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明朝萬曆抗倭援朝為了別的國家打仗,是不是做了沒有價值的犧牲?

一德格天1


十六世紀八十年代,豐臣秀吉武力統一全日本後,野心開始膨脹,夢想著對外擴張。他曾委託日本僧人玄蘇給朝鮮國王帶去一封信,上面寫了一段話:“餘不屑國家之遠,山河之隔,欲一超直入大明國,欲易吾朝風俗於四百餘州,施帝都政化於億萬斯年者,在方寸中。予入大明之日,將士卒望軍營,則彌可修鄰盟。餘願只願顯佳名於三國而已”。

在這封信中,豐臣秀吉赤裸裸的將自己的野心和盤托出。他的夢想是拿下大明,將日本的文化和風俗習慣搬到中國,在中國的土地上施日本之政億萬年。這足以說明,豐臣秀吉發動的侵略朝鮮的戰爭,最終目的並不僅僅是奪取朝鮮,而是佔領中國的領土。所以發生在明朝萬曆皇帝時期的抗倭援朝戰爭,並不僅僅是為了援助朝鮮,而是為了大明的領土安全而進行的一場正義之戰。

戰前

豐臣秀吉之所以敢如此猖獗,除了日本人那種狂妄自大的性格之外,也因為當時的朝鮮國內矛盾重重,爭權奪利極為嚴重。小小一個朝鮮,就出現了數種派別,什麼東人黨,西人黨,南黨、北黨,各自互相傾軋,將朝鮮弄得烏煙瘴氣,民不聊生。當時的由於有明朝這個“老大”罩著,自己的軍事力量十分薄弱,“民不知兵二百餘年”,是日本嘴邊的一塊肥肉,狂妄自大的豐臣秀吉又如何會放過這塊肥肉?

日本發動侵略朝鮮的理由很是荒唐可笑。豐臣秀吉在寫下威脅信後不久,提出向朝鮮借道嚮明朝進貢的要求,這種“假道入明”的要求明顯不可能得到朝鮮的同意,所以這就給了日本人一個進攻朝鮮的理由。

日本人磨刀霍霍,而朝鮮政壇卻在為了是否將這個情報傳遞給明朝這個大哥而爭論不休。最後朝鮮議定還是要嚮明朝彙報一下,以免日本真的對朝鮮動手時,可以得到大哥的支持。但是朝鮮並不確定日本是否真的會進攻明朝,所以在奏報上只說得到來自日本的傳聞,日本可能會“欲犯大明”。

不過明朝當時的情報系統還是比較完善,早在朝鮮人彙報之前,明朝已通過琉球方面以及在日的明朝商人手中,獲知了豐臣秀吉準備侵略中國的意圖。由於之前明朝和日本的倭寇交戰多年,知道日本人什麼事都能幹得出來,所以這一次明朝的反應相當快,馬上下令沿海各省加強防範,做好戰爭的準備。

開戰

萬曆二十年四月,完成了準備工作的日本大軍渡海殺向朝鮮南部城市釜山,正式拉開了戰爭的大幕。

日軍先頭部隊在其頭目小西行長、加藤清正和黑田長政的率領下,如入無人之境,閃電般的拿下了釜山、蔚山和慶州,兵鋒直指王京漢城(今天之首爾)。

朝鮮也有軍隊,但是朝鮮軍隊只擅長搜刮百姓,和日本人作戰?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一遇到日軍,朝鮮部隊就一潰千里,跑得比兔子還快。

王京城內的朝鮮國王李昖也不含糊,當即做出決定:既然打不過,那就跑。他將兒子李琿留在王京代理國事,自己在宰相柳成龍和將軍申砬的保護下逃到平壤。日軍拿下王京後,對李昖緊追不捨,一路尾隨而至,很快平壤又落入日軍手中,朝鮮國內八道已被日本人佔據了七道,國王李昖只得逃到與明朝接壤的義州,並嚮明朝提出“渡江內附”的請求,可見當時形勢之危急。

