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巨鹿之战:章邯之惨败,非实力而是“人祸”

巨鹿之战:章邯之惨败,非实力而是“人祸”

九州配图:破釜沉舟、卧薪尝胆

导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副对联,想必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们暂且不论对联的作者具体是谁(待考,一说胡寄垣,一说金正希,一说蒲松龄)。联中所描绘的是项羽“破釜沉舟”与勾践“卧薪尝胆”这两个流传极广、充满励志意义的历史典故。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其中“破釜沉舟”的典故,实际上是源于秦朝末年发生在镇压叛乱的秦军与以楚军为首的诸侯联军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史称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章邯之惨败,非实力而是“人祸”

九州配图:项羽破釜沉舟

无论人们提及“破釜沉舟”还是巨鹿之战,终究绕不开项羽其人。可以说,西楚霸王项羽的威名为后世无数人所喜爱和敬仰,就连史家巨擘太史公也未能例外。项羽以其“力拔山兮”和“破釜沉舟”的英雄气概,深深折服了太史公司马迁,让他以“在权不在名”之由将项羽列入《史记》的《本纪》之中,同时在写其事迹之时也是豪气和倾慕之情跃然纸上。以至于明朝著名散文家、藏书家茅坤认为,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巨鹿之战:章邯之惨败,非实力而是“人祸”

九州配图:项羽影视剧照

早年间,笔者在读这段历史之时,不禁震撼于项羽之干云豪气和神武气概,时时有血脉喷张之感。现如今的我,对待史载之事多了几分冷静与思辨,渐渐习惯于尝试透过史料记载微末之处,以尽可能客观的角度去从新审视和解读。于是,便有此文。

<strong>关于破釜沉舟和巨鹿之战,让我们先来做一个简要的回顾,作为下文进行深入探讨问题的基础。

破釜沉舟与九战九胜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史记·项羽本纪》

实际上《史记·项羽本纪》全文写的精彩绝伦,但描述到破釜沉舟和九战九胜之时,分别仅用了31字和34字。有道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少即是多

”,简短精炼的类似排比之辞却传递给读者无限之想象。每每读之,无不令人畅快淋漓、血脉喷张。

巨鹿之战:章邯之惨败,非实力而是“人祸”

九州配图:巨鹿郡所在大致位置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8年十月至公元前207年九月,秦国是以十月为岁首)九月,章邯携20万刑徒军北上平叛,连同王离所率南下的20万长城兵团,合计40万人马大破赵军,并围困退守邯郸不远处的巨鹿郡的赵军,赵军主将

陈馀广发求援信号。于是,各起义的诸侯国军队纷纷赶往巨鹿郡项羽所在的楚军也不例外。彼时,楚军上将军是狡猾的宋义,意图等待秦赵两败俱伤之时再收渔人之利,他下令部队驻扎安阳停滞46天不前。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8年)十一月,项羽屡屡催促宋义无果的情况下,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斩杀宋义并接替其位成为上将军,手下统领八千江东子弟兵连同划归过来的英布蒲将军两支楚军合计5万人马。

巨鹿之战:章邯之惨败,非实力而是“人祸”

九州配图:巨鹿之战形势图

同年十二月,掌握了指挥权的项羽率5万楚军疾行北上救赵。到达巨鹿郡南的黄河边(一说漳水,以两条河距离巨鹿的距离来推断,笔者倾向于黄河这一说法)之后,项羽率全军悉数渡过黄河。此时的项羽做了一个前无古人、惊天动地且让他威名得以流芳千古的奇伟决策:他下令全军砸破军釜,凿沉过河舟船,烧毁行军帐篷,每人只带三日干粮,以示不胜则死、向死而生的决战意志。

巨鹿之战:章邯之惨败,非实力而是“人祸”

