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讓尉遲敬德殺掉被稱為“房謀杜斷”的房玄齡和杜如晦,這是為什麼?

尚宮女史


公元643年,即貞觀十七年二月,李世民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當初同打天下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是為《二十四功臣圖》,比例皆真人大小,畫像北而立,太宗時常前往懷舊。

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裡,排名非常靠前的房、杜二人,在玄武門之變前,為何會有被殺的風險呢?



一、房玄齡為李世民收羅人才

隋朝末年,李淵率兵入關,房屢從親王出征,參謀劃策,任秦王府記室。 有智謀的張亮,才思敏捷的薛收,可倚大事的李大亮,聰明識達的杜如晦等,經房玄齡舉薦,後都位至卿相。

房善謀,杜處事果斷,因此人稱“房謀杜斷”。

《新唐書》本傳對房玄齡的評價是

“玄齡當國,夙夜勤強,任公竭節,不欲一物失所。無媢忌,聞人善,若己有之。明達吏治,而緣飾以文雅,議法處令,務為寬平。不以己長望人,取人不求備,雖卑賤皆得盡所能。或以事被讓,必稽顙請罪,畏惕,視若無所容”。

唐代詩人李賀的《南園十三首》有詩為證:

男兒何不帶吳鉤, 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 若個書生萬戶侯?

李世民能有房、杜二人為之效力,真是幸哉善哉!

二,房玄齡與杜如晦

1、房玄齡

房玄齡(579年-648年),名喬,字玄齡,唐初齊州人,房彥謙之子。 武德九年,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

房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二月為尚書左僕射;貞觀十一年封梁國公;貞觀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

貞觀二十二年七月廿四癸卯日,房玄齡病逝,諡文昭。



2、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人,與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籌謀劃策,運籌帷幄,深為時人所敬服。

長安平定後,被遷升為陝州總管府長史。後來,功居首位,為唐選拔人才,制定法度等。

貞觀四年,杜如晦病逝,追封為司空,蔡國公,諡“成公”。

三、太子與秦王之爭

太子建成怕秦王府有非常多的人才,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先抽調人,後拉攏,甚至搞暗殺,最後想除掉李世民。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東突厥鐵騎圍攻烏城。李元吉徵調秦王府的秦叔寶、尉遲敬德、程知節等一干悍將隨軍出征。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李建成拉攏尉遲恭遭拒又暗殺,不成後打入大牢,後被李世民救出。

李建成和李元吉與李淵的嬪妃張婕妤、尹德妃暗中勾結,意欲在昆明池置李世民於死地而後快。王晊提前得知消息,將此事告訴了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等人主張先發制人,但李世民念兄弟手足之情,猶豫不決。尉遲恭、長孫無忌等勸諫李世民不能以小仁而廢社稷大義。



其實,殺兄弒弟,且一母同胞,換做誰也不想。但是形勢所逼,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萬不得已,成王敗寇,一邊是道德約束,一邊是身家性命,何去何從?

猶豫之際,李世民想起了房玄齡和杜如晦,於是想秘密將二人召回。 但房、杜二人不在京師,尉遲恭去請,二人皆猶豫,畢竟現在他們不是秦王府的人。而且兵變事大,萬一失敗,就會賠上身家性命。換做誰,都會好好考慮一番。



另一種說法是,房,杜二人第1次不去,是因為怕其中有詐,怕是假消息,被人利用。身處當時的年代,必須謹慎小心。

李世民一聽二人不來,非常生氣。而且自己此次大事,離了二人還真不行。生氣之餘,李世民非常果斷,立即取自己的佩刀交給尉遲恭,告訴尉遲敬德如果二人不來,直接殺掉。

當然,李世民相信自己的判斷,覺得這第2次去請他倆肯定會來!而且讓尉遲恭拿著自己的佩刀,是一個信物!萬不得已,讓尉遲敬德隨機應變,如果真的不想來,再殺掉。

試想如果房、杜二人二次被請再拒,會不會被殺?我估計會,如果真不來,真殺。因為兵變事關重大,二人不來,走漏風聲很有可能。不殺也得殺。父母,兄弟姐妹都如此,何況是謀士?