接到朝鮮十萬火急求援要求的明朝反應也很快。明朝一邊拒絕李昖入境,要求他“集兵固守,控險隘以圖恢復”,同時又答應朝鮮,大哥不會“坐視彼等喪亡”,很快會出兵援助。

援朝

朝鮮是明朝的藩國,對於小弟被人欺負,做為老大哥的明朝不可能坐視不管。所以明朝很快派出了第一支援朝的先頭部隊——七千多名明軍在副總兵祖承訓率領下,渡過鴨綠江入朝。

此時的明朝上下,對日軍的實力還是不夠清楚,也低估了豐臣秀吉這隻猴子的野心。實際上,進攻朝鮮的日本總數高達14萬之眾,幾乎是日本全國之軍都傾巢出動了。這些日本人為了稱霸東亞,進行過嚴格的訓練,軍事素質相當過硬,又有著倭寇那樣的“一根筋精神”,悍不畏死,所以明軍的先頭部隊雖然也取得過一些小勝,但是在進攻平壤時,被以逸待勞的日本擊敗,損傷過半。

經過幾次接觸戰之後,明朝終於對這支日本侵略軍有了深入的認識,也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因此明朝派出了久鎮東北的名將李如松,率領四萬明軍進入朝鮮,幫助朝鮮抗擊日本人。

李如松是明朝名將李成梁的兒子,從小就隨父生活在金戈鐵馬的戰場上,對兵機韜略極為精通,又熟悉朝鮮情況。讓他做東征提督,是絕對正確的選擇。

抗倭援朝戰爭的經過,在這裡就不細說了。從萬曆二十年到萬曆二十七年的七年中,明軍取得了平壤大捷、稷山大捷、蔚山大捷以及鳴梁海戰和露梁海戰的勝利,最終將日本侵略者趕出了朝鮮,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這次戰爭是中朝人民並肩戰鬥共同奪取勝利的一役,體現了中朝人民休慼與共、唇齒相依的密切關係。兩國齊心協力,粉碎了日本侵吞朝鮮,染指中國的侵略企圖。經此失敗,豐臣秀吉集團元氣大傷,豐臣秀吉死後,日本進入了德川幕府時代。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看,萬曆抗倭援朝是不是為了別的國家打仗,是不是做了沒有價值的犧牲?

  • 朝鮮在遭受日本侵略時,嚮明朝求救,是因為朝鮮認為正因為他們拒絕了日本的“借道入明”的要求,拒絕日本人由朝鮮入侵明朝,這才遭到日本的侵略。所以明朝應該為這次戰爭買單。這一點,在朝鮮國王給萬曆皇帝的求援表章上,朝鮮人寫得清清楚楚:“彼賊(日本)於上年,誘脅小邦,要同犯上國,或借道或借兵糧,小邦憤其凶逆,誓不與此賊共戴天,據義斥絕,深角其怒,遂有今日之酷禍”。

  • 朝鮮人的第二個理由是:朝鮮是明朝的藩國,如果被日本佔領,明朝就會失去一個屏障,將處在日本的直接威脅之下。朝鮮國王李昖將朝鮮比作一名病入膏肓的病人,如果明朝不盡快施救,朝鮮就沒命了。一旦朝鮮滅亡,明朝面對日本的進攻時,將會付出百倍於現在的力量。因此,救朝鮮“不特為小邦計,實為天朝計也”。
  • 第三個理由是:朝鮮對明朝的國家安全有用。遼東地區是明朝的屏障,而朝鮮又是遼東的屏障。從明朝建國開始,日本的倭寇一直在明朝沿海地區騷擾,可是為什麼從不去渤海灣地區呢?這是因為有朝鮮作為明朝的屏障。如果日本完全佔領了朝鮮,那日本與明朝的國土,只隔一條鴨綠江了,日本隨時可以渡江進入明朝的遼東地區,那麼遼東的人民就不得安枕而臥了,甚至北京、天津的居民都會暴露在日本人的眼皮子底下。
  • 第四個理由是:從明朝建立起,朝鮮就是明朝的藩國,一直視大明為宗主,從沒有做出過什麼出格的事。明朝應該體恤朝鮮,如果真的不出兵相救,那麼朝鮮國王李昖以下,都會不顧臉皮賴到明朝的土地上,“與其死在賊手,無寧死於父母之國”。朝鮮人民相當於明朝的子民,子女有難,父母如果見死不救,我們就死給你看!

