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如何进入思维静止的境界?

灵智学君


“思维”是什么?“思维”是意识的代名词!

在这个世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个人,能够准确的定义出什么是“思维”?什么是“意识”?什么是“觉性”?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生命”?

难道不是吗?在这个世上,又有什么不是“意识”?什么不是“觉性”?什么不是“精神”?什么不是“生命”呢?

如果说,宇宙是没有生命性的、没有意识性的、没有精神性的、没有觉知性的………;

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整个宇宙比成一头“铁牛”,因为“它”,没有意识、没有精神、没有觉性、没有……生命!

这,就出现了“因”不对“果”,“果”不对“因”的矛盾了;无生命的“宇宙”,却孕育出了“有生命”的生命?

这个结果,只能让我们相信 : “铁牛”生了一头“肉牛”;或者,一个人煮了一盆沙子,最后却出现了一盒“米饭”!!!

透过现象见本质,最可靠的结论就是: 整个宇宙是本觉、本明、本有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情亦有情,非真非妄,即真即妄;如如不动又不离万动,一切都在瞬息万变;但是,一切变也不变,随心应量,也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世界依空立,空不碍有,有也不碍空)。

如果,“思维”真的静止了,那么“思维”还是“思维”吗?应该叫“死人”吧?“思维”的本质就是宇宙的本质,也是“心”的本质,无所“动”与“静”,“动”、“静”皆是“心”!

如果非要让“思维”静止,那么,这种想法本身就已经是“南辕北辙了”!





今令我见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有两种很有效的。

第1种:人在死了以后,你的思维一定静止,境界一定到了另外一个地方。

第2种:一定是你正在追求这一种。那里对你充满着诱惑,或者你听到那里有召唤你的声音。不然你就不会关心为什么要让思维静止。思维静止的这种境界,那我们可以认同为一是活人死去。二是不受红尘感染。六根清净尽到纯而又净的冥想状态。达到虚无无我状态。也就是人们传说中的另外一个天界,首先你要求方法。要先清空自己的心。能够达到静。不受世俗所扰。不为凡尘所忧。与世无争。在这个时间里你静坐不去思维。二是你要清空你的脑。因为脑在思维。这种状态一定要是虚空的。或者是睡眠的。他已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控制,随意游荡。空空如也。但怎么可能呢?只要你的肉身存在。精气神还在。你的思维就必须动起来。要不动了三魂七魄一走。你就死亡了。所以说追求思维静止是个伪命题。谁也做不到。清静无为。一心向善。可以了,没有必要去追求那种高不可及的虚空。


静鹤佳音520


思维也叫意识心,想要狂心止歇是需要方法和练习的,不是听一两句道理就能做到的。首先你要能够觉察到自己极细微的心念,从大到小再到无,是一个次第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里不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应当下的事实。

修止先要练习对某一事物的关注,然后是物我两忘,收敛心神制心一处。在五官感受外界时由近至远再由远至近反复调用意识心的专注力。当注意力可以持续集中在一个选定的目标上后,改变方式以一种不回应的意识刹那刹那观察自己发生的任何体验。注意:不是我要觉什么,而是觉我在。不要迷于将来而是如实现观。

意识是自性的功德,善用意识但要无住意识,舍识用根,舍根闻性,回归自性。观空不执有,观有细细观。因上努力却不执着于结果。用生命证法,而不是用思维去理解。“所见相变化,能见性不变”。



昨日的回忆


动与静是相对的概念。修行追求的思维静止是相对于世俗浮躁不安的心而言的。道家注重"一念摄万念"。当我们专注、投入于当下的活动或意念的,大脑的其它部分就处于相对休息状态。人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静"、"定"的状态。我们常称之为"入静"或"入定"。道家也叫"守一"。此时我们会暂时放下甚至忘记其它俗事,所以也叫"忘我"、"坐忘"、"物我两忘"。这是一种很美的生命境界,也是一种睡眠之外的积极休息,对人的身心健康非常有益。对于没有禅定、丹道、冥想修练基础的人,最方便的方法就是艺术、体育和游戏了。所有艺术到最高境界都可以达到我接近禅定的境界。[祈祷]



来龙居士


思维静止的境界就是专注于某种意义带来的享受其中,也就是俗话里说的出神了,这还是旁观的外在呈现思维静止,意思是静止在时间流动的,而其实主观存在时,思维不会静止,只是静止在境界中的注意力集中。

