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的文學價值是什麼?

宛若清兮


它是一部“體大思精”“深得文理”的理論專著,本身只有37000多字,研究它的論著卻有一二千萬字,是可媲美紅學的顯學。

因為其理論體系甚為嚴密,普通讀者閱讀有一定困難,因此大眾認知度較低,但它開創了中國文學批評史的先河,影響極其深遠。它就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部系統的理論鉅著——《文心雕龍》,作者劉勰。

導語

想象力作為藝術創作的肥沃土壤在藝術構思中佔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康德說,藝術想象是藝術創作的靈魂。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用獨立的《神思》篇來對藝術創作這種精神性勞動進行了多種視覺、多種角度的闡述,雖然這些研究大多都是運用直覺領悟和引喻化的經驗性描述與分析,但是《神思》篇從創作原理上確立了劉勰創作論的整個體系,揭示他的創作論所要研究的全部內容。

因此,《神思》就可成為我們通向劉勰整個創作體系的一道隱秘之門。筆者中學時可算個文青,受語文老師口若懸河般引經據典的影響,懷揣作家夢,大學時對這一問題有過研讀經歷,作出如下回答,不當之處,留言點評。

劉勰,《文心雕龍》

《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xié)創作的一部理論系統、結構嚴密、論述細緻的文學理論專著。成書於公元501~502年(南朝齊和帝中興元、二年)間。它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體大而慮周”(章學誠《文史通義·詩話篇》)的文學理論專著。 劉勰《文心雕龍》的命名來自於黃老道家環淵的著作《琴》。其解《序志》雲:“夫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環淵)《琴心》,王孫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一部《文心雕龍》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和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

全書共10卷,50篇(上下部各25篇),論及的文體有59種。以孔子美學思想為基礎,兼採道家思想(認為道是文學的本源,聖人是文人學習的楷模,經書是文章的典範),儒家中庸原則是貫穿《文心雕龍》全書的基調。全面總結了齊梁以前的美學成果,對文學起源、文體類別、神思、風格、修辭、鑑賞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系統論述。其中對文學的本質及特徵的認識,開創了研究形象思維的先河。在對道與文、情與採、真與奇、華與實、情與志、風與骨、隱與秀的論述中,無不遵守這一準則,體現了把各種藝術因素和諧統一起來的古典美學理想。

魯迅評價:東則有劉彥和之《文心》,西則有亞里士多德之《詩學》,解析神質,包舉洪織,開源發流,為世楷式。

具體說,《文心雕龍》的價值體現在:

1.文學史的觀念:劉勰認為文學的變化終歸受社會政治生活的影響。

2.內容與形式:主張為情造文,反對為文造情和片面追求形式的傾向。

3.方法論:提出“六觀”的批評方法:一觀位體,看內容與風格是否協調;二觀置辭,文辭表達在情理上是否確切;三觀通變,是否有繼承和變化;四觀奇正,佈局是否嚴謹妥當;五觀事義,用典是否貼切;六觀宮商,音韻聲律是否完美。這在當時是公允的品評標準。

《文心雕龍》在論述具體的文學創作活動時,表現了樸素的唯物主義的文學觀;而且,對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文學的特點和規律等一系列問題,提出了精湛透闢的見解,富於獨創性。因此它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正如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戚良德先生所言:“劉勰的《文心雕龍》,既是一部中國文章寫作之實用寶典,又是一部中國人文精神培育的教科書;既是中國文藝學和美學之樞紐,也是中國文章寶庫開啟之鎖鑰。”

《文心雕龍.神思》的文學價值

對劉勰《文心雕龍》的研究,稱為“龍學”,早已成為顯學,不但我國學者,而且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學者,都為之傾注了大量心力。這既是因其體大思精,包孕豐富,文辭精美,在學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也與其成書距今一千五百年、採用駢儷文體、今人不易徹底讀懂有關。

學界一般將《文心雕龍》視為我國古代最有系統的一部文學理論著作,相當於今天的文學概論。有的學者還稱之為一部古代美學著作。王先生則贊同范文瀾先生所說“《文心雕龍》的根本宗旨,在於講明作文的法則”,指出《文心雕龍》原來的宗旨是指導各體文章的寫作,談論作文的原則和方法,是一部文章學、文章作法的書。

漢魏以來,詩賦創作日益發達,而寫景狀物是詩賦中的重要內容,它們與抒發情志密切結合在一起,而此種情況也鮮明地反映於批評家們的言論之中。《文心雕龍》之言心物交融,正是此種言論的體現、昇華。

