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的动力到底是什么?

用户5818144565


在历史上的三国时期,蜀国军师诸葛亮不仅精通五行八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是当时著名的发明家。例如,他所发明的诸葛连弩,一次可连发十支箭,可有效打击敌军,而且大型诸葛连弩对于防守城池和营塞,大有裨益。除此之外,诸葛亮在北伐曹魏时发明的木牛流马同样是他的成名佳作,他凭此解决了蜀中长途跋涉,道路崎岖,运粮困难的问题,毕竟“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粮草对于军队长久外出作战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多说。

《三国志.后主传》曾对此有这样的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兵,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在《三国演义》里面针对这种工具,描述的更加神乎其神,书中言称木牛流马无需喝水、无需吃草,更不需要人工喂养,因为木牛流马之内藏有机关,只要轻轻拨动机关,它就能自己行走,凭借这种工具可运粮八石,每次只需一人控制,每日便能走数十里。

那么,这个木牛流马究竟是什么神奇的东西,真的有传说的这么神乎吗?它的主要动力又是什么呢?毕竟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能凭空产生,木牛流马这种类似于永动机的存在是不可能实现的。

据记载,诸葛亮所研制的木牛流马,将轮腿的神妙配合,利用到极致,运粮士兵只需轻轻一推,木牛轮子中间转动,加之上方粮板重压,牵连四腿上下运动不停,而后士兵反复一抬一压,木牛流马四腿可垂直伸缩上下运动配合山道坡度而行,听起来非常神奇。

那么,木牛流马为什么又要设计成“牛”“马”这样特殊的形象呢?其中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运粮工具以牛或马造型出现,平日里便于隐藏山林间,不利被敌军发现,另一方面“牛”“马”可起到对敌军装神弄鬼的迷惑作用,让敌军认为蜀军竟可操控木牛流马,如有神助,心生忌惮。

但是到如今社会,随着道路修的越来越宽,越来越平,人们发现圆的车轮更加实用,例如早前农村普遍使用的独轮车和两轮板车就是对木牛流马的创新改进。毕竟木牛流马虽然好用,但是制造过程极其精细,加之本体重量极其“笨重”,难以大量推广,后来便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并未流传下来,事到如今,即便是高级木匠也难以研制出真正的木牛流马。


娜娜聊古今


诸葛亮所造木牛流马究竟为何物?从侧面来回答题主的问题吧。

我们都知道能量是守恒的,世界上不存在永动机。但是据史籍记载,在1700多年前,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了类似于永动机的木牛流马,木牛流马真的存在吗?假若存在,木牛流马是怎样的呢?
据记载明确指出,木牛流马确实是诸葛亮的发明,而且木牛流马分别是两种不同的运输工具,从木牛流马使用的时间顺序来看,先有木牛,后有流马,流马是木牛的改进版。给《三国志》作注的南北朝时期的裴松之,在注中引用了现在已经失传的《诸葛亮集》中有关木牛流马的一段记载,对木牛的形象作了描绘,对流马的部分尺寸作了记载,尽管对木牛形象作了描绘,并且下文还对流马的部分尺寸作了记载,但是因为没有任何实物与图形存留后世,使得后人对木牛流马的认识始终是毛麟角、云山雾。

诸葛亮造出木牛流马200年后,据说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天才祖冲之造出了木牛流马。《南齐书·祖冲之传》说:“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他同样也没有留下任何详细的资料。作为正史的《三国志》和《南齐书》都记载存在木牛流马,我们不禁想问木牛流马究竟是什么样的机械?

有人认为木牛、流马都是经诸葛亮改进的独轮车。

《宋史》和明代王圻所著的《稗史类编》等史籍,认为木制独轮小车在汉代称为鹿车,诸葛亮加以改进后称为“木牛流马”,北宋才出现独轮车的称呼。北宋前期官修“四大书”之一的《太平御览》卷七七五所引的东汉学者应劭的《风俗通》,是最早记载“鹿车”的典籍。其曰:“鹿车,窄小载容一鹿也。”陆游的诗《送子坦赴盐官县市征》中也提到了“鹿车”:“游山尚有平生意,试为闲寻一鹿车。”这种说法认为,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是在鹿车的基础上改进的,和后来的独轮车没有太大的差别。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四川的渠县出土有蒲家湾东汉无名阙背面的独轮小车浮雕,还有燕家村东汉沈府君阙背面的独轮小车,大致再现了“木牛流马”的模样。这两种独轮车都很独特,其车形似牛似马,具有独特的运输功能。木牛有前辕,行进时人或畜在前面拉,人在后面推。而流马没有前辕,行进时不用拉,仅靠人推。三国时蜀汉偏处西南一隅,马匹有限并且多被用于骑兵作战。运粮运草主要靠人力,这样,木牛流马便应运而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宋代典籍《事物纪原》卷八也认为:“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而民间谓之江州车子。”《事物纪原》是宋代高承编撰的一部书,专记事物原始之属。凡10卷,共记1765事此书“自博弈嬉戏之微,鱼虫飞走之类,无不考其所自来”,作者的考证功夫很深,所持之说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但是,也有人认为独轮车的机械原理十分简单,无须大书特书,诸葛亮的本领也不至于如此平庸。