九州配图:破釜沉舟

<strong>在项羽的强势鼓动之下,楚军上下群情激昂,最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巨鹿,击败章邯部保护甬道(粮道)的秦军,包抄切断王离部的粮道并对其实施了反包围。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越战越勇。九次激烈战斗均取得了大胜,终于活捉主将王离,杀死秦将苏角,秦将涉间举火自焚,王离所部20万长城军团溃不成军、几乎全军覆没,随着诸侯军的加入,“章邯引军却”率部且战且退,撤至棘原与楚军对峙。此后不久,章邯率领秦国仅剩的20万秦军投降了项羽

巨鹿之战:章邯之惨败,非实力而是“人祸”

九州配图:九战九胜

<strong>就这样,项羽通过破釜沉舟和九战九胜,不仅一举解了赵军的巨鹿之围,而且基本将秦军主力摧毁殆尽,完全扭转了整个战局并奠定了反秦战争胜利的基础。经此一战,大秦王朝这个曾经的庞然大物倏忽间便是名存实亡。而项羽破釜沉舟一战成名,在各诸侯军龟缩作壁上观时率先猛攻秦军,连战连捷、威势无两,如此以少胜多、酣畅淋漓的巨大战果令无数后世人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景仰。

萦绕脑中的一个历史疑惑

项羽仅以五万兵力不仅将王离的二十万大军围歼,还将另外二十万军的章邯部打的节节败退最终逼降坑杀,堪称奇伟无双之壮举、古今战争史上之奇迹。

试想一下,一边是四十万大军,另一边却只有五万人马;一边

是以逸待劳,另一边却是长途奔袭;一边是二十万军把守沿途粮道,另一边却仅存三日干粮;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项羽的楚军要想取得战场的胜利都是近乎以卵击石、天荒夜谈的情景。然而,就是在如此悬殊的情境之下,项羽王朝了看似不可能的壮举。

巨鹿之战:章邯之惨败,非实力而是“人祸”

九州配图:战史奇迹

<strong>当笔者沉心复盘和思考这场关乎秦王朝存亡的关键战役之时,始终有一些历史疑惑萦绕脑中,那就是项羽具体是如何操作的?真的仅仅是因为他惊为天人般的神勇盖世和破釜沉舟的举动吗?如果不是,那又有哪些战场内外的客观因素对此战的结果带来了关键影响呢?

巨鹿之战的客观背景与战场细节的解读

秦始皇完成统一六国大业之后,根据新形势下的国情和战略,便将秦军主力分成以下三大部分:

  1. 第一部分——长城军团:由蒙恬统率北上抗击匈奴,并在边境戍守,成为秦朝的长城军团。根据蒙恬自杀前所说,其手下兵力约30万。
  2. 第二部分——岭南军团:先后由屠睢、任嚣、赵佗统率南征岭南百越,成为秦朝的岭南军团,兵力为50万(有说法认为50万其实包含了随军迁徙的移民)。
  3. 第三部分——国内郡兵:剩下的秦军主力,悉数化整为零,成为戍守各地的郡兵,总兵力约30万,但是四下分散之后,较为薄弱。
巨鹿之战:章邯之惨败,非实力而是“人祸”

九州配图:蒙恬

这三部分秦军之中,战力最强的当属蒙恬所率的长城军团任嚣所属的岭南军团

。然而,当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勾结,长城兵团主帅蒙恬含冤而去,秦二世登基为帝。不久后便爆发了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随即六国贵族后裔纷纷树立反秦大旗,中原地带再次陷入战火纷飞的乱局之中。就在秦帝国遭遇严重的统治危机之时,岭南军团主帅任嚣不愿卷入乱局,便授意属下封关绝道,作壁上观

巨鹿之战:章邯之惨败,非实力而是“人祸”

九州配图:大泽乡起义

如此一来,听招呼的也只有各地郡兵和长城军团了,但是事出紧急,军队集结所需时间甚长,因此,秦二世采纳了少府章邯的建议,赦免骊山刑徒并将他们就地编制成为了一支二十万人的平叛大军。令人惊讶的是,就是这样的一支由刑徒和奴隶组成的乌合之众,在章邯的率领下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迅速扑灭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并大败楚军、击杀项梁,一时间让各地义军惊骇不已。