思维静止除了是睡着了,思维是不能静止的,除非是沉浸在静止自我时间区域,或者静止在自己的境界中心向内心沉静思想,而这表面上看,确实是思维静止的样子,一个人一动也不动呆在原地,眼神不知装了什么内容物而呈现静止状态,其实这也是思维在活跃中,不然一个人无法做到寂静的自我。

想进入思维静止的境界,需要排空内心的乱,也就是先要进入自己指定的无音状态,向己心传达现在要集中精神呈现的空的状态,也就是无所想无所思无所在,只余一个人放下了的我在。

自己将思维停止了对外界的频率,思维就开始接受自己调整的心态世界,内心有无数空的境界,进入思维静止的境界易如反掌,也就是自己先有这个静止的理解,在有境界的内静,思维就如同静止一样,一个人的思维就能掌握好进入静止的世界。

思维静止可以理解为意识暂停流动的信息,思维本就是自己运用自如的存在,静止思维就打开心的内静天地,这个天地就属于境界中的享用空的闲趣,虽然展开的时候犹如思维静止在境界,但其中的变化也是思维的过程,此时思维变动的频率轻如空气,只供呼吸不需要自己动心力精神力,思维静止在自己的空气里却又制造着新鲜的空气,与己保持恰到好处的呼吸规律。

思维静止的境界达到最高境界也是不能全部静止的样子,只是减到了最低程度的思维活跃率,也就是轻如看不见的氧气了,与生命的呼吸紧贴着彼此的脉搏。思维静止的境界达到最好状态也是不会全部处于静止的样子,仅是静成了止住的水一样,而这其存在的内部总是有暗流轻轻涌动,也就是与自己的静境维持互补状态,与生命的心神合一仅仅相连了彼此的无应。

有想的出现,就可进入思维静止的境界,比如一个人考虑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需要沉住气好好想想对策,那么思维就有了准确定位的目标,此时思维静止在这个目标里,而一个人则外在呈现静止状态,并向自己的境界活跃思维,那么思维静止的境界也是思维活跃在境界,进入思维静止的境界也就是思维停止对外开放转向内在展开翱翔。

有思的时候,就可进入思维静止的世界,比如一个人想到了人生路上的现实与理想,一个人的青春又及时的泼了热血澎湃,那一个人就会针对目前的世界做出选择,改变自己看见的距离,那么一个人思起人生了,思维就静止在境界中,而思维又不停反馈静止的内容物,那么进入思维静止的境界也是意识与思维共识自己给予的彼此沸点,思维静止的境界也是意识静止的智慧。

情绪词里常见思维静止的境界,比如一个人开心与不开心隔着思维静止的境界存在了哪些方面留下的信息感应,比如一个人生气与不生气隔着思维静止的境界留下了哪些重要发生动出的频率差别。

心情世界惯了思维静止的境界,比如一个人的晴天与阴天藏着思维静止的境界有哪一种火花灵感,比如一个人的衣食住行与喜怒哀乐潜着思维静止的境界有哪一些感受感叹感悟,比如一个人的生活人生与聚散离合凝成了思维静止的境界有哪一类意会领会体会。

有时一个人赏自然艺术就进入了思维静止的境界,有时一个人观时间世界就进入了思维静止的境界,有时一个人参空间天地就进入了思维静止的境界,有时一个人解读安静时光岁月就进入了思维静止的境界,有时一个人翻阅已知与未知就进入了思维静止的境界。

如何进入思维静止的境界,看看专注就明确了思维静止的境界。如何进入思维静止的境界,现现注意力集中就时时刻刻有思维静止的境界。如何进入思维静止的境界,有择选的境界有改变的思维立刻启动了思维静止的境界。

进入思维静止的境界,只需要自己行动神。



时间的文艺客


我觉得是人就做不到思维静止的境界!就说是佛家念经的时候就,他们的思维也不是静止的!思维的大脑很活跃,分分秒秒都在思维中。静止思维就是头脑一片空白,!朋友们你们说是吧!



任性大妈很快乐


人的(思维)是永远(不会静止)地,它在(每一弹指间)皆有(十万八千念)生起已是(彼生此灭.此生彼灭)地(无常性)地发生着、乃(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地变換无常矣;只有你(用心.分身)去(观察.觉照鉴赏)而犹如(旅途观境)匆匆来去而(不动心留恋)方保无患,待至(观赏过来)时必(恍然大悟)明觉于心而(感受出)心旷神怡地(身心舒泰)是矣!此中(一切)者(是只能感觉经受享用)而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述也哉;人能(恒加)持如是(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真实不虚矣!





