿子主动出马,充当翻译,很快就帮他解决了问题,及时和各方建立了联系。虽然只是一件小事,李世东也颇有感慨地教育儿子:“要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万众一心,没有翻不过的山;心手相牵,没有跨不过的坎。”

家,是温暖的后方,给予前行的力量。在全家人的支持和帮助下,李世东没有后顾之忧,一心为抗疫而奔波。

“明天还有两三批物资要接收,我先去处理一下。”接受完短暂的采访,李世东又全身心地投入到战“疫”工作中去了。

正是无数像李世东一样的慈善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做小事、做好事,在危难关头守初心、勇担当,架起了爱与被爱的桥,诠释了慈善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