房、杜二人二次被請,為何會來?

尉遲恭二去,房、杜二人也明白李世民這是來真格的了,因為看到了李世民的佩刀。首先,此次如果不去,肯定會搭上性命。其次,此次不去,會背信棄義,若兵變成功,二人絕對沒有好果子吃。最後,他們相信兵變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可以一博。

其實,關鍵時刻,李世民非常果斷,只不過要把事情做到極致。否則沒有房、杜就成不了事嗎?肯定不是,只不過集思廣益,如何讓兵變更有把握,勝算更大,才是最重要的。

最後,尉遲恭標明李世民的立場後,將房玄齡與杜如晦說動,他們分別化妝成道士潛入秦王府。 經過與房、杜等多人的謀劃之後,發動玄武門之變。

根據當時局勢,當年不是發生“昆明池之變”,就是“玄武門之變”。生在皇家,是是非非,無法定論。最主要的是李淵與太穆竇皇后生育了幾個太出色的兒子,且都具野心。為了權利,爭個魚死網破也是必然的事情了。


歷史漫談君


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裡面,杜如晦排名第三,房玄齡排名第五,兩個人合稱“房謀杜斷”,顯然可以稱為李世民的左膀右臂,那為什麼在玄武門之變之前,李世民卻要讓尉遲恭去殺房杜二人,這個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房玄齡與杜如晦本來是在秦王府,為李世民出謀獻策,李建成對李元吉說:秦王府裡面,能給李世民出謀獻策的就是房杜二人,我們得想辦法將他們從李世民身邊調離。於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就向李淵打小報告,然後將房杜二人調離秦王府。

當時有外敵入侵,李建成就推薦李元吉率軍抵抗外敵,李元吉就趁機請求讓尉遲恭、程咬金、秦瓊等幾個秦王府的將領,還有李世民帷下的精銳也被李元吉抽調走,用來擴充他的實力。

李建成底下有一個官吏,叫王晊,是李世民的眼線,他對李世民說:太子和齊王都商量好了,秦王府的將領和精銳都在他們那兒,讓你到昆明池為齊王餞行,到時候就派人把你殺死,然後對外說你是暴病而亡。

李世民回去之後,就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大家,長孫無忌他們都勸李世民要先下手為強,但是李世民很猶豫,尉遲恭和長孫無忌說,如果李世民不這樣做,他們都會離開李世民,免得到時候一起死。

李世民就下定決心要先下手,這個時候怎麼能少得了房杜二人呢?但二人此時並不在秦王府,李世民就派長孫無忌去找房杜二人,但是這兩個人不願意回到秦王府,他們兩個人說:我們是奉陛下(李淵)的命令,要離開秦王府的。

而如今,我們私下見秦王,那是死罪呀,我們不敢接受秦王的命令。李世民聽說之後,就十分生氣,他對尉遲恭說:房杜二人是怎麼回事?我叫他們回來,他們竟然不回來,他們是要背叛我嗎?

然後,李世民摘下自己的佩刀交給尉遲恭,說:你帶我的佩刀再去找他們,如果他們真的不想回來,那就提他們的頭來見我。尉遲恭和長孫無忌再次找到房杜二人,直接把李世民的意思跟他們兩個人講了,他們兩個當然明白了,四個就分道回到了秦王府。

之後,就一起計劃了玄武門之變,由此可見,李世民確實是一個做事果斷的人,當他發現房杜二人還猶豫的時候,他是能果斷殺這兩個人的,而這兩個人也很識趣,嚇唬一下,就趕緊回到秦王府了。


歷史簡單說


\t房玄齡擅長謀略,杜如晦擅長決斷。所以這兩個人在太宗朝是非常重要的人才,被稱之為房謀杜斷。

可以說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之下,唐太宗是不可能對這兩位下手的。那麼李世民為何在玄武門之變前下令尉遲敬德殺掉這兩個人呢?