以上四點,就是朝鮮要求明朝出兵援助的主要理由。那麼明朝是怎麼考慮的呢?

實際上,一開始明朝並不打算出兵的。當時朝堂上的許多大臣都主張明朝只需全力做好遼東地區的防禦就夠了,不用出兵朝鮮。而且自古以來,“大國守在四夷,而不聞為四夷守”。

但是一些有遠見的大臣卻主張出兵。因為朝鮮如果真的被日本佔領,那朝鮮必定會成為日本侵犯明朝國土的基地,成為明朝的心腹之患。所以這場戰爭的目的,“不在朝鮮,而在我國之疆場”。

兵部尚書宋應昌對朝鮮之於明朝的厲害關係看得十分清楚,他在《請撥兵協守朝鮮疏》中說:“(日本)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我救朝鮮,非止為屬國也。朝鮮固,則東保薊遼,京師鞏於泰山矣。蓋朝鮮與中國,勢同唇齒,非若琉球諸國泛泛之可比也。唇亡齒寒,自古言之”。

後世明史研究者對“萬曆三大徵”中的寧夏之役和平播戰爭褒貶不一,但基本上沒有人否認抗倭援朝戰爭的正義性和必要性。明朝出兵朝鮮,其意義在於通過援助朝鮮來維持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秩序,同時也是切斷有可能發生的對明朝的潛在威脅。無論是宗主國對藩國應盡的保護義務,還是維護自身的利益,以及維護東亞秩序,這場戰爭都是正義行動。

(萬曆皇帝)

這場抗倭援朝戰爭,是膨脹的日本對以明朝為主導的東亞封貢體系的一次衝擊嘗試。狂妄自大的豐臣秀吉低估了明朝維護東亞和平秩序的決心,也低估了明朝的軍事實力。

自古侵略者都是沒有好下場的。這場侵略戰爭的失敗,使得豐臣秀吉的嫡系部隊受到嚴重損失,而千年忍者神龜德川家康在豐臣秀吉死後,於1615年徹底殲滅豐臣家的勢力,開創了江戶幕府。這可能是那個長得像猴子一樣的戰爭狂人沒有預料到的吧。


笑語千年


萬曆年間的抗倭援朝絕對不是題主所謂的“沒有價值的犧牲”,萬曆皇帝之所以要派兵入朝抗倭,是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正確的戰略決策,不論從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這對確保大明王朝都有著深遠而重大意義的。

  • 軍事上,豐臣秀吉的野心並不滿足於侵吞朝鮮,他的實際目標是大明王朝,對明朝來說,禦敵於國門之外才是最佳選擇

16世紀中葉,日本國內軍閥(大名)割據,陷入混戰,在那個亂世之中,豐臣秀吉趁勢崛起,逐步征服全國,並於1585年迫使日本天皇(當時的日本,天皇並無實權,權力主要掌握在擁有兵權的大名手中)授予他“關白”稱號,成為了當時日本國內的實際統治者。

豐臣秀吉在掌握國家大權之後,野心開始劇烈膨脹,他不再滿足於蝸居在小小的海島之上,而是急切地想稱霸世界,在這樣的野心驅使下,他將目光盯向了明朝,他異想天開地以征服明朝作為稱霸世界的第一步,開始著手準備對明朝的軍事計劃。

可在那個年代,從日本出發,要想進攻明朝,必定要取道朝鮮,因此,豐臣秀吉於1590年公開致信朝鮮國王,宣稱要“長驅直入大明國”,威逼朝鮮臣服,企圖“假道入明”,進攻明朝。

當時的朝鮮雖說打仗不行,但其李氏國王還是有清醒的政治頭腦的,因此,他斷然拒絕了豐臣秀吉的無理要求,威逼無果之下,豐臣秀吉最終選擇了武力來解決,萬曆二十年(1592年),他派小西行長、加藤清正、黑田長政等率領二十萬大軍出征朝鮮,在釜山登陸後迅速向北進攻。

