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從祥林嫂到契訶夫的《苦惱》:自我的情緒管理是幸福的通道

前言:

魯迅先生塑造出了很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如阿Q,如祥林嫂。我們可能會說一個總是把自己的難事兒掛在嘴邊的人是祥林嫂做派。這當然是祥林嫂的一個特點,但她是一個複雜的人。她是舊中國的一個農村勞動婦女,勤勞,質樸又頑強,但她的悲慘經歷使她苦惱不已,一次一次地想要向別人傾訴,最終卻弄得自己精神萎靡,狼狽不堪。


從祥林嫂到契訶夫的《苦惱》:自我的情緒管理是幸福的通道


地域有差別,膚色有不同,性別也有男女之分,但人首先是人,都有著情感和情緒。

西方短篇小說巨匠契訶夫創作的《苦惱》,在開頭就引用了宗教詩《約瑟夫的哭泣和往事》:

我向誰去訴說我的憂傷?……


無聲呻吟可能就是崩潰的前兆

《苦惱》的主人公叫約納·波塔波夫,是一個馬車伕。故事的開頭是在一個下著鵝毛大雪的黃昏,他很頹廢,連客人跟他還價他沒有說什麼,心裡卻想著:“一個盧布或者五個戈比如今對我來說都是一樣的,只要有乘客就行……”

因為他的兒子死了。

他嘗試對他的四個客人傾訴,但他們只是草草敷衍,有的還抱怨馬車伕太慢了,甚至直接朝馬車伕的脖子是打了一下。

然而回到大車店,與他同為車伕的年輕人也不想聽他訴說,蓋上被子蒙上頭就睡著了。最終,馬車伕走進馬廄,跟他的馬講述了他的苦難……


從祥林嫂到契訶夫的《苦惱》:自我的情緒管理是幸福的通道


不論男女、國度、時代,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有苦惱。

底層的勞苦人民有祥林嫂、馬車伕似的苦惱,那光鮮亮麗的所謂上層人就總是瀟灑的嗎?

前段時間自殺身亡的韓國明星崔雪莉真的很令人惋惜,年僅28,多麼美好的年華!高處可能真的不勝寒,找不到人訴說,在網上發一些與往常不同的話或者照片,還可能受到某些鍵盤俠的詆譭。


從祥林嫂到契訶夫的《苦惱》:自我的情緒管理是幸福的通道


二戰期間在歐洲戰場服役的泰德·本傑明也說:“我太脆弱了,甚至會由於獨處而情不自禁地嚎啕大哭。”


所有這一切,都可能使自己的苦惱到達崩潰的邊緣,明星崔雪莉的崩潰以自殺表現出來,祥林嫂的崩潰是成為了一個行屍走肉……

契訶夫這樣描寫苦惱:

約納的眼睛彷徨而又痛苦地打量著街道兩旁川流不息的人群,難道在成千上萬人當中就找不到一個肯聽他說話的人嗎?但是這些人奔走著,既沒有注意到他,也沒有注意到他的苦惱……莫大的苦惱,無邊無垠,如果約納的胸膛崩裂,從裡面湧出來的苦惱,大概可以淹沒整個世界。然而這苦惱卻又是人們看不見的。它藏匿在這麼一個渺小的軀殼裡,就是白天打著火把也看不見它……


在如此快節奏的時代,自我調控情緒很重要

如今的社會壓力,從四面八方湧來,常常壓得人喘不過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在社會的洪流中被推攘著向前走,每個人的時間寶貴,但是寧願把時間花費在無益的小視頻上;喜歡自己誇誇其談,但卻沒有耐心聽別人把話說完。

就算在上個世紀,像那些總是寄希望於有人能傾聽自己苦難的人只會活得越來越艱難,更何況在當今這個時代,不敢說人情冷漠了些,至少說除了最親的父母,基本上是沒人隨叫隨到地聽你訴苦。


從祥林嫂到契訶夫的《苦惱》:自我的情緒管理是幸福的通道


正如亞歷克西斯·克雷醫師所說的:“在緊張的現代都市生活中,只有能夠保持內心平靜的人才不會變成神經病。”

畢竟,幸福是自己的事,寄希望於別人無異於一場賭博,只會讓自己更沒有安全感。只有自己練就強大的內心,能夠掌控自己的情緒,才不會患得患失,陷入憂鬱。

放任憂鬱,等於慢性自殺。

憂鬱會讓人思維混亂,從而使我們無法聚精會神地思考問題和工作,這大概是憂鬱的最大壞處吧。

祥林嫂和契訶夫筆下的馬車伕不就是如此嗎?祥林嫂因親人的去世在僱主家裡幹活恍恍惚惚的,以至於最終被趕了出去。而馬車伕也是因為心裡老想著自己死去的兒子連馬車也趕不好了,還因此被客人給打了。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教授說過:“要快樂地接受既成事實,這是戰勝緊隨其後的所有不幸的前提。”