\t太子李建成不是傻瓜,他反擊李世民最好的辦法就是分散李世民的部下。

在給李唐王朝打天下的過程中,李世民可謂是汗馬功勞。因為打仗比較多,所以這麼多年來也籠絡了很多文臣武將在他的手下。這些人可都是李世民的私臣,跟朝廷是沒有太多關係的。所以太子李建成要想扳倒李世民,就必須要先對這些人下手。

\t天策府建,以為從事中郎,畫象于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為冠首,令文學褚亮為之贊曰:“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懷忠履義,身立名揚。”其見重如此。隱太子深忌之,謂齊王元吉曰:“秦王府中所可憚者,唯杜如晦與房玄齡耳。”因譖之於高祖,乃與玄齡同被斥逐。---《舊唐書》

\t要殺掉這些人是不現實的,畢竟人數太多,所以李建成想了個辦法,那就是分散李世民的部下。李世民的部下一旦入朝為官,那就不再是李世民的私臣,而是國家的棟樑。而朝廷的官員是不可以跟皇子有所往來的,這是封建王朝的一大忌諱。李建成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所以故意推薦房玄齡和杜如晦入朝為官,這件事徹底觸怒了李世民。


\t李世民下定決心要奪權,房玄齡和杜如晦的態度十分重要。

這天晚上,李世民將家臣們都叫到身邊,商量著玄武門的事情。但是有一件事是擱在李世民心裡的隱患,那就是房玄齡和杜如晦此刻已經入朝為官。李世民吩咐人前往房玄齡和杜如晦的府上,想請他們一起來商量對策,畢竟此刻李世民跟李建成已經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了。可是讓李世民感到意外的是,他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的時候,卻都遭到了拒絕。

\t敬德又與侯君集日夜進勸,然後計定。時房玄齡、杜如晦皆被高祖斥出秦府,不得復入。太宗令長孫無忌密召之,玄齡等報曰:“有敕不許更事王,今若私謁,必至誅滅,不敢奉命。”太宗大怒,謂敬德曰:“玄齡、如晦豈揹我耶?”---《舊唐書》

並且他們的態度是一致的,現在他們是李淵親自冊封的朝廷官員,是不能隨便結交皇子的,如果現在去了秦王府上,那就是死罪一條。這件事李世民非常鬱悶啊,房玄齡和杜如晦跟隨自己這麼久,早就是知根知底的老夥計,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說這樣的話呢?難道他們要背叛自己?

\t李世民派尉遲敬德前往二人府上,二人立刻前來覲見李世民。

李世民心裡非常不痛快,這兩個生死之交居然都要背叛自己,這是不可原諒的事情。所以李世民給了尉遲敬德一把刀,並且告訴尉遲敬德,他們倆要是肯來那就算了,要是不肯來,就把他們的腦袋帶回來。尉遲敬德當然是把李世民的命令告訴了房玄齡和杜如晦,他們倆聽了以後,臉色煞白,立刻屁顛屁顛地趕到了親王府。

\t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且往,觀其無來心,可並斬其首持來也。”敬德又與無忌喻曰:“王已決計剋日平賊,公宜即入籌之。我等四人不宜群行在道。”於是玄齡、如晦著道士服隨無忌入,敬德別道亦至。---《舊唐書》

\t第二天他們也如約參加了玄武門之變,成為這場政變的主要策劃者。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以後,李世民將李淵逼退成為太上皇,而李世民本人也就上位成了唐太宗。

他上臺以後,房玄齡和杜如晦都得到了重用,並且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房玄齡排名第五,杜如晦排名第三,可見他們在唐太宗的心目中地位是非常高的。



\t我覺得這件事不靠譜,因為李世民和他倆都沒有那麼傻。

這件事是有蹊蹺的,雖然被記錄了下來,但是有誇張的嫌疑。首先李世民怎麼可能在玄武門之變之前,就要殺掉房玄齡和杜如晦呢?