豐臣秀吉派兵進攻的消息傳到明朝後,雖說此時的萬曆皇帝已經長時間不上朝,但頭腦還是很清醒的,他準確地判斷出了豐臣秀吉的戰略意圖,同時,他也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他明白:“關白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趁著日本還未徹底佔領朝鮮、立足未穩之際,出兵朝鮮,禦敵於國門之外才是最佳選擇,日本一旦全面佔領朝鮮,坐大成勢的話,明朝將再無緩衝地帶,東北邊境將徹底暴露在狼子野心的豐臣秀吉面前,到時候對明朝的威脅就更大。

  • 政治上,朝鮮作為明朝的屬國,明朝確實有出兵的必要

朝鮮李氏王朝自從在洪武年間成為明朝的屬國之日起,就被明太祖朱元璋列為永不征討之國,正所謂大樹底下好乘涼,在明朝這棵大樹下,朝鮮已經長時間沒有戰爭了,這就導致了朝鮮自身早已戰備鬆弛,毫無戰鬥力可言,而反觀日本,經過長年的戰爭洗禮,部隊的戰鬥力得到空前提升,因此,面對日本的大兵壓境,朝鮮毫無抵抗力,致使日軍如入無人之境,兩個月就佔領了京城(漢城)、開城、平壤三大城市。朝鮮國王嚇得從京城逃到義州,只好嚮明朝求援。

面對朝鮮的求援,從政治上來說,明朝也別無選擇,必須出兵幫助,這就好比是電影電視裡的黑社會打架,明朝就好比是幫派老大,朝鮮就是這個幫派的一個分堂口,現在分堂口被外人欺負了,向老大求助,此時,作為老大的明朝,如果再不出兵幫助,連自己的小弟都保護不好,以後誰還跟你混?如果真是那樣的話,對於朝鮮來說,還不如自己脫離出去,另謀出路算了!

當時的明朝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不出兵幫助的話,政治影響實在太壞,因此,明朝方面也別無選擇。

綜上所述,不論是從維護大明東北邊境安全的軍事角度還是從收服屬國人心的政治角度考慮,面對日本在朝鮮國土的胡作非為,明朝方面都無法坐視不理,出兵朝鮮、抗倭援朝也就勢在必行。


聊史論今


乍一看,萬曆皇帝抗倭援朝貌似是在替別國打仗,但仔細說來,明王朝是李氏朝鮮的宗主國,正如李雲龍所言:“老婆被別人抓去了,咱要是連屁都不放一個,那還是爺們兒嗎”?


也就是這個道理,大明王朝是李氏朝鮮的宗主國,從1393年,李成桂向大明王朝稱臣,朱元璋就已經表示“你這個小弟,今後由大哥罩著”!

如今,日本豐臣秀吉膽大妄為,不僅武力攻打李氏朝鮮,還覬覦大明土地!眼見豐臣秀吉欺負自家小弟,還覬覦自家土地,如果明朝不做點什麼,以後還怎麼在東亞混?

如果眼睜睜看著李氏朝鮮被欺負卻視而不見,會寒了多少藩屬國的心,以後誰還跟著大明王朝混?這個大哥還怎麼當?

所以說,萬曆皇帝決定派兵幫助李氏朝鮮抵抗豐臣秀吉的軍隊,其實是在維護大明王朝自朱元璋以來就建立起的東亞政治體系,是在維護大明王朝的臉面!


在這個體系中,大明王朝是處在金字塔頂端的,如果這個體系被豐臣秀吉破壞,將極大損害天朝上國的天威!

因此,在公元1592年,大明王朝派遣遼東軍及部分戚家軍共4萬餘人,支援李氏朝鮮抗擊豐臣秀吉!

萬曆皇帝抗倭援朝,分為兩個階段,1592年-1595年為第一個階段,1597年-1598年為第二個階段!

前後共計派遣軍隊14萬人,此戰包括大明王朝在內的東亞三國均損失慘重,明朝的遼東軍備更是因此戰而遭受嚴重損失,遼東兵力出現空虛。

這也給努爾哈赤的崛起,創造了條件!


Mr這史香


大家好,我是漁公子,我來回答!