还有人认为,木牛、流马是新款的自动机械。

《南齐书》、《太平御览》,还有现在的《辞源》认为,三国之时,运用齿轮原理制作机械,已屡见不鲜,包括东汉毕岚所做的翻车,三国韩暨所做的水排,魏国马钧所做的指南车。《南史》说:祖冲之“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意思指祖冲之在木牛流马的基础上,造出更胜一筹的自动机械。以此推论,三国时期利用齿轮制作机械已属常见后世所推崇的木牛流马,很有可能是令祖冲之感兴趣的、运用齿轮原理制作的自动机械,否则祖冲之不会有兴趣拿它来作参考和对比。

从科学角度来看,“木牛流马”如果真的像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可以不吃不喝还能走,这显然是不符合现代科学上的能量守恒定律的。因为如果“木牛流马”,要行走,必定会消耗能量,当时并没什么石油、天然气之类的能源物质,它又不吃不喝,它从哪里得到能量?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如果要造出像小说里描述的那种木牛流马来,就必须抛弃现代的“能量守恒”定律。同样,要造出“木牛流马”也必定会打破影响我们数代的“能量守恒”定律,必定是一个令世界瞩目的事迹。历史上有无数个谜团需要我们去解决,这可能只是一个虚构的物品,但是在谜团未揭开之前,谁也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天天开心历史


木牛流马是个啥,好多人都已经争论了上千年了,也没个定论,这里为大家提供两种可信度较高的观点吧:

第一种观点认为木牛流马是一种木质的独轮车,

高承在《事物纪原》提到“蜀相诸葛亮北伐,始造木牛流马以运铜,盖巴蜀道阻,便于登险故耳。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而民间谓之江州车子。”

大概意思即诸葛亮在北伐战争期间,因为巴山蜀道艰难险阻,困难重重,于是便设计了木牛流马运输工具来负责运铜。

木牛,就是有前轮的小车;流马,即现在独轮手推车,在民间称之为江州小车。

高承这个观点相对可靠,也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一个观点。

“木牛流马即木制独轮车”,甚至著名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先生也给予了肯定。


还有一种观点是认为木牛是一种独轮车,而流马则是四轮车。

(萌系木牛流马)


这个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范文澜。他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提到:

“木牛有一脚四足,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力独轮车,一脚指的是一个轮,四足,即固定在车旁的四根木柱,这样可以保证行车的稳定性。”

流马则是木牛的后期改良版,总共有四个车轮,前后各俩。

(者要放三国算机械化部队了吧……)


在当时,车基本都是两轮车,诸葛亮将其改为独轮和四轮,确实是一种创新之举。


一盘拉条子


首先,木牛和流马是两种不同的运输工具。因外形设计参考了牛和马的造型,所以称作为木牛和流马,其内部构造运用了一定的机械原理,使人在操作中更加轻便,省力。

其实,在古代,我国有许多能工巧匠,比如战国时代的公输般,也就是后世木匠建筑师的祖师爷鲁班。那个时候已经可以用木头做出可以在天上飞三天三夜掉不下来的飞鹊,设计的锁没有钥匙谁都打不开。

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就是这样一个特别精擅机关术的奇女子,对丈夫的事业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虽然演义中没有多少笔墨,诸葛亮能够封神,黄月英也功不可没。


白亦诗部落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北伐期间,由于远离西川,北伐大军不能及时得到粮草供应,在持久战上很是吃亏。于是诸葛亮就派人制造了“木牛流马”。

正史中记载,“木牛”与“流马”是两种不同的工具,从时间顺序来看,是先有木牛,后有流马。而正史仅有木牛大小、外观的记载,至于其如何制作,则不见于史册。


木牛流马的原理是利用物体的重心摆动与齿轮原理来实现木车的移动,主体还是需要人力的推动。


智帝辉煌


独轮推车没练过几天的是一推就倒的,且可在车前帮拉车的。

四川山路独轮车未必通用,栈道上可用独轮车,翻山道独轮车未必用得上。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是山道艰难的叙述。