最早對“神思”展開全面論述的是陸機的《文賦》,其雲:“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旁訊。精鶩八極,心遊萬仞。其致也,情瞳朧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傾群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浮天淵以安流,濯下泉而潛浸。

《文賦》對劉勰的影響是很大的。劉勰對陸機有關創作構思與想象的理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更精到形象的闡述。他在《文心雕龍》中設專篇詳論“神思”,由此確立了“神思”在中國古代藝術思維理論中的重要地位。

陸機在《文賦》中雖較為形象地描述了“藝術想象”的過程,卻未用“神思”之詞,且缺乏理論之說明。惟有劉勰,才第一次就“神思”問題立專篇作深度的理論闡析,並將其列於創作之首位。至於《神思》以心物交融為中心的藝術構思論,又顯然是繼承和發展了陸機的《文賦》而來的,不過劉勰比陸機講的更集中,更深入,也更系統。

“神思”之“思”在中國古代語言中不僅是我們現在說的思維的意思,而且有有想念不在目前的事物的意思。即近於現在所說的想象,並且經常帶有明顯的情感色彩。在劉勰看來,這種“思”也是與情感分不開的。明代徐禎卿雲:“朦朧萌坼,情之來也,汪洋浸衍,情之沛也;連翩絡屬,情之一也。”

當代文藝學認為,藝術想象離不開“情”,因為作家想象時,總是要按照其情感態度去創造意象、塑造形象,主體情感必然要滲透於想象過程的各個環節,與主體情感無關的想象不是藝術想象.

被研究最多的《神思》是《文心雕龍》第二十六篇,主要探討藝術的構思問題。劉勰認為藝術構思是“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所以把藝術構思列為其創作論的第一個問題,也是總綱。

在《神思》中,劉勰提出了“尋聲律而定墨”的主張,認為作韻易而選和難,足見不但非常重視而且準確把握了漢字漢語的語音特點,對語音修辭理論有可貴貢獻。

劉勰把構思的情況描述成:“夫神思方運,萬塗競萌;規矩虛位,刻鏤無形。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雲而並驅矣。”這就是說,藝術構思是憑作者平時“博觀” 所得的基礎,通過想象,把沒有實體的無影無形的意念,給以生動具體的形態,並把它精雕細刻出來。所以,這完全是一種藝術的創造。劉勰對藝術構思的論述,基本上說明了這種特點。藝術構思的過程,離不開主觀之“神”,客觀之“物”以及“神”附於“物”的自由無拘地“遊”的自然結合。三者交融,缺一不可。

李建中先生認為對神思比較好的解釋就是把它和佛教思想聯繫在一起,佛教主張的“神不滅”認為,形體可以覆滅,神是永遠不滅的。中國古代有很多“離魂”的愛情故事,像《倩女離魂》《牡丹亭》等。這應該是劉勰“神用象通”的一個來源,也就是我們本節題目的來源。這裡的“神用”,就是這個遊蕩的靈魂,“象通”就是遊魂找到的寄託物。神的這種遊蕩,一旦和象聯繫,就變成了一種言說形象,這就是劉勰講的“神思”。

綜上所述,劉勰在《神思》篇中討論的文學構思,實則包含兩種不同性質的活動,一種是創作靈感支配下的藝術想象,另一種是以文本建構為指向的理性運思。由於在實際的文學創作中,往往是想象在前,運思在後,我們也可以將其視為文學構思過程的兩個階段。某種意義上講,劉勰以“神思”作為文學構思的主概念,即是以“神”代表靈感和想象,以“思”表達創作運思。

感悟及反思

《文心雕龍·神思》中說:“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然後使元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意思是說,要積累學識來儲藏珍寶,明辨事理來豐富才學,研究閱歷來進行徹底的觀察,順著文思去引出美好的文辭;然後使深通妙道的心靈,按照聲律來安排文辭;正像有獨特見解的工匠,憑著意向來進行創作。這是駕馭文思的首要方法,安排篇章的重要開端。

參照劉勰的講法,我認為“積學”很重要,即要寫好文章你就應該先在“肚子裡”吃進許多好文章才行,這些好文章時間久了就會沉澱到你的無意識之中,形成你的“好文章之本我人格”,這樣即使不懂文法技巧你也能自然而然地寫出一手好文章了,因為那些好文章久而久之早已潛移默化、內化為你的主體寫作能力了,它會在暗中支配和引導著你的寫作。