巨鹿之战:章邯之惨败,非实力而是“人祸”

九州配图:章邯影视剧照

章邯的大胜,为秦王朝赢得了难得的喘息时间,当此时,秦廷在李斯的运作下迅速向各地征发郡兵,并命王离(蒙恬死后接替主帅之位)率领长城兵团南下平叛。

<strong>然而,在此后的整个战局发展过程中,之所以最终秦军会输的一塌糊涂,实际上,除了项羽的异乎常人的神勇以及“破釜沉舟”的神操作之外,至少还有以下五个方面<strong>的主客观因素共同造就。

  • 首先,章邯的第一个败笔:斩草未除根,遗患无穷

“项梁起东阿,西,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史记·项羽本纪》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史记·项羽本纪》

史载,章邯在获得援兵之后,在定陶大败楚军,并斩杀了“有骄色”的主将项梁,取得压倒性的胜利。按说,他应当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将楚军残部再一举歼灭,擒杀楚怀王。但是,他却错误的认为“楚地兵不足忧”,调转枪口直扑赵地,而没有将楚国的有生力量斩除干净,最后隐患无穷,自食其果。

巨鹿之战:章邯之惨败,非实力而是“人祸”

九州配图:项梁兵败战死

<strong>由此,笔者认为章邯此举是他的一大败笔,所谓养虎遗患终被虎食,要知道楚怀王虽然只是个傀儡,但是毕竟是一面旗帜,旗帜不倒,则又会渐渐坐大,更何况他还留下了项羽这只猛虎。

  • 其次,章邯的第二个败笔:让屡战屡败、身心俱疲的王离军围巨鹿,自己却去守粮道

我们知道,章邯和王离组成的平叛大军其兵力多达四十万。其中王离手下的二十万队伍可是常年与匈奴作战的长城军团,按道理王离这一支队伍的战斗力应该是要强于章邯的刑徒军的。因此,当赵军败退之后退守巨鹿之时,章邯命令王离率部围攻巨鹿,而他自己则退居二线,驻守在巨鹿西南方向的棘原以“筑甬道而输之粟”,成了王离军的护粮部队。

巨鹿之战:章邯之惨败,非实力而是“人祸”

九州配图:章邯影视剧照

这样的战场决策和布局,从表面上来看,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毕竟与自己所率领的乌合之众相比,王离的正规军去前线肯定更有胜算。然而,实际上很多人忽略了下面这一个细节。

“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乃道砀至成阳,与杠里秦军夹壁,破秦二军。楚军出兵击王离,大破之。”——《史记·高祖本纪》

“击王离军成阳南,复攻之杠里,大破之。西击将杨熊军於曲遇,破之”。《史记·曹相国世家》

也就是说,在王离兵围巨鹿之前,实际上他的队伍先后在成阳(今山东省菏泽市西北)和杠里两次被刘邦的队伍大败。屡战屡败的王离军,定然士气低落,而且四处奔波行军,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最后还被章邯推向前线。反观章邯这边,虽然率领的是刑徒军,但实际上战斗力惊人,连战连捷,必定士气高涨,而且还补充了

司马欣、董翳的两支新军,正是兵强马壮之时。

巨鹿之战:章邯之惨败,非实力而是“人祸”

九州配图:战场形势图

<strong>由此可见,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strong>”,让这支刚刚连续遭遇惨败的秦军在短短十数天内从山东战场长途奔袭到了河北的巨鹿战场,而自己却屯兵棘原远离前线,在后方当起了后勤管家,实属资源的严重错配,为后来的全面溃败埋下了一个重要隐患,堪称其最大的一个败笔。

  • 再次,章邯的第三个败笔:优柔寡断,畏首畏尾,战意不足

到了巨鹿之战展开之时,在安阳休整了46天的五万楚军在项羽的率领下急速掩杀而来,九战九胜,一举围歼了巨鹿城外的王离军团。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当王离军团与项羽激烈鏖战之时,章邯彼时在做什么呢?为何不与王离配合,从棘原北上两面夹击项羽呢?莫非守“粮道”真的需要二十万大军?还有,后来项羽派英布切断了其粮道之后,为何也不敢像项羽那样激励手下将士拼死一战呢?