如果當天這麼做了,難道李建成和李元吉會不知道這個消息?殺的可不是兩個普通人,更不是雞鴨貓狗,是兩位朝廷大員,是李世民昔日的好友。既然要發動玄武門之變,那事情就必須要辦得隱蔽,讓尉遲恭辦這件事,絕對靠不住。

此外,房玄齡和杜如晦會那麼傻嗎?他們跟隨李世民多年,早就跟李世民是一條心的人了。所以李世民在謀劃玄武門之變之前,跟他們都是有聯絡的。既然這天晚上李世民會讓人喊他們過去,那他們必然知道事態的嚴重性,自然要親自前往秦王府。不會故意推辭這件事,除非他們不想混了。

\t總結:除非這件事有誤會在裡面,否則一定是假的。

我認為這件事如果是真的,必然是有誤會在其中的。當時李淵特別忌諱皇子結交大臣,尤其是李世民結交大臣。所以他對大臣們的調查是非常周密的,當李世民家的僕人到了房玄齡和杜如晦家中的時候,他們的第一反應,一定認為這是皇帝派來考驗他們的。所以他們給出的回覆是一口拒絕了李世民。因為談那麼重要的事情,如果只派一個家丁過來,是不是太草率了呢?

\t事後李世民明白了過來,所以派他們共同的朋友尉遲敬德前往他們的府上,他們這才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所以連忙趕往親王府。至於要殺掉房玄齡和杜如晦這是不可能的,畢竟十幾年的交情在那裡,而且李世民的霸業未成,不可能提前斬殺功臣的,這不是讓其他人寒心嘛!

<strong>


江湖小曉生


玄武門事變之前,李世民曾摘下身上的佩劍交給尉遲恭,讓他去殺掉房玄齡和杜如晦。我們知道,房玄齡和杜如晦是李世民的心腹大臣,後來還都當了李世民的宰相。為什麼李世民卻在玄武門事變發生前的節骨眼上,要殺掉自己的心腹大臣呢?

(李世民劇照)

我們先回到歷史的現場,把這件事講一講。

李建成和李元吉忌憚李世民身邊人才很多。認為要想打敗李世民,首先要把他身邊的人才趕走。他們先是極力收買拉攏尉遲恭、段志玄等武將。可是這些武將都不受他們收買。接著,他們便決定把李世民身邊的謀臣趕走。於是去向李淵告狀,說房玄齡和杜如晦攛掇李世民幹壞事。李淵非常生氣,因此把這兩個人從李世民身邊趕開,把他們攆出京師,並且要求他們不準和李世民見面。

李建成和李元吉加緊打擊李世民,不只是把房玄齡和杜如晦從李世民身邊趕開,而且以突厥犯邊為由,請求李淵讓李元吉帶兵攻打突厥,由此把李世民的軍隊劃撥到李元吉名下,而且還把尉遲恭、秦瓊、段志玄這些武將也調到李元吉名下。李元吉和李建成商量好,約李世民去給李元吉送別。在宴請的過程中,毒死李世民,並且以尉遲恭等人造反為由,抓捕並殺掉他們。

李世民因為有內線在李建成身邊,所以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一舉一動,都瞭如指掌。

當這些信息都匯聚到李世民那裡來的時候,尉遲恭、長孫無忌都勸李世民當機立斷,先下手為強,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可是李世民卻不答應。他說兄弟相殘是大悲劇,他不忍心這樣做。後來他又說,就算要這樣做,也要先等到李建成和李元吉動手以後,這樣他才不會理虧。

尉遲恭、長孫無忌等人好說歹說,李世民都不答應。最後,長孫無忌和尉遲恭等人都說,如果李世民還猶豫不決,不願意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話,他們將離開李世民,不再追隨李世民了。

(長孫無忌劇照)

這樣一來,李世民的口氣才有所鬆動。他說,去把房玄齡和杜如晦請來,大家再商量一下吧。

於是長孫無忌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可是這兩個人卻不來,並且說,因為李淵不准他們和李世民接觸,所以他們不敢來。李世民聽了這句話後,非常生氣,對尉遲恭說,把他的佩劍拿去。如果房玄齡和杜如晦還不來,就把他們的腦袋砍下來見他。

這樣,房玄齡和杜如晦才換上道士的衣服,到秦王府見李世民。接著商量好在玄武門發起行動。李世民也不再猶豫,一場驚心動魄的政變,就這樣爆發了。

那麼,本來房玄齡和杜如晦是李世民的心腹大臣,可以說是和李世民站在一條船上的人,為什麼李世民召集他們商量,他們卻不來呢?同時為什麼直到李世民說要殺他們的時候,他們才前來呢?