最後要說明的是,我們生活的時代,是一箇中西文化交匯、文學與文化之間界限越來越模糊的新的思想時代。因此今天對《文心雕龍》的研究,不僅具有文學思想史、文藝理論方面的純學術意義,還具有為解決當下文學藝術問題提供某種參考的現實性意義。相信古老的“龍學”研究,必將在新的世紀中再次展現出它旺盛的生命力。

可以講,一定程度上,劉勰強烈的文化使命感限制了其生命趣味的舒張。但正如我們在《神思》篇所看到的,他同樣堅持了自己的真實體驗,熱情洋溢地描述了靈感和想象的重要意義。也許,正是劉勰濃厚的文學趣味和強烈的文化使命感的相互作用,使得《文心雕龍》成為如此深邃透徹、周密客觀的理論著作。

他對文學的熱衷與造詣,令其見解獨到而精深,且不至於淪為某種文化符號乃至政治口號;其強烈的文化使命感,則保證了其著述的格局與高度,不至於成為繁瑣細碎的寫作技巧彙編或自說自話的文學經驗談。《文心雕龍》這種理念與實踐兼顧、感性與智性並存的理論品格,正是中國早期文學獨特文化精神的體現,同時也為後世文學理論的發展樹立了一個極具風範的楷模。

參考文獻:

1.楊明,王運熙先生“龍學”研究的貢獻;

2.李金坤《文心雕龍·神思》創作要義新繹

3.李建中《〈文心雕龍〉講演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文心雕龍[1] 》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創作的一部理論系統、結構嚴密、論述細緻的漢族文學理論專著。它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體大而慮周”的文學理論專著。全書共10卷,50篇,以孔子美學思想為基礎,兼採道家,認為道是文學的本源,聖人是文人學習的楷模,“經書”是文章的典範。把作家創作個性的形成歸結為“才”、“氣”、“學”、“習”四個方面。《文心雕龍》還系統論述了文學的形式和內容、繼承和革新的關係,又在探索研究文學創作構思的過程中,強調指出了藝術思維活動的具體形象性這一基本特徵,並初步提出了藝術創作中的形象思維問題;對文學的藝術本質及其特徵有較自覺的認識,開研究文學形象思維的先河。全面總結了齊梁時代以前的美學成果,細緻地探索和論述了語言文學的審美本質及其創造、鑑賞的美學規律。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歡迎來到文乎問答領地,本人將用最大的熱忱和有益有用的解答來回饋你

《文心雕龍》是我國第一部系統闡述文學理論的專著。體例周詳,論旨精深,清人章學誠稱它“體大而慮周”,可以說是中肯的評語。魏、晉以來,我國文論始專門名家,到了南北朝,日漸形成繁盛局面。劉勰這部論著要算這一時期集大成的代表作。

《文心雕龍》全書五十篇,分上下兩篇。上篇論述文學的基本原則和闡明各種文體的淵源和流變。下篇的主要內容屬於文學創作論,是全書的精華所在。雖然其中所揭示的藝術規律和藝術方法是從封建文學藝術標準角度提出的,不免混有封建思想雜質,但只要經過選擇,加以批判,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那麼,直到今天仍有許多值得我們吸取和借鑑的地方。

《文心雕龍.神思》篇列為創作論之首,劉勰對《神思》的定位是“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以下分思、意、言三方面闡述其文學價值。

《文心雕龍.神思》是一篇完善的藝術想象論

《神思》列為創作論之首,具有總綱性質,涉及到創作論各方面問題,而作為這些問題的核心則是藝術的想象。在我國具有民族風格自成體系的文論中,想象是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劉勰之前,陸機已開始認識到想象在文學創作中的重要性。《文賦》的“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恢萬里而無閡,通億載而為津”,即狀想象翱翔之致。顯然,這對劉勰有著一定影響。《神思》的“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在前,卷舒風雲之色”,就是引申陸機的說法。不過,劉勰並不僅僅因襲前人,雷同舊說,他對想象問題進行了更深入的探討,作出系統的全面發揮。《神思》就是一篇完善的藝術想象論。

本篇開宗明義就對想象下了明確定義。劉勰借用“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這句成語,說明想象是身在此而心在彼,可以由此及彼,不受身觀侷限的藝術思維活動。事實上,這也就是指明文學創作不能拘泥現實,專構目前所見,從事刻板模擬,而應容許虛構的存在。他有時把這一點作了渲染和誇大。不過,總的說來,他並沒有把想象加以神秘化。他認為想象不是來自凌虛蹈空的主觀冥想,而是來自對客觀物象的觀察感受,從而把想象活動置於現實的基礎上。

