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穿帶”是什麼?在紅木傢俱中起什麼作用?

“穿帶”是中國古傢俱上的重要部件,其重要性就象樑架對於房屋,脊柱對於人體一樣,傢俱的帶出現了問題,如:設計位置不合理,選料製作不當等,都會影響傢俱的壽命。再如傢俱損壞後對“帶”的維修不當,便如落井下石,加速其毀壞的進程。我國曆史上各個時期不同流派的傢俱對帶的製作各具特色,值得深入研究。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國內外尚未見到有專題研究文章對此述及;收藏愛好者們對其亦往往知之甚少。千百年來,這一“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關鍵部件,一直默默無聞地充當著無名英雄的角色。

“穿帶”是什麼?在紅木傢俱中起什麼作用?

中國古傢俱上的“帶”

“帶”字在漢語中主要是指一類能夠束緊物體的較扁寬的條狀物。在古代木工術語中,則專指貫穿於木器平面部件內側,對其變形起管束作用的一類橫木。由於其大都設置在板材的中間部位,很像人的腰帶,故俗稱為“帶”。其與“腰棖”的最大區別在於,帶雖可管束木板,防止其變形,但並不會截斷其通順的紋理,通常只是在內部較隱蔽的地方使用。因此,並不太引人注意。而腰棖則是明露在內外兩側的,並要截斷板材紋理的。

眾所周知,木材有幹縮溼漲的性質。這種受木材體內水分多少變化的影響,而發生在其體積尺寸上的縮漲變化主要發生在木材的橫向(即徑向)方面。而縱向方面的變化幾乎等於零。尤其是在質地緻密、質量較重的硬木上,幹縮溼漲就更為明顯。所以,用於製作傢俱的木材必須充分乾燥,方能應用。

木材在製成傢俱後,由於在傢俱上所處的仰俯位置不同,受風吹日照陰晴變化中的使用環境的影響也不同,仍能時刻引起其內外不同部位含水率的不均衡變化。而較寬薄的桌面、櫃門,變化更是明顯,常引起開裂、翹曲等現象。中原地區四季分明的季風氣候,使得木材在一年四季乾溼不定的氣候條件下,頻繁地產生劇烈的幹縮溼漲運動。一旦處理不當,輕則開裂翹曲,重則破壞榫卯結構。經過痛若的失敗與艱辛的探索,古代工匠發現,只有順應木材的天然屬性,將板材的一側做燕尾開口,穿牢在幾根堅固的帶對應滑軌的橫木上,使其只能沿橫木方向滑動,就既可適應其幹縮溼漲的變化,又可控制其不向其它方向開裂翹曲,從而獲得一個堅固、平展、紋理通直的平面。這根神奇的橫木,即是聰明的古代木匠面對中國獨特的客觀環境發明的“帶”。

大多數帶,是配合著攢邊裝板的工藝而起作用的。即四條木邊通過四角格肩合成一個木框,用帶將較薄木板穿束平展後裝嵌在其中,使所有木料的易吸潮、易變形、易開裂、不美觀的端面立茬,全部的隱蔽封護起來,免其日後發生損壞,從而獲得了一個完全由通順木紋組成的平面,或作桌面,或作櫃門,異常美觀堅固。

“穿帶”是什麼?在紅木傢俱中起什麼作用?

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獨特工藝的封閉式構成形式,本身就具有一種極強的裝飾美和構造美,形成了中國古代傢俱最基本的結構特色和裝飾基調。其餘眾多的層出不窮的結構形式和裝飾手法,大都是圍繞著依附著這一基礎而發揮發展起來的。

在我國,帶的應用歷史較早。在春秋時期的出土文物以及唐代的繪畫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它的初期形象。傳世的宋元明清傢俱上更是品種繁多,五花八門。體現了我國古代木工對各種自然材料的非凡的理解力和駕馭力。

明清時期,中國古傢俱發展到了一個輝煌的階段。大量採用進口硬木來製造精美的不用漆封護的“清水”傢俱,由潮溼的蘇廣兩地運往北京。產銷兩地緯度跨度如此之大;氣候乾溼差異如此之大;來自熱帶雨林的硬木縮漲率是如此之大,都是世界歷史上其它任何一個地區和國家的木工所未遇到過的艱難課題。大批傳世的精美的中國古代傢俱告訴我們,在如此嚴峻的條件下,通常並不被人注意的帶,對傢俱質量的保障是起了何等重要的作用的。