是不是他們被逐出秦王府後,變心了呢?

顯然,他們的心並沒有變。之所以秦王召見他們卻不來,其實是長孫無忌和他們商量的策略。什麼策略呢?

(房玄齡劇照)

一、逼李世民下定決心。

李世民當時確實有些猶豫不決。他之所以猶豫不決,並不是他顧及兄弟之間的骨肉之情。其實,到了那個份上,李世民兄弟之間,已經沒有什麼骨肉之情了。李世民顧及的,是因為他先動手,會被時人議論,被後世批評。他想等到李建成和李元吉動手後,他才動手。這樣的話,他在道義上就站得住腳。

大臣們當然也知道李世民顧及這點。但是,卻不能那樣做。因為等到李建成和李元吉動手後再動手,他們就沒有必勝的把握了,而且還可能釀成戰爭。這顯然是下下策。房玄齡等人不聽宣,就是要逼迫李世民下定決心。

二、給李世民找個臺階。

也許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的心情,比任何人都強烈。畢竟之前李世民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在李建成身邊安插眼線,比如收買玄武門的守將,比如養了八百死士。如果李世民不願意發動政變,絕對不會做這些準備工作。做了這些準備工作,就說明李世民其實早就迫不及待了。

不過,李世民就算迫不及待,他也不能表現出迫不及待的樣子。表現出了這種樣子,對他的形象顯然是不利的。所以,李世民必須要等臺階。而這些臺階,就是李世民的大臣們不斷地勸說他,並且表示,如果他不去,就要離開他。當最後房玄齡和杜如晦都表示不去見他的時候,給李世民的臺階已經安放完善,只能李世民往下走了。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舊唐書》)


張生全精彩歷史


分別說說房杜。


房玄齡跟隨李世民很早。屢從秦王出征,出任記室參軍。

他盡心盡力為李世民謀劃,眾將士在跟隨秦王南征北戰消滅各方勢力時,都忙著搶金裝銀,只有房玄齡,專注蒐羅人才,為秦王培養勢力。

杜如晦比房玄齡稍遲入秦王府。長安平定後,杜如晦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任為曹參軍,而後被遷升為陝州總管府長史。當時李建成見秦王府人才眾多,於是上奏李淵,要將秦王府眾人貶逐。

這時房玄齡說了,“府中幕僚雖然被遷往外地的人比較多,但是沒有什麼好可惜的,只有杜如晦聰慧,能洞察事理,這個人有王佐之才,你現在作為藩王,沒有人才可用,將來想要經營四方,只有此人才能幫你大忙。”

李世民聽了房玄齡的話,才到父皇那裡去爭取,留下了杜如晦。

由此可見:

一、房玄齡已知李世民的抱負,一直在為他籌謀。

二、杜如晦確有才幹,在房玄齡的舉薦下,已與秦王府綁在一起。


那為何玄武門之變前夕,二人來得不迅速,反讓李世民起殺心呢?

此時的房杜,因其才幹舉足輕重,遭到太子一系的忌憚,已被下旨貶出京城,若非奉詔進京必然獲罪。因此二人未敢輕動。

當此形勢之下,李世民唯有表現出絕不回頭的決心,方能讓二人放心追隨。

於是,李世民給尉遲敬德下了死令:不來即殺。

李世民當然不是真要殺此二人,只不過藉此表明他已痛下決心:幹到底!如此臣下方可跟到底。

這跟當初周瑜逼出孫權決戰赤壁的行為是一樣的,只有孫權不抱任何僥倖心理,堅決抗曹,臣下才敢肝腦塗地——說到底是為孫吳的家業!