從祥林嫂到契訶夫的《苦惱》:自我的情緒管理是幸福的通道


偉大的人的思想總有著出奇的一致性,中國著名作家林語堂也在《生活的藝術》一書中這樣寫道:

接受困境能使人心態平和,並能釋放出驚人的心靈力量

擺脫憂鬱情緒,走向通往幸福的捷徑

要想解決問題,就要去發現問題。當我們找出產生負面情緒、憂鬱的根源,對症下藥,用自己的意志力和行動力,輔以一些具體的方法,問題便可能迎刃而解。

而產生憂鬱、驚恐和抑鬱的主因,就是無休止地想那些困擾自身的麻煩事。

美國《人性的弱點》的作者戴爾·卡耐基說:“我和你都站在兩個永恆的交匯點上,一個是難以磨滅的過往,另一個是永遠走不到頭的未來。”



從祥林嫂到契訶夫的《苦惱》:自我的情緒管理是幸福的通道


是的,美國暢銷書作者卡耐基很有名的一句話“別為打翻的牛奶哭泣”,儘管我們遇到了更為沉重的打擊,但我們都明白生命是比什麼寶貴的東西,那既然在打擊之後選擇了生命,何不去再次好好地經營生活?難道經受過沉重打擊的人就不能再次擁有幸福了嗎?

1、活在當下,不要留戀過去,也不要空想未來

前面的祥林嫂和馬車伕是沉溺在親人的去世中無法擺脫,而對青少年來說,更多的是躺在床上,因為看了某部成功人物電影,開始閉上眼睛幻想自己名利雙收,威風無比的樣子。還有一種是短期內的,純粹是自己想多的情況。就比如契訶夫的短篇小說《一個官員之死》中的庶務官,他因為覺得自己打噴嚏濺到了一位將軍,自此驚恐不安,最終……就死了。

我們可以拿張紙拿根筆算一下,自己經常擔心的事到底有多大概率會發生。

但丁也說:“今天將一去不復返,好好想一想吧。生命正以難以置信的速度流逝,我們得用光的速度才有可能追上它的步伐。今天才是我們最寶貴的財產,也是唯一真的擁有的財產。”

2、不要對他人有過高的期待

前面也已經說過,除了父母,沒有人會設身處地為你著想。不要覺得這是你最好的閨蜜,是最親近的老公,畢竟現在兩面三刀,出軌,夫妻勞燕分飛的事情不少。幾年前,我的母親得了腦梗塞,需要住一段時間醫院,我倒是有不少的親戚,但是卻基本上沒有借來錢。也不是說人情淡薄,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若別人家裡都一團糟,怎麼有餘力去助人?

再反過來想,如果你一開始就沒有對別人抱很大的期望,當對方做出了超出你預料的對你有利的事時,你可能就會有一種很強大幸福感。

3、可以對比,但不要嫉妒別人

嫉妒接下來很可能就是恨了。真的,山外是有山的,你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成為一個全能精英。魯迅先生說過一個詞:顧影自憐。可能也就是懷才不遇了。

對於我們普通人,倒可以“顧影自戀”。什麼意思呢?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對比是人的天性,特別是在我們這個群居社會。我們看到優秀的人會自然心生羨慕和嚮往,這沒什麼不好,但就是怕能力欠缺毅力不足,這時候強烈的矛盾可能就會引發你的負面情緒,那麼我們可以看看還不如我們的人,心理上是不是就平衡多了?

4、切勿以自我為中心

蕭伯納曾說:”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總是在抱怨世人沒有盡力讓他感到開心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在他的認知發展理論中指出,人的2—5歲是處於自我中心階段的,而已經成為成年人的我們,若還是處處以自我為中心,豈不是跟小孩子差不多了?

【小結】

無論身上的擔子多麼重,你都可以咬緊牙關扛到夜幕降臨。無論工作有多累,你都可以圓滿完成。假若你可以這樣過每一天,你就能過上溫馨甜美的生活,並使你自己成為一個耐心、細緻、高尚的人。沒錯,這就是生命的真諦。


從祥林嫂到契訶夫的《苦惱》:自我的情緒管理是幸福的通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