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四大文明古國”起源——發展——消亡原因(除中國)

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是被世界公認的四大文明古國。

起源:

古埃及發源於非洲東北部及亞洲西部地區,屬尼羅河流域。

古巴比倫發源於亞洲西部的兩河流域,“兩河”即是指的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古印度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發源於亞洲南部

中國發源於亞洲東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其中黃河流域的發源要比長江流域要早。


“四大文明古國”起源——發展——消亡原因(除中國)

四大 文明發源地




發展歷程及頂峰:

<strong>古埃及文明形成於6000年前(公元前4000年)左右,古埃及前王朝開始於5500年前(公元前35世紀)左右時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終止於公元前343年波斯再次征服埃及。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來自西亞的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公元前4千年後半期,逐漸形成了國家,至前343年為止,共經歷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國、第一中間期、中王國、第二中間期、新王國、第三中間期、后王朝9個時期31個王朝的統治(參見“歷史”一節)。其中古埃及在十八王朝時(前15世紀)達到鼎盛,南部尼羅河河谷地帶的上埃及的領域有現在的蘇丹到埃塞俄比亞,而北部三角洲地區的下埃及除了現在的埃及和部份利比亞以外,其東部邊界越過西奈半島直達迦南平原。


“四大文明古國”起源——發展——消亡原因(除中國)

胡夫金字塔-獅身人面像




<strong>古巴比倫王國(約公元前3500年左右-公元前729年)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大致在當今的伊拉克共和國版圖內。距今約5000年左右,這裡的人們建立了國家,到公元前18世紀,這裡出現了 地形圖古巴比倫王國。古巴比倫文明是兩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兩河流域文明還包括蘇美爾文明、阿卡德文明、亞述等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首都位於今伊拉克境內巴格達以南幼發拉底河畔。巴比倫王國有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巴比倫空中花園”。其中漢謨拉比與古巴比倫國王(公 元前1792—1750年在位)期間崛起,在漢謨拉比領導下,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了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國家。頒佈了第一部法典《漢謨拉比法典》,流傳最早的文化是史詩、神話、藥典、農人曆書等。除此之外,鑄造技術和冶金技術也同時高度發達,並擁有了學院,巴比倫在這個時期進入了鐵器時代,鐵犁、貨車及戰車被先後發明,這一時期是巴比倫文明的鼎盛時期。古巴比倫經歷了相對平淡的由亞述人創建的第三階段後,在公元前6世紀,巴比倫文明再次進入了鼎盛時期。


“四大文明古國”起源——發展——消亡原因(除中國)

巴比倫王國--空中花園(構想)


“四大文明古國”起源——發展——消亡原因(除中國)

漢謨拉比法典




<strong>古印度的遠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發現的。由於它的遺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的,所以古印度全盛時期的疆域通常稱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這類遺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存在於公元前3200年~前1750年間。成熟於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消逝於公元前1750年左右。其發展高峰先後有佛陀時期(前600~前2世紀) 在這時期裡,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大雄創立了耆那教。孔雀王朝時期(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國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與佛陀同時的頻毗婆羅。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國王有權擁有常備軍和接受貢奉。國王權力標誌著剎帝利對婆羅門長期鬥爭的勝利,但婆羅門在孔雀王朝仍然擁有大權。在阿育王統治期間,印度古代奴隸制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達到頂峰。為了擴大他的王國,阿育王征戰了11年,但戰爭的血腥與殘酷使他悔悟了。後來阿育王皈依了佛教,並在佛教和平教義的基礎上建立了新法。阿育王在國內修築道路,擴大灌溉工程,發展國家的經濟,使國家繁榮和興盛起來。(公元前200~公元200)孔雀王朝滅亡以後,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亞的巴克特里亞--希臘人、接著又有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等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貴霜帝國在印度的統治。從印度西部到恆河流域中部均歸入貴霜帝國的版圖。

薩塔瓦哈納時期(公元前100~公元200)薩塔瓦哈納王國300年的歷史使德干文化與北方文化互相結合。


“四大文明古國”起源——發展——消亡原因(除中國)

古印度金幣


“四大文明古國”起源——發展——消亡原因(除中國)

佛教文化




<strong>中國是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是一直延續至今的國家 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等世界矚目,長期處於世界領先狀態。自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第一次大一統以來,中國的經濟規模在一千七百多年裡一直處於世界領先,是世界上最富裕、強盛的國家。

漢朝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據相關專家估計其王朝GDP佔世界比重約為26%,人口近6000萬人(公元2年),疆域630萬平方公里,藩屬國50多個。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漢朝開闢了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樑,長安城市連接歐亞的橋樑、“絲綢之路”的起點,繁盛一時。


“四大文明古國”起源——發展——消亡原因(除中國)

