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楊堅為什麼叫隋文帝,而不是隋太祖?

賓趙


首先我們要知道隋文帝是諡號,隋太祖是廟號。諡號產生於西周,是對死去的帝王啊,大臣,嬪妃等重要人物,評定其生平事蹟,給予表示褒貶,同情的稱號,像漢武帝劉徹的武,康熙皇帝的祖母孝莊太皇太后的孝莊,范仲淹的文正,都是諡號,隋文帝也是諡號,諡法有云,經緯天地,慈惠愛民曰文。



而廟號則是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常用“祖”和“宗”字,只有開國皇帝和功績特別大的皇帝才能稱祖,如宋太祖趙匡胤,明世祖朱棣,其他的皇帝一般稱什麼什麼宗,如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很多人都可以有諡號,但只有帝王才能有廟號。

那麼楊堅的諡號既然是隋文帝,他的廟號是什麼呢?楊堅的廟號是隋高祖,隋太祖是他的父親楊忠,北周八柱國之一。

我們知道我國古代各個朝代的開國皇帝的廟號一般都是太祖和高祖,太祖和高祖的區別是什麼呢?稱太祖的開國皇帝一般都是靠自己打下的天下,自強成龍或者群雄逐鹿中可以橫掃六合,一統江山的,像明太祖朱元璋,漢太祖劉邦(其實劉邦的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帝,叫做太祖高皇帝,但是被司馬遷誤作高祖,所以人們一般稱劉邦為漢高祖)。


而稱高祖的一般是子承父業,作為官二代或者富二代,依靠父輩打下的基礎,像楊堅,李淵,曹丕就是典型的這類人物,他們的廟號都是高祖,他們一般會追封自己的父輩為太祖;或者是另外一種偏安一隅,沒有一統天下的雄心抱負的開國君主,像五代十國的劉淵、石勒之流。

楊堅的父親楊忠是北周的八大柱國之一,他是權貴子弟,也因此逐漸進入北周權力的中心,最終建立隋朝的。所以楊堅登基後追封自己的父親楊忠為隋太祖,自己死後的廟號就是高祖了,諡號是文帝。

那為什麼我們習慣上不叫楊堅為隋高祖,而是隋文帝呢?這就我們國家歷史學上對我國古代帝王的習慣稱謂了。

我們知道,一般稱呼別人自然是越簡潔越好啦。我們一般用諡號稱呼唐代以前的帝王,唐代之後的帝王用廟號稱呼,也是這個原因。唐代開始,為了拍皇帝的馬屁以及繼任的皇帝表現孝道,帝王的諡號慢慢變多,加上許多美諡,諸如唐玄宗的諡號就是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所以他也叫唐明皇;而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諡號足足有二十七個字,用諡號就方便稱呼了,所以我們多用廟號來稱呼唐代以後的帝王。這下該明白楊堅叫隋文帝而不叫隋太祖的原因了吧。



其實我們稱呼我國古代帝王還有許多其他的叫法,比如,明清時期的皇帝我們一般會用他們的年號來稱呼,比如永樂帝,康熙帝,因為明清時期的皇帝一生都是隻使用了一個年號,所以用年號稱呼我們都知道是誰。但也有例外的,像明英宗朱祁鎮就使用了兩個年號:正統和天順,那是因為他在土木堡之變後被俘虜,他的弟弟當了皇帝,他弟弟病危時,又趁機復位。

還有一些特殊的帝王稱呼,像蜀後主劉禪,南唐後主李煜,稱呼後面是“主”的,一般都是割據政權的君主。後主一般就是割據政權的末代君王,末帝也是末代帝王,廢帝、幼帝一般是被廢了帝位,和幼年就病逝的帝王。中國有個最特殊的帝王諡號,就是孫權的大帝,我國上下五千年的這麼多帝王中只有孫權的諡號是“大帝”。其時稱呼還是要看我們自己的個人習慣,比如你可以叫朱元璋明太祖,洪武帝,甚至有人叫他“誅元張”,因為覺得他是張無忌。


夏目歷史君


楊堅為什麼叫隋文帝,而不是隋太祖?