本篇提出的“思理為妙,神興物遊”,是劉勰想象論的重要綱領。

它一方面說明想象活動必須紮根於現實,一旦脫離了現實,想象活動也就失去了依據。這一點,在本篇下文中有著更明確的表白:“視佈於麻,雖雲未貴,杼軸獻功,煥然乃珍。”(麻是原料,布是成品)這裡以麻、布為喻,形象地說明了想象活動就是作家對現實生活素材進行藝術加工。這一見解,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另一方面,“神興物遊”也說明了作者的思維活動是與具體物象結合在一起的,實質上就是形象思維。劉勰繼陸機之後,對藝術創作中這個帶有普遍規律性的問題作了理論概括,在我國文學批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本篇論述了志氣和辭令在想想活動中的作用,也是同樣值得重視的。

所謂“志氣統其關鍵”,“辭令管其樞機”,是把志氣和辭令視為對想象活動起決定作用的兩個因素。在這裡,志氣泛指思想感情,意思是說:思想感情是想象活動的動力,想象的展開是沿著思想感情的軌道而進行的。作家臨篇綴慮,需要神定氣足,只有思想堅實深刻,感情真實充沛,才能使想象活躍起來,從而優遊適會,抒懷命筆。否則,就會如劉勰所說的“關鍵將塞,則神有遁心”,形成思想僵化,感情枯竭,想象壅塞的枯窘狀態。至於辭令係指語言或語詞,任何思維活動都是通過語言的媒介來進行的,沒有不依賴語言而獨立存在的所謂思想活動。藝術想象也是同樣。劉勰把辭令作為掌管想象活動的樞機,指出只有準確的預言才能構成準確的意象,強調文學必須以言達意,窮盡物色,曲寫織毫。這就是他所說的“樞機方通,則物無隱貌”的本意。當時正是號稱玄學三理之一的“言不盡意論”恣肆橫流之際,

劉勰提出這種針鋒相對的主張,有抨擊玄風的積極意義。

作為藝術思維的想象活動本是一種極複雜的心理現象。劉勰在本篇中列舉文學史上許多作家創作實踐的具體實例,指出“人之稟才,遲速異分;文之制體,大小殊功”,認為作家運思行文,或遲或速,一方面是基於作家的才能稟賦和構思方式,另方面也取決於作品的大小規模和體裁特點,對於這些情況需要作具體分析,而不能一律相繩,妄分高下。然而,不管不同作家的寫作會出現怎樣紛雜歧異的情況,歸根到底,文學創作畢竟還是有賴於平時的歷練和積累。本篇所提出的:“積學以儲實,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繹辭”這四句話,即申明此旨,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劉勰所說的“秉心養術,無務苦慮,含章司契,不必勞情”,並不是叫人無所用心,輕易落筆,把寫作當做一種遊戲。相反,他認為只有經過日積月累的辛勤努力,才能在寫作時從容不迫,直抒胸臆。作家寫作時似乎不費思索,搖筆即來的表現,實由於平日不斷積累,艱苦歷練的結果。因此,“積學以儲實,酌理以富才”與“不必勞情,無務苦慮”這兩種說法並不矛盾,而是相反相成的。這與下文所提出的博興一的辯證關係,具有同樣性質。“博見為饋貧之糧”是指作家在生活體驗上要博;“貫一為拯亂之藥”是指作家在藝術表現上要一。“博而貫一”就是把體驗上的“博見”和表現上的“貫一”統一在一起。這種從矛盾的範疇看出對立統一的辯證觀點,不僅存在於本篇之中,而且在創作論其它各篇中也往往可以發現。這些地方是特別值得注意的。

劉勰總結了前人創作經驗,意識到文藝創作構思時思維形式的特殊性,因此,他對藝術思維形式的特徵進行了論述。他的具體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實際上接觸了形象思維的一些基本特徵。這是劉勰在我國文藝理論史上可貴的貢獻。

結語:

時至今日,《文心雕龍》的現代研究已經經過了百年曆程。客觀地說,《文心雕龍》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就要求當代的《文心雕龍》研究者要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充分吸收前人的優秀成果,真正有意義的《文心雕龍》研究必然是具有博採眾長的集大成性質。研究者們要在浩如煙海的龍學研究論著中採擷那些真正有價值的成果為我所用,而不能無視前人的成果,進行重複勞動或者繼續沿襲謬誤。當然,“擇善而從”對研究者有一定的要求,它要求研究者具備較高的學養,具備發現“善”的慧眼和識見。這樣做並不妨礙研究者提出新的見解,而是說真正的新見解必須建立在對前人研究成果的侷限的批判基礎之上的。龍學界對“研閱”和“意象”等概念的解釋證明我們在這方面還很薄弱。龍學界要加強這方面的意識,努力推出真正具有“博採眾長”之善的《文心雕龍》研究論著。以發揚《文心雕龍》最大的文學價值。


文乎


一、《文心雕龍》介紹

《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xié)創作的一部理論系統、結構嚴密、論述細緻的漢族文學理論專著。成書於公元501~502年(南朝齊和帝中興元、二年)間。它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體大而慮周”(章學誠《文史通義·詩話篇》)的文學理論專著。

二、《神思》篇介紹

《神思》篇是《文心雕龍》創作論中的首篇。“神思”是對中國的藝術創造思維理論的一個凝練。《神思篇》作為創作論開篇,綜述文學創作的過程。從文學創作構思以前的準備工作,到構思時的想象,由想象構成意象,再到語言,又從語言到聲律,再到作品後期修改。《神思》是《文心雕龍》的第二十六篇,主要探討藝術構思問題。劉勰把藝術構思列為其創作論的第一個問題,除了他認為藝術構思是"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外,《神思》篇是劉勰創作論的總綱。本篇從物與情、物與言和情與言三種關係的角度,概括地提出了他的基本主張和要求。

三、“神思”的意義與內涵

“神思”是劉勰繼《文賦》之後,對形象思維的進一步探索。劉勰看到了它本質上是一種自由的想象活動,對之作了生動的描繪,說:“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在他看來,“神思”雖受理的支配,但不象抽象的邏輯思維那樣受著概念的規定,而是“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與物、象、言相結合,始終在感性形象中運動,並伴隨著主體情感的體驗和自由抒發。書中說:“夫神思方遠。萬塗竟萌,規矩虛位,刻鏤無形;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雲而並驅矣。”認為語言文學既再現著客體的物貌,又抒發著主體的情與理、志與氣。

“神思”是藝術創造思維的核心範疇,劉勰是將“神思”作為藝術創造思維的整體進行論述的,其內涵包括了文學創作的準備階段、創作衝動的發生機制、創作靈感的發生狀態、審美意象的產生過程以及藝術作品的傳達階段、意象的物化階段等要素。

“神思”的功能,恰在於並不侷限於作者的所見所聞,而是發揮其藝術想象的作用,大大拓展了審美時空的邊界。

四、《神思》的文學價值

1、神思與創作:

一個是神與物遊,一個是神以言表,前者是指寫文章之前要去了解這個物,與它交流,瞭解它,使它的生命力通過文章表現出來,神與物遊是入的,後者指用語言來表達想象,是出的。一個是入,一個是出,這個就是神思與創作。

2、神思與作品:

文學創作或者藝術創作都是一個實踐的過程。他只有通過大量的實踐之後,才能理解到那個妙處。這個妙處,不是思想,不是理論,但它又是思想又是理論,即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達到心手相應這樣的一個境界。

3、神思與作家:

為了做好構思工作,強調作家要注意積累知識,辨明事理,善於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訓練自己的情致。本文以過去的作家為例,說明藝術構思的不同類型。但無論作家構思的快慢難易如何不同,除都需要經常練習寫作外,更要努力增進見識,在構思中抓住重點;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創作的成功。

劉勰對“神思”的論述,具有重要的文學與美學價值,關於“神思”運化中的感興機制,關於審美意象創造和物化,關於審美抽象和文學情感等問題,關於文學創作與情感的統一,都值得我們不斷學習與感悟。


珈樂


您好,《文心雕龍》的開篇不是神思篇,而是《原道》篇。原道篇認為文與天文地文等一下,源於道,並且要載道。《文心雕龍》全書的前五篇是全書的總論。接著20篇,是文體論,討論不同文體的因革以及特徵。從第26篇開始,接下來的19篇是創作論,討論文學創作的問題。《神思》是創作論的首篇。劉勰把藝術構思列為其創作論的第一個問題,除了他認為藝術構思是“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外,更如本書引論所說,《神思》篇是劉勰創作論的總綱。創作論以下各篇所討論的問題,本篇從物與情、物與言和情與言三種關係的角度,概括地提出了他的基本主張和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