华继善


从哲学意义上讲;人的思维、意识、心理活动等,都因其运行、活动而存在着。

人即使在睡眠中;思维、意识和心理活动,依然有微弱活动。

就是在人死亡后,仍有推论;说有灵魂存在,如果真有灵魂存在的话;仍然有活动在继续!

所以,有活动,就应称为生命!只是生命的形态不同、所处的层面不同罢了!

所以,思维静止的境界是不存在的!在宇宙中有一个法则;所有的存在必须在不停的运行、运动中保持在宇宙空间的存在。而一切在宇宙中的存在,一旦形成将永远存在,不在消亡!人们从表面看到的消亡是不存在的!它只是变换了存在的形态和存在的方式方法!所以,所谓的思维静止,只是思维活动的弱化而已!



北芪2sunguixiang


用我的一篇国学文章来回答这个问题:

修心达宁静致远

(张清义谈国学智慧)

当今社会,我们很多人的肉体在物欲横流之中,精神和灵魂飘在文化杂草之上 。清凉文益禅师说: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闹。欲免心中闹,但知看古教。禅师这里提到的古教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不能长久遗传,按规律来讲,知识信息内容二十多年就有一次更新。而智慧可以长久遗传。我们应该在国学中感悟智慧,用智慧修得一颗宁静之心。

我们为什么不能修到心如止水,达到恬静、雅静、平静、清静的境界。是因为我们远离了道,我们的行为有悖自然法则。我们的内心没有对规律彻悟和认知。里讲:反者,道之动。道是运动变化的,也就是说,世上万物是瞬息万变的。我们很多人想永久占有一些私有东西,一旦失去,便失望惆怅。按道家的思维这就是用个体和整体对抗,忽视了事物的运动变化性。今天拥有的东西明天失去有时候很正常。今天是我的,明天是别人的有时候是很自然的。如果深知事物变化性和运动性,心态就会自然,心中的一份平静自然修得。

我们修心达到宁静,是想获得一种静态。因为静态是生命功能的一种状态。生命的能源是从静态中获得的。我们忙碌一天后睡觉休息,因为脑筋不休息是不行的。有人到寺庙跪拜祷告,心里感到少有的宁静。生病到医院主要不是药物把你的病治愈,而是你得到休息,调养好的。所谓三分治,七分养就是这个道理。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就是说万物生命回归到根才是静,能静才回归生命。从老子的智慧来看修心达到静态可以用八个字: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把自己的身体活动的功能宁静下来,完全恢复到婴儿的状态,脑筋是清楚的,是快乐的。

修心达到静态,是一种智慧。因为静涵盖了很多无穷的力量,我们要学到静的功夫,这是最高境界,它会使我们时时反省观照自己,并且不加任何判断的观照自己。在认知世界过程中,不要用眼睛观察事物,要用智慧。因为用智慧可以看到事物两个方面。看问题全面时我们会做到很客观,很客观我们就会感到:事物自然是必然、必然是自然的这一规律。例如,我们欣赏一种植物的叶子,秋天到了,叶子必然落下,但它又是一种自然现象。知道必然中有自然,自然中有必然这一规律后,我们便不会为落叶长时间惆怅不已。

用心修静儒、释、道都提出了修身妙法。儒家讲慎独,道家讲心斋坐忘,佛家讲观自在。在茶道中讲究“和静怡真”,把‘静’做为达到‘心斋坐忘'的必由之路。佛学中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谈到心斋,子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那么‘心’怎么能静下来?听止于耳,耳朵不起作用。听觉停止了,和外界脱离了关系,入定去了。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这个气就是‘息’,‘息'是什么?实际上我们一呼一吸之间,有很短一段是不呼吸的,这个之间很难把握,这个叫‘息’。我们一般人,耳朵都向外面听声音。“心止于符”是心里面什么念头也不动,自然和‘道’符合了。也就是与天心符合。“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这个时候呼吸之气是空灵的,身心内外一片虚灵。“待物”表明外界事物依旧存在。‘虚’是内心虚灵,能做到内心意识不动,心灵很凝定,耳根不向外听了,完全返之内在。这就是真正的‘心斋’。

真的静态,是身心彻底的宁静。这种状态是人没有思想,不是睡眠,身体还要健康。如果当你想静下来思想还是混乱,说明你可能进入病态状况了。


张清义聊家教


如何进入思维静止的境界?。只有一种可能,人去世了,思维也就静止了。活人永远不可能思维静止。我们知道,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思维,物质决精神。客观世界每時每刻,千变万化,自然物质永远处于运动之中,正因为没有静止的客观世界,又何来的主观上思维的静止。因此,所谓进入思维静止境界,不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