其實這個問題主要出在史官記載的習慣上,史官對帝王的記載和稱呼有兩種,一種是廟號,根據血緣傳承和皇帝即位的順序來稱呼;另一種是諡號,根據後代帝王對前代帝王的評價來稱呼。

隋文帝呢,就是楊堅的諡號,諡號最早來源於《禮記.諡法》,有上、平、下三種諡號,根據帝王的功過分別追諡;“文”這個字就屬於上諡,而且是比較靠前的諡號。

那麼我們為什麼稱呼楊堅為隋文帝,而不稱呼他的廟號呢?那叫要說到廟號的定義

開國皇帝一般稱太祖,如果父親在世或者承接先輩基業的,按照輩分來追溯定廟號

楊堅的情況其實和三國的曹丕和唐朝李淵非常相似,一是能夠開創基業是父輩的積累,比如李淵能奪天下是先輩李虎打下的基業讓李家有了爭奪天下的基礎;曹丕能逼漢獻帝禪讓是曹操基本鋪好了路,所以他們和楊堅的廟號都是“高祖”,父輩是“太祖”;

第二祖和宗也有區別,《禮》中有一句話叫做“祖有功而宗有德”,就是說“祖”有開創基業的功勞,“宗”有守成、發揚基業的功勞;像李世民就是唐太宗,趙光義也稱宋太宗。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開國皇帝稱帝后父親還健在的,這時候也不能稱“太祖”,只能稱“高祖”,典型的例子就是劉邦!

因為楊堅能奪權建立隋朝,他的父親楊忠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所以隋文帝楊堅的廟號是“隋高祖”,而不能稱太祖!如果楊堅的兒子隋煬帝沒有亡國而是成功打下高句麗,憑隋煬帝的功績應該稱“隋太宗”,和李世民地位相同!

(附上下諡的圖供參考)

宋朝開始諡號和廟號就合併了,名字越來越長,所以一般稱廟號,明清開始採用年號

宋朝開始,由於重文輕武的風氣,文人墨客為了捧皇帝的臭腳,給的美諡越來越多,因為真實性越來越低所以往後都開始稱廟號,比如“宋高宗”,也有從一串長稱號裡取一個字作為簡稱的,比如“宋孝宗”

等到了明清,隨著各種稱號的完善,皇帝一般採用自己的年號作為簡稱,比如康熙、乾隆等,這時候廟號,諡號依然存在,不過不再作為常用的代稱就是了


歷史密探零零壹


題主對隋文帝不是隋太祖這個問題,是明顯將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諡號、廟號沒搞清楚。

廟號是東亞地區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

隋以前,並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一般君王死後會建築專屬的家廟祭祀,但在幾代之後就必須毀去原廟,而於太廟合併祭祀。

合於太廟祭祀稱之為“祧”,“祧”這件事情有實際上的作用。

西周時期並未沿用,秦始皇后來把廟號和諡號一塊給廢除了,原因是“廟號和諡號”的定奪將會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還是在西漢時期,重新恢復了廟號的使用。與諡號不同,廟號是君王獨有的稱號。

如果每個君王的廟都留下,數代之後為數眾多的家廟會有祭祀上的困難。而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而諡號,諡號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明的稱號,始於西周。所以,不僅君主可以有,重要大臣也有諡號,比如王安石、司馬光,他們的諡號是“文”“文正”。

隋文帝楊堅,他的諡號是文皇帝,廟號是高祖。

高祖是與太祖一致的開國皇帝專用廟號。而且前面說過,廟號可是高一級的封號,皇帝專用。像古代中國,唐朝開國皇帝也是封號高祖。

而為什麼人們稱楊堅一般只稱為隋文帝,而不是隋高祖呢?