“倭”是古代中國對日本的泛稱。自元朝初年,徵日戰爭失敗後,中日兩國的關係就開始緊張,雖如此,但元代還是與日本開展了海上貿易。

只不過當時一些日本武士和商人來華貿易時,往往暗藏兵器,與中國做生意的同時,也從事海盜活動,動用武力進行搶劫,殺人放火,侵擾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

明朝建立以後,明太祖奉行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將日本列入15個不徵之國,多次遣使赴日,希望和日本建立睦鄰友好關係。但倭寇卻並沒有停止其燒殺搶掠的行徑,對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形成了巨大的困擾。

直到嘉靖末年,戚繼光等愛國將領才平定了東南倭患。而日本經過近百年的戰國之爭,正在走向統一。統一了日本的豐城秀吉野心極度膨脹,產生了侵略我中華之心,妄想用武力迫使明朝臣服於日本。

於是在萬曆十八年,豐臣秀吉向朝鮮提出借道其國土進攻明朝的無理要求,並要朝鮮為其充當嚮導,被朝鮮果斷拒絕。遭到拒絕的豐臣秀吉惱羞成怒,於是他產生了先入侵朝鮮,再以朝鮮為跳板對明朝發起侵略的想法。

萬曆二十一年四月,蓄謀已久的豐臣秀吉動員全國約20萬兵力,入侵朝鮮。朝鮮由於兵不習戰,抵擋不住日軍的進攻,漢城、開城和平壤等相繼失守。此時,明朝北部岌岌可危。

明朝抗倭援朝有什麼價值

通過上方所講的內容,可以看出倭寇自元代開始,就一直對中國進行侵擾。直到嘉靖末年,東南沿海地區的倭患才被蕩平。但是就在倭寇重新積攢了實力後,野心勃勃的倭寇又將魔爪伸向了中國,並且在侵略朝鮮的路線上節節勝利。

首先,倭寇若佔領朝鮮後,必然就會對明朝發動進攻,明朝北部疆域會面臨巨大威脅。因此明朝選擇抗倭援朝是正確的,因為歷時7年的抗倭援朝結束後,明軍的勝利換來了約300年的東亞和平,為中國的東南地區和北部地區創造了一個長期安全穩定的發展環境。

其次,中朝兩國之間存在密切的宗藩關係,明朝作為宗主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義務出兵援助朝鮮,若拒不出兵,天朝大國豈不成了笑話。而且明軍在打敗日本侵略者後,既維護了朝鮮的領土完整,也捍衛了中朝的傳統朝貢關係,兩全其美。

因此明朝抗倭援朝是一件有重大價值和意義的事件,明朝軍隊絕不是白白犧牲。


漁公子讀史


我是北派說書人,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回答不盡人意,歡迎大家用磚來拍,回答順了您心意,歡迎點贊關注。

樓主說的這個,應該是萬曆朝鮮戰爭吧?萬曆朝鮮戰爭蠻有意思的,豐臣秀吉觸動了14萬的日軍,要把朝鮮拿下,據傳起因是一名歐洲傳教士送給他的一個地球儀,豐臣秀吉高興啊,摸索著地球儀找了半天才找到了日本,頓時心中那個憋屈呀,為啥我們日本就這麼大一點?沒事還打打村服。再加上日本的漢唐文化均是傳承於中原王朝,所以豐臣秀吉也是對中原王朝很是嚮往的,甚至要嘗試一下入主中原的想法,而正恰此時萬曆時期,海禁已經放鬆了很多,日本的商人時常來往於明朝、朝鮮與日本,他們對那時明朝極為了解,商人們告訴它,明朝雖地域遼闊,但是此時的大明朝已經病入膏肓,官員腐敗,軍隊毫無戰鬥力,正是征服它的好時候,再加上倭寇們在沿海地區作亂,傳回來大明軍隊的戰鬥力均是戰五渣,根本不是日本戰國時代後期有著豐富戰鬥經驗的日軍的對手,事實上這些傳言確實大部分屬實。

這也讓豐臣秀吉更加期待對於中原王朝的覬覦,但是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想要搞大明帝國需要周密的部署,也就是說,想要得到中原王朝的控制力,必須先拿下朝鮮,所以這一場戰爭開始了,那麼對於明朝來說參戰到底有沒有價值,我們可想而知了。


北派說書人


首先說一下,萬曆朝鮮戰爭並非是無用的軍事行為。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原因;

萬曆抗倭援朝,中國歷史上稱之為萬曆朝鮮戰爭或者萬曆朝鮮之役。

1588年,日本太閣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後,為了平息內部武士對分封不均的不滿同時削弱各諸侯勢力,決定對外用兵。

1592年3月豐臣秀吉集結15萬大軍,4月在朝鮮登錄,朝鮮軍隊安逸太久李氏王朝腐敗不堪軍隊更是一觸即潰,日軍迅速佔領朝鮮八道,朝鮮王立即派人向自己的宗主國大明求救。

萬曆可並非昏庸之主,朝鮮乃自己的附屬國,朝鮮不保不僅僅大明國威將蕩然無存,試想如果朝鮮失手日本將直接威脅遼東地區,15萬日軍不可小覷,而當時的努爾哈赤才剛剛統一女真,還是大明的臣子,對大明的威脅遠不及日軍甚至上書大明要求入朝作戰。

萬曆援朝鮮戰爭對當時東北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深遠影響,此戰明軍耗時6年經歷兩次大規模戰爭最終打敗日軍,不僅僅保衛了朝鮮同時也讓日本元氣大傷,長遠來看萬曆朝鮮戰爭對日本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尊定了東亞三百年和平局面,然大明此戰也消耗巨大最終導致後金崛起。

結語

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的確有點得不償失,傾全國之力入朝作戰,結果放棄了最好的平定遼東之亂,然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我們不得不說,緩朝作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非去不可


外太空的首富


想想二戰前英法兩國奉行綏靖政策,導致德國納粹禍亂世界並最後自食惡果的歷史。就應當知道有些犧牲是必要且很有價值的。

一戰結束後戰勝國英國、法國,成為了歐洲大陸的霸主。

而德國不僅需要承受巨大的戰爭賠款,而且還被限制了軍隊數量與裝備。德國本沒有造成以後禍亂世界的能力。

結果當納粹上臺之後,德國擴軍備戰,一次次侵略吞併周邊小國時。

作為霸主的英法卻熟視無睹,因為一戰之後他們開始害怕犧牲了,即使是面對侵略擴張目的昭然若揭的德國,英法依舊奉行綏靖政策,任憑德國其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等國。

而德國在吞併的過程中不斷擴充軍隊增強自身強軍事力量,同時通過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其經濟實力、軍工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地提升。英法再不能阻止德國的侵略步伐。

其最終的結果我們都知道,納粹德國肆虐歐洲大陸,法國亡國,世界霸主英國藉助美國的力量才得以堅持,其戰後霸主地位拱手相讓。

同樣,作為當時東亞霸主的明朝,任憑以佔領“唐國”、“迎天皇居北京”、統治世界為目的的日本攻佔藩屬國朝鮮。

首先不說這個宗主國當的稱不稱職,能不能再向其他國家發號繼續施令,繼續維護自己在當時東亞的霸主地位。

當日本打通了到明朝的路上通道,加之吸收朝鮮實力之後,力量得到提升更加強的日本。

明朝這時候再與其作戰,付出的犧牲必將更大。弱有其他意外,明朝又能夠靠那個國家來拯救呢。


歷史小知


1592年4月,倭寇豐臣秀吉侵犯朝鮮,明軍抗倭援朝,取得勝利,之後間滿清興起 。1644年4月,清軍入關,明朝滅亡。從此可以看出:抗倭援朝加速了大明王朝的坍塌。從明朝的興衰、滿清對漢人的屠殺 ,明朝萬曆抗倭援朝價值在哪裡?本人不發表觀點 ,僅供大家討論。



盈科律師一日一法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和統治的王朝,歷經276年,最終在滿清入關以後,被徹底滅國!



