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一箇中醫人對新冠肺炎的認識

國古人沒有現代醫學知識,

他們沒有消毒水,

沒有高大上的設備,

據考證古代也用特殊口罩衣服。

那麼,古人是如何防疫的呢?

預防傳染病戴口罩的歷史相對晚一些,《馬可·波羅行記》中“元制規定,向大汗獻食者,皆用絹巾蒙口鼻,以防唾沫汙染食品”的記載,表明中國人元代便有使用口罩的習慣。

一箇中醫人對新冠肺炎的認識

以下總結古人預防疫毒的幾種方法,供大家參考借鑑

一則,隔離

在古代經書、史書、小說、筆記、地方誌等文獻之中,記載了很多預防與治療溫疫疾病的方法,其中“隔離”,是古人很早就意識到的一個最佳的預防疫病辦法。

比如,《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中,兩千多年前的秦國便有將麻風病人集中遷移到“癘所”居住的規定。在漢代政府就要求做好隔離工作,以預防人與人的傳播。

《漢書•卷十二•平帝紀第十二》記載:“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又如,《晉書•王彪之傳》亦記載:“永和末,多疾疫。舊制,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說明晉代對傳染性疾病的隔離要求更加嚴厲,只要有病人接觸者,均需採取隔離措施。到了南北朝時期,“隔離防疫”已經成為了一種制度。

蕭齊時,太子長懋等人曾設立了專門的病人隔離機構“六疾館”,以隔離收治患上溫疫之人。隋朝與蕭齊類似,專門為麻風病人設立“癘人坊”。

由此可見,今時我們知道病毒是通過飛沫傳播的,但古人對於疫毒的認識並不比我們差多少。

二則,養正

《內經》明確地講:“……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因“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告誡人們“冬不藏精,春必病溫”,“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並要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以達到“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目的。

古人重視內求,認為正為本,邪為標。預防感染,首重扶正。正旺則邪不能侵。這個理念值得我們學習。

從這幾天的信息中可以見到,不少醫護人員感染了疫毒。但是他們已經穿好了防護服,為什麼還會感染呢?根本原因是正虛。

因為臨床工作壓力大,飢飽失常,過度勞累,導致正氣偏虛。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所以,扶正才是關鍵。

一箇中醫人對新冠肺炎的認識

三則,艾灸

前人重視艾灸防疫。

前人已經認識到,艾灸的作用甚大,能“壯固根蒂,保護形軀,燻蒸本原,卻除百病,蠲五臟之痛患,保一身之康寧。”所以古人非常重視趁未病時艾灸,以避免感染疫毒。預防永遠大於治療,今人知道,古人也知道。

比如,唐代大醫孫思邈提出:“凡人吳蜀地遊宦,體上常須兩三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這是用灸法來預防瘟疫感染。

《扁鵲心書》裡講道:“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強調,艾灸能保命,不但可用於治療,亦可用於預防。

對於平常人沒有生病,也可以艾灸嗎?當然可以。扁鵲認為:“人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明確地說,不病之人可以施灸,灸能延壽。

此次疫毒以溼為主,或兼熱,或兼寒。若能灸足三里,使脾胃中焦氣機健旺,溼濁得化,疫毒自然不能傷人。古人的經驗是,要令局部灸後膿水流離,則正氣健旺,邪不能侵。

四則,藥囊

古人認為,疫毒是一種偏性極重的邪氣。可用藥物的偏性來剋制疫毒的偏性。比如,可用藥物懸掛或佩戴的方法,或懸掛於門戶、帳前或佩戴於手臂、頭頂,可以有效預防疫毒感染。

民間曾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之說。佩戴香囊,雖是一種民俗,但也是一種預防瘟疫的方法。

同時現代研究發現,中藥香囊的作用可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預防流感,防治疫毒:中藥香囊可以在預防普通感冒、甲型H7N9流感、手足口病等病毒感染性疾病起到一定作用,可減少人們受汙穢之氣或毒氣的汙染;

2.避穢化濁,清新空氣;

3.吸汗、提神:“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芳香走竄,開竅提神;

4.驅蚊蟲毒蛇。

注意事項:孕婦和易過敏者不宜。

一箇中醫人對新冠肺炎的認識

五則,藥浴

通過中藥藥浴來避邪,這個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比如,《內經》提出:“又一法,於雨水日後,三浴以藥洩汗。”又如,清代劉松峰在《松峰說疫》一書中記載:“於穀雨以後,用川芎、蒼朮、白芷、零陵香各等分,煎水沐浴三次,以洩其汗,汗出臭者無病”。

藥浴後不再次沖水,直接擦乾穿衣即可。唯洗浴後要馬上擦乾,以免毛孔打開後易受風寒。

另外,古書還有記載用佩蘭等草藥洗浴,可以預防疫病,保持健康。


一箇中醫人對新冠肺炎的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