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讀書時代的“傻子”,解出一數學題,被三院士舉薦,20歲成教授


讀書時代的“傻子”,解出一數學題,被三院士舉薦,20歲成教授

讀書不要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這樣的讀書是我獲益不少。——盧梭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死讀書,考名校"成為了當代中國家庭的教育觀念,"讀書改變命運"、"不能讓孩子輸在別人的起跑線上"等話語對家長的思想深入人心。也因此,家長們抑制了自己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思維能力,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學習著與自身年齡不相符合的知識。

但其中也不乏不愛學習的學生,他們在自己喜歡的領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默默做著無人能及的事情。今天,我想與大家一起探討一下他們這些人中的一位——劉路。

最年輕教授,卻是讀書時代的"傻子"

幼兒園、學前班、小學、初中、高中,是每一個普通孩子走的道路上不可缺少的過程。每一個年齡段應該讀什麼樣的書,這就是應試教育,是當今時代的步伐。應試教育致使很多孩子都處於厭學的情緒中,無法展現自己隱藏的才能,似乎家長也已經懷忘了,孩子小時候是有天賦的,並不只是對書本上的知識感興趣,畢竟"

靈感來源於實踐。"因此,有些學習不好的孩子從小被貼上了"傻子"的標籤。

讀書時代的“傻子”,解出一數學題,被三院士舉薦,20歲成教授

我們今天所講的主人公——劉路就是其中之一。劉路現在是中國最年輕的教授,可是誰能想到,如今被視為天才的劉路教授,初中時竟被老師家長認為是讀書的傻子,不是讀書那塊料。無論初中還是高中劉路的學習成績並沒有太大的提升,甚至有些時候處於很差的水平。甚至在一次家長會上,老師對他的母親說,劉路的智商有點低,確實不適合讀書。

其實劉路初中高中成績一般的真實原因是當時的劉路,很喜歡數學,每天都在鑽研數學的道路上,沉浸其中,無法自拔。當時他的班主任對他的母親說完劉路的智商確實不適合讀書的時候,他的母親依然不相信自己的兒子智商有問題,所以就偷偷的在房間外面看看兒子每天晚上究竟是否在認真學習!

讀書時代的“傻子”,解出一數學題,被三院士舉薦,20歲成教授

事實上,劉路每天都在認真的學習,但是他都在鑽研數學難題。但是,在母親看來有時候已經很認真的在學習了,成績還是無法得到提升可能自己的孩子是真的很笨吧,這時候母親都對劉路很失望了,而母親也慢慢的接受了現實。當時即使母親認為劉路或許因為談戀愛影響自己的學習,但是看到劉路認真學習的一幕後,母親打消了這個顧慮。

"傻子"靠數學乘風破浪

一切稱之為"傻子"的情況都在劉路初三之時得到了轉機。初三伊始,劉路仍然成績平平,但是後來,或許是意識到母親對自己的失望,亦或許是有了考上好高中的念頭,他暫時放下了自己喜歡的數學,全身心的投入到準備中考的過程中。此後經過一學期的努力,劉路很快便追趕上自己的同學,無論任何時候都在惡補落後的語文、英語等科目。可能大家會想,數學那麼努力的鑽研,肯定數學成績很好,然而並不是。

讀書時代的“傻子”,解出一數學題,被三院士舉薦,20歲成教授

因為很大程度上,劉路在學習數學時,並不是每一次都在鑽研數學課本上的知識,所以在應試教育的條件下,數學成績並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如此優秀,並且只是在及格線的邊緣徘徊。初三雖然沒有高三的學習情況緊張,但是劉路仍然一直相信自己,那時候的他真的是勢單力薄,老師、家長都不相信他,早已把他歸入無法考上高中的行列。

可是就這樣慢慢的,日復一日的學習,一學期的尾聲就要接近,中考也要來臨。劉路在自己的努力下,重點高中是考上了,慢慢的大家彷彿也不再糾結這個與別人不一樣的問題。母親也認為重點高中都考上了,大學是肯定沒有問題的了。但是在重點高中的學習環境中,"重點"二字便已經表明,每個人都不僅僅只是滿足於考上一個大學那麼簡單,而是要求與重點高中一致——重點大學。

讀書時代的“傻子”,解出一數學題,被三院士舉薦,20歲成教授

上高中後的劉路仍然喜歡自己一個人默默無聞的鑽研數學難題,對於劉路來說,高中依然是一個開端,但是對劉路來說,面對高中的新生活與初中並沒有兩樣。雖然最終考上算是國內重點大學的中南大學,但是與自己的同學相比較起來,劉路根本不算是是佼佼者。時光的流逝,同時也伴隨著劉路簡單學生時代的結束。

"傻子"至"天才"的蛻變過程,終是數學時代的另一個開始

中南大學,對於普通人來說,早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學校,並不是在他們看來的平凡學校。剛進入大學的劉路,依然過著和初中、高中一樣的生活,依然鑽研著數學問題。當時高考結束後填志願,他也依然毫不猶豫的選擇了中南大學的數學專業,整日沉浸在與數學的鬥爭當中,並且沒有任何時候是想著其它的事情,與別人的大學生活截然不同。

讀書時代的“傻子”,解出一數學題,被三院士舉薦,20歲成教授

劉路經歷了"傻子"到"天才"過程,大學期間一直研究著難題,關於上世紀90年代,英國數理邏輯學家西塔潘提出的一個反推數學領域 關於拉姆齊二染色定理證明強度的猜想,被命名為"西塔潘猜想"。致力於研究此猜想的過程,劉路發現這個難題與自己曾經所驗算的一個題目過程十分相似,便一直執著於其中的驗算。

大學時光易逝,劉路經過兩年的大學,終於破解了世界難題,在大二的時候名聲大震,甚至三名院士聯手寫信推薦給國家一定要重視起人才,尤其是像劉路這樣的數學人才,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隨後國家破格提升劉路為最年輕的正教授,在中南大學教學數學專業的學生。

讀書時代的“傻子”,解出一數學題,被三院士舉薦,20歲成教授

隨著中國科技力量水平的越來越高,中國越來越重視數學、物理等方面的科技人才,所以劉路得到了國家的重視。畢竟這是能夠解開世界難題的人物,不僅在中國,在世界都是有威望的名人。事實上我們或許不需要太多的威望、名聲,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應該只是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死學習"、"死讀書"而是要更多的去學習發現自己的才能,自己主動去發現,"學習其實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