中西傢俱結構上的差異

與中國傢俱不同的是,西方的古式傢俱,雖然也用攢框方法組合成木門和櫃山等平面,但多是先用明露的腰棖將其分隔成幾個小空間,再用小塊木板槽裝充填。其外觀是凸凹不平的,使人難以看到一個完整平展的平面。為了獲得桌面必須的平面,不得不將多條木板拼合後,再用鐵釘釘死在下面的框架上加以固定,組合成一個平面。由於木板“立茬”全部暴露在外面,鐵釘又妨礙了桌面作為一個整體來同時縮漲,天長日久,桌面便會出現條條裂縫,只好用桌布來掩飾了。

西方人這種企圖用膠和釘來阻止木材變形的做法,顯得有幾分笨拙和無奈,完全沒有中國人用帶來順應木性變化而獲得一個平展桌面來得高明。前者是“樹欲靜而風不止”的徒勞,後者則是“欲擒故縱”的無為而治。

“穿帶”是什麼?在紅木傢俱中起什麼作用?

這種中西傢俱結構上的差異,反映出東西方人在對待人與自然關係上的觀念差異。

西方文明發祥的地中海沿岸,有著較為平和的地理氣候。西方人認為,上帝創造了人及供其享用的天地萬物人是主宰,人定勝天。人要享受,於是就發明了擬人髮膚的金線白漆的路易式傢俱和不躺不坐歪靠著的美人榻沙發。人要征服,於是就對桌面用膠粘,用釘釘,粘不牢,釘不住,於是就將木材劈開做成膠合板,乃至砸碎做成刨花板。雖然造成了汙染,雖然費了事,雖然並不延年,但終於是不裂了。

中國古人認為,天地是人的主宰,萬物有靈,相互依附而生存,人與自然萬物的關係應該是和諧的,有秩序的,互為一體的。人應順應自然規律而生活。於是,中國人就發明了石插屏、木根流雲搓和“攢邊穿帶”工藝。

“帶”按結構功能分類

穿帶:通常所說的“帶”,就是指“穿帶”,是最常見的一種帶。其薄長的梯形燕尾“穿簧”應做得一頭大一頭小,兩端相差約2—3毫米。以便能在“帶口”內越穿越緊。帶口的深度一般為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芯板的厚度。通常較小的桌椅只用一根帶,大多數傢俱上都是多根並用,其間隔應在20—50釐米不等。最外端兩根帶距抹頭的尺寸應是中間間隔的二分之一。較窄平面上的幾根帶的大小頭方向應一致,以便使面芯板能向同一方向抽漲,保障面板上有一側是沒有“抽漲縫”的完整平面。較寬大的平面,如方桌面,畫案面等,其伸縮變化量較大,如把抽漲縫留在一側,幹縮時常會出現“透天”等缺陷。這時,穿帶的大小頭要交替著向相反方向穿人,把抽漲縫分散在前後大邊兩個位置,以免出現“拔簧”透天的現象。  

貼帶:是穿帶的一種簡化,其緊貼在裝芯板的內側,沒有穿簧和帶口。常用在較薄、較小的櫃子裝芯板的後面。清中期以後,國運衰敗,蘇作“行活”傢俱用料更加精打細算,往往椅面、櫃門的芯板常薄至3毫米左右,無法出帶口穿帶,因此,貼帶日益流行。其既可增加強度,又省工省料,往往只需一個膠點或兩根布條,即可拉扯芯板及控制其伸縮方向。雖可說是事半功倍,但並不延年,一旦損壞,難以修理。貼帶是在艱難的商品經濟環境下沒有辦法的辦法。  

託帶:與貼帶結構相同,沒有穿簧,多用在桌面和椅面下起承託作用。清代蘇作桌椅的瘦木面芯下和廣作傢俱的石板面芯下,用的都是託帶入清以來貼帶與託帶的使用日漸頻繁,為圖省事,往往在一個桌面下同時使用穿帶和託帶,大有年代越晚,用得越濫的趨勢。

“穿帶”是什麼?在紅木傢俱中起什麼作用?

撒帶:是指四周不用邊框的較厚木板上的穿帶。因為其兩端沒有大邊管束,故稱為撒帶,多用在圓角櫃的悶倉蓋、銀櫃上蓋、冰箱蓋等部位。

平帶:是將撒帶露於木板外部的部分去掉,只留下梯形燕尾穿簧,使之與木板平齊,給人以平整光淨的感覺。常用在獨板折屏等需要兩面觀賞的傢俱上。  

彎帶:是用在床、椅棕藤軟屜下面的呈下沉曲線狀的帶。其作用是支撐著邊框,防止棕藤回拉使其變形。雖然,它起的是棖的支撐作用,但其間接的、最終的作用還是維持了平展堅固的藤面故仍稱其為帶。彎帶貼近藤屜的一面,往往被倒成渾圓的泥鰍背狀,以免藤屜下沉時磨斷棕繩。

抄手帶:是用兩根梯形的木條,對頭插在厚木板側面貫通的透眼內,像人的雙手“抄手”一樣組成一根帶。因其內外不見帶口,故稱暗抄手帶。其外觀整潔堅固,多用於較厚重木料拼成的平面。如大型架板畫案或牌匾等,筆者曾見到過一個明代畫案,其面寬大,用多條碩重板材拼成,至今完好平展,就是用此帶穿成。古建的城門院門也常用此帶。  

有些民間的“憋死貓”門格也是用抄手帶攢結,但可見到明露的帶,亦稱明抄手帶。  

竹穿帶:中國古傢俱中的竹傢俱歷史悠久,獨樹一幟,品味不凡,曾受到皇家及民間的普遍歡迎。歷代的宮廷繪畫和民間年畫中都有大量的形象記載。唯竹材扎接成支架容易,展成平面難。為此,古代匠師巧用竹性,創造了穿結竹材平面的竹帶。其做法是:趁溼將竹材劈開並壓展成平面,然後將其內面需要安裝帶的位置的竹青以下的竹黃橫向割斷撬開,並將一堅韌竹條製成的帶,趁嫩穿入此翹起的竹黃斷口內。巧妙的竹穿帶便告製成,待竹材幹燥後,堅固美觀且不易鬆散。  

帶與帶之間的排列形式有多種多樣,從中可以反映出不同的產地、年代、品種、用料的工藝特徵。

“帶”的排列形式

平行排列:是最常見的一種最基本的排列形式。即不贅述。 

丁字排列:常見於晉南地區民間遺存的形制極古樸的漆木傢俱上。其結構是在臨近卯頭的帶的中間打透眼,用一狀似門插杆的短託帶穿過並備死在卯頭上。此結構的目的是加強固定卯頭的力量,以避免年久卯頭鬆脫。  

十字排列:多見用於明代工藝講究的正方禪凳,圓繡墩等帶藤屜的傢俱上,是彎帶的十字交叉。  

工字排列:常見在經典的明式蘇做黃花梨、南榆長方凳的藤屜上應用。是在兩平行的彎帶中間夾嵌一塊小木板起加固作弓。

“穿帶”是什麼?在紅木傢俱中起什麼作用?

豐字排列:多見用於做工精良的黃花發、紫檀、紅木等方桌上,大多有清前期味道。其工藝多為造辦處風格。其結構是在兩根或三根較厚的穿帶上,緊貼桌面下芯板的拼縫處刻口,使一較薄的託帶沿木紋方向月穿過該刻口內。完全蓋住拼縫,兩端連結在卯頭上。並多用披麻掛灰的漆裡封護,此結構費工費料,非工精料美之重器不用此式。  

井字排列:亦稱九宮格排列,多見用於蘇作用癭木做面芯的桌椅上。是將縱橫數根託帶用互刻榫組成方格狀網屜,用以承託橫順紋理差異不大的強度又較低不便刻帶口的癭木面芯板。年代多在清中晚期左右。  

八字排列:是指穿帶呈不平行的八字排列,通常能在晉作的半圓桌上見到。大漆牌匾上也有這種做法,前者是為了便於圓桌邊輞的安裝,後者是為了防止厚板木胎的開裂變形。

四角排列:亦稱“把角彎帶”,一般能在蘇作櫸木傢俱上見到,是用四根較短小的彎帶斜置於床凳藤屜的四角,支撐著四邊。其設計合理,省工省料,手法簡練,受力均勻,自身強度高,對邊框損失小,是一種極好的事半功倍的設計。

各種帶的不同的斷面形狀,反映出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差異變化。早期經典的明式黃花梨鐵力傢俱的帶的斷面多為見稜見角的方形。絕不倒稜倒角。清初宮廷盛行紫檀傢俱,精工製做的造辦處風格傢俱上的帶,其斷面多做成起陰線或抹圓稜極具裝飾味,同時,講究的掛漆裡的工藝也要求把帶要倒成圓稜或“指甲圓”這些都直接影響到了民間各流派的傢俱。乾隆時期以後的京作、蘇作傢俱的帶幾乎都倒成了八字稜或指甲圓稜,只有極少數偏遠地區和部分廣作徹紅木傢俱上保持著方角方稜的帶,前者是因閉塞而落伍,後者則是因料足而炫耀。

“帶”肩部的造型變化則有如下規律

早期明式傢俱及正宗蘇廣傢俱的肩部多是平齊的。清前期造辦處風格的部分傢俱肩部多是格肩與大邊交合的。北方民間傢俱因用料碩厚,其帶用料厚度往往超過桌邊,故其帶肩多削成八字抹頭肩或圓形饅頭肩。

“穿帶”是什麼?在紅木傢俱中起什麼作用?

"帶”榫與大邊交結則有如下規律

形制古樸的民間漆木傢俱多為透眼備破頭楔結合。樣式較老的明式黃花梨鐵力傢俱多用大進小出榫結合。清代精美的硬木傢俱幾乎全是用半榫結合。所有半榫結合的帶榫上只有蘇作的用竹釘固定。廣作的從不用竹釘固定。

做帶用的材料應選堅實緻密,紋理通直、沒有節疤劈裂的木材。唯不可用楊柳木,因其纖維極短,抗剪力極差,會出現齊茬斷的現象。還不如松木杉木好。

“帶”常見的材料

鐵梨木:是最優選的做帶的木材,因其本質堅重,纖維通直長硬,抗剪抗壓力均極強,可使面芯帶口的尖角在其燕尾穿簧間暢決的滑動。故明式經典的黃花梨傢俱大都用鐵力帶。

杉木:木質雖軟,但柔中有剛,有一定的抗壓抗剪強度,寧彎不折,又廉價易得不易腐朽,用其做帶可在帶口內“硬下”,使帶和芯板緊密配合。是較經濟適用的一種材料,常用在蘇作的各種傢俱上。

黃花梨:常用在最高檔的有宮廷風格的精美黃花梨傢俱上,一般年代較早。

紅木:常用在廣做紅木傢俱上。 

南榆:常用在蘇做南榆傢俱和較晚期蘇作黃花梨及紅木傢俱上。 

北榆:多用在北方民間漆木傢俱及北京魯班館改造修理的硬木“倒飭”活上。 

銀杏木:多用於早期黃花梨及櫸木蘇作傢俱上。 

核桃木:多用於晉作傢俱上。 

紫擅:在極少數造辦處風格宮廷傢俱上可見到。

“穿帶”是什麼?在紅木傢俱中起什麼作用?

通常的修理方法

凡古舊傢俱出現面板翹裂等毛病,大都是因為穿帶出了毛病。

墊:如帶通體損傷不大,只是穿簧與帶口配合不緊而略有鬆動。多是由於帶年久幹縮所致,可用老藤皮墊在穿簧與帶口之間的間隙內,即可將二者穿緊。老藤皮韌滑,薄而不斷,是修帶的絕好材料。

補:如帶的燕尾穿簧榫破裂損壞嚴重,要對其進行修補,先將其沿原燕尾角度向下剔平修整若干,再用堅韌的木材粘補,製成原狀。

託:如原帶簧完全損毀。可將其穿簧完全刨光。再向下重新開出簧口,與大邊組裝時可在大邊帶眼內墊木片把帶原位置託高。此法雖外觀上天衣無縫,但對帶榫的強度有影響。不可輕易採用,應視帶的厚度而為之。

貼:如帶簧榫損壞十分嚴重,並牽扯到以下相鄰部位。可將其徹底截去約一釐米左右,重新貼上木料做出新簧,除用膠粘外,還可用螺釘或竹釘來加固。這種方法可較好的保持原帶的外觀觀賞效果和文物價值。 

接:穿帶榫肩裂斷也是很常見的一種損壞。應視具體情況設計出合理的榫接方法。原則是新榫粘合處應儘量避開受剪力較大的原肩部。 

換:如舊帶徹底損壞或丟失,確已無法修理,只好換成新的。

製做新“帶”時要注意

一、木料要充分乾燥。

二、下料時縱向要長出實用尺寸約10釐米。

三、只先裁出燕尾簧;暫不要開兩端榫肩。

四、待燕尾簧徹底貫實於芯板帶口內後,再目劃榫肩位置開出兩端樟肩。

五、外觀要完全按原樣複製。

瞭解總結以上有關帶的知識,對我們研究鑑定保護中國古代傢俱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您是位收藏家,面對春風拂柳或秋雨連綿時你心愛的中國古傢俱發出“嘣”“嘣”鳴響,您大可不必驚詫,儘管懷著讚賞的愉悅心情來傾聽。因為這正是聰明的中國古代匠人發明的帶,在為保護您的精美傢俱而工作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