這涉及到稱謂問題。在西周時廟號很重視,也是開創者,不經常用。但是秦朝對廟號反感,直到西漢,廟號才開始正式使用。在西漢的210年曆史中,一共出現過12位皇帝,分別是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少帝劉恭、漢少帝劉弘、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漢昭帝劉弗陵、漢廢帝劉賀、漢宣帝劉詢、漢元帝劉奭、漢成帝劉驁、漢衰帝劉欣、漢平帝劉衎、漢儒子劉嬰。而我們看完西漢各帝后一定會發現:對於西漢皇帝的稱號均為諡號,而不是我們通常用的廟號,這個原因也很簡單,因為西漢對皇帝廟號的使用非常嚴格,獲得廟號的皇帝也很少。西漢一朝對於禮制十分嚴格,後世也嚴格遵守歷史上“有德者有廟號”的規矩,若帝王生前德行不夠是絕對無法獲得廟號的。即使像漢景帝這樣發揚“文景之治”的賢君都沒有。所以稱呼皇帝不具有普及型,只有諡號才都能稱呼。

而西漢在死後獲得廟號的皇帝有:漢太祖劉邦、漢太宗劉恆、漢世宗劉徹、漢中宗劉詢。所以,最初只稱呼諡號,是對廟號的重視,也是當時的廟號更嚴格導致。

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根據《孔子家語·廟制》:“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可知,皇帝的廟號一般以“祖”或“宗”結尾,而且標準比較明顯,有開拓之功的皇帝一般稱“祖”,有守成之德則一般稱“宗”,廟號大部分也只有一兩個字,因此,史學界也會按照“朝代名+廟號+祖或宗”的格式來稱呼死去的皇帝。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漢太宗、唐太宗、宋太宗等。

但是諡號的稱呼,也有不可控性,因為是對死者的褒獎,所以會導致濫用詞語,無限褒獎,放大先皇功績,比如武則天的孫子--唐玄宗就將自己奶奶加諡號的做法發揚光大:他將唐高祖的諡號加成“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唐太宗的諡號加成“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唐高宗的諡號加成“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等等。

唐朝以後的歷代帝王,不斷的把各種好字好詞加到自己先輩的諡號之中,就怕字典裡的詞不夠用。就這樣,諡號的長度越來越大,含義也越來越浮誇扯淡,到了清朝,甚至出現了二十多個字的諡號,那便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諡號“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著實讓人覺得噁心,諡號也徹底失去了它的評價分析、蓋棺定論的作用。

由於唐朝對諡號的濫用,所以唐朝皇帝一般只稱廟號,嚴肅點。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都是知道的。而後期的廟號也變得混亂,尤其是亂世,立一個蕞爾小國,根基不穩,也敢稱祖。「祖」之氾濫始於曹魏。到十六國時期,後趙、前燕、後秦等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

所以,在唐末五代十國後,廟號稱呼皇帝雖然也在沿用,但也不具嚴肅性。

到了明清時期,我們雖也記得皇帝廟號,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明神宗朱翊鈞。但是也開始用年號稱呼洪武皇帝,萬曆皇帝了。

到了清朝,出現了一朝三祖的現象後(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福臨、清聖祖玄燁),廟號也支持不了稱呼,就只開始稱呼年號了。就有了後來的康熙皇帝、雍正皇帝。

所以,稱楊堅為隋文帝,不稱高祖,是當時的習慣,還有廟號體制未被打破的情況使然。


小小林家堡


隋文帝是楊堅的諡號,而你所說的隋太祖是廟號,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況且,隋太祖也不是楊堅,而是他的父親楊忠,隋文帝楊堅的廟號是隋高祖!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就要明白廟號與諡號的區別!

(隋文帝楊堅畫像)

諡號

諡號制度起源於西周早期,而通常意義上的諡號,是用來高度概括歷史人物的生平。在帝王、妃子,諸侯,大臣或者其他地位較高的人死後,後人會按照他的生平事蹟來進行評定,這些稱號或褒或貶或平或同情。比如說漢文帝,這是褒諡;漢靈帝,則屬於惡諡;漢獻帝,則屬於平諡。

因為是死後才會上的諡號,因此朋友們以後如果在看歷史電視劇的時候發現有人自稱自己的諡號,那就肯定是有歷史常識錯誤的電視劇了!比如在《康熙王朝》電視劇中,康熙皇帝的祖母孝莊太后就在劇中自稱“我孝莊”,這就是很明顯的一個錯誤!