錢多多讀文史


世人都認為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果斷的結果。其實,事情遠非那麼簡單,那個決心下的並不容易。畢競,政變的矛頭是指向他的父親和兄弟,其結果是殺掉他們。李世民也是人,普通人所俱有的倫理道德的束縛,親情的糾結等,他都有,某種程度上甚至比普通人更糾結。






玄武門政變前,李世民所經歷的就是這種情感的煎熬。突破不了這種情感的藩籬,玄武門之變就不可能發生。

他手下的文臣武將並不是全都理解李世民這種心境。在他們眼裡,李世民是英明,果斷的化身。現在這種情況,他們看在眼裡,急在心頭。

尉遲敬德甚至嚷嚷著要走,要離開李世民,長孫無忌也隨聲咐合。一時間,秦王府內大有人心浮動的趨勢。

然而,隨著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之間矛盾的白熱化,李淵態度的搖擺不定,李世民終於下決心發動政變了。

房玄齡,杜如晦號稱房謀杜斷,是李世民的智囊是左膀右臂。政變是性命悠關的大事,自然離不開這兩個首席謀士。於是,他讓長孫無忌去請他們。當時,李淵為了削弱李世民的勢力,已把房杜二人調離了秦王府。

長孫無忌空手而回。房杜二人的回話是:秦皇帝令不得私下結交秦王。言外之意是怕殺頭。李世民大怒,隨即讓尉遲敬德持刀前往,說:房杜二人如不來可殺之。最後,房玄齡,杜如晦跟隨尉遲來到了秦王府。






其實,房玄齡,杜如晦並不是怕死,他們也是在試探李世民的決心。秦王府武將的心情,房杜二人也有,甚至更甚。他們讓長孫無忌空手而回的用意,是在考究李世民下的決心有多大,堅定與否。當尉遲持刀而來時,他們明白了,李世民這次是鐵了心要反了,自然也就跟著來了。

於是,在他們的精心策化下,玄武門之變暴發了,並且取得了勝利。


一葉小舟168521774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太極宮的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政變。政變的結局是李世民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然後逼迫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新任皇太子,隨後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採用這樣激烈的手段,可見形勢已經非常危急,關乎生死存亡!

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為什麼這麼害怕李世民呢,是因為在唐王朝建立的過程中,秦王李世民功勞最大,更為要命的是逐步積累起了自己的親信部屬。這些文臣武將幾乎可以認為是秦王府的家臣,只知秦王而不知皇帝。因此太子和齊王想方設法分化、瓦解秦王府的人。以突厥入侵為藉口,調動秦王的人,這才將李世民逼到了絕境,決定孤注一擲,鋌而走險。

當時秦王李世民府中的文臣謀士有十八學士,以房玄齡、杜如晦為首,此二人尤其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所懼怕。“房謀杜斷”指的就是房玄齡和杜如晦,一個善於出計謀,一個善於作決斷,相得益彰,成為古代賢相的代表人物。

作為如此厲害首席謀士,對於當時的形勢必然有清醒的認識。房玄齡和杜如晦共同勸秦王道:“大王功蓋天地,應當繼承皇帝的大業。現在大王擔心危機發生,正是上天在幫助大王啊。希望大王不要疑惑不定了。”房杜二人打心底希望秦王做拼死一搏,誅殺李建成、李元吉。前提是秦王必須下定決心。另一方面作為政變或者造反這種事,稍有不慎就會萬劫不復,因此秦王李世民在選擇合作伙伴上必須謹慎,也必須要試探一番。表面上必須加以掩飾,畢竟殺兄屠弟太不光彩。李世民讓尉遲敬德去請房杜,如果二人不來就殺掉他們,此情此景下,雙方一拍即合。在房杜看來秦王李世民已經下定了決心,在秦王看來二人確定要上船了。

政變一方面需要謀士出謀劃策,同時需要武將具體執行。從玄武門之變的結果來看,最大的功臣是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分別排名第1、第3和第5,尉遲敬德排名第7。可見這幾個人都是秦王李世民心腹中的心腹,文臣中除了長孫無忌的特殊性,就屬房玄齡和杜如晦了。秦王李世民絕對的人尖,絕不會真的要殺掉房杜,房杜這樣的頂級謀士自然是心領神會。應該說君臣共同上演了一部好戲,給我們後人提供了無限的遐想空間。


