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5 一紙檄文勝似百萬雄兵,從北伐檄文看朱元璋的成功之道

公元1367年,朱元璋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進行北伐。在北伐中朱元璋發佈了北伐檄文《諭中原檄》,提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北伐檄文集中體現了朱元璋統治集團的戰略理念和執政思想,似百萬雄兵,有力地支持了朱元璋的北伐大業。

一紙檄文勝似百萬雄兵,從北伐檄文看朱元璋的成功之道

《諭中原檄》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賞析下朱元璋的北伐檄文《諭中原檄》。

檄文第一段:

檄諭齊魯河洛燕薊秦晉之人曰:自古帝王臨御天下,皆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四海以內,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彼時君明臣良,足以綱維天下,然達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嘆。自是以後,元之臣子,不遵祖訓,廢壞綱常,有如大德廢長立幼,泰定以臣弒君,天曆以弟酖兄,至於弟收兄妻,子烝父妾,上下相習,恬不為怪,其於父子君臣夫婦長幼之倫,瀆亂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禮義者,御世之大防。其所為如彼,豈可為訓於天下後世哉!及其後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專權,憲臺報怨,有司毒虐,於是人心離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國之民,死者肝腦塗地,生者骨肉不相保,雖因人事所致,實天厭其德而棄之之時也。古云:“胡虜無百年之運”,驗之今日,信乎不謬!

該段首句提出了檄文曉諭的對象,即中原諸省,齊魯河洛燕薊秦晉的民眾。這些地區中,燕薊之地在後晉皇帝石敬瑭時期(936年)就割讓給了契丹,齊魯河洛秦晉之地也在北宋亡國(1127年)之後落入北方胡人之手。接著,檄文肯定了元朝是天授正統,元朝在建國之初尚能君明臣良,之後就綱常敗壞,出現了“臣弒君、弟鴆兄”等有違父子君臣夫婦長幼倫理道德之事。鑑於元朝皇帝荒淫、宰相專權、兵戈四起、民不聊生,得出“胡虜無百年之運”的結論。

一紙檄文勝似百萬雄兵,從北伐檄文看朱元璋的成功之道

朱元璋


檄文第二段:

當此之時,天運循環,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今一紀於茲,未聞有治世安民者,徒使爾等戰戰兢兢,處於朝秦暮楚之地,誠可矜閔。方今河、洛、關、陝,雖有數雄,忘中國祖宗之姓,反就胡虜禽獸之名,以為美稱,假元號以濟私,恃有眾以要君,憑陵跋扈,遙制朝權,此河洛之徒也;或眾少力微,阻兵據險,賄誘名爵,志在養力,以俟釁隙,此關陝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為名,乃得兵權。及妖人已滅,兵權已得,志驕氣盈,無復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為生民之巨害,皆非華夏之主也。

此段指出天運循環,中原當降聖人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而中原地區的兩大梟雄王保保和李思齊,都不是華夏之主。佔據河洛之地的王保保(擴廓帖木兒)原是漢人,卻諂媚元人取了個蒙古名字,憑藉手中的兵力要挾控制朝廷。佔據關陝之地的李思齊阻兵據險,養兵自重,不忠於元廷。

檄文第三段: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亂,為眾所推,率師渡江,居金陵形勢之地,得長江天塹之險,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東連滄海,南控閩越,湖湘漢沔,兩淮徐邳,皆入版圖,奄及南方,盡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執矢,目視我中原之民,久無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虜,拯生民於塗炭,復漢官之威儀。慮民人未知,反為我讎,絜家北走,陷溺猶深,故先諭告:兵至,民人勿避。予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歸我者永安於中華,揹我者自竄於塞外。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汙羶腥,生民擾擾,故率群雄奮力廓清,志在逐胡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爾民其體之!

此段是朱元璋的自我介紹,他出身於淮右布衣,在大家的擁戴下率軍佔據金陵,經過十幾年的征戰已佔據南方大半國土。現在承天命率王師,拯救黎民於水火,恢復漢家的制度,兵到之處,秋毫無犯,希望中原民眾重歸中華,安居樂業。

檄文最後一段:

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故茲告諭,想宜知悉。

檄文最後指出漢人之外的蒙古人、色目人等,如果願意留下歸順者,可以與漢人一視同仁。

《諭中原檄》出自於文豪宋濂之手,文中歷數元朝統治之昏暴及人民流離之慘狀,斷定元朝已喪失天命,失去統治中國的資格;接著說明朱元璋乃是天命所歸的新主,必將削平群雄、掃蕩胡塵、一統華夏。

一紙檄文勝似百萬雄兵,從北伐檄文看朱元璋的成功之道

宋濂


《諭中原檄》可謂朱元璋北伐的綱領性文件,一紙檄文勝似百萬雄兵,從檄文的字裡行間我們不難發現朱元璋的成功之道:

  • 一、尊崇儒家正統思想。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便成為封建王朝統治的正統思想,也是維護封建統治的社會倫理規則。農民起義出身的朱元璋如何處理與儒教的關係,備受地主、文人士子們的關注。

檄文開篇就提出“禮義者,御世之大防”,元朝正是因為綱常廢壞才使得政治混亂,兵戈四起,民不聊生。而朱元璋的王者之師,則是要“拯生民於塗炭,復漢官之威儀”。朱元璋尊崇儒家思想的做法,必將贏得北方廣大民眾的支持和擁護。

  • 二、與紅巾軍徹底決裂。

在檄文中朱元璋意外地稱紅巾起義軍為“妖人”,要知道朱元璋正是出身於義軍,藉助於小明王義軍勢力而成長起來的。那麼,他此刻為什麼要稱義軍為“妖人”,與之一刀兩斷呢?

這正是朱元璋的高明之處。一方面,各地義軍雖然都是打著推翻元朝的旗幟,可是義軍大都軍紀渙散,所過之處也是燒殺搶掠,引起民眾的恐慌甚至抵抗;另一方面,既然朱元璋要拉攏小地主們,就必須斷絕與義軍的關係。朱元璋正是要告訴北方民眾們,我不是義軍,也不是官軍,而是拯救你們的正義之師。

  • 三、恢復秩序、安定生活。

檄文首段就描述了元朝暴政給百姓生活帶來的災難,然後說在朱元璋的統治之下,“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這一反一正的對比,讓民眾對北伐之軍的到來充滿了希望。北伐軍所到之處,“兵至,民人勿避。予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歸我者永安於中華,揹我者自竄於塞外。”

  • 四、爭取廣泛統一戰線。

爭取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是朱元璋北伐檄文的主要目的。尊崇封建儒家思想,倡導倫理綱常,是為了爭取封建地主階級、儒生士子的支持;嚴肅軍紀,秋毫無犯,安定生活,是為了爭取普通勞苦大眾的支持;特別是最後一段,將歸順的蒙古人、色目人一視同仁,最大程度地孤立了蒙古統治者,大大減輕了北伐的阻力。

結語

朱元璋的北伐檄文統一了北伐的思想,爭取了最廣泛的戰線同盟,使得北伐軍能夠兵不血刃迅速攻佔大都。檄文提出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後來還成了清朝末年革命黨的口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