廟號

(隋文帝楊堅劇照)

廟號最早設立於商朝,以對那些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追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廟號不同於諡號,這是專屬於皇帝的稱號,而且在早些時候,廟號不是每個皇帝都有資格享有的稱號,比如說漢朝,西漢僅有四位皇帝享有廟號,分別是漢太祖劉邦,漢太宗劉恆,漢世宗劉徹以及漢中宗劉詢,他們都屬於大有作為的皇帝,因此才有廟號。

需要注意的是,周朝和秦朝是沒有廟號的!因為秦始皇認為廟號和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的非禮行為,因此將廟號和諡號廢止了,他自稱始皇帝,後稱二世,三世,直至萬世,不過比較諷刺的是,按秦始皇所想本該傳至萬世的秦朝卻二世而亡。到了漢朝才又重新啟用廟號制度,後一直沿用到清朝。

(秦始皇嬴政畫像)

在唐朝以前,皇帝一般以諡號相稱,比如說漢武帝劉徹,晉武帝司馬炎,魏文帝曹丕,,隋文帝楊堅。而到了唐朝以後,由於諡號不斷的加長,因此從這個時候開始就改稱廟號,比如說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要知道後來的諡號最高記錄是27個字,也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諡號,全稱“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朋友們想想,如果每次都這樣來稱呼努爾哈赤,那得有多費勁! 這就是我們通常稱呼楊堅為隋文帝的原因,當然,要是稱呼楊堅為隋高祖也是沒有問題的!



(隋太祖楊忠畫像)

那麼問題又來了,開國皇帝一般不都是叫什麼太祖嗎?比如漢太祖劉邦(不要噴我,劉邦就是漢太祖,漢高祖是誤稱),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等,同樣都是開國皇帝,為啥楊堅就不能叫太祖呢?這是因為劉邦,趙匡胤,朱元璋他們基本屬於白手起家,尤其是朱元璋,更是由和尚乞丐做到皇帝,明太祖當之無愧!

而隋文帝楊堅的情況卻不一樣,他是受了祖先的廕庇而建立的隋朝!因為在楊堅以前,其父楊忠就已經在北周時期官至柱國,大司空,封隨國公。因此在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對於真正創基立業的父親楊忠,就追諡為武元皇帝,廟號太祖!隋文帝他自己的廟號在後世評定時也就只能是高祖了!

看了小祁的解釋,想必應該知道為什麼楊堅要叫隋文帝了吧,其實也可以叫隋高祖,只是不普遍,而題中的隋太祖則肯定是不可以的。如果覺得可以的話就點撥關注吧!


小祁說歷史


很多答友都提到了,無論是太祖、高祖這樣的廟號,還是文帝這樣的諡號,都不是楊堅自己起名的,而是死後追尊的。

楊堅是有廟號的,那就是隋高祖(隋太祖是其父親楊忠),所以問題的實質其實是,楊堅為什麼被後人稱為隋文帝而不是隋高祖?

隋文帝之前的皇帝,北齊有文宣帝、孝昭帝、武成帝等,北周有武帝、宣帝、靜帝等,南朝朝有武帝、文帝、宣帝等,史書後後人提到他們用的都是諡號;隋文帝之後的皇帝,從唐朝開始史書和後人提到他們用的都是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這樣的廟號——一個直接原因是皇帝們的諡號變得越來越長,不便使用。

因此我們不難發現,隋朝正處於對皇帝稱呼使用諡號到使用廟號的轉折點上,當時人們還習慣稱皇帝的諡號,因此普遍稱呼楊堅隋文帝,而沒有稱呼他的廟號隋高祖。

說句題外話,隋煬帝楊廣也有比較正面的廟號和諡號,廟號是世祖,諡號是明皇帝,但是唐朝不承認這些廟號諡號的合法性,直接給了他煬這個負面的諡號。


談古論金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為什麼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沒有叫隋太祖呢?原因說來很簡單,因為已經有一個隋太祖了,那就是楊堅的父親楊忠。為什麼建立了這個國家的楊堅沒有成為太祖而是楊堅的父親楊忠成為了太祖呢?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一、什麼樣的人才能被稱為太祖?