閒話歷史君


房玄齡和杜如晦是秦王府重要謀臣,在玄武門之變中起重要作用。李淵稱帝后,大兒子李建成當太子是文官集團的代表,李世民領軍在外平定大半個天下,官拜天策上將軍是新軍事集團的代表。兩個集團為皇位明爭暗鬥勢同水火。房玄齡找李世民大舅子長孫無忌商量勸說秦王先下說為強,李世民一直舉棋不定。李建成和齊王商議分化拉攏瓦解秦王府勢力,通過李淵把李世民手下重要謀臣房玄齡和杜如晦調到外地,這在這時突厥人來進攻。李建成策劃讓齊王李元吉掛帥出征,把秦王府的精兵勇將盡皆調出,並打算在檢閱軍隊時把李世民幹掉。李世民通過眼線知道內情。於是召集手下重要謀臣商量。房玄齡和杜如晦怕秦王下不了決心接到通知後說⺀"敕旨不復聽王事,若私見必坐死,不敢奉教。”意思是有皇帝旨意在,不能再聽秦王辦事,如果私自見面一定犯死罪,所以不敢聽您的命令。李世民聽二人如此回答就對猛將尉遲恭說:"公往觀之,若無來心,可斷其首以敕。"房玄齡和杜如晦看這次秦王真的下定決心了,就秘密回到秦王府策劃玄武門之變的細節,終於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二十七曰發動了震驚朝野的玄武門之變。







關東俠客


房玄齡和杜如晦本來是李世民的心腹,而且兩個人都是他的謀臣,堪稱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

戰爭年代李世民靠的是武將,和平年代謀臣就比較重要了。李世民帳下最重要的兩個謀臣就是房玄齡和杜如晦。

可以說李世民在做任何決定的時候,都是要徵求他們兩個人的意見的。

我們都知道大唐建立之後,李世民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太子李建成。同樣李建成也是視李世民為眼中釘肉中刺。

李建成不願意看到李世民的勢力壯大,因此,他建議老爹李淵,把李世民的一些臣子給調離到地方去。

在李建成看來,李世民身邊的武將都是沒有什麼可怕的,他們沒有謀略,對自己造不成任何威脅。

最可怕的就是文臣,尤其是房玄齡和杜如晦。

因此,他就建立李淵把這兩個人給調離開。

李淵聽了李建成的建議,覺得在李世民身邊留這麼多謀臣也不是什麼好事。畢竟現在天下太平了。

因此,李淵就下了一個聖旨,把房玄齡和杜如晦給調走到地方當官去了。

他們兩個離開,等於是李世民失去了左膀右臂,在這個時候,李世民集團裡的人,他們意識到大事不好了。尤其是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他們告訴李世民,看來李建成是要對你動手了。

若是你還不動手幹掉李建成,你身邊的人都會被他調離開的,最後這些人離開了,也是你的死日了。

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只要選擇先下手為強。

可是,要如何下手呢?

這個必須要找文臣商量,但是,房玄齡和杜如晦都不在自己的身邊呀。

於是,李世民就讓尉遲敬德拿著刀,把房玄齡和杜如晦給接回來。若是他們不回來,就直接把他們兩個給殺了。

在這種情況下,房玄齡和杜如晦,他們不敢違抗李世民的命令,只好來到李世民身邊。

正是他們這一夥人策劃了玄武門事變,在玄武門把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給殺掉的。

所以說李世民讓尉遲敬德殺房玄齡和杜如晦,並不是真的讓他們殺掉這兩個人,而是讓他們來給自己出謀劃策。

李世民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他比太子李建成更加的很辣,為了達到目的,可以做到無所不用其極。

