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抵達武漢半個月,兩名瀏陽醫生方艙醫院記錄下有愛的瞬間和溫暖的故事

瀏陽日報訊(記者 歐陽穩江)“這是一個慈祥的老奶奶,生病的她卻反過來叮囑醫護人員要注意身體;這是一個被隔離的‘小男子漢’,14歲的他希望能照顧好同樣生病的媽媽;這是一個悄悄抹淚的患者,僅僅因為我們捐了一點日用品給大家……”

武漢江夏區的方艙醫院裡,除了日常工作,主治醫生甘廷俊和護士寧港每天都會隨手整理一些照片,並用簡單的文字記錄下那些特別的人和事。沒有可歌可泣的偉大舉動,但很多簡單的小事和平實的話語讓他們的內心一次次受到衝擊:簡而不陋的方艙醫院裡,充滿對生的渴望,不吝嗇的愛與真誠。

抵達武漢半個月,兩名瀏陽醫生方艙醫院記錄下有愛的瞬間和溫暖的故事

這大半個月裡,除了日常工作外,甘廷俊會簡單記錄下每天發生的事,在方艙醫院裡,他表示,很多簡單的小事都

有患者悄悄抹淚

僅僅因為我們捐了一點日用品

2月24日,掐指一算,到武漢有15天了,時間過得太快了。1月29日,還在北京中日友好醫院進修的我向單位遞交了支援武漢的申請書。這樣做的原因只有一個,我有10年在 ICU 工作的經驗,很多臨床操作技術都比較熟練,去一線,應該有用武之地。2月10日,到達武漢後,方艙醫院因為小調整還未開始收治病人,不過醫護人員已經進入“戰鬥”狀態,開始“練兵”了。因為每個省份對一些醫療技術操作的標準不一樣,所以大家希望儘快熟悉環境,和“戰友”對接磨合。在這裡,大家是一個隊伍,精誠團結才能更好地幫助患者。

2月13日,方艙醫院開始正式收治病人。我所管理的患者被安置在第5區,正式工作的第一天,我遇到了一個難題——管理患者。這些患者屬於輕症,來方艙醫院之前多是在賓館進行隔離,情緒極其不穩定。查房時,一度病區無一人說話,這種沉默讓人很難受。因此,如何讓他們在這種環境下保持情緒穩定,很考驗醫護人員的應變能力。

“那個……我沒有帶臉盆。”查房時,看到有患者在垃圾桶上綁了一個塑料袋當臉盆使用,還沒來得及開口詢問,對方立即小聲解釋,聽完我的心裡酸酸的。查完房,我發現很多患者從賓館過來時沒法回家拿日用品,商店又大多已暫停營業,生活物資很緊缺。

“有什麼捐什麼,能幫一點是一點。”回到駐地,醫護人員商量後,將發給各自的臉盆、水桶、方便麵等物資拿了出來。第二天,我們將這些七拼八湊捐出來的生活用品送到了醫院,看到我們捐的物資,有的患者甚至感動得流下了淚水。幸好,之後物資慢慢豐富起來了。意想不到的是,患者們的情緒也逐漸穩定下來,更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了。

一顆巧克力的甜

希望給你更多的力量

查房時,一個14歲的男孩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為一家人被感染,他跟著媽媽住在方艙醫院,爸爸則在重症監護室。和我說這些的時候,男孩眼神堅定:爸爸不在身旁的時候,他一定要像個男子漢一樣照顧好媽媽。

“你們來了,武漢一定會充滿希望。”聽到孩子的話,隔壁床的阿姨悄悄拭去眼角的淚水。我送給了小男孩一顆巧克力,希望這點點甜,能帶給他更多的力量,並告訴他,他是個很棒的孩子,大家都要向他學習照顧好身邊人。而醫護人員的任務,就是照顧好這裡的每一個人。