我們現在有個詞叫做“祖宗”,也就是說祖在宗前。因此一般來說,對於太祖太宗的說法是這樣的:

“開創者曰祖,守成者曰宗。”

可能這樣說有些抽象,我們就來舉例子說吧。我們就拿清朝來舉例子吧。清朝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王朝,因為其中有太祖、世祖、聖祖。也就是說在清朝有三祖,這跟一般王朝是不太一樣的,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也就是我們上文所說的開創王朝基業者被稱為“祖”的原因了。我們來看看清朝三祖的功績是什麼。

第一:清太祖,清太祖即努爾哈赤。我們都知道努爾哈赤十三副盔甲起兵,隨後統一女真並且迅速擴大了女真勢力,此後多次與明軍交戰,勝多敗少。可以說在清太祖的努力下,女真迅速打開了局面,開始開創自身的基業,因此清太祖屬於開創者。

第二:清世祖,清世祖即愛新覺羅·福臨,即我們所說的順治皇帝。順治皇帝是清朝入關的第一個皇帝,在順治皇帝期間成功地統一了中國,因此他也是屬於開創者。

第三:清聖祖,清聖祖即愛新覺羅·玄燁,即我們所說的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在位期間,說實話還存在著南明的殘餘勢力如鄭成功等人,因此不算是完全完成了開創事業,而此後康熙皇帝還平定了三藩之亂、噶爾丹等,因此可以勉強稱為開創者。

二、楊忠是開創者嗎?

我查閱了一下史籍,發現縱觀楊忠的事蹟經歷,雖然功績滿滿,但是楊忠基本上都是代表北周和北齊作戰,並且多次戰勝北齊,雖然戰功很多,但是似乎對於隋朝的建立並沒有太大幫助。

唯一能說得上的是幫助的恐怕就是楊忠幫助自己的兒子楊堅得到了很高的政治地位,為楊堅此後篡權奠定了基礎,因此楊忠說實話很難說得上是一名開創者的角色。

然後我們再看楊堅,楊堅首先是篡了北周的位置,然後改國號為隋國,此時北方已經一統,在楊堅的指揮下,隋又先後滅了南陳和西梁,最終完成了統一大業,因此總的來說,楊堅更像是太祖的角色而不是楊忠。

三、實際情況幾何?

然而實際上,楊堅除了隋文帝外,還有一個身份是隋高祖。這個也就是古代帝王的多個稱號導致了一些混淆吧。古代皇帝一般都是諡號和廟號兩種稱謂,我們後人稱呼的時候也往往是混淆著來,並不是特別在意叫的是哪一個號,因此往往會混淆掉。例如說隋文帝和隋高祖就是一個人,但是我們一般只稱呼隋文帝而不稱呼隋高祖。

並且廟號也伴有自己的一種發展,並且也有混用的現象,例如說太祖和高祖這個稱謂。

先說說太祖這個稱呼吧。太祖這個稱呼是從漢太祖劉邦以後開始大規模使用的開國皇帝的廟號,劉邦最初的廟號是"高祖",後來漢景帝即位後為劉邦重上廟號"太祖",自此"太祖"便成為開國皇帝慣用的廟號。

再說說高祖整個稱呼吧。高祖這個廟號通常給開國皇帝,比如劉邦、李淵、楊堅等,特別是劉邦,稱呼為漢高祖,但是,廟號又作太祖,為什麼呢?在《漢書詳解》中介紹說:

蓋邦配天地,是為高祖,而尊號加之於上,雖昭穆之太祖廟,此亦高祖之廟也。

楊忠沒有做過皇帝,有諡號和廟號。楊忠的諡號為武元皇帝,廟號為隋太祖。

我們再看楊忠的兒子楊堅,楊堅的諡號是文皇帝,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隋文帝了,而楊堅的廟號則是隋高祖。也就是說在當時看來,楊堅才是隋朝的開創者。

因此綜上來說,高祖和太祖都是開國皇帝的廟號,兩者並無什麼區別。

而楊忠的隋太祖僅僅是後世給他的一個美化的稱號,並沒有什麼特殊含義,真正的隋的開國皇帝應該是隋高祖楊堅。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日航通鑑


中國古代帝王在去世後,一般都要上諡號和廟號。諡號是對帝王一生的總結概括,廟號是在太廟裡給帝王的稱號。楊堅的諡號是“文”,廟號是“高祖”,總的稱乎就是“高祖文皇帝”。他的兒子楊廣諡號是“煬”,廟號是“世祖”,全稱是“世祖煬皇帝”。

大家在歷史課本里看到的對皇帝稱號的不同,其實是使用稱乎的不同。諡號和廟號都是帝王去世後才有的,對活著在位的皇帝則要稱呼“皇上、陛下、官家、萬歲爺、尊號、年號”等等。

我們可以從大家最熟悉的清朝十二帝說諡號和廟號,清朝十二帝分別是:

1.努爾哈赤: 太祖武皇帝

2.皇太極: 太宗文皇帝

3.順治帝福臨: 世祖章皇帝

4.康熙帝玄燁: 聖祖仁皇帝

5.雍正帝胤禛: 世宗憲皇帝

6.乾隆帝弘曆: 高宗純皇帝

7.嘉慶帝顒琰: 仁宗睿皇帝

8.道光帝旻寧: 宣宗成皇帝

9.咸豐帝奕詝: 文宗顯皇帝

10.同治帝載淳:穆宗毅皇帝

11.光緒帝載湉:德宗思皇帝

12.宣統帝溥儀無諡號和廟號

諡號是對人一生的概括,具有蓋棺定論的性質。一般情況下,“文、武、章、仁、景”等都是好的諡號,“煬、哀、悼”等是較差的諡號。有一個諡號比較有意思,那就是漢獻帝劉協的諡號。劉協的諡號是“孝獻皇帝”。很多人以後獻的意思是把江山獻出去,正好對應漢獻帝禪讓給魏文帝曹丕的事實,其實並不是這樣。“獻”的意思是“博聞多能,惠而內德”,是一個非常好的諡號。

歷史書對不同朝代皇帝的稱呼是有變化的。

1.諡號時代:秦朝只有兩世,秦始皇和秦二世。從漢到隋大多是以諡號稱,比方說:漢文帝,漢武帝,漢光武帝,魏武帝,魏文帝,晉武帝,劉宋武帝,隋文帝,隋煬帝,等等。在這裡,劉邦的情況比較特殊,劉邦全稱是“漢太祖高皇帝”。大家一般都稱呼其為漢高祖,認為是廟號,其實“高”是劉邦的諡號,準確稱呼是“漢太祖”或者“漢高帝”。

2.廟號時代:從唐朝以後到元朝,皇帝的稱號大多以廟號相稱。比方說,唐高祖,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太宗,宋高宗,遼太祖,金太祖,元太祖,元世祖,等等。

3.年號時代:到了明清兩朝,皇帝的年號一般只有一個,所以大多以年號相稱。這個大家就很熟悉了。比如:洪武,永樂,萬曆,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等。

當然了,不同時代歷史上對皇帝的稱號一直在變化。這其中也是有一定原因的。諡號注重的是皇帝本人的德行;廟號看中的是皇帝在家族中的位置;年號則是皇帝對於百姓的作用,因為年號是用來紀年的,天下人都在用。


歷史中簡堂談古說金


楊堅既可以被稱為隋文帝,也可以被稱為隋高祖。而隋太祖另有其人,他就是楊堅的父親楊忠。我們知道開國皇帝中有的稱太祖,有的卻稱高祖,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就是要考慮到開國皇帝的家世。

如果是官二代,也就是說受祖上蔭庇的人建了國,一般都會給自己的父親追認太祖這個廟號,意思是創基立業,所以楊堅建國後給自己的父親楊忠追加廟號太祖,而他本人的廟號則是高祖,意思是開國立功者最高。唐高祖李淵也是這種情況,他的父親李昞的廟號是太祖。楊堅和李淵的祖上都是關隴集團的軍事貴族,他們的建國很得益於這個身份。