古代絲綢之路示意圖


唐朝GDP佔世界比重58%,第二名東羅馬帝國只佔9%,人口8050萬,疆域1237萬平方公里,藩屬國數量不詳。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帝國,軍力強大時唐代的一個鮮明特點。其疆域極盛時期東起朝鮮半島,南抵越南中部,西達鹹海、伊朗東北,北包貝加爾湖及葉尼塞河下流一帶。燦爛的藝術、先進的文化和領先的科學技術,中國的造紙、紡織等技術通過阿拉伯地區遠傳西亞、歐洲,唐朝的文化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朝鮮、日本等國派留學生到長安、洛陽學習。


“四大文明古國”起源——發展——消亡原因(除中國)

唐朝疆域(全盛時期)


宋朝GDP佔世界比重的80%(有的說佔到85%),人口1.26億,疆域280萬平方公里。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北宋朝,採取重文抑武方針,加強中央集權。1125年金南侵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康王趙構於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南宋。1276年,崖山海戰後,南宋滅亡。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後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遠超盛唐。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與趙宋之世(《清明上河圖》長卷中可窺一二)從。

“四大文明古國”起源——發展——消亡原因(除中國)


“四大文明古國”起源——發展——消亡原因(除中國)

航海造船


“四大文明古國”起源——發展——消亡原因(除中國)

活字印刷


元朝GDP佔世界比重28%,人口9000萬(公元1341年),疆域1372萬平方公里(若北疆延伸至北冰洋則有2267萬平方公里),藩屬國有高麗、緬甸、安南、占城及四大汗國等,其中高麗王朝和緬甸蒲甘王朝是元朝的直屬藩屬國,分別設置徵東行省與緬中行省。元朝的前身為大蒙古國,在成吉思汗與子孫的征伐中,建立了一個地跨亞歐大陸的超級大國,其疆域東起日本海、東海,西抵地中海、中歐,北至北冰洋,南臨波斯灣。由於蒙古對商品交換以來較大,受儒家輕商思想較少,元朝較為提倡商業,使得商品經濟繁榮,成為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元朝首都大都市當時世界聞名的商業中心。


“四大文明古國”起源——發展——消亡原因(除中國)

元帝國及汗國


“四大文明古國”起源——發展——消亡原因(除中國)


明朝GDP佔世界比重55%(也有說45%),人口2億左右,疆域997萬平方公里,藩屬國100多個,是中國歷史上藩屬國最多的朝代。明朝是繼漢唐之後的黃金時期。明朝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中後期,農產品呈現糧食生產的專業化、商業化趨勢,不少地主豪紳逐漸將資金投向工商業,農業人口轉為工商業者的數量急增。明朝工業非常發達,鐵、造船、建築、絲綢、紡織、瓷器、印刷等工業在世界遙遙領先。明朝出現了許多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城市化率也高於清朝。


“四大文明古國”起源——發展——消亡原因(除中國)


“四大文明古國”起源——發展——消亡原因(除中國)


清朝GDP佔世界比重35%,人口4.36億(1851年),疆域1316萬平方公里,藩屬國最多時有19個。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清朝在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框架體系下達到極致。最終確定了中國近代的版圖,積極維護了領土主權的完整。也將封建專制制度推向最高峰。中後期由於政治僵化、文化專制、閉關鎖國、思想禁錮、科技停滯、戰亂頻繁等諸多因素,逐步落後於西方。清朝中後商業發達,分成十大商幫。但清朝重農抑商,嚴重製約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後期閉關鎖國、推行禁礦政策,嚴重阻礙了工商業和貿易的發展。

<strong>近代中國雖然近代遭受了百年恥辱,但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逐步建立和完善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體系於2011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相信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日可待。

三大文明古國的消亡原因(簡):

<strong>古埃及

——後期未及跟不上時代的進步,在世界變遷的同時,他們卻沒有想過怎麼改變國家,(相當於歐洲騎士階層)君主和貴族封閉的思想和社會生產力的不足,經濟已經沒有可以支持的動力,以至於整個埃及王朝衰落,再加上西方的侵略者不但有先進的武器,先進的思想,所以古埃及的制度完全不能適應世界的制度,所以得到這種結果也是必然的。 以後埃及的文明不斷被來者改造,甚至連原本的母語都沒改造,是純正的埃及人已經所剩無幾。

<strong>古巴比倫——至古巴比倫王國後期,由於城市的發展,人口的急劇增加,導致對耕地和木材的需求增大,於是開荒伐林,改森林為農田,開始出現土壤沙化,水土流失等,而農田也逐漸變為沙漠;農田不足自然造成糧食不足,糧食不足便又造成了國家的內亂,國家內亂自然使國力衰退,予周邊蠻族以可乘之機。據說,有一些巴比倫商人做了波斯人的內應。 存在僅88年的新巴比倫王國滅亡了。巴比倫的繁華,巴比倫的奇蹟,巴比倫的高牆銅門和它的“空中花園”,都變成了一堆一堆的荒丘廢土


<strong>古印度

——印度河居民遇到的卻是由他們的沙漠或半乾燥環境引起的一些特殊的、短期內即可變成難以克服的問題。長此以往加之自然災害使農業就可能相當突然地宣告完結。其間經歷多次外族(從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大月氏人、拉其普特人、德里蘇丹、蒙古人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等)入侵建立起相應的外來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