“謝謝。”“辛苦了!”治療照顧病人的過程中,聽得最多的就是這兩句話,一遍一遍,那份真誠發自內心,也給了我們力量和信心。

說實話,在方艙醫院工作,治療本身並不難,按照標準嚴格執行操作就可以了。對我而言,最難的應該是採集咽拭子。就在今天早晨,我一個人在2個小時內採集了58份咽拭子,用來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

用採樣棉籤在採樣對象咽後壁和兩側的扁桃體上蘸取咽拭子,進行檢測……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實則暗藏“危機”。採集過程中,被採樣者的咽喉部受到刺激,很容易打噴嚏、咳嗽,導致飛沫傳播,其中的危險性不言而喻。因此我們的防護服必須捂得嚴嚴實實,全副武裝到位。儘管步驟簡單,但2個小時下來,我還是出現了缺氧頭痛的感覺,大半天才恢復過來……這大半個月裡,我簡單記錄了每天發生的事,有的事,可能你會覺得平淡至極、不值一提,但在這種特殊的背景下,一樁樁、一件件,都令人難忘。在簡陋的方艙醫院裡,愛和溫情一直都在,這就是生命的底色。

講述者:寧港(瀏陽市中醫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護士)

抵達武漢半個月,兩名瀏陽醫生方艙醫院記錄下有愛的瞬間和溫暖的故事

寧港說:“武漢是一座溫暖有愛的城市,哪怕它正處於疫情之中。”

每一份善意都代表著溫暖與愛

2月10日,我們從長沙出發,因為想盡可能多帶一些物資,我們每個人要負責4個編織袋和2個大行李箱。一路上,我都在發愁該怎麼把這些東西搬到駐地。

到達武漢時已是下午五點。剛下車,高鐵站工作人員就在站臺上列隊,將我們的行李全部接到手中,並“快遞”到了停車場,隨後,接站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又幫我們將行李搬上車,送到駐地。從高鐵站到駐地,我們一行人完全“失去”了搬運行李的機會。

“謝謝!”“不用謝,你們是來幫助武漢的,我們應該為醫護人員做點力所能及的事。”言語之間,那份善意讓人難忘。

正式入艙上班,我負責的區域在二樓,住的都是女性患者。在方艙醫院,後勤人員不能進入病區,因此醫護人員還兼了後勤一職。每天搬運90多份盒飯的任務就是由我負責:需要往返四次,耗時半個小時。在穿著防護服的情況下,什麼都不做就已經夠難受了,何況還要上上下下來回跑。每次運完餐盒,我都感到自己要癱瘓了。

“有事招呼一聲就行!”一次運餐盒途中,一樓的一名男性患者主動過來幫忙,那一刻,我的心裡很暖。令我沒想到的是,第二天他又來了,還帶來了一支上十人的隊伍。驚訝之餘,對方告訴我:他們幾個男同志專門成立了一個微信群,負責幫忙運送餐盒,希望能為醫護人員減輕一點負擔。看著對方真誠的眼神,我的內心充滿了力量。

“55床今天的胃口還好嗎?感覺好一點沒有?”交接班時,所有醫護人員都會問這個問題。55床的患者胃不好,剛住進來時進食量非常少,但是足夠的營養也是抵抗疾病的重要資本。因此,醫護人員都格外關照她,想讓她多吃一點。有一天,偶然得到了一小塊蛋糕,我的第一想法就是送去給55床患者。看著她慢慢吃下那塊蛋糕,我的心裡別提有多高興。

“來,我們加個微信好友吧。”病房裡的一個阿姨加了很多醫護人員的微信。將微信號告訴她後,我還是忍不住好奇詢問原因,答案卻令人動容:“疫情結束後,我要讓我兒子帶你們遊覽武漢。還有,無論什麼時候你們來了武漢,都告訴我一聲,阿姨做飯給你們吃。”

關於方艙醫院的故事,實在是太多了。在疫情之外,我選擇記住這些有愛的瞬間和溫暖的故事,因為縱使人生再無常,愛和溫暖卻可以常駐心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