实际上,我们从此后发生的史实事件中可以发现,章邯大军自从攻破邯郸之后便再无大的军事动作,在王离军团被歼灭之后,他的队伍在与项羽的被动交战中都是且战且退的状态,直到他最终在洹水南岸殷墟举众投降之时,依然拥有二十万的兵力,可见他在巨鹿之战之中并未遭受大的战损。

巨鹿之战:章邯之惨败,非实力而是“人祸”

九州配图:章邯举众投降

<strong>这一系列的疑问,唯一的一个解释就是,章邯的心里动了私心,有着其他的算盘,才让他如此进退失据、战意不足。这一点并非笔者纯粹臆断,站在彼时的大环境之下,设身处地的站在章邯的处境想一想,便可以理解他的战场决策了。

秦朝廷当时被赵高

把持着,而赵高又十分忌惮别人威胁他的权位,要不然蒙恬也不用死,章邯心中自然深知。对于他来讲,最安全的方式不是完成平叛,也不是战败,因为如果毕其功于一役完成平叛而再造秦帝国的话,那等他还朝之日便是他的死期降临之时,赵高必然不能容他而蛊惑秦二世卸磨杀驴。反之,如果直接战败,那等他的也是个死,赵高定然会找他来当那个替罪羊以推卸自己的责任。<strong>因此,最安全的方式,就是间接参战,绝不直接参战,也不能力战。如此一来,只要兵权在手,人马在手,同时还有起义军未灭,那赵高还不敢拿他这么个秦末第一名将怎么样。我们不妨再联想到前文所提到的,章邯在击杀项梁之后,为何不对楚军赶尽杀绝呢?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巨鹿之战:章邯之惨败,非实力而是“人祸”

九州配图:秦二世影视剧照

<strong>然而,正是他的这样的私心和自保策略,才为巨鹿之战的惨败埋下了第三个伏笔。

  • 第四,赵高的自保对战场局势的影响

其实,这一点和上一点属于同根同源,之所以单独列为一项进行分析,主要因为赵高的自保所影响的还不仅仅是章邯一个人,其影响可以说是全局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蒙恬之死。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原来诸多名将基本都已故去,留下的将领只有蒙恬、王离等将门之后,王离是王翦之孙、王贲之子,而蒙恬则是蒙骜之子。按说王家对于统一大业的功劳是远远高于蒙家的,但是王离却只能在蒙恬的长城军团中当一名裨将,说明了王离的能力还是比较一般的。结果蒙恬被赵高弄死之后,赵高举荐了

王离作为主帅。此后的几次战役结果来看,王离确实比蒙恬差远了。假如南下平叛的是有能力又极度忠诚的蒙恬,那章邯也当不了秦军的主帅,战场格局绝然不是那副光景。

巨鹿之战:章邯之惨败,非实力而是“人祸”

九州配图:赵高弄权

其二,任嚣之隔岸观火。前文说的,岭南军团因受主帅任嚣

授意,而封关绝道,作壁上观。其实仔细想想,内有赵高乱政,嫉贤妒能,他也不敢轻易卷入乱局,反正山高皇帝远,管它中原洪水滔天。回去参战的话要么战死,要么战败被赐死,要么立大功最后被卸磨杀驴,还不如龟缩岭南关门当土皇帝。因此,岭南五十万大军未能北上勤王,对于秦帝国来讲也是相当致命的。

巨鹿之战:章邯之惨败,非实力而是“人祸”