如果建國的是一個窮二代,那麼太祖這個廟號就直接加在開國皇帝的身上,而不會向上追加,畢竟祖上實在沒有立功。漢高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就屬於這一類。至於劉邦為什麼流傳下來的稱呼不是漢太祖而是漢高祖,恐怕就是太史公的功勞了。

既然楊堅的廟號是高祖,為何世人多稱他為隋文帝而很少稱其為隋高祖呢?這就考慮到古代皇帝的廟號和諡號的問題。

廟號和諡號早在周朝就已經完善,只是後來一度被秦始皇廢掉,到了漢朝才開始重新使用,但當時的廟號和諡號制度並不完善,甚至能擁有廟號的皇帝還很少,因為廟號主要關係到祭祀的問題,因此非有大功的皇帝一般不會有廟號。而諡號則不同,諡號更多的是一種蓋棺論定,就是皇帝去世後得到的一種評價,一般所有的皇帝都會有諡號。也就是說諡號常有而廟號不常有。

因此在隋唐之前,人們稱呼皇帝一般就會用諡號,而楊堅的諡號是文皇帝,廟號是高祖,固稱其為隋文帝。

楊廣的諡號就比較複雜了,這位隋朝的亡國之君至少有三個諡號,一個是洛陽的皇泰主楊侗定的明皇帝,從這裡來說可以稱呼楊廣為隋明帝;另一個是竇建德定的閔皇帝,可以稱呼楊廣為隋閔帝;還有一個就是李淵定的是煬皇帝,也就是我們現在稱呼的隋煬帝。前兩個因為建立的政權很快滅亡了,因此給楊廣定的諡號沒有得到承認。同時楊侗給楊廣定下的廟號是世祖,這個也沒有得到承認。

廟號和諡號在唐朝時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即每個皇帝都有廟號,而諡號開始不斷的追加。四姑娘拿李世民來做一下說明,李世民的廟號是太宗,最初的諡號是文皇帝,和隋文帝是一樣的,本來可以被稱為唐文帝。

但是他的諡號被追加了好幾次,唐高宗李治最初為父親定下的諡號是文皇帝,後來加諡為文武聖皇帝。唐玄宗時期又給李世民加諡兩次,最初加諡為文武大聖皇帝,後又加諡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總不能稱其為唐文武大聖大廣孝帝吧?實際上這種加諡自唐高祖李淵就開始了,李淵最終的諡號是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後來的皇帝也是如此,諡號都很長。

也因此,從唐朝開始,皇帝的稱呼改為廟號,也就有了我們熟知的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等。


尚宮女史


楊堅的諡號是“隋文帝”,廟號是“隋高祖”。是唐朝以前習慣性的把皇帝用諡號來稱謂,後世人就皆沿用至今。諡號和廟號都是後人給起的,不是自己起的。

一、諡號和廟號的區別

廟號起源於商朝,起初非常嚴格依照“祖有功宗有德”的標準。而諡號誕生於周朝,是對於一個重要人物一生的事蹟和品德修養評定褒貶的稱號。廟號不是誰都可以有,只有文治武功非常出眾的帝王才有,碌碌無為的皇帝可能也沒有。諡號則不然,帝王可以有,王侯將相甚至皇后、妃子都可以有。

比如:漢高祖劉邦,廟號為“太祖”,諡號為“高皇帝”,諡號本來一幫不用“高”,但後世子孫認為劉邦的功勞太大,就叫“高皇帝”,所以,後來被人稱為“高祖”沿用。漢武帝劉徹,廟號為“世宗”,諡號“武”,故後世以諡號稱謂“漢武帝”。