明朝的萬曆年間,首輔張居正進行了大力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掃除了大明朝後期在朝政上存在的諸多弊端,國力蒸蒸日上,國庫也十分充盈。在整個的萬曆年,一共發生了三次戰役,萬曆朝鮮戰爭就是其中之一!此時的日本在豐臣秀吉的征討中完成了一統,諸侯爭霸的局面徹底消失,為了得到支持,平衡貴族階層的利益分配,豐臣秀吉募兵十五萬,選擇了入侵朝鮮,目的在於宣洩國內情緒。而出師的口號則是朝鮮不配合日本攻打大明,朝鮮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屬國,所以日本人的無恥是從孃胎裡帶出來的!

在倭寇的節節進逼下,一敗再敗的朝鮮向宗主國大明求取救兵,大明得到求救消息以後,迅速組織了四萬餘人的兵力(包括大名鼎鼎的戚家軍)遠赴朝鮮參戰,先後兩次的支援朝鮮,打得倭寇狼狽不堪,匆匆收兵議和。

此戰,不但打出了我大明的天朝威風,也同時削弱了朝鮮和日本的實力,為以後的百年太平奠定了基礎。

朝鮮自始都是我們的附屬國,無論在萬曆年間還是在解放初期,我國都對朝鮮進行了軍事援助,幫助朝鮮打敗了入侵之敵。因為朝鮮在地理位置上相當於明朝的門戶,所以,於公於私,明朝都不能坐等朝鮮淪陷,為自己樹立更強大的豺狼鄰居。在抗擊倭寇期間,明朝士兵主要由遼東兵馬組成,兵力最高峰時達到了7萬人,相對於倭寇的15萬大軍,雖然最後取得了勝利 但是損失亦是慘重!

援朝戰爭在政治意義上使明朝一掃國力羸弱,軍事松疲的姿態,向周邊的國家展示了肌肉,亮出了刀鋒,也向附屬國證明了宗主國的強大,讓更多的附屬國不敢懷有二心。


詩涵果果


萬曆年間的抗倭援朝之戰不僅精彩,而且打的很有價值。他維護了明朝的宗主國帝位,也打擊了倭奴的擴張野心,更保證了東亞地區的和平穩定。

維護明朝宗主國帝位的需要

我國古代的封建帝王都視自己為天下共主,對周圍的藩屬國有保護的義務。朝鮮與明朝兩百年間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係,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後,明太祖朱元璋賜予其“朝鮮”國號,朝鮮皇帝即位都由大明皇帝冊封。

所以,在朝鮮遭受倭奴侵略且將要亡國的情況下,幾十年不上朝的大明神宗皇帝果斷派兵援助。大明作為朝鮮的宗主國,負有保護朝鮮的義務。如果對朝鮮亡國坐視不管,那麼大明的其他藩屬國會作何感想?大明的宗主地位怕是要岌岌可危了。

救朝鮮實為保中國

正所謂,唇亡齒害。朝鮮與大明一河之隔,倭奴侵略朝鮮,也必會危及大明的安寧。日本當時宰相豐臣秀吉就曾讓使者告知朝鮮國王他們要借道朝鮮進攻大明,希望朝鮮臣屬於日本,倭奴的狼子野心可見一斑。

開戰之後,朝鮮在倭奴的強大攻勢下節節敗退,首都平壤失陷,朝鮮國王逃亡到中朝邊境。為此,朝鮮不斷向大明王朝告急求援。對於朝鮮的危局大明朝臣都有著共識:“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

不久之後,大明即派兵渡過鴨綠江援朝抗倭。

援朝抗倭戰果

萬曆年間的援朝抗倭戰爭分1592年—1593年、1597年—1598年兩個階段,明朝先後共投入兵力125000人,最重以大明、朝鮮勝利,倭奴退出朝鮮而結束。

援朝抗倭戰爭對東北亞地區的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朝鮮久經戰亂,付出了數十萬軍民傷亡的代價,國勢由此一蹶不振;日本豐臣秀吉集團元氣大傷,隨後被德川家康所取代;大明王朝經此一役,遼東地區的精銳兵力損失殆盡,以至於無法抗衡新崛起的女真族努爾哈赤。

雖然援朝抗倭戰爭明朝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是他阻止了倭奴的侵略行徑,保證了東亞地區的和平穩定。如果坐視不管,那明朝將可能付出更大的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