九州配图:任嚣隔岸观火

其三,杨熊军之死与王离之不死。《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秦将杨熊军被刘邦打败之后,便被秦二世给赐死了。杨熊军是王离所率的长城军团的一名将领,因一次战败便被赵高拉去当了替罪羊。而身为主将的王离两次兵败,却都毫发无伤。个中原因就是源于赵高的自保。因为按照秦律:“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而王离是赵高所举荐的。因此,王离惨败的消息显然被赵高人为阻隔,并未传入秦二世耳中,而杨熊军则没有那么幸运了。

其四,章邯之降。据《资治通鉴》记载:“王离军既没,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说的意思就是,章邯驻军不前,秦二世派使者来军中问责,章邯恐惧,便派司马欣回咸阳求见赵高打探消息,不得见,最后逃回军营向章邯挑明了情况:“

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与此同时,赵国主将陈馀也修书遣使说服他:“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崐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质,妻子为戮乎?”于是,原本犹豫不决又畏首畏尾的章邯终于下定了决心向项羽缴械投降。试想,如果不是对于赵高的忌惮,章邯也不至于叛逃反秦。

巨鹿之战:章邯之惨败,非实力而是“人祸”

九州配图:司马欣

<strong>可见,赵高弄权确实不仅祸害朝纲,其影响深刻的影响了千里之外的战场局势和敌我形势。

  • 第五,陈兵巨鹿的诸侯军队对战场局势的助力

“馀乃使、泽将五千人先尝秦军,至,皆没。当是时,齐师、燕师皆来救赵,张敖亦北收代兵,得万余人,来,皆壁馀旁,未敢击秦。”——《资治通鉴》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史记·项羽本纪》

无论是《资治通鉴》还是《史记》,对战场的描述都是相似的,在王离围困巨鹿之时,齐、燕等诸侯之兵均忌惮于秦军的实力,在城外坚壁观望,不敢出战。直到项羽所率五万楚军将王离军队杀的人仰马翻之后,这些诸侯军入辕门见项羽之时,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全都遵项羽为上将军并听其号令。

巨鹿之战:章邯之惨败,非实力而是“人祸”

九州配图:诸侯遵项羽为上将军

虽然诸侯军没有直接参与巨鹿之战的生死搏杀,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他们的存在,让秦军也是有所顾忌的。一方面,王离不敢孤注一掷,必然要分兵防范这些“作壁上观”的诸侯军随时可能突然杀入。另一方面,驻守外围的章邯军也不敢轻易杀入重围救王离,怕诸侯军突然倾巢出动而让自己腹背受敌。此外,在随后的追击章邯队伍之时,诸侯军已经听命于项羽领导,应该是参与了后续的小规模战役的。

<strong>由此可见,诸侯军虽然未直接参战,但其存在也绝非毫无意义,对战局的最终走向也起到比较重要的牵制作用。

九州君评

关于巨鹿之战,民国学者蔡东藩这样评价:“项羽之救巨鹿,为秦史上第一大战,秦楚兴亡之关键,实本于此。盖章邯为秦之骁将,邯不败,即秦不亡。......天意已嫉秦久矣,故特使赵高以乱其中,复生项羽以挠其外,章邯一去而秦无人,安得不亡!谁谓冥冥中无主宰乎?”他将巨鹿之战看成是秦朝历史上的第一大决战,是秦亡楚兴的关键一战。

巨鹿之战:章邯之惨败,非实力而是“人祸”

九州配图: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彻底改变了秦王朝的命运,也成就了项羽这位战神,更留下了“破釜沉舟”这段战史奇迹。综上五点,项羽之所以能够在巨鹿之战中以极少的兵力一举击溃曾经不可一世的秦军主力,<strong>项羽的盖世神勇和“破釜沉舟”的战场兵势把握固然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然而其他战场内外的有利因素也不可否认的成就了项羽。

<strong>有道是,英雄造时势,而时势也同样在造英雄!

巨鹿之战:章邯之惨败,非实力而是“人祸”

1.《史记》

2.《资质通鉴》

3.《汉纪》

1.图片多源于网络,首先感谢图片原作者,其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本文为个人观点,如有错误之处或观点不一,请留言探讨,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