又比如:岳飛冤案平反後,被賜諡號“武穆”。

二、隋文帝是諡號,不是廟號,他的廟號還真是“高祖”。

一般“太祖”這個廟號是給開創基業的開國皇帝的,也就是這個家族大業的創立者。比如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有人要問了,隋文帝不也是開創性的開國帝王嗎?其實,隋文帝楊堅不是個一般人家,典型高二代加富二代,他的父親楊忠是北周時期的大將軍,地位十分顯赫。楊堅在多了權後,建立大隋,直接把自己的父親追認為“隋太祖”,所以,太祖這個廟號已經被楊忠用掉了。故而,楊堅廟號為“高祖”。這種情況並不少見,比如:李淵追封祖父(初稿有誤,經網友提醒後更改)李虎為“太祖”,而自己被後世稱“高祖”廟號。而隋文帝楊堅的文治武功兼有,諡號給“文”、“武”均可,可惜,楊堅追諡自己的父親為“武元皇帝”。“武”這個諡號也用掉了。所以,楊堅諡號為“文皇帝”,被後世稱為“隋文帝”。

三、諡號、廟號的習慣叫法

在唐朝之前,不是所有帝王都有廟號,所以,一般大家都稱已故皇帝諡號。隋文帝也是隨高祖,但習慣性的叫法,還有歷史記載均採用諡號,故而沿用至今。

唐朝開始,廟號氾濫,短命皇帝和末代皇帝可能沒有廟號,其他的都有。所以我們看史書時,會發現一代接著一代,有太宗、高宗、孝宗、德宗等等。廟號是供奉祖廟的,受後世世代香火供奉的,級別明顯高很多,所以習慣性的叫法開始採用廟號,沿用至今。

隋文帝楊堅的廟號、諡號都是之後隋煬帝楊廣給起的,不是自己給自己起,因為“太祖”廟號被楊堅之父楊忠用掉了,故而稱“隋高祖”。但由於唐之前稱謂皇帝“諡號”的習慣,故而被成為“隋文帝”,沿用至今。


牧漁子


這個問題也許會困擾過很多人,就是中國皇帝的諡號和廟號。文皇帝是楊堅的諡號,他的廟號是高祖,也可以叫他隋高祖。廟號在唐以前則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 主一般稱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在隋以前的帝王中,每個皇帝都有諡號,但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一個帝王翹辮子掛了,後世之君會根據他的功德和品行蓋棺定論,這就是追加諡號,諡號有褒有貶。

莊、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為美諡,如漢武帝 漢文帝 隋文帝。這是對一個帝王作為的肯定。

平諡:懷、悼、哀、閔、思、殤這個一般都是給非正常死亡的君王或非自身過錯而導致亡國的的,帶有同情的味道。如:漢懷帝劉禪,漢哀帝劉欣。

厲、靈、煬等貶義就有點自作自受死有餘辜的味道了。

但廟號就不同了,隋以前的皇帝,只有開國之君和後繼之君非常有作為才能配享廟號,如漢太祖劉邦,其實劉邦的廟號應該是太祖,而不是人們有時叫的漢高祖。劉邦的廟號是太祖 諡號才是高皇帝,稱諡號也應該是漢高帝.而不是漢高祖,為什麼不是高祖呢,因為劉邦沒有追封他的爹為太祖。什麼樣的情況下,開國之君才的廟號才是高祖呢。首先是太祖的廟號已經追封了,追封給誰,自然是追封給開國之君的老爹。一般追封自己爹為太祖的,都是從自己爹那繼承了家業或者爵位的,也就是你沒當皇帝以前,你的爵位和家底都是繼承你爹的。如三國魏國的開國皇帝曹丕,他是魏國的開國皇帝,他的廟號是高祖,他追封他的老爹曹操為太祖。晉朝的開國皇帝司馬炎的廟號是世祖,他把高祖的廟號追封給了司馬懿,太祖的廟號追封給了司馬昭。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他的廟號也是高祖,太祖的廟號追封給了他的爺爺李虎。楊堅的廟號是高祖,自然也是因為他把太祖的廟號已經追封出去了,他把太祖的廟號追封給了他爹楊忠,所以他自己的廟號只能是高祖。子承父業的官宦之家,太祖的廟號一般都會追封給前者,這個在古代講究孝道,帝王最講究的就是孝道.

太祖的廟號那就是白手起家的皇帝享受追封的,也就是家底都是自己拼出來的。比如劉邦,趙匡胤,朱元璋這群白手起家的開國之君的廟號都是太祖,因為他們的爹沒給他們留下什麼世襲爵位,封地什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