因此,他成功了奪取了皇位,當上了皇帝。


漢史趣聞


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往觀之,若無來心,可斷其首以來”。

據《資治通鑑》記載,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確實將自己的佩刀交給尉遲敬德並告訴他,如果房玄齡和杜如晦不來,就殺了他們。為什麼李世民要殺掉“房謀杜斷”呢?因為李世民真的怕了。

要想弄清楚整個事情的來由,我們得先從太子李建成對付秦王李世民的手段說起。

雖貴為太子,但李建成知道他這個弟弟—李世民同樣具有野心,而且勢力強悍,不會乖乖屈服自己。因此,李建成聯合齊王李元吉對李世民展開一波又一波的“攻擊”。他們用了兩個辦法,其一是離間高祖李淵與李世民之間的父子關係;其二就是剪除李世民的羽翼。

隱太子深忌之,謂齊王元吉曰:“秦王府中所憚者,唯杜如晦和房玄齡耳”。

房玄齡與杜如晦可稱為是李世民麾下的極其重要的謀臣,李建成很是忌憚,便向李淵進言,將房玄齡和杜如晦趕出了秦王府。所以,玄武門之變前夕,房玄齡和杜如晦並不在秦王府內。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東突厥鐵騎圍攻烏城。李建成向李淵推薦李元吉率軍出征,同時徵調秦王府的秦叔寶、尉遲敬德、程知節等一干悍將隨軍出征。

這還不算完,李建成與李元吉密謀利用為李元吉踐行的機會,騙李世民到昆明池,命死士將其擊殺。

為什麼歷史上會是“玄武門之變”,而不是“昆明池之變”呢?

一個臥底登場了。王晊,東宮率更丞(官名),將太子與齊王的計劃告訴了李世民。

所以說,情報是多麼的重要。

好吧,刀已經架到脖子上了,看你李世民該如何決斷。

秦王手下所有的文臣武將包括長孫無忌、尉遲敬德、張公瑾,個個苦口婆心、拼命苦勸李世民先下手為強。然而,李世民卻表現的猶豫不決。

是真的猶豫不決嗎?我認為,是真的。我們有理由相信,李世民原本並不想弒兄殺弟。因為畢竟是一奶同胞,沒有人在正常情況下幹得出骨肉相殘的事情。即便此時是非正常情況,李世民也不願背上奪嫡篡位的罪名。

不管怎樣,歷史已經給出答案。李世民在眾人的規勸下,最終還是做出了決斷,先下手為強。接下來,就是要制定具體的行動方案。在這件事情上,李世民還是想聽聽房玄齡和杜如晦的建議。於是,李世民讓長孫無忌去找房玄齡和杜如晦(因為被逐出秦王府,房杜二人並沒有參加此前的密謀)。

“敕旨不聽復事王;今若私謁,必坐死,不敢奉教”。

長孫無忌去的快,回來的也快。房杜二人的意思是,皇上下旨不讓我們再聽從秦王的命令,如果我們私自去見拜見,肯定會死,所以不敢奉命。

當然,這肯定不是房杜二人的真實想法。他們畢竟沒有參加密謀,所以想以此來試探李世民的真實想法以及決心。如果李世民的決定不夠堅定,就可能會導致行動失敗,那麼不參加也罷,至少能給自己留條後路。

“玄齡、如晦豈叛我邪?”

李世民真的有點毛,先不說如果沒有這兩個智囊的參加,這次行動能有幾分把握成功。單是有兩個並不參與的人知道了行動意圖,也就夠危險的。一旦被太子與齊王知道,死的將是李世民。

要知道,有多少秘密行動是因為被告密而失敗的。單單是這次,要不是因為有人告密,就真成了“昆明池之變”。

當然,李世民也不願意相信房杜二人真的會背叛他。所以,李世民沒有讓尉遲敬德直接殺掉房杜二人,而是讓尉遲敬德“觀之”,如果真的不想來,再殺掉。

夠狠,殺人滅口。

最終,房玄齡和杜如晦來了,為李世民謀劃了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並在成功之後,與侯君集、長孫無忌、尉遲敬德同被視為“玄武門之變”的第一功臣。也是著名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文獻參考《資治通鑑》、《舊唐書》、《新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