木牛流马具体呈啥样,应由湘西贵州广西一带的赶尸人方法上,找答案。

古人用方法有效且简单,磨玉及抛光用的是一种草,磨锋利钻石用于修瓷碗的金刚石,是用棉线磨的。

考古中出土过石头卷开未断的块石,其状态如刨木头的刨花式样。而孔钻现在已考古证实了。

赶尸由俩三人进行多尸体运输方式,只不过方法佚失不知咋弄的了。

猜想,如摆动左侧使右侧可被拉动向前迈动支杆,再向右摆动使左侧支架可向前迈动,从而达行走状态。

从而木牛流马也应由左右摆及拉左右侧支杆向前移动的。从而可设销子与牛舌马口里,扭功关住支架,扭开则支架可活动了。

关踺不是走平地上,平地用有轮的车,翻山下岭应用木牛流马。

古时运输军粮及草料,达驻军处有一半就不错了,运输人及畜也来回路途上要吃用的,因此用木牛流马车船就运量大,留给驻军的就多点。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味哎儿


”木牛流马”我们现代人都没有见过。只是在”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中得知,”木牛流马”是诺葛亮发明创造的,用于作战行军中,运输物质的一种工具,虽然说”木牛流马”已经失传,但我国劳动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也是不容小觑的。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发展的进步,科技创造,创新,继往开来,传承发展,从未中断,这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纵观青史,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发展进步。诸葛亮的发明”木牛流马”虽己失传,但社会一直在进步。可不可以这样说:”木牛流马”——独轮车——马车——汽车——火车——飞机——轮船,这就是”木牛流马”的传承与发展,也许有人认为不妥,但社会发展的现实,又不能不相信,这就是事实。”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催旧人”,这就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一家之言,难免偏面,望大家批评指正,在传承中发展,才是最好的思路)[求真原创首发2019/12/22/于北京











手机用户lisiyao求真


诸葛亮的老婆黄月英是喜欢发明木头人的。黄月英的后厨,都是木头人在流水化作业做饭,诸葛亮和他的几个朋友是叹服的!所以,诸葛亮很可能跟着黄月英学会了木头人的制作原理。后来,诸葛亮根据运粮需要,造出来木头牛马也是可能的。毕竟诸葛亮聪明爱钻研,举一反三设计个木牛流马情理之中的事。

至于是不是永动机,无从考证,只能靠近代物理学原理否定。有人说可能是独轮车,我也不是太赞同。演义里面记载魏军俘获木牛流马之后是不会仿制,不会驱动的。如果仅仅是个独轮车,魏军不至于如此蠢笨!我觉得,应该是一种凸轮机构,内带类似离合器装置,驱动着牛马的四肢关节运动,靠的是杠杆原理来省力。


鲁F飞8


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个出色的发明家。他在戎马生涯中发明过孔明灯,馒头,连弩。其中他发明的木牛流马是最有神秘色采的。木牛流马是史书中记载的诸葛亮在北伐时发明的一种运输粮食的工具,有木牛和流马两种。如今这种技艺已经失传没有留下具样的样貌和形制,历代能工巧匠都想方设法复元木牛流马的原貌。当代一些能工巧匠仿制的更多,大部分都华而不实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实际上,没有那么复杂,在一千八九百年前科技没有那么发达,各个方面非常落后,尤其是蜀国地区山路驱驱,车马走起来非常困难,并驾行使更是不可能。诸葛亮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发明了木牛流马。史书上说木牛流马载重“一岁粮",相当于四百斤粮食,刚好够一个土兵一年的口粮。当然这种木牛流马靠人力驱使,既靠人力推。古书上说"群征三十里",在奇驱的山路上一个人推着四百多斤的木牛流马,一天也就走个三十里上下,这个合乎一个士卒一天的承受能力。从这些留下来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很清楚知道,诸葛亮发明的是现代还在用的独轮首推车。这种首推车非常适合在狭窄奇驱的山路栈道上行使保证数万大军的军粮供应。其实一千年前的宋人就已经知道了木牛流马是什么样的一种运输工具。《事物起源》载:"木牛即今小东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








关东侠客


所谓木牛流马只不过是一种艺术性夸张而已。真正对蜀道的地质地貌有所了解的人就会知道一切真象。广元三国古战场,蜀之门户,军事要塞。当年木牛流马一定会留下蛛丝马迹,而流下来的也唯独轮车了,能在崎岖的重山俊嶺如行动自如,运送重达四五百斤物质没有任何械可能完成,唯有使用至七八十年代在四川的独轮车(鸡公车)。


分享到:


相關文章: